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敢讓學童自主上放學?─自從六輕來了─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November 08,2024為何不敢讓學童自主上放學?
#實踐參與式預算為什麼?
為何不敢讓學童自主上放學?
▲每逢上放學時間,校門口總會擠滿接送孩子的家長。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以前學校的數量不像現在這麼多,筆者就讀距離住家最近的小學,大約是半個小時的路程,每天都是與兄姊同學作伴走路去學校,因為有山坡,所以總是感覺去程很快,回程則因為要爬山路而有點吃力,六年的小學時光,就在來回走路之間消逝而去,多雨的基隆,讓我們得以時常穿著雨衣在滂沱大雨中,頑皮踩踏水窪、玩弄青蛙後愉悅返家,這是三十年前的景象。
三十年後的今天,每逢上放學時間,不管鄉村或都市、無論小學或中學,校門外排成長龍的汽機車,交通堵塞固然令人產生焦躁之感,卻遠不及對於家長與學童的同情憐憫之心:同情家長趕忙上班卻基於「不放心」而必須接送;憐憫學童因為「被不放心」,犧牲了與同學結伴同行的機會,培養感情、聊天交心、分享校園生活、學習怎麼過馬路、走路所能起得的健康效益,說真的,甚至連同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口角爭執,都是他們學習人際交往的無價珍寶。
其實,學童從過往的自主上放學,轉變成現在的被接送上放學,當然有交通安全與人身安全的顧慮考量,但其實在這轉變過程中,「習慣」才更是重點:我們習慣了對治安與交通的恐慌,也習慣了主導孩子的一切,這才讓自己失去對孩子能夠「自己來」的信任感。如果,我們記得兒時的自己很「習慣」自主上放學,記得當時的父母親很「習慣」讓孩子自主上放學,那就該探討是什麼樣時空背景的變化,才讓這些習慣產生變化?
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產生變化。我們知道以前鄰里間交往緊密,代表著家長間的彼此熟識,也代表孩童間的彼此熟識,因為你認識我的小孩,我認識你的家長,在相互熟識的基礎下,我們就會彼此關心、相互信任、甚至相互協助,讓孩子們結伴共同上放學,當然就能安心。
想找回安心的基礎,唯有擺脫鄰里疏離的現狀,實踐參與式預算依然是眼前僅見,能夠重建過往鄰里的緊密互動關係的重要途徑,透過參與式預算以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使學童自主安全上放學再次實現。
#感謝2020年1-6月捐款者
參與式預算不只是一筆預算經費,我們相信它是能讓社區重新民主凝聚的動力。雖然參與式預算的精神已經漸漸在這兩個社區萌芽,但是我們未來要持續深根下去,就必須要有經費的支持,在此希望認同理念的朋友願意小額捐款,協助我們繼續前進。
捐款帳號:【戶名: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黃勝豊(郵局代碼:700)
郵政劃撥帳號:2285-0313,郵局存簿帳號:0301056-0218270】
(因存簿無法顯示捐款者,匯款後懇請來電告知:劉小姐0928-900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