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三城記】之二:華沙,矛盾的交界點─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30,2019人本愛智之旅
【愛智之旅──波蘭】
波蘭人知道:「寧可選擇危險的自由,也不要平和的奴役。」唯有持續追求自由,才能讓心智存活。
曾經,波蘭是歐洲大國,然而,近兩百年來,從封建邁向現代的過程裡,她特別坎坷。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波蘭終於重獲獨立成為共和國,然而考驗並未停止:經濟困難、政治失靈;本來這些考驗都可設法面對,但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波蘭人又開始起義抗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走了納粹、來了俄共... 名義上,波蘭是個國家,實際上則被蘇聯控制、閉鎖於鐵幕;直到1989年──由造船廠工人帶領的「團結工聯」,以選舉的方式擊垮波共政權,促成了柏林圍牆的倒塌、蘇聯帝國的解體。
現在,後共產的波蘭,還有著許多挑戰,但現在的波蘭,可以為自己選擇行動的方向、努力的步驟。通往自由的路,非常漫長,但唯有如此可以保有人們追求幸福的選擇。
人本愛智之旅粉絲頁 https://pse.is/G4QL6
關於華沙,你必須知道的十件事
關於華沙,你必須知道的十件事
1. 根據傳說,華沙為什麼會叫華沙,是因為有一個叫Wars的漁夫和他的妻子Sawa招待了打獵迷路的親王舍默彌斯(Siemomysł),後來這座城市為了紀念他們,就被命名為Warszawa。
2. 克拉科夫的傳說生物是龍,華沙也有傳說生物,是一隻可用眼神殺人的翼蜥(Bazyliszek)。
3. 華沙在二戰末期被德軍夷為平地,戰後,華沙市民決定根據老照片和畫作,原樣重建老城區。這重建的老城區,在一九八○年打破慣例,被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4. 華沙很大,千萬不要看地圖覺得很近就用走的(這裡不是克拉科夫!),除非你很喜歡走路。不過,在華沙的公園裡漫步是一種高級享受,如果想不到要做什麼,去公園就對了。
5. 華沙很大,而且都是平原,所以風也很大,在華沙走跳,記得帶件衣服。
6. 皇家浴場公園(Łazienki Królewskie)是華沙最大的公園(七十六公頃),非常漂亮,裡面有許多美麗的建築,有湖可以划船,幸運的話還可看到孔雀。
7. 華沙有許多不錯的音樂節,華沙夏日爵士節(Warsaw Summer Jazz Days)和華沙之秋(Warszawska jesień)都是國際知名的音樂節。五年一度的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也在此舉行。
8. 華沙有很多博物館和畫廊,海報博物館(Muzeum Plakatu w Wilanowie)、文學博物館(Muzeum Literatury im. Adama Mickiewicza w Warszawie)、波蘭猶太人歷史博物館(Muzeum Historii Żydów Polskich Polin)、國家博物館(Muzeum Narodowe)、扎切塔國家美術館(Zachęta Narodowa Galeria Sztuki)都各具特色,值得一看。
9. 改變波蘭命運的圓桌會議(Okrągły stół)於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在華沙舉行,當年的桌子現在位於總統府,可供參觀(要事先預約)。二○○九年起,華沙學校的學生會在這張桌子旁邊上歷史課。
10. 華沙啟發了許多電影、文學作品、音樂的創作。英國搖滾歌手大衛.鮑伊就有一首歌叫〈華沙〉,靈感來自他在華沙買到的民俗音樂唱片。
三重基地粽子義賣
【三重青少年基地,端午節粽子義賣】
【波蘭三城記】之二:華沙,矛盾的交界點
◎ 文、圖/林蔚昀
談起華沙,大部份的波蘭人(即,華沙以外的居民)總抱著一種不屑的態度。也許是因為華沙人「都把眼睛長在頭頂上」,所以其他波蘭人得在頭上加蓋個頂樓,好把他們的眼睛供在天台上。他們說華沙的老城沒有歷史,所有的建築都是在二戰後重建的。他們說華沙是一片灰色的沙漠,隨處可見共產時期留下的水泥大樓(就像是奇士勞斯基電影【十誡】裡面那種),以及史達林送的文化科學宮(Pałac Kultury I Nauki)。在許多華沙人心中,這棟波蘭最高的建築破壞了華沙的市容,他們甚至笑稱:「從文化科學宮的觀景台看出去的風景是最棒的,因為只有在這裡看不見文化科學宮。」
華沙真的那麼醜嗎?也不見得。雖然我心目中最美的波蘭城市是我居住多年的克拉科夫,但華沙有一種獨特迷人的美,會讓我不斷想要回去。比如說,華沙的公園像是真正的森林,充滿高聳、有肅穆感的樹木。華沙老城的老房子(kamienica)有漂亮的彩繪,每棟都不一樣。華沙有許多給孩子玩的小公園,都被綠地環繞,有些公園裡還有以童書命名的街道,非常有趣。華沙的維斯瓦河岸有沙灘,是夏日戲水的好地方。華沙人還會把老舊的倉庫、車站、橋下的空間改建成酒吧和咖啡廳,躺椅一擺,立刻可以在街頭歡樂開趴。
※ 什麼是Wawa Style?
華沙是美麗的,但它的美有點難定義。它沒有克拉科夫濃重的歷史感,也沒有波茲南那種來自德國的實事求是,更沒有羅茲破敗但詭奇的氛圍,或是格但斯克的北國低調,甚至沒有許多波蘭小鎮那種樸拙可愛……確實,它有老城和皇家城堡,但都是重建的,歷史感並不原汁原味。它有很新的摩天高樓,走在其中會感覺彷彿來到東京、台北或倫敦的City金融區,但沒有那麼新那麼炫。有些地方很灰暗破敗,有些地方又太多彩媚俗……整個華沙就像是視覺特效比較陽春的【銀翼殺手】(雷利.史考特,1982),或是【歡迎光臨虛擬天堂】(押井守,2001),充滿魔幻與現實、過去和現在、西方與東方的矛盾反差。它像是胡淑雯筆下的台妹,渾身散發「戲劇化的風格,鋪張著各式嘈雜的顏色、粗糙的細節,踩著疲憊的三七步,積極地吆喝著。一種粗獷的巴洛克。」(註一)
不過,也正是這樣的華沙深深吸引著我。我在華沙可以感受到我在波蘭別處感覺不到的東西,那像是東倫敦的恣意隨興、自成一格,又像是台北的混亂,令我打從血液裡感到興奮,彷彿走到市民大道上,看著高架橋,吃路邊攤的生猛海鮮配台啤,或是走到任何一個夜市。然而,在這樣的喧囂高速中,也有許多寧靜的角落。華沙的公園眾多(共有八十八個公園,佔地約九百三十公頃,這還不包括比較小的綠地和森林),都很美麗,而且有一種別處沒有的大氣。
雖然被唾棄,但大家都會來這裡看戲、看電影、參加文化活動、社交、談生意、工作(台北不也是嗎?總被說是天龍國,很醜,東西貴又不好吃,但就像磁鐵一樣吸引了來自各地的人)。許多波蘭名人不一定出生在華沙,但他們會在這裡生活一段時間,或者死在這裡。它是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Maria Skłodowska-Curie)的故鄉,兒童人權之父雅努什.柯札克(Janusz Korczak)經營孤兒院的地方,一九七八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以薩.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也曾在此居住,塔克拉‧芭妲潔芙絲卡‧芭蘭諾芙絲卡(Tekla Bądarzewska-Baranowska)在這裡寫下〈少女的祈禱〉(對,就是那首垃圾車播放的歌),另一位作曲家蕭邦死後,心臟也被運回華沙,放在聖十字教堂(Kościół Świętego Krzyża)的柱子裡……
華沙的波蘭文名稱是Warszawa(中文的「華沙」是從英譯Warsaw翻過來的)。熟悉它的人,叫它Wawa。我很喜歡這個名字,聽起來像娃娃。但它絕不是芭比或陶瓷娃娃,而是充滿傷痕的鋼鐵美少女(【攻殼機動隊】的草薙素子?)。或像是華沙的市徽:一個拿著劍與盾牌的美人魚。其實在比較早的版本中,她是海怪,有像龍一樣的翅膀和鴨子的蹼,比美人魚更符合我對華沙的印象。
※ 灰燼與鑽石
華沙的美麗與傷痕來自動盪不安的歷史。它經歷過大起大落,曾多次化為廢墟,又多次在廢墟中重生。在十二、十三世紀,這裡原本是個小漁村,後來因為鄰近城鎮的防禦工事被毀,小漁村才取代了它們的角色,成為新的城鎮。十五世紀初,華沙成為馬佐夫舍公國(Księstwo Mazowieckie)首都,馬佐夫舍公爵沒有留下子嗣,馬佐夫舍公國於是與波蘭合併。一五二九年,華沙第一次成為波蘭下議會的所在地。由於華沙位於波蘭立陶宛聯邦(Rzeczpospolita Obojga Narodów)波蘭王國首都克拉科夫(Kraków)及立陶宛大公國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之間的中心地帶,因此成了聯邦首都。後來在一五九六年,來自瑞典的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三世(Zygmunt III Waza)將宮廷遷至華沙,華沙也成為波蘭首都,迅速崛起。
然而好景不常,在第二次北方戰爭(II wojna północna,1655 –1660)中瑞典入侵波蘭,華沙曾三度被外來軍隊佔領。後來又經歷過大北方戰爭(III wojna północna,1700 –1721)和波蘭王位繼承戰爭(Wojna o sukcesję polską,1733 –1738),命運多舛。在一連串動盪不安中,華沙持續前進,發展成一個現代大都市。在十八世紀,薩克森花園(Ogród Saski)落成,它是華沙歷史最悠久的公園,也是世上最初對公眾開放的花園之一。喜愛文化藝術的國王波尼亞托夫斯基(Stanisław II August)下令興建或修飾許多宮殿和漂亮的公寓,為華沙贏得「東方巴黎」的美名。札烏斯基圖書館(Biblioteka Załuskich)也在這段期間蓋好,是波蘭第一個圖書館,也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圖書館之一。波蘭第一個(也是歐洲第一個)國家教育委員會(Komisja Edukacji Narodowej)在一七七三年成立,功能等同現代的教育部。一七九一年,波蘭第一部,也是全球第二部成文的現代國家憲法「五三憲法」(Konstytucja 3 maja)通過……
但這一切改革建設、成為進步國家的努力,都在波蘭被普魯士、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瓜分後,戛然而止了。確實,波蘭滅亡是強大外敵的侵略造成的,但波蘭王國長久以來的衰敗和內在的矛盾分裂(大貴族權力過大,守舊貴族不滿國王改革削弱他們的特權,百年來,波蘭貴族已習慣藉助外國勢力干涉內政,因此請求俄國出兵侵略波蘭)也是讓敵人能趁隙而入的原因。
一七九五年,華沙成為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的一部分,從堂堂一國首都淪落為南普魯士省的首府。雖然拿破崙在一八○六年解放了華沙,並在此成立華沙公國(Księstwo Warszawskie,1807 –1815),但拿破崙失敗後,該公國於維也納會議(Le congrès de Vienne)上被瓜分。克拉科夫成了自由市,公國的西部歸普魯士,而中部和東部成為俄國的共主邦聯,一個名為議會波蘭(Królestwo Kongresowe)的國家,首都設在華沙。雖然美其名曰共主邦聯,也就是兩個主權國家共同擁戴一位國家元首,但俄國無視波蘭主權,所以波蘭可說是被俄國統治。
接下來的一百多年間,華沙和波蘭一樣處在不自由的狀態。一直要到一九一八年一次大戰後,波蘭重新復國,華沙才再度浴火重生。在得來不易的二十年重建和發展後,等著華沙和波蘭的依然是一連串考驗:二次大戰、德蘇瓜分、猶太人大屠殺、華沙猶太區起義、華沙起義、共產時代、戒嚴…即使在波蘭終於獲得民主的一九八九年後,波蘭人依然跌跌撞撞學習面對千瘡百孔的歷史、學習什麼是國家與認同、學習如何不要讓愛國主義變成排外主義、不要讓民主變成民粹、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學習為自己和自己的國家負責、學習和歐洲其他國家共存…有時進兩步,有時退三步。
華沙的命運,是政經首都的命運,也是波蘭命運的縮影。在這裡,有灰燼,也有鑽石,或者該說,灰燼就是鑽石,鑽石也是灰燼。(註二)
註一:〈台妹的復仇〉,收錄於《哀豔是童年》(印刻,2006),219頁。
註二:前面的小標和這邊的段落是在呼應波蘭詩人挪威德(Cyprian Kamil Norwid)的劇作〈在翼幕後〉中的詩句:「那屬於你的,是會失去嗎?/是否只留下混沌與灰燼/隨著暴風雨一同落入深淵?︱還是/在灰燼的底層會有閃耀星光的鑽石/永恆勝利的晨曦…」以及波蘭作家耶日.安傑耶夫斯基(Jerzy Andzejewski)的小說《灰燼與鑽石》(Popiół i dia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