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木馬生活藝文報
報主:木馬文化
創刊日期:2005-04-25
發報頻率:每週三出刊
訂閱人數:2,92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木馬生活藝文報報
木馬生活藝文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木馬生活藝文報
發報時間: 2010-12-08 16:00:00 / 報主:木馬文化
[公益聯播]節慶活動
本期目錄
主筆文章:除了眼看的,還有心底的感動,才是設計。
木馬新書:《 吳東龍的東京設計生活100+》
活動訊息:《吳東龍的東京設計生活100+》新書講座
木馬生活藝文報
主筆文章:除了眼看的,還有心底的感動,才是設計。

除了眼看的,還有心底的感動,才是設計。 

文/惡趣味

 第一次去東京,東京只在眼睛裡。 

五花八門的廣告招牌,目不暇給的商品,多樣化的食物,每次總在來不及看夠的時候就得離開。之後,還去了好多次,和著許多人、兩個人,或是一個人,但儘管這麼頻繁的進出,每每卻總是有「還不夠」的心境回蕩在心裡許久。 

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停止想去呢?

也許,很難找到一個有「終點」的答案,就像東京的設計。 

這本書的醞釀已有一段時日。

中間拖磨這麼久,是作者希望呈現出最佳的作品,因為我們都害怕枯燥乏味的東西,擔心一下子就無聊了。於是如何在這多年的資料庫中,整理出有別於以往的東京設計,讓讀者能夠感受到書中想要傳達的意念,在這段起意、發想、找尋、書寫、編輯過程中,我們不斷的思考翻新。 

而且在編輯這本書的過程中,時常感到頭痛,胃酸過多。

一來是有太多的東京資訊要消化,二來是作者的完美性格,非得要做到盡善盡美才肯交稿,儘管是我已坐在他的工作室,緊盯著時鐘,眼看時間快來不及,還不敢吵他。每天每天都處在跟時間拔河精神緊張的狀態。而且非到最後一刻,永遠不知道拿到的東西是什麼。

 除了眼看的,還有心底的感動,才是設計。

 許多人都會問,這本究竟在寫什麼,還有什麼樣的「東京」? 

我想,如果不是待在一個城市夠久,我們感受到的只有眼睛所及的範圍,對於其他的,從沒機會去體會。於是在這本書中,除了能讓我們藉著作者的眼,觀看豐富的日本設計資訊之餘,還能偷一些他的心,去感受東京設計生活時所遭遇的有趣且細膩的人事物。 

而且在書中,他還以高達一千多張的照片,企圖想把整個東京搬在紙面上。但實也因為東京,有太滿的東西可以分享,所以我也不得不緊抓著頁面,以免暴增頁數,增加讀者的荷包負擔。 

不得不說,這是一本很難定位的書,但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各自的使用方法。

 瑪利雅.伯特森(Maria Berntsen)說:「設計的過程,就是與使用者之間的交流過程,一件成功的設計是讓人們很快就可以弄懂的。」 

我們的確能馬上弄懂作者在這本書上所傳遞的美意,不管是知識亦或幽默。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像是uniqlo創辦人柳井正對自己商品所期待的,希望每個人都在其商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相信你也可以在這本書中,快速找到自己所喜愛的使用方式,以100+觸發生活上的各種想像,讓你也能創造專屬自己的設計生活。當然,也會讓你忍不住的一直想去東京。 

 究竟這是設計還是生活?

已經很難從中去切分開了。 

------------------------------------------------------------------

主筆文章:除了眼看的,還有心底的感動,才是設計。此書限量贈品:原宿青山六本木設計地圖、銀座丸之內橫濱設計地圖

此書建議類別:設計、旅遊、生活、日本美學、東京

此書最多分享:封面加工複雜、圖片最多、設計關鍵字最多、作者參與最多(贈品自己包裝)

 

木馬新書:《 吳東龍的東京設計生活100+》
木馬新書:《 吳東龍的東京設計生活100+》 

吳東龍的東京設計生活100+

我們最想知道的東京!

設計力Í美感Í享樂Í生活 

設計東京觀察家最細膩的設計觀察!

眾多名人、萬名粉絲團引頸期盼的最新力作! 

作者簡介

吳東龍吳東龍,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工業設計組畢。

曾任職於網頁設計公司設計師,書店美術設計,交大藝文中心視覺形象規畫與設計,故宮博物院執行數位博物館與展場規劃工作。2006 年涉足書籍設計,同年出版第一本個人全創作書籍《設計東京》,並入圍台北國際書展金蝶獎「亞洲區新人獎─封面設計大獎」。現為自由作家及設計工作者,文字作品見於兩岸平面媒體,並擔任〈學學文創志業〉與〈富邦講堂〉等講師。 

2007年展開半年的東京設計觀察,並於中國地區發行《设计东京》簡體中文版。2009年成立《東喜設計工作室》,出版《設計東京2.0》,並擔任木馬出版社《享讀》書系規劃工作,發掘令人感動的設計。

內容簡介

看過了《設計東京》、《設計東京2.0》,吳東龍這一次將帶來什麼樣的「東京」? 

在這個設計密度極高的城市,設計在東京,絕對是一日本設計的最佳觀測站。

只是,我們要再以什麼樣的角度來觀看東京設計?從哪裡開始?在何處切入? 

在東京,設計如影隨行。 

在這本《東京設計生活100+》,作者企圖想把整個東京搬在紙面上,因為東京有太滿的東西可以分享。他以超過1500多天的觀察,歷經2000小時的日日體驗,帶來在東京生活中,與以往書裡不同面向的設計概念與話題。我們可以從中窺看,什麼是「完全日本」的設計;什麼又是「細節隱藏在魔鬼裡」。 

書中,從食、衣、住、行、享樂,各種不同的角度,去觀看設計、創意、市場、商業模式、產業環境等面向,觸發不同層面的想像。

一字排開的飲料罐,豐富的視覺刺激你的美感因子,也激發你對未來生活的渴望。

澀谷車站旁世界級的藝術作品,拉近與世界大師的距離,滋養你日常的創作能量。

超強企劃力包裝的黑飛機,顛覆對既定物品的顏色印象,翻轉你腦海中已習慣的思維模式。

巷弄間的盲人美術館,體貼入微的設計空間,讓你感受生活中仍有溫度的美好。 

也不得不說,這是一本心機很重的設計作品。

就如同東京的設計一般,一件設計,通常的功用不是只有一個。 

在這本書內,超過100多則的資訊,能增添您設計面的知識庫。且當「台北」與「東京」已構築了一日的生活圈,也能帶著書隨時出發,前往書中提到的餐廳、旅館、新點作體驗。與親身採訪與設計師對話的片段,能夠讓您窺看世界大師的思維。還能即時感受一百多頁,一千兩百多張圖片,由曾獲得金蝶獎的設計者,編排書時所帶來的巧思與視覺美感。 

這也是一本閱讀時能讓你樂在其中的書。 

在日本,隨著設計者的「故意」,有許多令人驚喜的意外,隱藏在書中。跟隨著作者的文字,距離的貼近東京生活,對於希奇古怪的大小事,時而莞爾,時而噗哧一笑。 

《東京設計生活100+》是設計,也是生活。

所謂一件設計的「永遠」,其實是在生活中不間斷地活著。 

就像書中所提,在日本,店家老闆會把友人餽贈的甜點與食客共享,這種貼心細膩的舉動,更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我想這也是作者的心意,想把藏私多年的設計生活與人分享,更多的驚喜可能是當你使用過、閱讀過之後所感受到的一種設計師的智慧巧思,當中還夾雜著濃濃的人情暖意。 

 設計細節:

 空 間:500張設計名椅的場域。「什麼都沒有」的空間。看見看不見的美術館。

發 見:撘黑飛機去旅行。50罐飲料的商業力。摺紙建築。衛生紙的秘密。

設計所:櫻井先生的Design Masion。岡本太郎的爆炸視覺。車站蛋空間。

新與舊:茶道的日式美感。來一場春秋美食饗宴。神保町與iPAD。校長室裡的設計者。

旅 館:老空間新感動設計。修道院的清靈感。百年旅店。15平方不擠空間。

生 活:G-mark獎的花店精采。設計頻道創意分享。設計大師的店長禮。小丸子夏日花火。 

活動訊息:《吳東龍的東京設計生活100+》新書講座

 

設計,來自於追尋美好的生活體驗----《吳東龍的東京設計生活100+》新書講座

100種東京最新設計生活觀察,五感的細膩體驗,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設計原動力,從設計觀點切入生活個各面向,東京設計讓生活更不一樣!

2010.12/26()15:00-16:00園道店3F文學書區

2010.12/29()19:30-20:30  實踐店2F綠蓋茶館(需低消60)

2011.1/07() 20:00-21:00 台南總店B1書區舞台

2011.1/15()2000-2100夢時代店3F書區舞台

主講:吳東龍《吳東龍的東京設計生活100+》作者

主辦單位:木馬文化 02-2218-1417*156

 

誠品台大店櫥窗《東京設計生活100+》吳東龍私物密藏展示

在東京,飲料瓶可以很時尚,便利商店、販賣機是設計觀察的最前線!瞬息萬變的東京,每一天都有異樣的設計發現。設計的元素深入每個生活中的細縫,透過作者本身私藏蒐集的日常生活小物展示,體驗設計帶來的生活樂趣,仔細品嚐日本小確幸的設計魅力。

 

設計同樂會

即日起購買《吳東龍的東京設計生活100+》於 2011.1月10 日之前寄回讀者回函, 有機會參加2011.01.22(六) 14:00-15:00吳東龍設計同樂會。

推薦訂閱
【女書電子報264期】女紅坊正式開課,實踐女性綠生活與自我照顧的身體經驗!9∕21前報名享有早鳥推廣價~@【女書電子報】
[台灣農業] 康芮颱風引發超大豪雨,高雄場籲請農友進行災後作物復育工作@【台灣農業電子報】
轉寄『除了眼看的,還有心底的感動,才是設計。』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