青少年新家-團體家屋─「張老師」園地─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November 19,2019青少年新家-團體家屋
現今社會兒童虐待事件頻傳,許多家庭因功能不足或社會因素...等多重問題,導致無法提供孩子一個安全居住的環境,協助孩子在家平安長大學習,嚴重者,甚至有生命安全的議題。因此,新型態社會照顧模式的「團體家屋」因應而生;為了協助在家受到不當照顧與對待、受虐、不適應團體生活的孩子們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下成長茁壯,桃園「張老師」於106年起承接專門收容桃園市男性特殊兒少的團體家庭,108年再申請衛福部補助成立第二個團體家庭,主要收容12-18歲的男性特殊兒少,因不當教養、疏忽、肢體虐待、精神虐待而產生嚴重行為偏差、嚴重情緒困擾、逃家、逃學不適宜在家教養或無法適應機構或寄養家庭安置者或無適當機構安置之特殊兒童及少年。而此項計畫最大的特色便是提供「家庭式」的安置模式,有別於過往機構式的照顧;家庭式照顧特色:採小規模的成員、家庭化的生活模式,工作人員及個案人數比將近1:1的比例,期待能透過一系列個別化、精緻化與專業化的發展方式讓孩子能有個健全的生活成長空間,提升自立生活能力,並協助不適合團體生活之特殊青少年能有正向的身心理發展及社會適應能力,此外團體家庭也提供孩子正向社會資源及人際互動環境,協助他們可以重新塑造生命價值。在服務過程中我們努力提供給這群特殊的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以專業人員替代家庭中父母角色,接納每個從不同地方來的孩子,並重新建立孩子們對「家」的期待與原來該有的樣貌。
還記得...孩子們初來乍到桃園「張老師」團體家庭時,從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創傷與創傷後對於大人的不信任、衝撞、哭喊與心碎的模樣,每個當下都讓人心疼與不捨,在團體家庭中的每位成員,雖然毫無血緣關係,但就像家人般相處在同個環境當中,以建立「家庭式」的模式來照顧,而不同於一般安置機構的照顧,我們依照孩子們的個人特質因材施教,因此,照顧這些孩子們一段時間後,我們看見孩子逐漸改變的行為....從起初的抗拒,到開始信任身邊的大人;從怕黑沒安全感,需要拍背入睡的孩子,到逐漸不再恐懼黑暗並能自己入睡;從原本不輕易說話的孩子,到現在可以侃侃而談;從本來只會用哭鬧來表達自我的孩子,開始學會正確的與他人表達和互動,此外,孩子也從沒耐心的個性,到現在的學會等待;我們看見孩子們心裡的傷漸漸的癒合,臉上的笑容變多了,開始像個真正的孩子,不再因為害怕而偽裝自己,憤怒、受傷的過生活!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明載兒童應儘可能於家庭中成長,但留在家庭反而使兒童處於不利狀況需暫時或永久離開家庭時,國家應確保兒童適當的替代性照顧措施,而特殊兒少團體家庭是兒少家外安置服務的另外一種新選擇,他的特色是一、提供類家庭的照顧模式,二、滿足難置個案之安置需求,三、可因應不同需求之兒少發展出不同照顧處遇特色,四、因個別化及精緻化的照顧方式,對孩子容易產生改變或影響。桃園「張老師」秉持為社會大眾服務的精神,參與這項實驗性的計畫,期盼能給予這群特殊的兒童及青少年一個安全生活環境,讓有他們可以在「家庭式」的團體家庭中獲得妥善生活照顧及品格教育發展,發展良好的身心,降低並減輕在過去家庭中遭遇危機事件所造成的創傷,並在良好的照顧下,修補兒童及少年心理的創傷、增能他們的復原力,協助他們獲得更健全的身心發展,未來回到家庭或社會上仍能健康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