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華電子報-李安 電影的力量比人大(2013/06/12)─台灣光華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December 26,2024李安 電影的力量比人大
文.滕淑芬 從龍困淺灘到飛龍在天,李安的戲劇性轉折人生,堪稱最佳的勵志故事。 座談會上,一位自稱成長過程和李安很像,很多事似乎都不如自己期望,像個失敗者的私立大學學生,問大學聯考曾落榜兩次的李安:「考上藝專後,當校長的父親仍試圖說服你重考,也不太贊成你念戲劇,你如何調適這種困頓心理?」 談挫折,不要讓失敗感成為一種慣性思考 「失敗與挫折都是人生的試煉,但不要有太多失敗經驗,否則很容易成為一種模式和慣性思考。人生命運的轉折往往視關鍵時刻的抉擇。」 扮演起人生導師的李安鼓勵這位年輕人,要想辦法克服失敗的情緒,覺得沮喪時,要抽離,思考如何往成功的方向走。李安說,關鍵時刻做出理性判斷是很重要的,例如他拍第一部電影時,就選擇與紐約獨立製片詹姆士.夏慕斯合作,夏慕斯協助他控制預算,才能以40萬美金拍完《推手》;日後每一部電影,他都精選能讓他動心的故事,才能一路走到現在。 李安的父親,出身大陸江西大戶人家,來台後擔任台南兩所明星高中的校長,對他的期望很深。李安說,父親很有威嚴,他並不是不喜歡藝術,只是覺得電影這行當裡有些人的行為不太好,即使他後來得了一座奧斯卡獎,父親仍不認為自己看錯了,還是希望他可以到大學教書。父親帶給他很大壓力,但事事以身作則的父親,仍是他的榜樣。 「用佛洛伊德的弒父理論來分析,只有父親倒下來,兒子才能站起來,但我不希望他倒下來,因為害怕,也不想和他起衝突,只能躲得遠遠的。」 李安自我剖析的壓抑性格,在離開台南家鄉、離開台灣之後,得到了解放,冒險精神找到了出口。 拍完華語片「父親三部曲」之後,李安赴英執導英國經典文學名著《理性與感性》、後來又完成描述美國西部60年代同性戀情的《斷背山》,有國際媒體好奇詢問,深受東方儒家文化薰陶的他,為什麼拍片的文化跨度如此之大? 談文化跨越,越有距離感越容易 「拍別人的文化很容易,因為有距離感。拍《色,戒》就很要命,把最糾結的文化的根拿出來檢驗,非常難受。」 善於融合東西文化的李安,將此歸功於他的成長環境。台灣小島,幾百年來受到很多外來文化刺激,從小他就愛看好萊塢電影、香港電影,文化融合、文化衝突「固著」於他的思想裡。 李安說,中國人講和諧、融合,西方戲劇就是衝突,那壺不開提那壺;他是外省第二代、到美國是外國人,回大陸是台胞,一輩子都是外人,其中有身不由己,也有自己的選擇,一直處於文化衝突中。 拍西片時經過很多「學習曲線」,李安坦言,他拍《理性與感性》時英文都講得不太流利,而演員如愛瑪‧湯普遜、休葛蘭等,不是牛津、劍橋大學畢業,就是莎士比亞劇團的資深演員;他想給台灣爭面子、給亞洲爭面子,有不可承受之重。 結果他努力「掙」來導演權威,用中國「寓情於景」的手法,讓演員和自然環境產生呼應,拍出如詩般的精緻畫面,讓所有人服氣。《理性與感性》讓李安二度拿下柏林金熊獎,該片也被英國影藝學會譽為電影史上由東方人詮釋西方的經典佳作。 《理性與感性》的好成績,讓他接連拍了幾部西片,但直到第9部作品《斷背山》(2006年),拿下第一座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他才真正肯定自己,天生就是要吃這行飯,「我也不謙虛了,我拍電影還不錯。」 談打造台灣電影工業基礎,減稅以刺激企業投資 「文化需要扎根,要有遠見,不是作秀。台灣電影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長期政策,每個人都是單打獨鬥、散兵游勇。」 李安只要回來,一定會被問到如何提振台灣的電影工業?如何吸引外資投入? 他在開拍《胡士托風波》之前,紐約州也公布投資拍片的減稅率可達30%,這個政策後來讓拍片量暴增,雖然犧牲了少數稅收,但回收更大,可刺激當地消費,也會帶動人才的培訓。台灣若有優惠的稅制環境,很多原本想到日本拍的電影,都可能轉來台灣。 李安說,電影早已全球化,他拍《少年Pi的奇幻漂流》,場景從太平洋拍到加拿大,後期製作的範圍更廣,以視覺效果來說,那個國家價格低就去那裡,台灣再不直追,很快就會被印度、馬來西亞趕上。 李安說,台灣其實什麼都有,但電影組織卻如同一盤散沙、經驗無法傳承。就像飲食需要營養均衡,台灣電影要有所突破,大小環節都需要發展,也需要重建幾個電影基地,像以前的中影。 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為例,當他決定以3D技術來呈現時,《阿凡達》還沒完成,「我要成為第一個用3D來做藝術片的人」,而既然好萊塢也還沒經驗,不如就到台灣來重起爐灶,結果台灣的精神、美國和全世界優秀的人才與技術,合力完成這部不尋常的片子,得到廣大迴響。當時李安帶來150名頂尖技術人才,心理負擔很大,因為這裡是他的家,一定不能丟臉。讓李安深感驕傲的是,最後劇組在台灣拍片9個月,8成場景和需要的船上道具等都在這裡找到和完成,他很希望這次經驗可以為國內的電影工業打下基礎。 談近鄉情怯,電影的未知力量 「我必須相信有另外一股力量,命中注定我來做這件事,這是在感性中對未知的理解,是虛幻的信仰,也是冥冥之中有神助,相信我是為藝術服務的公僕。」 如今拿下兩座奧斯卡導演獎、兩座柏林影展金熊獎、兩座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李安,成就已可名列國際影史。 「我很難解釋為什麼參加影展和拿獎有壓力,當宣布得獎時,看到所有人都站起來為我鼓掌,很多善意投射過來,我真的非常開心。」 但近鄉總是情怯,每次李安回來都被濃濃的厚愛包圍,一條街都走不完,又讓他很不自在。 「我很怕大家說我愛台灣,因為這是不用講的,當這個標題出來時,可能意味故鄉有甚麼問題。我真的要說,希望大家看重我的電影,而不是我這個人,我最好的東西都在電影裡。」 在奧斯卡典禮上,李安上台致詞,第一個感謝的就是電影之神,李安的創作力量有天賦、有使命,似乎又有天助。 李安說,他的身旁有太多人,比他更聰明,但都沒像他能拍這麼多片子。當他全神投入時,就會忘記害怕,產生一股力量,而周圍的人也是拚命給他想要的協助,好像老天也在幫他。 「很多時候是片子在拍我,而不是我拍片子。所以我說,每部片子都有自己的命,拍電影常是人算不如天算。」 直觀又原創的李安,有一股能量,他是天生的電影人,真正的藝術家,從來不重覆自己;他的真誠讓台灣熱情擁抱他,而他也會以更大的成就回應。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3年06月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