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報主: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創刊日期:2010-03-30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173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報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2015-08-27 05:00:00/ 報主: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公益聯播]105-1休閒體適能班隊開始招生囉
本期目錄
報主的話
近期工作報導:當戲劇遇上社區與社群
應用劇場專欄:台灣的應用戲場走入東南亞的生命故事文章2標題:望見書間:打造友善的多元社會
本月推薦:青年團 首齣論壇劇場作品《「難」丁格爾》
青年團專欄:我們是老師,他們是學生,但我們都曾經是學生!
報主的話

各位讀者好久不見,久違的應劇中心電子報復刊了!

復刊後的電子報每個月除了報導我們深耕多年的社區/社群劇場工作、論壇劇場演出、以及應劇中心青年團的培植工作之外,也會製作應用劇場相關的專題報導,以拓展讀者的國際視野,我們用這個行動,明年五月即將到來的十歲生日暖身!

近期工作報導:當戲劇遇上社區與社群

文:徐耀璇(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專員)
圖: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提供

社區/社群劇場是應劇中心多年來堅持的草根工作,尤其在新竹、桃園兩地更是持續深耕至今已七年。
今年新竹的社區劇場工作,除了去年的尖石馬里光部落劇場將延續之外,新開發的兩個社區分別是:湖口鄉的湖鏡社區、以及新埔鎮的霄裡溪環境劇場。
湖鏡社區位在湖口老街周遭,擁有豐富的眷村歷史與客家文化,社區劇場學員多數是平時就積極參與社區藝文活動的居民,他們經常在劇場活動中開懷歡笑到講師不得不提高嗓門請大家小聲一點,而帶頭的社區理事長更是每堂課都全程參加,放下身段與居民一起玩遊戲、動身體。經過第一個月的劇場遊戲與身體開發之後,湖鏡社區劇場的工作,即將進入社區故事的採集與分享階段了。

近期工作報導:當戲劇遇上社區與社群

新埔鎮的霄裡溪環境劇場是由一群關心霄裡溪河川議題的熱心居民所發起的。當地人稱為「母親河」的霄裡溪,因遭受上游工廠排放廢水而嚴重污染,引發地方人士的關注與抗爭,他們希望透過社區劇場這種軟性的溝通媒介,連結霄裡溪流經的五個里里民之間的情感,激發居民關心社區河川議題、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

劇場活動展開初期,熱衷河川議題的居民與一般居民之間存在著不小的隔閡,原因在於彼此對於河川污染議題的認識度、話語權差異甚大,再加上傳統的性別權力不平衡,導致劇場活動過程中,主要發言者仍是熟悉河川議題的男性成員,後來經過講師與工作團隊的內部檢討後,調整劇場活動的內容與進行方式,才慢慢打破議題權力與性別權力的雙重不平等關係、打破既有的社會角色,歷經一個月的劇場活動後,原本隔閡的兩群社區居民,從原來習慣性的表態,逐間轉變為討論、分享與聆聽。這一步可真不容易!

近期工作報導:當戲劇遇上社區與社群

桃園部份,今年我們主要將劇場的觸角深入社群之中,一個是公民老師社群、另一個是東南亞移工/新住民。

教師劇場工作坊主要目的是希望以戲劇手法進行公民教育,這也是應劇中心關注劇場與社會連結的一種體現。參與這個工作坊的半數老師去年也參與了我們所舉辦的論壇劇場培訓與演出,七月底所進行的初階工作坊當中,他們在鄧耀興老師帶領下,體驗了戲劇生產的過程、完整學習了戲劇的各種基本元素,「戲」胞完全被激發出來了。八月底的進階課程中,他們將體驗實用的各重戲劇技巧,並且試著設計戲劇融入公民教育的教案。

東南亞移工/新住民劇場工作部份,我們與桃園第一家東南亞主題書店「望見書間」、以及長期關心移工權益的群眾服務協會合作,展開移工/新住民的生命劇場工作,進行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探索他們來台工作、定居的生命故事。

近期工作報導:當戲劇遇上社區與社群

 

應用劇場專欄:台灣的應用戲場走入東南亞的生命故事文章2標題:望見書間:打造友善的多元社會

文:徐耀璇(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專員)
圖: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提供

您知道台灣新移民與移工的人口已經超過一百萬人了嗎?也就是說在台灣,大概每23個人,就會有1名新移民與移工。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台灣對於西方的文化交流學習,腳步總是十分的積極,人人從小開始培養「國際觀」。但是台灣對於國際觀的想像與詮釋,始終脫離不了西方強勢文化的影響,對於在地移民移工的關注,卻是長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偶爾伴隨如前陣子泰國代表隊來台參加足球比賽,或是台北車站擠滿慶祝開齋節的印尼籍勞工等公開歧視與謾罵問題。但是大部分的時候,大家對移工移民的態度,是沉默而迴避的,彷若在那文明的糖衣底下,就看不到隱性的歧視與剝削。
我曾經看過TED一名奈及利亞小說家的演說,分享單一故事的危險性(The danger of a single story),其中她說她到美國讀書的時候,美國室友對於她一口流利的英文,以及會用爐子,覺得非常的不可置信。這位室友對非洲國家的想像,可能就是充滿了漂亮的風景、野生的動物、打不完的內戰、死於貧窮與愛滋病,等待其他國家的救援等等。剛時聽完這段演講,不免覺得這位室友也太沒視野了吧!但是反觀普遍我們對東南亞國家的態度,不也是如此?多數表面的共存,只是出於政治正確的選擇。有多少人願意拒絕接受對東南亞移工移民單一的認識與想像,而多踏出一步認識他們,聽聽他們怎麼說?這麼做絕非因為他們是弱勢,所以基於關心幫助他們的角度。而是因為我們共存在這塊土地上,應該互相理解,才能彼此支持共存。
桃園因為產業結構的關係,屬於東南亞新移民與移工群聚密度較高的城市。應劇中心有感於桃園有豐沛的東南亞文化,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來到台灣的生命經驗,透過每個人的故事分享,串連起這些故事,成為這群社群在這個時代這個地方特有的社群故事。今年將與YWCA、望見書間、以及群眾服務協會合作,分別讓東南亞的新移民與移工,可以參加社區劇場,透過戲劇遊戲,解放他們的肢體,還有透過故事分享,回顧他們的生命故事。
目前新移民的劇場課程,其中一處是與YWCA合作,在桃園婦女館與一群越南新移民學員工作,分享他們在越南的成長故事,以及來到台灣後的經歷。

應用劇場專欄:台灣的應用戲場走入東南亞的生命故事文章2標題:望見書間:打造友善的多元社會

另外今年5、6、7月,於桃園充滿東南亞風情的火車後站的「望見書間」也分別舉辦一次的體驗課程。課程迴響慢慢發酵,六月開始也吸引一些對於東南亞移民劇場有興趣的台灣朋友,遠到前來參與。「望見書間」是由四方報主編張正與林周熙成立,並獲得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補助,以在台灣的東南亞移民、移工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他們閱讀的空間與機會。連結台灣與東南亞的庶民生活藝術文化,開啟台灣學習東南亞藝文的窗口。
第一次到望見書間立刻發現這是間很特別的書店,書架上東南亞的書籍,並不是做為販售的商品,而是讓東南亞的朋友或是對東南亞文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租借回家看,或是在書店的一角翻閱瀏覽,串聯起人與書店的關係。希望藉著提供空間,讓移民移工找到一個有歸屬感的空間,同時創造本地民眾與東南亞移民工的認識與互動。而應劇中心也希望透過新移民與移工的劇場課程,豐富望見書間的活動,讓更多東南亞朋友知道這個地方。

應用劇場專欄:台灣的應用戲場走入東南亞的生命故事文章2標題:望見書間:打造友善的多元社會

望見書間與群眾服務協會的正式課程,預計在9月開課。或許距離突破巨大龐雜的藩籬結構還有很遠,還需要更多的時間與力氣。不過,希望透過戲劇課程中的遊戲活動與分享,解放一直在台灣社會受到壓迫的移工移民,做為起步吧!

本月推薦:青年團 首齣論壇劇場作品《「難」丁格爾》

文:第一屆青年團員
圖: 《「難」丁格爾》劇組

以戲劇為媒介 串連人、社群與社會議題
「應用劇場」強調戲劇作為一種省思公共議題的媒介,主張「劇場」應走入人群之中——藉由戲劇活動的引導,人們可以針對切身相關的公眾事務思考及提問,並運用自己的肢體來發聲表意,這便是應用劇場最主要的目的性。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青年團的成立
2006年,社區劇場工作者賴淑雅成立了「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透過舉辦工作坊、講座,在社區及部落裡推廣應用劇場,也將教育劇場的形式引介給基層教師。如此耕耘十載之久,去年,應劇中心開始培育自己的生力軍,第一屆以大專生為對象招收的青年團開始起跑。

本月推薦:青年團 首齣論壇劇場作品《「難」丁格爾》

跨領域的觀點交會 激盪對公共議題的不同省思
跨領域的結合是青年團的特色之一,除了戲劇,其他如醫學、社會學、人類學、新聞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養成,使團員們在做戲的過程中能因觀點各異而激盪出不同火花。透過寒暑假工作坊的洗禮及一次新加坡論壇劇場戲劇節見學之旅,對於社群與公眾議題的連結及應用劇場實務的體會,團員們將在今年九月藝穗節的演出全力發揮。

從己身出發 選題「青年勞動困境」
寒暑假工作坊中,團員們曾對於全球化影響下「青貧世代的窮忙現象」有過熱烈討論,醫學系團員也分享許多醫護人員的過勞案例,藉此也讓團員們對於體制下的社會情形有更深刻的藍圖。經過想法上的碰撞後,大家便決定以醫療現場作為整齣探討勞動困境的戲劇背景。

本月推薦:青年團 首齣論壇劇場作品《「難」丁格爾》

時事入劇 探討台灣醫療職場過勞現況
「燒傷病人難照顧,銷假、加班,我願意;復健之路漫漫長,補足人力真王道」——今年七月六日上午,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等組織在行政院前舉牌,陳訴平時人力便已短缺的醫療體系如今面臨八仙塵爆意外,使醫護人員更加疲於奔命。八仙事件不僅反映醫療職場過勞的缺失,也連帶暴露台灣醫護品質的脆弱,這起意外引發的社會討論遂成為青年團發展劇本的重要概念。

難丁格爾 何難之有?
九月藝穗節,青年團將在納豆劇場及牯嶺街小劇場一共演出三場「難丁格爾」,盼藉由論壇劇場的形式,使觀演者能進一步了解在專業、勞雇及國家政策間拉扯的護理專業的實際面貌,並且彼此交流對於醫療勞動的想法,進而透過上台取代,為困境中的行動做進一步的釐清與探討。

本月推薦:青年團 首齣論壇劇場作品《「難」丁格爾》

青年團專欄:我們是老師,他們是學生,但我們都曾經是學生!

文:黃顯淨 (第二屆青年團員)
圖: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提供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在今年(2015)年的暑假,第二次的招募了國小到高中公民老師,在桃園高中進行以戲劇進行公民教育工作坊,希望老師們在教育的過程加入戲劇元素,用更多元、親近的方式來進行公民教育。而這所謂的多元、親近除了劇場遊戲的樂趣外,亦期待從中帶給公民老師,對於相同課題不同的思考面向。
在第一階段的培訓,由香港戲劇工作者鄧耀興(以下簡稱阿興)主持工作坊,很快的學員們彼此開始熟絡,進行各種的戲劇遊戲,出乎意料的,當一群老師聚在一起時其實並不這麼「老師」,這麼說也許又突顯了對於老師的刻板印象,但的確,不論是他者的想像或者自我的包袱,這都應該且值得被打破。

青年團專欄:我們是老師,他們是學生,但我們都曾經是學生!

在過程中有些夥伴放得很開,有些夥伴慢慢地打開,在阿興帶來的戲劇遊戲引導下,歡樂的互動讓身分包袱、老師的框架逐漸消失了,彼此營造給夥伴一個很安全可靠的空間,在一個將近二十人的密閉空間裡,這是靠任何一個的專業者都無法單一達成的,而是需要由這群人一同共創而出。這是公民思考的第一步,在群體或者體制當中,很多時候真正解決問題的並不是單一的做為,而是群集的力量。

從這個角度來看,公民老師回到教室要群集的對象便是教室內的學生,除了用遊戲讓大家達到群體感外,更多的期待是公民老師用戲劇手法引導教學,處理公民教育這個課題,在工作坊當中阿興也和夥伴們玩了許多的遊戲,但重點其實是遊戲後的討論,一部身體的機器如何能夠聯想到社會的有機連帶,強調公共參與的重要性;青少年暴力事件如何從不同的角色出發去看到不同的成因,而不是僅僅的歸因於仇恨等等。
另外在這個工作坊的其中幾個環節當中,也讓參與的夥伴們回憶自己的學生時期,穿插著戲劇元素演出自己當年酸甜苦辣辛酸澀的故事,用回憶來與自己形成超時空的對話,發掘出自我培力的力量。

青年團專欄:我們是老師,他們是學生,但我們都曾經是學生!

有時老師困惑著學生不知道在思索什麼,但當年每位老師也都曾經是一位學生,也許當年倔將的愛著一頭自己的長髮、羞赧著青春期身體的變化、不顧課業的玩社團被警告等等,而不論這些當年的問題是被解決了或是被粉飾了,也許都是現代學生的陷入其中的問題,透過分享及戲劇作為方法,讓情境與心情都回到當年的時刻,戲劇用來思考「同理心」,就像一腳踩進當年,一腳踏在現實,一方面可能對現實安心,但戲劇卻又撩撥著當年銘刻在心的各種問題。即便到最後我們雙腳踏回了現實,終究老師不再是學生,但是在面對教育的問題時,老師與學生的溝通位置能夠因為這樣的重新演繹,進而有平行的交會,也就突破了家父長制由上而下帶來溝通的鴻溝,甚至是噤聲的壓迫。

青年團專欄:我們是老師,他們是學生,但我們都曾經是學生!

在戲劇工作坊的情境當中,先打破了教師的形象關係,形塑了演戲作為一種思考的方法,並且無關對錯的愉悅感;而回到現實生活中,當教師與學生身分再次自然的被形塑而起,期待與提問兼具的是,這樣的賦權關係能否延伸到課堂之中,讓彼此有更平行的溝通,這甚至也是教育體制內改革的一種力量,進一步的將這樣的理解用於與社會之中。

推薦訂閱
@【兒童圍棋報】
@【臺中市德明慈善會】
轉寄『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2015年復刊號】‏』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