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兩性戰國
報主:兩性戰國
創刊日期:2000-10-17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7,2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兩性戰國報
兩性戰國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兩性戰國
發報時間: 2009-09-25 11:00:00 / 報主:兩性戰國
[公益聯播]中正、萬華區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徵求行政志工!!!
本期目錄
凱蒂血案的真象
凱蒂血案的真象
一九六四年三月十三日凌晨三時許,美國紐約市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孩凱蒂.吉諾維斯(Catherine Susan Genovese,一般人們簡稱她Kitty)工作回家,卻在自己公寓前被一個男人攻擊,刺殺,強暴。據大約兩個星期之後的報導,公寓的38個住戶眼睜睜地看著整件事,聽著她的掙扎求救和哀號,整整三十多分鐘,卻沒有一個人伸出援手,甚至打個電話給警察。等後來救護車終於到來,她已經香消玉殞。

這件事本來只不過是報紙上一個社會新聞的小消息,然而後來兩個時代雜誌的記者刊文大肆宣揚,他們聳動人心的報導才讓整個社會震動:為什麼沒有人伸出援手?是什麼樣的冷酷能夠讓人們看著另一個垂死的人類痛苦掙扎卻能夠不聞不問,好像事不關己?是因為這個社會真的已經那樣的冷漠了嗎?我們的心已經那樣的徹底死亡,一點溫度都沒有了嗎?

當時兩個心理學家,John Darley 及 Bibb Latane,在這件社會事件的啟發下,經由一連串的實驗,發現一個奇怪卻穩定的現象:在一群人當中,一個人伸手幫助它人的機率大大地降低許多。他們叫這個「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比如說張三走在某個鄉村的小路上,路上一個人也沒有,這時李四騎著機車經過,忽然被一輛超速的車撞倒,研究顯示張三多半會對李四伸出援手。但如果這事是發生在台北街道上,整條街滿滿是人,張三就可能走過去不加理會。為什麼?有許多原因:包括人越多越不容易注意到緊急情況(因為有太多不同的事在同時進行);我們看到某些情況發生,會仰賴其它人的反應以決定這是否緊急(所以,如果其它人沒什麼反應,你會以為事情沒什麼大不了的);害怕要是真的出手幫忙才發現原來根本沒事而困窘;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處理;或是以為其它人應該已經處理了...

無論如何,沒有一個原因是「冷漠」,「不想幫忙」,或「那又不是我的事」。人們傾向於不知所措,看著其它人,卻沒人動作。

所以,這便解釋了凱蒂事件中那38個目擊者的行為了:他們不是冷漠,社會不是沒有愛心,這只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這些人只是不知道該不該出手而坐失良機而已...

幾十年之後,事情的真象才慢慢浮現出來。

讓我們先考慮一下當時的情況:

1. 事情發生在凌晨三點多,絕不是某些報導所說的「燈火通明」;

2. 當時沒有911(美國的119)的服務,要報警,人們得記住一個和一般住宅電話沒有明顯不同的號碼;

3. 那地方不是太平靜(紐約皇后區,出了名的亂七八糟),一天到晚有人在酒吧打鬧滋事,太多的報警電話讓警察煩不勝煩,演變成若打電話過去,可能會得到警察的不耐煩和冷言冷語;

4. 凱蒂不是一直待在一個地方。她奮力抵抗,被刺倒地後又巍巍站起來走向自己的公寓。所以,不是所有的人都看得到她。事實上,她最後躺下的地點,幾乎沒有人看得到。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記者「遺漏」了什麼沒有報導:

1. 事實上,沒有人確定「旁觀者」的人數,但可以確定根本沒有38人;

2. 凌晨三點,多數的人正在睡覺,窗戶緊閉,不是每個人可以聽到她的呼救;聽到了也不一定了解這是凶殘的謀殺,卻可能以為是喝醉酒的人鬧事或情侶吵架;

3. 凶嫌第一次攻擊她時,有人喊:「Leave that girl alone!」凶嫌逃跑了。她站起來,慢慢走向自己的家,走到幾乎沒有人看得到的角度。但凶嫌左右看沒有事之後,他又回來;

4. 事實上,有人打電話給警察,說看到「有個女人被打,但是站起來了,蹣跚而行」;

5. 事實上,有個鄰居,索菲.法拉爾(Sophie Farrar),在接到另一個住戶的電話之後,立刻打電話給警察,然後衝出去趕到凱蒂身旁。注意:這是個女性,一般來說像這樣的情況,女性因為害怕自己能力不夠,會傾向於找它人幫助而非自行出手;

6. 後來警察面談這些鄰居,問他們當時看到什麼,有人說看到凶嫌打她,有人說看他們在一起好像沒做什麼事──沒有任何一個人明確看到凶嫌刺殺凱蒂;

7. 沒有一個「旁觀者」能夠真的完整看到三十分鐘的攻擊過程。 我們相信有許多可怕的旁觀者事件,有許多可憐的受害者在一群人的冷漠或手足無措之中犧牲;但是,不是這個凱蒂事件。我們可以說,凱蒂事件當中沒有真正的目擊者,更遑論旁觀者。可憐的凱蒂:她只是出現在不對的時間和地點。

另外一提:凶嫌溫斯頓.摩斯利(Winston Moseley)後來因別罪被捕,招認這罪行,被判無期徒刑(本來是死刑;他還犯下其它性侵及謀殺)。他申請了十多次假釋都沒有成功,下一次申請是2010年。他已經七十多歲了。

凱蒂事件造成社會心理學另一波研究高潮,然而這波興盛收穫卻是起始於一件道聽塗說的軼事,令人哭笑不得。打開每一本心理學入門課本,你會發現所有的版本都仍是留在「旁觀者眼睜睜看著血案而不出手幫忙」的說法。深林相信如今是該還給社會真象的時候了。

不過,無論如何,我們相信凱蒂的血沒有白流。

你呢?深林相信多數的人都有類似的心痛經驗:「當時我伸手幫一下就好了!」深林也為了某些回憶自責著。但我們至少擁有這些知識了:我們還有未來。從今開始,我們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好好的,勇敢地站出去,給正需要幫助的人拉一把。
推薦訂閱
【讀本書】小聲說話|不討厭排斥不等同於愛@【嬉遊文字】
「她穿這樣,被侵犯是她的錯!」/代價(四)@【兩性戰國】
轉寄『凱蒂血案的真象』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