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13-11-08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人才招募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1-08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3-11-08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有一天,你也要成為一個眼睛發光的阿媽本報訊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1-08


NGO工作者的異想世界:有一天,你也要成為一個眼睛發光的阿媽


■褚士瑩


我有一個年輕的讀者Maggie,因為讀了我的一本書之後,用她自己的話說是「提起了巨大的勇氣」跑到澳洲去打工度假,結果真的得到人生還有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比如說每天在農場跟一群5、60歲來自柬埔寨的阿媽一起工作,Maggie發現這群一把年紀還漂洋過海當外勞的阿媽們,不會因為年紀大就故意採花採得慢,或者因為下冰雹天氣冷而偷懶,永遠都是隊伍中速度最快的一群,儘管工作再累,花田裡永遠都充滿著她們的笑聲。

每天看到著一幕,Maggie都會默默地感動,因為這份工作讓她知道做為一個人,要對動、植物都保持著謙卑與尊敬,也要有這群柬埔寨阿媽的精神。

但是結束5個月的澳洲生活,回到台灣一個月後,Maggie發現自己從一個眼睛本來會發光的少年,漸漸地走向光芒減弱的少年,甚至變得有點恐慌,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家人,親戚,甚至鄰居都來「關心」,奶奶要她找份工作不要讓鄰居說閒話,親戚覺得Maggie也老大不小了(雖然她才23歲)要趕快穩定下來,不要讓爸媽擔心,以至於壓力大到快爆炸了,甚至有點不敢走出家門。

「我該怎麼辦?」Maggie問我。

我想了想,很認真地說:

「我喜歡妳前半段的故事,但是不喜歡後半段。因為如果妳不趕快停止的話,故事後半段那個人,就會變成以後的妳的人生。」

因為我想到一次達賴喇嘛在與著名的巴西自由派神學家Leonardo Boff的對話中說的好:


關照你的思想因為它會變成語言。

關照你的語言因為它會變成行為。

關照你的行為因為它會變成習慣。

關照你的習慣因為它會形成你的個性。

關照你的個性因為它會成為你的命運,

而你的命運就是你的人生。


每次有人用羨慕的口氣說「你真好運」的時候,我都會想到這段話。

夢想是什麼?我相信夢想實現既不是頭銜,也不是令眾人稱羨的工作,而是能夠成為想要變成的那個人;而追逐夢想,應該就是「變成那個自己喜歡的人」的過程。

現在的我,擔任美國華盛頓特區一個國際金融組織專門監察機構的緬甸代表,對於這樣的生命狀態,可以說是相當滿意。但是派駐緬甸10幾年的我,並不是一開始就對於緬甸有感情,甚至不是一出社會就踏入NGO的,這中間經歷的轉折,就是所謂的逐夢。

20多歲踏入NGO之前,我在美國一間上市的科技公司擔任產業顧問,公司指派給我的任務是以每半年為一期,到世界各地開創分公司,工作有趣也有挑戰性,因為可以一邊旅行一邊學做生意,不喜歡束縛的我也不需要每天在辦公室朝九晚五。從各種條件上來看,都是一份像夢幻般的工作,雖然工作人人稱羨,但是我給自己一個非常清楚的期限:我想要40歲退休。

但是隨著時間過去,我開始問自己「這件事為何非做不可?為何非我不可?」

我想的是,個人價值的不可取代性。

不斷自省的過程中,我不得不面對探討自己存在的價值,檢視自己對這份工作是否還有熱情,因為我開始問自己一個很基本的問題:

「如果我這份工作真的這麼符合夢想,又可以旅行、又可以賺錢、又可以學習國際商務經驗,為什麼我還想著要40歲退休?」

然後我才確知,原來我走錯路了。

直到踏入NGO的世界,前往緬甸協助當地農民建置有機農場,我才發現,這份工作是不管到了幾歲,不管有沒有所謂的退休、雇主願不願意付我薪水,我都會繼續堅持的工作,從那一刻起,我才相信自己正走在想要的夢想道路上,雖然從各種客觀條件上看來,我都過得不如以前。

時時詢問自己,就像在「誰搬走了我的乳酪?(Who Moved My Cheese?)」裡面說的:「經常聞一聞你的乳酪,你就會知道,它什麼時候開始變質。(Smell the cheese often so you know when it is getting old.)」

因為夢想就像乳酪一樣,如果在製作的過程當中不夠仔細觀察、時時注意的話,也是會變質的,世界上絕對沒有將牛奶放著,久了自然而然就會變成好吃的乳酪的道理。

是否會喜歡10年後這樣的自己,也是要靠同樣的工夫。

別忘了,有一天,夢想不是只有青春限定的口味。有一天,你也要成為一個眼睛發光的阿媽!


(圖說)太平洋島國萬那杜一名海外服務志工正在談天,圖攝於2009年2月19日。(圖/Peter Swain攝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回目錄)
面對青年貧窮化:透視經營之神的創業神話本報訊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1-08


■陳柏謙


神話,之所以稱作「神話」,大體虛構成分多而真實含量少。自古而來,每個歷史階段,位居高位的統治階層,總費心於創造出能凸顯其自幼「異於常人」或「天縱英明」一面的神話,好用以向世人宣告,其有今日之地位、財富或權勢,受之俯仰無愧、理所當然。無論往昔小學國文課本內,描述蔣介石孩提時觀察「魚往上游」;抑或是日本就讀軍校時期當面斥責侮辱中國人的教官的神話,皆為長時間處於蔣氏王朝統治下的我們耳熟能詳的神話。所幸,隨著蔣氏政權嬗遞,世人終究得以逐漸對蔣氏王朝的諸多神話中虛妄的成分進行除魅工程,即便,這樣的工程至今依舊未真正竣工。

誠然,封建或半封建時期,大概僅有帝王、君主才有造神的需求與資格。只是,進入資本主義時期後,每個雄霸一方的資本家,在自家企業王國乃至於推廣至整個社會大眾,其對造神(無論來自親力為之還是媒體乃至學界大敲邊鼓)的渴望,旨在將其供上神壇膜拜的造神宣傳規模,與過往帝王相較,恐怕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開學向新生展示功業

台灣第一代「經營之神」王永慶一手創辦的大學校園內,有座企業文物館,5層樓高的獨立建築,富麗、堂皇、氣派。每秋,新生報到的季節,一班班新鮮人依慣例被安排入館集體參觀,聆聽解說。與其說是企業文物館,更像座創辦兄弟的豐功偉業展。不過,要是你哪天真有機會逛逛文物館,說不定將意外在神話起源看見些不尋常的端倪。

社會廣知的神話開端,大約是這麼開始:日本時期的王永慶,自小家境清貧,白手起家,因此終身簡樸。一路從學徒出身;首次創業在嘉義開了家米店,隨後深感賣米微利再轉向經營碾米廠。10年米業經驗,讓王永慶奠定下戰後創立企業王國的經營之術與經營哲學。

有趣的是,關於這段歷史,從館內影片介紹中可以發現:1932年,王永慶歲離開新店老家前往嘉義米店當學徒,那年,他15歲。就在隔年,16歲的王永慶就自個兒在嘉義開了家自己的米店開始資本家的創業道路。但,基本上,一個只有一年工作經驗,毫無歷經資本原始積累階段,累積第一桶金的王永慶,16歲那年創業的資金究竟從何而來呢?影片輕描淡寫提到,1933年,王永慶自父親那借來了200元。再隔了一陣子,因雨天送米的王永慶感到賣米利潤微薄,決定買下碾米機同時經營碾米事業。此時,再一次,王永慶購置首批生產工具的資金同樣來自於父親另一個200元支助。

魔鬼確實藏在細節裡,影片沒說的,是1930年代,少年王永慶來自父親兩次200元、共計400元創業基金,換算成現在價值,到底值多少呢?幾年前,作家陳柔縉已寫過相關文章討論。那年代,一個堪稱穩定的公職(公學校老師或警察)月薪約莫20來元。而根據老作家葉石濤說法,每月20元已足夠一戶人全家溫飽,那麼,以此換算起來,16歲;此前僅一年工作經驗的王永慶,從父親那得到的創業基金,換成今日幣值,至少約7、80萬之譜。

但,此刻問台灣任何一個人,大概十之八九竟都同意王永慶赤貧出身、白手起家。神話,之所以為神話,莫此為甚。

只是,這麼看來,真要說白手起家,恐怕只能改寫白手二字在中文的意涵。要說出身貧寒,對能在兩年內拿出7、80萬資助長子創業的家庭,我們對貧寒的定義,可能也要重新改寫。

當然了,當資本家的神話在社會已透過各種霸權意識深植人心時,細究這些枝節末微,好像就再也不重要似的。

長輩援助 度過創業危機

上一代經營之神如此,就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台灣新一代的經營之神,郭台銘。翻翻坊間多如牛毛的書籍、專訪、報導,說郭董是台灣資本家新一代的神話主角並不為過。同樣,講到郭台銘,王永慶神話中的元素,諸如學歷不高、白手起家等各種傳奇性字眼和對比,一項也沒少著。

但,郭台銘真的是白手起家嗎?

1974年,24歲的郭台銘,以合夥方式第一次成了資本家;與另兩位股東創立了鴻海塑膠,只不過,學校畢業與退伍後的郭台銘,至24歲創業期間,真正工作時間也沒幾年,如當年王永慶一般,靠一己之力完成個人創業的資本原始積累顯然是不可能。相似的劇碼,這次創業投入的10萬元資金,官方說法是郭的母親以標會方式給了郭台銘。當年10萬元,大概又等於現在多少錢呢?若以當年公營行庫新進人員月薪大約不到3千元來看,初步推估,郭台銘母親,大概提供等同今天約100萬元以上的資金供郭創業使用。故事還沒結束,隔年,經營成效未如預期,另外兩位股東打算退股,這次,郭台銘索性拿錢出來把其餘股份吃了下來,錢從哪來?這次換成從岳父那拿到70萬元,否則,郭台銘第一次創業很可能將會如千千萬萬中小企業一般灰飛煙滅,也就是說,若沒有這換算成現今幣值大約8百萬元來自長輩的資助,鴻海帝國的神話也就沒有起點。

但,因郭台銘今已貴為在兩岸呼風喚雨的郭董,已是全世界雇用工人數前十大的資本家,已是後王永慶時期台灣企業家的另一種典型。所以,即便當年明明憑借著背後8百萬資金創業,也就這麼在神話的打造過程中,成了白手起家,標榜著人人敢拚就有希望的努力典範。但它荒謬性恰恰就在於,要真對這類神話買帳而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壯志,你我恐怕還得惦一惦斤倆,要說「白手起家」,每個人背後真都如王永慶與郭台銘有這樣的手襄助嗎?

資本家的催眠術

攤開實際統計數字,以家計所得5等分來看,台灣最末5分之1的家庭,每年不但入不敷出,沒有儲蓄只有負債。家戶所得倒數第二個的5分之1家庭,每年每戶總儲蓄僅3萬餘元。即便是中間第三等的5分之1家庭,每戶每年總儲蓄也不過不到10萬元,用最簡單方式推估,至少全台灣60%以上家庭,都不可能像王永慶或郭台銘如此一般有個闊綽的長輩情義相挺。套句現下流行語彙,無論王永慶或郭台銘,說他們是靠爸、靠媽一族,似乎一點也不冤枉。

如此這般,還不過僅是資本家們神話的開端與起源罷了,即便如此,信手拈來就已是數不清選擇性遺忘與催眠人心、以假亂真的虛妄故事。如果,處在資本主義宰制下的你我,還沒能如看清蔣氏王朝的神話一般開始撥開雲霧、看清真相,身為勞工階級的你我,還願意欺騙自己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努力就會成功。那麼,這類低級神話,就只會繼續在我們的社會當中,恰如其分地扮演麻痺人心、解消勞資矛盾的萬靈丹。(Queen Mary學院商管系博士生)


(圖說)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受邀出席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企業領袖高峰會,2013年10月7日在印尼峇里島舉行舉行記者會表示,鴻海明年將在印尼設廠,生產製造手機。(圖文/中央社)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親子QA】字的美醜/【科學高興班】你怎麼知道@【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認識短篇小說家@【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1-08』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