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跨桌上用手吃飯?從以色列小孩談規矩─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30,2019腳跨桌上用手吃飯?從以色列小孩談規矩
◎吳維寧
我來以色列之前,在台灣是合格有教師證的高中老師,到了以色列才開始接觸幼教。換言之,在到以色列之前,我對於學前教育甚至是國小教育是沒有什麼研究的。
在以色列生小孩,進了他們的幼教系統,自然是照著這裡學到的方式養小孩,也沒有多想以色列和台灣的教育和文化差異有多少。
第一次帶著老大小雅回台灣,當時她一歲半。我們回到了南部親戚家,大家一起到餐廳吃飯。到了那裡,我們跟餐廳要了嬰兒椅,跟在以色列一樣,我在嬰兒椅的桌上放了不燙的食物讓她自己吃。
小雅一開始認命的用湯匙吃飯,後來有些比較大塊的食物,她就放下湯匙用手拿起來啃;那是她和我老公平常吃飯的樣子,我卻發現一桌的親戚看得目瞪口呆。小雅吃著吃著,因為腳懸空不舒服,突然把腳跨上了大圓餐桌,她的腳跨上去時,我可以聽到在場的親戚都倒抽了一口氣。
我不動聲色地把小雅的腳放下來,跟在場的親戚解釋我們不餵小孩,小孩用手吃是被允許的。因為國情不同,教養方式不同,我老公又在場,大家沒有多說什麼,但我其實很清楚的是,對親戚而言,小孩自己吃不是問題,但用手吃又跨腳,卻是「女孩子家沒有規矩」。
圖片來源/Flickr Creative Commons 圖片作者/Donnie Ray Jones
台灣時就得常常得去注意家中小孩是不是又做了什麼一般認定是「沒有規矩」的事情。像是去年回台灣,我得跟已經步入青少年時期的小雅先解釋,為什麼和長輩們照相時不要吐舌頭,為什麼對他們而言那是不尊重而且沒有規矩的事情。在以色列,小孩大到一個年紀時,用「尊重文化差異」來提醒小孩的行為在以色列是行得通的。例如說,以色列教育其實不重視餐桌禮儀,所以小孩到了高中要去波蘭或德國做交換學生時,以色列會特別幫小孩上餐桌禮儀課,告訴小孩為什麼到交換家庭裡要「右手拿刀,左手拿叉」而不可以隨便拿。我的意思是:是的,在以色列不大管小孩怎麼拿刀叉,可以順利用刀叉吃到飯而不會傷到自己又造成太多混亂就好。
然後,每次談到這些問題,我的台灣朋友就會忍不住問我:「以色列真的那麼不重規矩嗎?那不會混亂成一片?父母或教師要如何限定界線教導小孩?」
※ 以色列人到底有沒有規矩?
以色列人真的那麼不重規矩嗎?答案是:不是,以色列人也重規矩。就算是沒有耐性,以色列人還是會排隊,在公園裡一群小孩一起玩耍也會有自己的規則和規矩。碰到軍方突然封鎖道路,漫長的安檢詢問問題,以色列人也會不動聲色,不發脾氣的完全配合。
所以以色列人是選擇性的遵守規矩?
我想答案應該是:以色列人遵守規矩,因為他們瞭解這些規矩的重要性和合理性。如果有些規矩是大人無法說明清楚的,或無法說服小孩的,就很難要求他們去遵守。
例如說,我不只一次在以色列國際機場的登機閘門口附近看到有小孩在玩球。登機閘口旁有座椅,小孩就在座椅與座椅的通道上玩球。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很沒有規矩」,就算是以色列人看了也會皺眉頭。我觀察了幾次,發現小孩玩球都是在登機時間的一個半鐘頭前,也就是登機閘口附近幾乎都沒有旅客。而等到人開始多了起來之後,就會有旅客要求小孩停止玩球,小孩也就收了球離開,沒有一次例外。
這個例子給予小孩的訊息很明顯:這個國家的大人容許小孩在不危及自己的人身安全、不妨礙別人且不會破壞公物的狀況下做些所謂沒有規矩的行為。大人對於「規矩」的要求是有彈性的。
像是在公園裡如果沒有其他小孩,父母會允許小孩從溜滑梯下方往上爬,也是相同的道理。
※ 小孩越界怎麼辦?
在規矩是有彈性的狀況下,父母和教育者自然會面臨更多小孩挑戰界限的行為和態度。以色列的父母是如何處理的呢?有幾個原則:
.父母與教育者要很清楚自己的底線是什麼,然後說話算話:
我在教育現場,大概從幼兒一歲半左右便開始和父母就「規矩和紀律」這個議題進行多次會談。以色列是多文化國家,父母背景差異大,我們提出的原則就是請父母確定他們的底線在那裡。確定了之後就要執行,不要改變。例如說,父母覺得小孩年紀到了要跟小孩分床,或是媽媽打算要戒小孩的夜奶。在執行之前,父母要確定自己已經準備好了,接著才能引導小孩。
另外,我們也要求父母不要凡事跟小孩說「不可以」,父母要先想清楚哪些事是他們絕對不容許的,哪些事其實有討價還價的空間。例如要求小小孩「在睡覺前要收拾好玩具」。不管是在父母班的討論,或是一對一的家長會中,很多父母到最後都會告訴我是不是一定都要在睡前收?是不是都要收得整齊?其實,要看當時的情況,如果小孩情緒太壞、太累,那可以先處理小孩的情緒,彼此達到一個共識(像是明早再收)。
然而如果是小孩坐在汽車座椅哭鬧,過紅綠燈不給大家牽手…這一類會危及人身安全的事情,不管小孩懂多少,父母都要堅持底線。
.父母與教育者要清楚兒童體能和認知的發展情況,記得要負責任的是大人而不是小孩:
就算以色列的父母與教育者比較相信自由、自主的教育方式,但大家也一直相互提醒:小孩的認知方式和大人不同,不只不能把大人處理事物和對待朋友的方式硬套在小孩身上,也不能什麼都放著讓小孩自己決定。
例如說,有次有個母親跟我提到她辛苦準備了晚餐,因為是新菜色不符家中八歲孩兒的口味,孩兒不只不吃,而且還抱怨晚餐難吃,他沒有東西可以吃。這個母親當然十分火大,覺得小孩沒規矩又態度惡劣。我跟這位母親解釋道:這個年紀的孩子面對什麼不高興的事情,就會脫口而出,這不代表他不感謝母親做晚餐,或沒看到母親的辛勞。小孩做的只是當下反應而已,還沒有能力把事情多思考三次再講出來。
又例如,我們一直提到父母要注意孩子的認知發展,有很多事情不是小孩說了算數。我們不會讓兩歲的小孩拿錢自己上超商買東西,也不會讓五歲的小孩自己決定要不要在公共場合穿衣服,更不會讓七歲的小孩自己決定要不要上小學或是在幼兒園多留一年。超過孩子認知能力和生命經驗的事物,大人必須扛起責任來並且自己做出決定,而不是推給小孩,又要小孩負責。
而如果大人對於兒童體能和認知發展有些概念,就不會用「沒有規矩」的框架來套在跑來跑去或亂摸東西的小小孩;相反的,如果兒童從小在體能上和環境探索上被限制太多,不只會降低兒童的自信心,也會妨礙兒童的感官統合發展,就算小孩被教得非常的守規矩,其實是得不償失。
.保留小孩質疑大人的空間,和小孩不時進行對話和討論
大人很容易從自己的角度和生命經驗決定小孩應該要有什麼樣的規矩和態度,特別是在家教較嚴格的家庭,會更容易用各種框架來看事情。在這種狀況下,維持一個小孩可以質疑大人的空間,有助於大人隨時調整自己的框架,並且更瞭解小孩的思考模式。
例如說,有時大人跟幼兒玩耍時,會希望幼兒照著大人的指示來做(幫阿嬤擦擦嘴,拿水果給阿公吃……)而且當幼兒沒有動作時,大人還是會一直催促,直到小孩不得已做了,或是哭了,才結束這種逗小孩不顧小孩自主意願的遊戲。
這類事情如果一直重複,而且重複率高,小孩自然就會愈來愈不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和意願。因而在教養上,父母和教養者要保留小孩質疑和說「不」的空間。
有次我在臉書上看到台灣好友和朋友們帶一、兩歲的幼兒去踏青。中午野餐時大人先把小孩放在野餐布上,然後開始佈置食物。幾個小孩坐著看到父母拿出一盒又一盒的食物放在他們的身旁,又一直告訴他們要等一下,等食物都放好了再一起吃。讓我吃驚的是,所有幼兒都乖乖的看著食物,沒有人先動手拿食物。
雖然他們沒有打罵,但是父母要說過多少個「不可以」才能讓已經肚子餓的小小孩不動手拿眼前的食物?
而如果小孩已經習慣服從,就會愈來愈不思考,將來也很難去質疑父母的作法。這樣一來,父母就更沒有調整自己想法和做法的空間。
因而,在以色列教育上談規矩,不只是要求孩子,也要求大人。大人應該清楚自己的底線,給予自己他們認知和能力上可以負責的責任,並且保有孩子質疑父母訂出的規矩的空間;這樣教出來的孩子,自然比較有能力反抗權威,也比較不會有「不能改變規定」的既定印象,會更自信、更願意去遵守必要的規矩和秩序。
然而。養這樣的孩子是有代價的,就是父母不能有玻璃心,不會因為孩兒的問題和質疑而生氣,受傷,並且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小孩對話!
人本愛智之旅
【愛智之旅──波蘭】
波蘭人知道:「寧可選擇危險的自由,也不要平和的奴役。」唯有持續追求自由,才能讓心智存活。
曾經,波蘭是歐洲大國,然而,近兩百年來,從封建邁向現代的過程裡,她特別坎坷。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波蘭終於重獲獨立成為共和國,然而考驗並未停止:經濟困難、政治失靈;本來這些考驗都可設法面對,但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波蘭人又開始起義抗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走了納粹、來了俄共... 名義上,波蘭是個國家,實際上則被蘇聯控制、閉鎖於鐵幕;直到1989年──由造船廠工人帶領的「團結工聯」,以選舉的方式擊垮波共政權,促成了柏林圍牆的倒塌、蘇聯帝國的解體。
現在,後共產的波蘭,還有著許多挑戰,但現在的波蘭,可以為自己選擇行動的方向、努力的步驟。通往自由的路,非常漫長,但唯有如此可以保有人們追求幸福的選擇。
人本愛智之旅粉絲頁 https://pse.is/G4QL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