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我童行-財團法人忠義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第三十三期─財團法人忠義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October 06,2018找到力量、活出自己
文◎忠義育幼院副院長 施夙真
「馬麻,今天放假在家要做甚麼啊?」、「把拔,我們下星期放假去動物園玩好不好?」相信父母對親子間這樣的對話一定不陌生。家長趁著假日安排各種孩子有興趣的適齡活動,一直是促進親子情誼、豐富生活經驗且有利於孩子身心發展的家庭活動。
那麼,生活在育幼院裡的孩子呢?
常有人問我,育幼院的孩子跟一般家庭的孩子有甚麼不同?我總說:孩子們在團體生活中,很少跟照顧者「要求」,除了會跑來要抱抱、要你陪他們玩,不太會說「ㄏㄚˊ?……,又吃這個喔!」、不會早上起床發現搭配洋裝的小皮鞋穿不下就哭鬧不上學……,他們都是一群貼心可愛、容易滿足的孩子;我那些正伺候著家裡刁鑽小王子、小公主的朋友們,總是心有戚戚焉的點頭如搗蒜。保育媽媽平日忙於照顧這群孩子的食衣住行等瑣事,到了假日,更希望我們的孩子可以在保育媽媽的巧思下,跟所有的孩子一樣,擁有「小家活動」。
善用家中現有的食材、教具、桌遊、藝術媒材……等,保育媽媽與孩子一起烹煮點心餐食、一起玩「嗨到屋頂要翻掉」的遊戲,從中發現許多認真細心的小幫手;帶著孩子到戶外活動,總是回答不完七嘴八舌的好奇。透過這些寓教於樂的小家活動,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合作性,增進孩子的自信心、自我成就感,還可以發現平日生活中不容易發掘的特質、潛能。在當下,保育媽媽享受跟孩子一起歡樂相處的時光,更能促進與孩子間的親密與依附。
文◎兒童實務工作者 柳秋雅
「我是誰?」、「我想要成為一個甚麼樣的人?」在孩子的成長中,自我概念的發展是一項重要任務,也決定了長大後「我」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成為一個甚麼樣的人;幼兒慢慢發展自我意識,大約在18個月大時逐漸意識到自己和其他人事物是分開的,開始體驗行動的能力,想要自己做很多事情:你經常可以聽到兩歲多的孩子尖叫說「我不要」、「我要自己穿衣服」;而到了3歲左右,孩子透過許多外在特徵界定自己,慢慢透過自我界定發展出自己是一個甚麼樣的人。根據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兒童中期(6-12歲)是發展自尊的重要階段,自尊是正向的自我影像與自我評價。心理學家史丹利.庫柏史密斯(Stanley Coopersmith)認為【重要性】 、【能力】、【德行】和【力量】是四個有助於正向自我概念發展的要素。
在育幼機構的孩子,因為生命經驗的影響,許多孩子的自我概念較低落,覺得或是擔心自己不被喜歡、不值得被喜歡、被愛,使得正向的經驗無法流通。在日常生活中重新建構正向經驗是很好的生活療癒,也能在歷程中協助孩子發展正向的自我概念與自尊。
透過保育老師讓孩子自己規劃以及執行小家活動的過程,孩子增加自己的能力與力量,獲得重要他人正向肯定,進而增加自我概念。例如在旅行過程中,孩子們透過討論問路的方式去詢問路人才能夠到目的地,在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學習到問題解決的能力,更透過這樣的成功經驗增加信心。此外,孩子們透過自身的能力去完成一件事,決定在旅行中甚麼是重要的,例如:想要有隊旗、隊名或是隊服,在這過程中不僅增加了孩子們達到目標所獲得的勝任感,也經驗到自己的想法是重要的,而這些都是促成正向自我概念重要的因素。相信,孩子們在一點一滴的正向生活經驗中會慢慢重新看見自己,活出自己,也展現自己內在的力量。
柳秋雅
★學歷:美國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社會工作碩士(MSW)
★專長領域:兒童輔導、創傷輔導、遊戲治療
小家活動除了當班的保育媽媽外,仍需要許多的志工人力一起協助,陪伴孩子們進行;歡迎能長期穩定付出時間的您,一起參與,讓我們的孩子可以擁有更多愛的陪伴。志工申請:02-2930-2600
童年進行曲 陪伴最動聽
童年 是現在進行式
才就讀小一小育,常報喜不報憂,幾次在學校不小心撞到,都不向老師求助,返回家園中仍不說自己受傷,必需等到保育媽媽發現、不斷追問,才吐露真實情況。超齡好強,是先天氣質、更是後天環境影響。因曾有被終止收養的經驗,令他深怕自己再度被標籤為一個「麻煩製造者」或再度「被放棄」。直到入住半年後,在社工與諮商老師不斷努力下,小育才卸下心防,漸漸學會向大人示弱或像個孩子般坦率分享。
據衛福部統計,從101年至105年間,每年約有3500位孩子因暴力、無力扶養或不當對待,必需從家庭轉予安置教養機構代為照顧;亦有近300位弱勢孩子,透過國內、外收出養服務找到願意悉心守護孩子長大的新家庭。
無論來自何種家庭?孩子的童年,都是「現在進行式」:不會因為住在哪裡或父母是誰而有所不同。童年僅有一次,錯過就不再重來。忠義存在最大意義,就是讓失依孩子的童年,別因現實生活考驗而扭曲變調,期盼童年進行曲中加入溫暖協奏,伴著歡樂回憶分享愛,給孩子一份成長支持。
蒲公英助養人 熱力募集中
忠義守護弱勢兒少66年以來,以去機構化、分齡分期家庭安置教養,陪伴超過7,000位弱勢兒童或少年長大成人,並已幫助500位以上的孩子,遇見願意承諾照顧、細心愛護他們的收養家庭,重歸家庭溫暖。
98年起持續推動的蒲公英助養計畫,以蒲公英命名,期盼這些如同蒲公英般失根漂流的孩子,找到希望,終止漂泊。細緻對待每個孩子,更希望身心受創的孩子,能在這裡得到妥善的照顧,重建生活,每個人都有更幸福的歸處。
參與請點我→ https://goo.gl/jm9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