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自從六輕來了
報主:人耕食共同體
創刊日期:2012-09-20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1,789
官網:
https://www.facebook.com/pdinyunlin/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自從六輕來了報
自從六輕來了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自從六輕來了
發報時間: 2021-11-09 11:00:00 / 報主:人耕食共同體
[公益聯播]立即捐款 請用❤支持我們
本期目錄
社區參與及培力(empower)怎麼做? 參與式預算的運用(三)
社區參與及培力(empower)怎麼做? 參與式預算的運用(三)

#社區需求如何解決?  #參與式預算

 

社區參與及培力(empower)怎麼做?

參與式預算的運用(三) 

 

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參與式預算的運用(一)

參與式預算的運用(二)

 

七、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

實踐破除原子化之參與式預算,是為了打造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就是革除原子化之「五獨」與自我中心,辯證繼承過去農村共同體人人相依互存關係,同時,發展人人權力(POWER)平等、人人有責任參與之民主自治,所謂人人相依互存關係,就是革除原子化之「五獨」與自我中心,如此也才能發展共同治理的動力與能力。

 

而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具體樣貌為何?以下以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的七大視角來進行分享:

 

第一視角:參與之視角

社區從「少部分人參與→大部分人參與→人人參與」,並且,參與狀態從「不參與→久久一次參與→日常化參與、天天參與」。

為什麼非得如此?

因為若不是朝這個目標發展的話,居民勢必就會大致被分成「持續參與」、「偶爾參與」、「不參與」三種類型,造成「只有少數人或一部分人參與」以及「參與程度不一且差距越來越大」的結果,那社區必然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因不了解社區的初步進展或成果而對公共事務有各自的解讀、參與群體人際關係固化而越來越難帶動其他人參與,上述的結果加上參與狀態不一的群體之間缺乏民主討論,最終甚至演變成社區分化的結果。

 

但要如何實現「人人參與」、「日常參與」呢?需創造許多培力居民人人參與的機會,使居民於各式各樣的參與機會中持續不斷對「參與」保持認識。逐步認識參與的進程:從有權利參與→有權力參與→有責任參與,居民從視參與為一種權利,到真的因為自己的參與而有決定權(權力範圍是參與過程中,因居民的參與動力及自治能力不斷提升而慢慢擴大的),居民們有共議共決的權力,再漸漸到視參與為責任,漸漸體悟參與的必要性,每個人都有參與的責任,不能不出來參與,因為唯有發展到「視參與為責任」的階段,才可能避免因主觀認知某項公共事務與我較無切身相關時,而產生參與動力低的矛盾,如此,才能真正實現人人日常化參與。

 

第二視角:自治之視角

參與同時也是為發展自治的能力與信心累積基礎,因為,社區若不發展自治,就會如同現狀「公共事務都是政府的事」,那人民就會認為沒有出來參與的必要,而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重建相互依存關係並發展民主,就必須發展自治。

 

另外,因人人參與時間心力必定有限,初期,也會因為對某項公共事務較有興趣或較有動力而有參與程度之區別,為鼓勵人人參與、持續保持參與,並且解決參與之心力矛盾問題(不可能每個人對每項公共事務花費同樣高的時間心力),也為解決民主與效率的矛盾,因此,需成立各公共事務委員會,居民先對各公共事務展開調查、研究、蒐集資料或形成提案,各公共事務委員會分別向居民報告並進行討論、決議。

 

第三視角:全人之視角

全人(Whole person)是指人人對不同的/陌生的公共事務皆保持接觸、持續學習,不斷開發、創造自己的無限潛能,以使社區內人人發展全人的生命觀及民主觀。輪流針對不同的公共事務保持新的學習及認識,長期而言,要真正發展社區自治,居民們參與各公共事務委員會也需要發展輪值,居民輪流擔任各公共事務委員會之委員或幹部,以讓每個人保持對社區總體發展之掌握,從全局觀來思考,也避免因各公共事務委員會之職務分工固化而走向專業化/分化,形成參與門檻或阻礙了人人對不同公共事務的認識。

 

第四視角:倫理之視角

人人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人人皆是施者,也同時是受者,施與受不分離。沒有人是單純的施者,也沒有人只是單純的受者,因為無論施與受,皆是參與,也不存在絕對的施與受,在施的同時,也是受者,社區共好共享,因此,就不會有「服務者」或「被服務者」之區隔與對立,人人視參與公共事務為每個人的責任,各種不同的參與形式皆是集體為了共創集體共好,不存在參與之分別,也不會因參與之區別而道德化看待他人之參與,如此,便能持續發展人人參與、社區自治、全人且民主之生命觀。

 

第五視角:權力之視角

權力的視角為發展人人日常參與之「必要條件」,現階段,人人透過參與而感受到社區公共事務能由自己做主,人人對社區公共事務有做主的權力,因此,才能保障並且讓參與者願意持續參與,否則,將影響參與動力。

另外,當人人參與、集體共同發展自治能力,因居民的參與動力及自治能力不斷提升而逐漸發展、擴大權力範圍。比方說,上述提到關於龍潭村倒垃圾不便之問題,即可透過村民共同規劃便於倒垃圾又同時能維持堆放垃圾之區域與周邊環境保持乾淨的方案,或是透過鄰居互助形成輪流倒垃圾的互助小組,訂定屬於社區之倒垃圾規範或發展龍潭村與清潔隊兩單位能相互配合的收垃圾方式。

 

第六視角:經濟之視角

長遠來說,需發展社區集體事業,以讓社區財源自主自立,以利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之相互依存關係,也讓人人之勞動時間趨於一致,並且能夠長住於社區,為「人人參與日常民主討論」奠定基礎,不再因各自受雇而造成參與時間與參與心力之矛盾。

 

第七視角:人與物之狀態之視角

使「人盡其能,物盡其用」,才能逐步革除商品化及原子化,使物品開始於社區內交流,「互通有無→共用→共有」,使人人能盡其能,實現公民不退休,每天活得有目標、神采奕奕。

 

相對應「五獨」現狀,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共智、共決、共治、共責、共力、共擔、共顧、共好、共享、共生活)實踐人人相依互存、社區內大小公共事務由社區居民集體民主討論、議決,並以社區居民為主體共同合力落實執行。

 

八、目前實踐之困境分享

 

重建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重建人人相依互存之民主關係並非一蹴可幾,也時時考驗著我們對原子化的認識與掌握,所以,接著,我以龍潭村為例,分享我們在實踐過程遭遇的困境:

 

2019年持續至今的實踐經驗,讓我們共同經歷,村民從普遍非常悲觀、絕望的狀態,開始到踴躍出席會議、表達意見、凝聚共識並且將共識實現的過程。這可以證明的是,挨家逐戶訪談以及聚集民主論會可以逐步將一個社區凝聚帶動起來,而這個凝聚帶動、提升信心的過程最重要的關鍵,就是人人因聚集而逐漸脫離原子化現狀,集體一起參與公共事務的過程讓大家都感受到社區的改變是有希望的。但是,我們也同時面臨許多困境,這個困境同樣出於同源:「原子化」,因此,目前也正在困境中繼續學習、繼續嘗試突破。

 

以龍潭村共餐為例,社區在成功自辦共餐一年多之後,因為共餐參與人數沒有持續擴大、共餐志工隊伍沒有發展輪值、社區共餐在自治的進程上發展緩慢,因此,過程中許多問題無法真正有效透過群策群力的方式解決,累積成重重矛盾,今年四月之後社區共餐先暫時停辦了。

 

又譬如,去年我們挨家逐戶訪談時,問卷調查雖發現居民七成以上表示有「就醫交通不便」及「倒垃圾不便」之需求,但其實早在問卷訪談時,就應該發現,居民們討論的意願始終沒有很高,原因也是出於我們自己對原子化的認識不夠深刻,誤以為很高比例之居民皆有同樣的社區需求,即可作為凝聚社區之討論標的,但因為長期原子化的生活,即便同樣有此社區需求,但大家也將這兩項社區需求視為個人的事,甚至認為不應該提出、不應該成為公共討論的主題,因此參與率低。

 

這些經驗反省,讓我們更加深刻體悟了對於原子化之認識依然還不夠深刻、全面,以至於發展社區民主自治之進程上,對於矛盾的發現、認識及掌握有限。剛起步累積的社區凝聚力、居民們開始群策群力參與公共事務、發展社區自治的奠基不夠扎實。

 

不過,我們也在這些錯誤中更加體悟並且確信,「原子化」將是我們發展社區參與及培力(empower )過程,永遠不可輕忽之大敵,必須持續加深對其之認識與掌握,並逐步攻克之。

 

(全文完)

推薦訂閱
2020 RFP 10月會訊@【RFP】
106年8月報@【扶緣服務協會電子報】
轉寄『參與式預算的運用(三)』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