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相遇,都是奇蹟」-財團法人忠義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第三十七期─財團法人忠義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October 06,2018喜歡家聚 CY Love Home
忠義基金會即日起,將常年不定期尋覓像家一樣放鬆、舒心的談話角落,邀請每位想家、愛家的你,一起學習快樂、為愛發聲,讓這個社會成為更好的地方
【愛家起跑場】主題-「跟著感覺走」
活動報名傳送門 ➡ http://bit.ly/CYLoveHome
家聚講師:親子教育專家- 吳娟瑜老師
家聚時間:06/24 (日) 下午2:00-4:00
家聚地點:台北中山雅樂軒酒店(台北市中山區雙城街1號17樓 W XYZ BAR)
家聚報名:採「捐款贈票」入場,每人捐款800元報名,亦即贈幼兒早療&同理心繪本《青青的好幫手》乙套。
*活動場地座位有限,歡迎及早購票,避免向隅。
*活動入場票券所得,均作為弱勢兒少安置經費並開立正式捐款收據(可抵稅)。
相遇本身就是奇蹟,分離只是未完待續
每個相遇 都是奇蹟
文◎志工 李明勳
和育幼院的孩子相遇之前,我並未曾預期,主修政治的我,有一天竟然和兒童如此靠近!
但現在我相信自己曾經在育幼院短暫的存在,不會船過水無痕,至少往後我將以我自己的方式來關注和倡議兒少議題。累積大約一年的志工經驗,我看見許多生命的奇蹟,我從不後悔到此服務的決定,因為我滿載而歸。
「喜歡小孩」與「照顧小孩」原來是不同的事
因為秉持著對小孩的熱愛而來到育幼院,這一年來我對孩童的熱忱的確因為更進一步的接觸,而更加清楚兒少議題的全貌,但也深刻體悟到光是「喜歡」仍是不夠的,「照顧」更是大有學問在,其中的艱辛只有真正投身於此才能實際體會。如何在喜歡小孩與照顧小孩之間達成平衡是我這一年來每天都在揣摩的重要課題,空有熱誠而無照顧能力,或是照顧能力一流卻毫無熱忱,兩者可能都是毫無意義的,前者讓小孩成為玻璃櫥窗的可愛擺飾,後者則讓小孩成為純粹工作機器的對象。或許與孩童之間的親密關係,從來都沒有捷徑可言,在照顧工作的同時,其實也是一種對自我價值的重新探索與反省。
為什麼有「保母」而沒有「保父」或「保公」
「媽媽……媽媽……」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育幼院裡的院童總是喊著「媽媽」,而非「爸爸」,細想,原來院裡所有的保育員都是女性,原來我們的社會從來都只有「保母」,而沒有「保父」和「保公」。這種職業上的性別隔離屢見不鮮,由於照顧工作涉及大量家務勞動、護理等內容,使其向來被視為一種「女性工作」,但為什麼男性一定是粗手粗腳呢?為什麼男性擔任保育員、幼教業或護士就不會被鼓勵呢?為什麼只有保母而沒有保父和保公呢?不證自明的,我們活在一個性別角色被框限的世界,但起碼替代役男在育幼院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性別鬆動,在這個追求性別平等發展的時代,也許只能試著選擇不去走那個阻力較小的路。
關於育幼院收出養的反思雜想
隨著大法官釋字748釋憲案的出來,台灣即將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在可近的將來,同性家庭收養小孩已是時勢所趨。雖然我國法律並未明文規定單身者和同性家庭不能領養小孩,但在實際收養程序中兩者真正被核可的比例少之又少,可能意味著社會對於同性家庭收養小孩仍存在歧視或疑慮,但「血緣」和「一夫一妻」從來都不是家庭組成的必要條件,如果這是一種限制,等同也歧視領養、單親家庭、隔代家庭和同性家庭等這些不被主流社會視為「常態」的家庭。家庭存在的根本從來就是「愛」,一個有愛的家庭能勝過一切。
相遇本身就是奇蹟,分離只是未完待續
雖然過去的出身不好,但不代表未來是宿命的悲運,要相信未來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裡,英雄從不在意出身低。法國前文化部長裴樂菡(Fleur Pellerin)為韓國棄嬰,之後被法國家庭收養,於39歲當上部長,成為法國第一位亞裔閣員。今年初,育幼院一對小兄弟順利出養到美國,在歡送會上,院童在院外玩起仙女棒,閃爍的花火如一盞盞明燈,那束光閃耀著悲慘的過去,也閃耀著光明的未來。我想,有光的地方,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