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社團法人花蓮縣兒童暨家庭關懷協會
報主:花蓮縣兒童暨家庭關懷協會
創刊日期:2010-11-08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87
官網:
http://hcfa0.com/index/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社團法人花蓮縣兒童暨家庭關懷協會報
社團法人花蓮縣兒童暨家庭關懷協會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發報時間: 2017-07-08 05:00:00 / 報主:花蓮縣兒童暨家庭關懷協會
[公益聯播]2017第11屆全國心智障礙者親子運動大會7月3日開始接受報名!!!
本期目錄
從花甲男孩一家,看見家暴家庭中的傷痕與渴望
6月活動花絮- 目睹家暴防治「水璉國小」校園宣導
 
從花甲男孩一家,看見家暴家庭中的傷痕與渴望

從花甲男孩一家,看見家暴家庭中的傷痕與渴望

《花甲男孩轉大人》宣傳照。圖片來源:花甲男孩轉大人粉絲專頁

 

 

 

《花甲男孩轉大人》第4集中,花甲一家4人久別重聚的分別對話賺人熱淚,也在這集中看見因受暴離家多年的母親、目睹父母婚暴長大的孩子、妻離子散的施暴父親,在十多年後彼此的愛恨糾結。每個人都認真努力的用自己的方式各自生活著,但多年後的見面,再次觸碰那看似結痂癒合的傷口,內心的複雜情緒轉換成憤恨、冷漠的語言重擊對方。這樣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有他的苦需要被理解。

▋受暴婦女離家的難與苦

第4集中花甲與媽媽巧遇,花甲媽媽主動訴說這麼多年來如何想要在台北遇到花甲、打了多次電話給他未接之後,也就不再主動聯繫。而花甲只是冷漠回應母親的單方熱絡表現。

花甲媽媽如同我們在實務現場見到的:一個在婚姻中遭受暴力對待而離開的母親,往往背負著沉重的心理負擔,以及重新獨自生活的壓力與恐懼。工作經驗中我們面對到更多依然留在暴力婚姻中,說想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想再給對方機會、公婆對我很好、家醜不可外揚……,而繼續以隱忍方式維繫婚姻的婦女。因為離開需要勇氣,需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也需要克服個人內在情感的需求/依附,還有家庭、社會文化帶來的阻力。獨自一人離開的婦女,她們的自責內疚,就如花甲媽媽問花甲「媽媽離開家這麼多年,都沒去看你,你會氣我嗎?這麼多年都是阿嬤在照顧你,你氣我,我也沒關係……」

沒有再去看孩子的媽媽,心裡的苦是外人難以理解的。婦女在離開家庭後,通常是先求能生活自立、環境改善,再思考能否接孩子一同生活;但施暴者、公婆時常也會阻撓母親探視孩子、或母親本身因過往受暴的創傷,而難以主動再與對方接觸。很多母親忍受思念孩子之苦,抱持著「孩子長大了一定會來找我」的信念生活著,但隨著孩子的年紀不同,對於母親離家而不再來探視自己,也有他們的想像。花甲母子在巷道間話別再次分離後,那個邊走邊拭淚的大男孩背影,似乎在訴說著已經27歲的花甲,其實理解母親離家多年未聯繫的難與苦。

▋施暴者的悔與苦

華人文化中對長子有諸多期待,但身為長子卻未必能撐起這一切期許。一個把老婆打跑、一事無成、家人孩子都看不起他的人,酒就成為挫折時最好的朋友。花甲的爸爸就是個在現實生活中挫敗、無力、疲憊而給不出愛的爸爸。

實務工作中,很多施暴者並不想要妻離子散,他們也想要一個家,但卻不知道如何處理親密關係中的衝突與挫折,容易變成用權力、控制來掌握困境,內心的脆弱就更隱藏、更無法被理解。如阿瑋說,男生永遠有兩面,做錯事不敢承認,最脆弱的事則不敢說。

花甲爸爸對自己失望、自責,承擔不了眾人期待的長子與父親的角色。他期待女兒理解他的苦,對花甲的姊姊說「你把我犯的錯都記住,當你成為父母,你就知道父母有多難當,我是一個失敗的父親,你比較成功。」

我們該試著聆聽與理解每一個家、每一個成員的故事,即使他是施暴者。畢竟要當施暴者願意正視問題、拾起暴力發生的責任、不再使用暴力,改變才有可能發生。施暴者除了學習不使用暴力來面對關係、處理情緒,內在的脆弱也需被理解,專業人員才能與之建立關係、提供協助。

▋目睹家暴孩子的傷與苦

花甲在第2集中說原本一家和樂,但小六時爸爸開始簽賭、喝酒,把媽媽打跑,從此他和姊姊由阿嬤照顧長大。實務上,這些目睹家暴的孩子若有重要他人(如老師、祖父母)的情緒支持,也是一個保護因子。慶幸花甲與姊姊的成長環境中,還有一個重要親人阿嬤給予愛與關懷,讓他有家的連結感。

家庭的衝突、不穩定,也會是青少年階段的孩子急於離家的推力。花甲姊姊在17歲就跟男友同居離開了家,斷絕與父親、弟弟的聯繫。第4集中父親去找她,罵她拋棄阿嬤、拋棄家,姊姊則對父親怒視著大吼:「我拋棄的是你,不是家庭,他(男友)才是我的家人,你沒有養我,你只會喝酒打老婆,你知道什麼是養嗎?……你怎不去死?」父親離開後,她則對男友說:「我好害怕,我好害怕我不知道怎麼恨他?我真的很想要很用力、很用力的恨他。」

實務工作中的孩子在長期目睹爸爸打媽媽的恐懼中,也會表達對施暴者強烈的憤恨,這成為一種維持與母親連結的方式,若同情爸爸,就背叛了媽媽。這些孩子常有複雜的心理轉折,覺得父親在不喝酒的時候是個好爸爸,但若生氣打媽媽就變成壞爸爸,而出現愛恨交織的複雜情緒。

劇中的花甲姊姊幸運遇到一個可以同理她、給予情緒支持的男友,但實務上,急於離家的青少女容易在大海中亂抓浮木,基於過去愛的匱乏,容易放大他人給的一點好意,很快進入一段關係,而過往與父母間形成的不安全依附關係卻容易複製在自己的親密關係中。所以,目睹家暴的孩子雖然不是身體上直接受虐,但觀看或甚至涉入父母間的暴力,對這些孩子在心理健康、人際關係、親密關係的發展都有長遠的影響。

施暴者、受暴者、目睹者,每一個家暴家庭的成員都在受苦的位置上,都需要專業資源的協助。尤其是目睹家暴的孩子外表可能沒有受傷,但內心常已千瘡百孔。政府於104年2月4日公布的《家庭暴力防治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已將目睹兒少納入保護範疇,所以協助工作以家庭整體為單位,在暴力終止之外,更可提供個別諮商、親子會談、伴侶商談等協助,幫助孩子走過童年的創傷,讓這些曾因家庭暴力受苦者可以不要那麼「心苦」的生活著。

原諒是一個選擇,我們可以不原諒曾經傷害我們的人,但不需要帶著恨過日子,試著讓資源進來,可以幫助往前走的日子輕鬆些。

( 林秋芬   花蓮縣政府駐地方法院家事服務中心/花蓮兒家協會承辦,督導/社工師、諮商心理師 )

 

 
6月活動花絮- 目睹家暴防治「水璉國小」校園宣導

兒家夥伴在水璉國小,進行目睹家庭暴力的校園宣導。

6月活動花絮- 目睹家暴防治「水璉國小」校園宣導

推薦訂閱
關於想像力的研究問題@【廖凱弘的傳播教室】
【讀本書】江國香織《金米糖撒落的地方》|愛是藏在細節的魔鬼@【嬉遊文字】
轉寄『家暴家庭中的傷痕與渴』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