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民缺乏科學管理精神─人‧耕‧食 共同體─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February 22,2017台灣農民缺乏科學管理精神
作者/關亦然
新聞摘要:
今年一期稻作收割前遭受怪颱「泰利」風雨侵襲,出現大面積倒伏浸水甚至發芽,農業專家進行田野調查發現除栽培技術因素,「過度施肥」是主因;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場長張致盛博士說,已派出合理化施肥技術輔導小組到產地「把脈」,與農民面對面溝通與宣導。 張致盛說,輔導小組陸續與繳交災害穀農民面對面座談,先了解其耕作和施肥習慣。輔導小組也幫農民進行稻田土壤檢測後表示,部分老農太依賴肥料,習慣過度施用氮肥,導致水稻長得太高、稻葉太茂盛,變成「軟腳」稻、也不透風,遭遇強風大雨,就容易倒伏。 資料來源:〈農委會查災穀:過度施肥 稻子「軟腳」〉,2012/11/17 聯合報 |
新聞中提到過度施肥的現象,反映一個共通問題:台灣農民欠缺科學
管理的精神。
科學管理,首先得檢視手段與目的的合理性(亦即效果的合理性)。文
中提到過度施肥導致稻葉過於茂盛,就是缺乏科學管理之精神:因為
過度施肥,不只會使稻子生長、同時也會使稻葉生長,破壞稻子面對
天災之能力,反而是反效果。
更進一步說,科學管理之目的為:成本最小化的投入,以求數量最大
化、品質最優化之產出。以施肥為例,按科學管理之精神就得研究精
算:
[閱讀全文]
[投書] 糧食自給與環境議題的結合 - 如何保護巴西雨林
s讀者
此文是衛報"Brazil's Amazon rangers battle farmers' burning business
logic"一文的重點整理與短評。
由於近年來重要黃豆產地因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極端氣候而大量減產,國際黃豆價格大幅上漲,因此這提供了巴西諸多黃豆種植者強烈的誘因加速對雨林進行稻伐。黃 豆產業利益團體提出如下的辯解:"將雨林開闢成黃豆田這是人道問題。隨著氣候越來的越極端,糧食問題將會越來的越嚴重。這時候我們不得不將雨林化為田地,餵飽全球飢餓人口。"不過事實上這樣的說法常常成為農企業強奪原住民保留地的藉口;再者雨林遭盜乏時,其所保留的二氧化碳將隨之釋放到大氣,加重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問題。接著乾旱,糧食減產與飢餓問題將會跟著惡化,造成糧價繼續大幅上升,接著農企業盜伐雨林增加黃豆生產量的誘因又會上升。這是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
巴西自2004年開始,採用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使用衛星監控科技,以及地面巡邏,從空中到地面進行包夾,全面對盜乏雨林的農業工作者進行監控。一但被抓到 盜伐雨林,將面臨罰款,沒收生產器具以及不得向銀行進行融資。破壞紀錄嚴重的地區,其他地方和其進行商業交流也將面臨限制。這樣的措施近年來以阻止了80%的雨林盜乏,雖然也有人認為,這樣的成功大多是出於全球經濟蕭條,黃豆價格不振,缺乏盜林闢田的誘因,在近年來糧價大升的全球狀況下,雨林遭大規模盜伐的腳步將難以阻止。
[閱讀全文]
(讀者來稿)病蟲害有這麼嚴重嗎? 關於關亦然文章的進一步討論
作者/孫瑋孜
(此文為讀者對病蟲害有那麼嚴重嗎?一文的回應)
1. 有時病蟲害不只是靠農藥就能解決,而一部份在於檢疫上出問題(福壽螺,還有很多其他例子若有興趣我再多補充)。
2. 關於"賣相"方面,我假設她指的是葉菜類產品。這部份確實是大問題,即使很多人(不管經濟上是哪種階級)會說『有洞才表示沒有農藥』,但他們選購的其實都 是慣行田的作物,也就是說其實對有無農藥來說,這種思維是錯誤的。 另一方面,非以葉菜為產品(比如豆類,果類),慣行田仍然必須處理『葉子為植物營養來源』的病害防治。
3. 文中所述『因應資本積累的需求,得研發更多、以及更新品種的化學農藥,以說服農民購買使用其產品,從而強化農民依賴農藥的慣性』這一點,請大家想想為何醫 界反對濫用抗生素?因為若濫用,細菌會產生抗藥種,而必須用更強,再強,非常強的抗生素,如此的惡性循環。對於農藥資本家思維我完全沒有深入瞭解,所以這 裡只著重新農藥之必須性。 同時台灣不只在農藥上尋求改進,同時還用培育法(製造基因變種找出新抗病型變種)研發出水稻N號,芒果幾號不是?這也是必須投入金錢研究的重要一環,相信 大家對這一點應該沒有異見。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