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11-08-03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尊重每張臉的主人,你我一視同仁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1-08-03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1-08-03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濕地專題:濕地生態觀光旅遊的新選項:划著獨木舟去旅行李元治

■李元治

可能對許多人來講,獨木舟跟觀光旅遊這兩件事,仍是太過遙遠而很難在腦中產生聯結的一件事。傳統國人在親水的經驗上,除了河濱海濱戲水踏浪之外,較少有機會離開水岸。近幾年雖有藍色公路、賞鯨船等活動帶著民眾脫離了水濱,向外延伸了視野,但實際有參與經驗的民眾,現階段比例上仍然是全體國民中的少數。

獨木舟與旅遊的關係

值得慶幸的是,近10年來週休二日制度的實施,也推波助瀾進一步催動了民眾休閒觸角的廣度與深度,單就水上活動而言,不但項目種類變多了,從事水上活動的人口也成長了。而獨木舟就是其中蓬勃發展的項目之一,例如近幾年臺北市、新北市政府在其辦理河川相關的活動中就選擇了獨木舟來做媒介,在新店溪左岸河濱、基隆河大佳段、二重疏洪道微風運河、雙溪等地皆舉辦了獨木舟體驗親水的活動。

而民間NGO組織或獨木舟愛好者也有自發性推動帶領民眾親近濕地的案例,例如2007年在臺北有成立了一支「獨木舟河川踏查隊」,邀集了對河川有興趣之民眾,進行操舟技術的訓練,並輔以人文、歷史、生態有深入瞭解的講師隨隊解說,每月至少巡航一次,出動數十隻航次的獨木舟,進行淡水河系上游至下游的帶狀探勘與查訪。

除了河域之外,海域也有獨木舟環島運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去年就不約而同的有兩支隊伍,分別進行獨木舟繞臺灣一周的活動,也帶回了許多珍貴的海岸影像紀錄,並將這些第一手的資料上傳至網路供大眾瀏覽。

說了這麼多,相較於其他親近水域的活動中,例如賞鯨船、帆船、衝浪、風浪板、滑水板、水上摩托車等,獨木舟在親近濕地、觀光旅遊上究竟有何特別優點呢?

一是獨木舟很環保:純粹靠人力運作,過程中不會產生動力船隻的廢氣,也不會產生噪音。若使用可折疊的充氣式獨木舟或可組裝的折疊式獨木舟,甚至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騎自行車至下水點進行泛舟活動。

二是獨木舟不局限於單一水域,航行範圍大:動力船隻上溯至內河道上游易有擱淺問題;帆船或風浪板在海上則需要風力才能航行,獨木舟則無此種困擾。

三是自我操作性高:因為不是跟團坐在動力船上,時間可完全由自己掌控。加上獨木舟吃水淺,不用太擔心觸礁而離岸太遠,故可以隨心所欲調整與觀察對象的距離。

因為獨木舟種種的優點,在水域活動推廣比我們更進步的國家,例如日本及澳大利亞,均有規劃專用航線,類似我國河濱的自行車道,只是把陸上路線轉到水域航線,在河岸或海域出租獨木舟,並豎立解說牌,詳細載明該處獨木舟航線的特色、距離及注意事項等,民眾即可隨自己的喜好,選擇有興趣的航道,攜帶自己的獨木舟或就近租用獨木舟,下水進行水域濕地的探訪。

▲划著獨木舟來親近水域,暨環保又能隨心所欲地航行。圖為環保署2010年11月11日在台北市敦煌碼頭舉辦「環保家園百年好河」活動,安排風帆及獨木舟表演,以展現淡水河整治成果。(圖/中央社)

利用獨木舟進行濕地探訪

相較於國外,國內獨木舟的普及率雖然不高,但愛好者幾年來也累積了許多國內濕地的寶貴觀察記錄,提供有別於一般傳統陸上的觀察角度。

例如2004年發現淡水河華中橋至華江橋一帶的沙洲,有許多來臺灣渡冬的雁鴨出現了異狀,如小水鴨、琵嘴鴨等,遇見船隻接近,仍留在退潮沙洲上不飛離的怪現象,原地不動已經到直接用手就可以抓到的程度,放到水裡雖可游泳,但在陸上卻無法飛離地面。經通報臺北市野鳥學會,最終確認當年有數量不少的雁鴨都疑似食用到肉毒桿菌污染的食物而導致肌肉麻痺。

2007年新店溪河域,我們則觀察到秋冬季烏魚大量集結在景美溪與新店溪匯流口(福和橋上游約800公尺處),長約30到40公分的銀白魚體,不斷地跳出水面,引人注目,福和橋以下則一路皆有烏魚的蹤跡,匯流口以上,烏魚現跡的最上游處大約在小碧潭。

2008年首次在六堵工業區的基隆河岸發現水牛,而後幾年更發現,從六堵延伸至南港附近河段,水牛的分布區域增加,數量更迅速增多,從早期的一兩隻,到後期一整群。河濱的牛隻對划獨木舟者的航程中當然是一種觀察的樂趣,但這種人類放牧牛隻於河岸,利用天然河堤的植物當作牛隻的食草,及其所產生的排泄物,對河濱生態、河川水質的整體影響仍待相關單位研究管理。

2010年在全國最大片紅樹林──竹圍紅樹林中,觀察到逐年擴張的水筆仔蔚然成林,高度足以讓獨木舟在其下穿過,而原本上下游均有水道貫通連接淡水河主河道,因水筆仔的大量繁生,在上游處的水道已幾近完全封閉,全部長滿了水筆仔,即使連獨木舟這種小型船隻都難以通過。

2011年6月獨木舟環島經過苗栗外埔漁港,在水深6米以內的淺水處,就發現了中華白海豚約5到7隻在港內巡遊。而在北海岸富貴角附近的礁岩上則發現大量的鳳頭燕鷗棲息,代表該處棲地環境的食物鏈健全。均是有趣的濕地觀察紀錄。

塑化劑 人與濕地的危機與轉機

現今雖然有越來越多人經由一些活動或課程,特別進入濕地環境去認識去學習。但我們可否想像,在阿公阿嬤的年輕時代或阿祖的阿祖的年代,「鳶飛魚躍」景象幾乎是先民生活周遭觸目可及,親近濕地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尋常事。

遙想到過去陸路尚不發達的年代,船隻是先民漁獵、交通及貿易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水路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運輸命脈。例如萬華、松山、汐止、暖暖等都是典型分布在河岸旁,昔日靠河運貿易發展而形成的市鎮。而後在清末日治之間,陸上運輸逐漸發展,人口的增加、山林的開發及工業的發展,造成了河川的逐漸淤積及污染。過往河域海域上熙熙攘攘的船隻往來,逐漸地退出了現今社會的舞台。曾經有那麼一段時期,臭不可聞的河水加上高高的堤防建了起來,更阻隔了整整一、兩代住民親近河川濕地的機會。

現代城市普遍有缺水的潛在危機,乾淨水源的供應,確保了都市的正常運作,但是住在都市裡的人,若缺乏親水的經驗,對河川沒有認識,沒有認識就不會瞭解,沒有瞭解就不會有關愛之心。很容易把水域的污染完全歸咎於政府治水不力或是不肖的工廠的責任,忘了自己家中每天使用化學洗劑,那些從自家排水管排出的洗澡水、衣物碗盤的洗滌污水,也是水域污染的元凶之一。

之前曾經報導釣客釣起污染河域的魚賣到傳統市場的新聞而引起一陣恐慌,前一陣子則因淡水河毒魚事件,政府宣布淡水河全面禁漁。但禁漁就能解決問題嗎?有一本書《失竊的未來》(Our Stolen Future)中文版已出版十幾年了,裡面講的就是環境荷爾蒙大量被發現在河川海洋之中,並透過洋流循環到世界各地,既使連居住高緯度偏遠地區的愛斯基摩人,餵養嬰兒的母奶中也被分析出含有環境荷爾蒙,造成我們的下一代普遍的生殖危機。其污染的管道之一,就是由人類使用的化學洗劑、器皿、藥品,經廚房或廁所排放至河川海洋的塑化劑(雙酚A、鄰苯二甲酸酯等環境荷爾蒙),再由浮游生物、魚蝦貝類食物鏈逐步由低劑量累積成高劑量,最後人類又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吃這些高污染的水產而攝取回體內。所以這不是一個單一國家的問題,而是一個全球性的可怕惡性循環,必須從源頭就得有阻截的措施。

從過去參與政府單位與社區大學的活動經驗中,發現河川巡守隊隊員9成以上都是銀髮族,幾乎很少見到年輕人,足見對濕地關心的民眾,有很明顯的年齡斷層。推測其中一個因素是臺灣在60年代未全面工業化之前,水域濕地仍維持較好的狀態,這些老人家的童年或年輕時代,對河川都留有美好的回憶,故而願意投入河川巡守的行列。而中生代,尤其是新生代,則較缺乏此類經驗,自然容易對水域問題漠不關心。

而獨木舟河川踏查活動之舉辦,吸引了很多民眾深入水域,重新認識河川的美好與被破壞的現狀。划著獨木舟自河川的上游順流而下,實際體驗上游美好的景色與水質,中下游的污染逐漸嚴重,了解這前後的巨大反差。經過此番巡航洗禮的民眾,每每表示驚訝於河川生態的豐富度超乎他們原有想像,且一致地表示污水排放及垃圾是現今河川揮之不去的夢魘。

最正向的回饋是,這些體驗過河川航行的隊員們,都開始生起愛護河川的想法,接受了家中應改用天然洗劑或進行中水再利用等友善水域的觀念及實踐。所以我們相信,未來從事水上活動的民眾越多,越能集結起一股愛護水域濕地力量,讓更多人體認到愛護自己應先愛護水域,進而形成「改善水域問題要從自身做起」的正向循環。

開啟另一段濕地之旅

傳統的「馬路的盡頭就是旅程的盡頭」已經沒辦法滿足現在民眾的需求,各種水域導覽行程如今更受矚目,例如:臺南四草現正推動讓民眾搭乘船隻參訪紅樹林水道的行程、墾丁小灣則推展獨木舟巡航珊瑚礁海域的生態旅遊行程等,顯示水上觀光風氣興起,各種水域導覽活動逐漸受到民眾的喜愛。

臺灣目前擁有82處國家重要濕地,是留給後代子孫的美麗資產。國人如何以最不干擾自然的方式親近濕地、認識濕地,獨木舟是一個很好的選項。獨木舟的靈活、安靜、環保以及身體力行的特性,讓參與者的感官與周遭環境流動的水、風自然互動,更可深刻體驗大自然的律動。所以,建議您下次可以考慮把汽機車丟開,把腳踏車暫時也放到一邊,讓獨木舟帶您從路的盡頭開始另一段新奇的濕地旅程!


以上報導係配合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推動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行動計畫之宣導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人本】這是我的看法 你認為如何?@【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10月遲來的電子報@【台中市青年醉善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1-08-03』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