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媒體觀察電子報
報主: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創刊日期:2000-03-20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5,879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媒體觀察電子報報
媒體觀察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媒體觀察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09-11-06 16:00:00 / 報主:媒體觀察電子報
本期目錄
編輯室報告
本期主題--Twitter觀察
叩應(call-in)?不如推應(tweet-in)! /鄭國威
他們的勝利,也會是我們的勝利/Wenli
媒體觀察站節目預告--邊地發聲─正港台灣味唸歌 拷秋勤
媒觀講堂第一堂--台灣文化政策中的文化創意產業
[公益聯播]『愛分享實物銀行』─ 弱勢家庭物資轉贈計畫
媒體觀察電子報
編輯室報告
<b>編輯室報告</b>
大家好

離媒觀10週年的活動愈來愈近了,整個媒觀辦公室也愈來愈忙碌了,大家很盡心盡力的在準備,所以也希望在11月21日那天,大家可以一同來跟媒觀共度十週年!詳細資訊會稍後於網站上公布。
另外本期也登載了媒觀講堂的第一堂記錄,目前已進行了三堂,接下來的也很精彩,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參加哦!

媒觀講堂 (每週四晚上19:30-21:30)
「公園生活 果菱派客來」(台北縣中和市永貞路282巷2號),免費入場,歡迎參加。
詳細網址:http://www.mediawatch.org.tw/blog/
11/12  透視台灣電影改革:產業瓶頸與勞動困境(林靖傑)
11/19  塗鴉,是反叛?還是收編?(郭力昕)
11/26  狂歡之後:音樂祭的吶喊與反思(何東洪)
12/3  歌唱?跳舞與美食?–新住民的文化新樣版(張正)
12/10  滾動吧!單車:反思單車熱潮背後的秘密(徐文彥)

(圖與本文無關)


 
本期主題--Twitter觀察

Twitter、Plurk、Facebook幾乎已成最近火熱的「網路」話題。政治人物、新聞媒體都不斷強調和強化它們的工具性和娛樂性,呈現的也是過於簡化的觀點。因此本期特別邀請鄭國威和Wenli兩位部落客針對twitter現象,提供不同角度的觀察。若大家有不同意見,或是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可以來信討論哦! (請寄至mwatch.tw@gmail.com)

叩應(call-in)?不如推應(tweet-in)! /鄭國威
如果說我的政治啟蒙老師是我那「曾經」深藍的老爸,那我的補習班教材就是高中那段時期時常收看的政論叩應節目了。 
 
我對那段時期記憶猶新,更記得曾經在高中班上跟同學談起政治時事而搞到面紅耳赤的小插曲。後來念了傳播,開始寫起部落格之後,看這類節目的角度也有大幅度的轉變,也就是從中央性質的涉入改為邊陲性質的研究跟觀察。 
 
叩應(Call-in)是這類政論節目的重要元素,簡單來說就是觀眾可以在節目設定的時段內打電話進去表達自己對於今天節目討論之議題的看法,叩應之外還有Call-out,據說是為了避免特定意識型態集團人士,透過自動撥號或發動叩應部隊把持所有叩應意見的問題,所以改由從節目端來選出可以發表意見的觀眾,多半是隨機選取或按照居住區域。另外,手機文字簡訊、語音投票等等也都是政論節目常常使用,增加跟觀眾互動的方式。 
 
網路盛行之後,有不少Call-in節目也架設了網站,讓觀眾可以在節目的網站上鍵入自己的意見,發送到節目端之後就可以即時進入螢幕跑馬燈,也有的節目用視訊的方式跟觀眾連線,稱為Show-in,但是效果一向不太好,因為政論節目的觀眾屬性多半較習慣直接打電話,加上視訊連線在技術上容易出錯,拖累節目進行,所以即使是到現在也沒能成為主流。 
 
叩應的方式曾惹來不少批評,許多人直指這種看似觀眾發聲的形式最後只淪為假輿論、假眾聲喧譁、真的就只有電信公司跟節目製作單位分到的大筆電話費。然而進入Web 2.0跟公民媒體的時代,其實有很多方式來解決叩應的缺點,也可以讓政論節目真正地提高互動性,與更龐大無數倍的網路政治論壇結合。 
 
推特(Twitter)掀起的微網誌熱潮讓許多在外面觀望的人為之迷惑,其實推特的「狀態更新(status update)」不啻為更貼近部落格原意Web-Log,也更符合網路上不以日期為時間單位,而以分秒為時間單位的特性。在推特這個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無遠弗屆、也無牆能擋的巨大聊天室裡頭,有許多由用戶沿用過去網路慣例或自行創造出來的互動方式,主要也最重要的就是 
 
1. @名稱 進行交談。 
2. rt(retweet) 對方的推表示同意(大多數人是這樣用的)。 
3. #hashtag 表示該推訊的相關主題,方便集結同樣主題的訊息。 
 
而在推特上進行這些互動時,其他跟隨(follow)你的用戶也能夠看見你在互動的動態,他們也能夠隨時參與,而不顯得突兀。 
 
過去到現在,政論節目跟叩應達成了某種以電視為軸心傳播管道,在物理限制上所能及的多對多傳播,也就是叩應的觀眾可以在短短的時間內趕快把意見表達,然後或許其他叩應觀眾會加以回應先前叩應觀眾的見解,但始終是受到電視節目長度跟頻寬的限制,即便是觀眾端用網路而不是電話,軸心仍然是電視,所以沒有太大差異,只是製作單位賺不到拆分的電話費而已。更何況政論節目接受網路叩應,通常還是得用該節目所提供或指定的網站才能進行,扼殺了討論擴張的腹地,然而這種為了提高網站瀏覽次數或停留時間而把用戶綁在自家網站上的作法早已落伍。 
 
叩應當然有其必要繼續存在,而推應(tweet-in)將是最適合的網路配套方案。只要設計好簡單的程式,政論節目可以馬上開始邀請觀眾用推特來發表140個半形字內的意見,觀眾要針對特定來賓提問,只要@來賓名稱 即可,觀眾若是對於那個來賓或是那個叩應觀眾的話有同感,也可以簡單地retweet 節目推特轉播員帳號的推訊。如果針對該節目有意見,可以在推訊加上#節目名,或是#節目名加上集數,節目單位可以主動公佈每天節目的hashtag帳號,方便集中訊息。這些互動的討論全部都會留在網路上,並且擁有自己的生命,繼續繁衍,永不終止,在此同時,節目本身也幾乎以零成本獲得了大量的網路口碑。 
 
這早已不是創新的點子,只是網路上常見的「用A網站帳號登入B網站使用服務」而已,推特的帳號已經成為最多人參與線上即時視頻轉播網站的首選帳號,各個即時視頻轉播網站,如
Justin.tv, USTREAM, Livestream都讓用戶可以以推特帳戶登入,在視頻即時轉播的同時,讓一樣在觀看的網友進行交談互動,而這些持續的互動或狀態更新又會同步在推特上,然後再藉由推特的驚人傳播力,同步到許許多多其他的網站上,例如Plurk、Facebook、FriendFeed....(如果你有設定同步的話)。 
 
推應最大的問題就跟叩應一樣,在於如何過濾意見,如果政論節目會引來叩應部隊,自然也可能引來推應部隊。除了透過機器解決以外(例如剔除大量發推帳號),節目可以設定許多守門機制來解決,例如只讓節目推特帳號follow的推特帳號所推出來的推訊能夠登上螢幕,或是在節目開始前就讓推友報名,需要提供實際姓名資料,這些人的推訊才能登上節目。 
 
反過來想,或許政論節目應該也都使用上頭提到的幾個即時視頻轉播網站,即時在網路上轉播,如此一來就不用太擔心守門的問題,讓推應更能肆無忌憚(!)地發揮其互動的功能,並且主動替(沒有推特帳號的)來賓設定好推特帳號,並且在節目結束後將推友的問題跟意見都整理在部落格上,認真的來賓可能會學著回應,因此延伸了其名嘴的生涯,我想應該有不少政論節目的常態來賓思考過或正在思考如何擴張影響力跟知名度到網路上吧。 
 
反正收視率都那麼低迷了,政論節目製作單位啊,你們也沒什麼好失去的,不如來點數位新花樣吧! 
他們的勝利,也會是我們的勝利/Wenli

他們的勝利,也會是我們的勝利/Wenli

根據iPhone上廣為眾人使用的知名Twitter第三方軟體,Tweetie內的資料顯示,我是全球第六十九萬一千一百二十三名加入推特的使用者,加入日期是2007年的一月二十四日。劈頭就寫出這些數字,並不是要炫耀自己在推特社群是多麼資深的成員(畢竟前頭還有六十九萬多人),而是試圖努力想要回想,自己在一開始加入推特使用者的行列時,究竟拿它來做了些什麼?


老實說,當時的推特在我眼中,就和後來在野草莓學運時無心運用的Y!Live視訊直播網站一樣,都不過是增添數位生活樂趣的網路玩具。只要連上推特,我就可以隨時知道我那幾十個網路上的朋友們,正在吃些、看些,還有胡思亂想些什麼。就像看不見影像的視訊直播,這種你一言我一語的線上交談,雖然溝通的強度或效率比不上即時的影像或是聊天軟體,但是很意外地,這種時間差的存在,反而讓推特上的自言自語或是熱烈討論,更有了深化的空間;因為一次發言的字數受到嚴格限制,下筆前便更會仔細思考所要發出的訊息究竟是否適當?是否有意義?或是,是否足夠無意義?

隨著我追蹤及追蹤我的推友數量日漸增加,推特頁面時間線上的大量訊息,逐漸取代了我訂閱的部落格文章,或是RSS閱讀器內的內容。此外,大量浮現的中國推友,也讓我真實的接觸到了這些海水另一端的朋友。在此之前,中國網友對我來說,不過是偶而會出現在部落格回應區域內的簡體中文字元,他們的面目模糊,我也不知如何釐清;但在推特上,我可以像進行普通的網路聊天一樣輕易地與他們對話,或是觀察他們對於「防火長城」帶來種種不便、威脅的詛咒與抱怨,以及對於言論自由的渴望期待。這或許是推特於我的最重要意義之一。

漸漸地,每當寫完一篇新部落格文章,我所做的第一個動作不再是發送到推文或書籤網站,也不是轉貼連結到BBS,而是直接推上推特,等著閱讀者給予回應及評價。我信任推特之類的微網誌訊息的程度,早已超越了傳統報紙與電子媒體。自從我開始使用如iPhone一般的智慧型手機之後,我甚至連一份報紙也不需要購買,因為真正重要的事情、深入的分析,或者因為某些理由而在報紙、電視上被略而不表的真實內容,都在推特上唾手可得。那麼,我們為何還要花錢去購買和閱讀同樣極可能是政府、企業花錢買下的假報導,為新聞財團創造用以銷售的閱報率和收視率數字?

即使中國政府無所不用其極地封鎖推特網站及相關的應用程式,推特已經被證明是防火長城無法完全阻絕的少數境外網路應用服務之一。透過這些千辛萬苦地鑽過網路封鎖高牆,只為了講幾句實話,或是呼吸一口自由的資訊氣息的中國推友,還有他們珍貴的訊息,我從而有自信能藉此比閱讀財大氣粗的商人所主導的報紙,或是充滿誇張電腦動畫或配上戲劇化配樂的電視新聞,更能深入理解海水那一端,以及正在全世界每個角落所發生的事情。

我的推特人生才正開始。眼下我最大的樂趣,就是一天天看著中國網友們前仆後繼地攻佔推特柏林牆(Berlintwitterwall),透過衝過一堵充滿惡意的虛擬長城,在另一堵早已倒塌二十年,卻重新成為抗議如今世上最強、最大的人為資訊障礙舞台的虛擬高牆上,證明他們每天微不足道,卻無比重要的勝利。

他們的勝利,也會是我們的勝利。因為他們也就是我們。Hail to the Berlin Twitter Wall!
媒體觀察站節目預告--邊地發聲─正港台灣味唸歌 拷秋勤
主 題:邊地發聲─正港台灣味唸歌 拷秋勤


主 持 人:管中祥、蔡蕙如

 
來 賓:范姜(拷秋勤樂團主唱)

頻 道:教育電台(全國聯播)

時 間:11月6日(五)晚上6點10分—7點(全國聯播)


節目預告:

你聽過嘻哈音樂嗎?你對嘻哈音樂的想像是什麼?批評社會現狀?黑幫?暴力?性愛?還是那個饒舌歌手A的新歌中又在明嘲暗諷哪個歌手B、藝人C?

今天的節目將帶你認識不一樣的嘻哈音樂:「拷秋勤」。
媒觀講堂第一堂--台灣文化政策中的文化創意產業

<b>媒觀講堂第一堂--台灣文化政策中的文化創意產業</b>

媒觀講堂已於10月22日開始,每週四的19:30-21:30 在在「公園生活 果菱派客來」(台北縣中和市永貞路282巷2號),免費入場,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參加!
以下為第一場的紀錄:


課程時間:
2009/10/22  

講題:台灣文化政策中的文化創意產業 (09年秋季課程第一堂)  

講師:王俐容副教授(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紀錄:吳柏萱 (政治大學新聞系、媒觀實習生)
 

十月廿二日星期四的晚上,儘管外面下著大雨,「公園生活 果菱派客來」卻依然擠滿了聽眾,本次媒觀講堂請到了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王俐容副教授來談文化創意還是文化愴傷?」這個主題。 
 

文化創意產業是在1990年代末期所提出的,隨著這個概念的發展,標示出文化政策裡一個轉變的趨勢:從傳統的國家、公民論述轉向經濟論述,在這個轉變的趨勢裡,文化的概念也逐漸由傳統的「精英文化」轉變為「文化經濟」的概念,背後隱藏著文化藝術在當代社會中,其被賦予的價值已經有很大的不同。 
 

傳統的國家論述,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法國本地對於美式文化的入侵:王俐容說明,當年第一家麥當勞在巴黎開張,法國人民是抗議是拒買,然而如今星巴克的進駐法國,甚至是麥當勞繼續連鎖,這就是文化經濟導向的結果。 
 

過去的文化政策,強調提升心靈並加強文化的認同,然而如今價值觀點的轉向,卻強調產值產能甚至是效率文化,所謂的文化經濟,指的就是文化藝術不只是「花錢」的行業,更是「賺錢」的行業。 
 

文化創意經濟大致可以分為三大區塊:高級/精英文化、商業文化與知識經濟。所謂的精英文化就是英文的「high culture」舉凡戲劇音樂博物館與建築這類都是;商業文化偏指向視聽媒體,例如電影電視廣告等等;最後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泛指現今的數位文化。 
 

英國John Myerscough的研究提出文化經濟的重要性,他認為,文化藝術不只具有附加價值,甚至應該視為經濟的發展部門,舉例來說,藝術就是英國最重要的出口單位。然而王俐容也說明了其它學者對於John Myerscough的批判:過度的強調文化藝術的經濟價值,反而會忽略了其它價值的可貴與重要性,文化藝術對於經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的有用。 
 

在和學員的開放討論中,其中一位學員對於王俐容反對台灣有過多的「節慶」有著不同的看法,王俐容表示,自己的確對於台灣節慶有著很大的意見,她認為當年的屏東「黑鮪魚季」一炮而紅,引發模仿效應,而造成愚昧的濫捕魚群,人們參加節慶,以經濟來說,是造成了多吃多買多消費,然而就文化層面來看,她看不到節慶文化背後的真正意涵,只成就了浪費,這是王俐容不認同的地方。

推薦訂閱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
第 八十九 期 2013.09.06 2013 年 CC 全球會速記@【創用CC電子報】
轉寄『媒體觀察電子報第238期--Twitter觀察』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