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華電子報-影藝.趙德胤 影像敘寫故鄉 成就電影夢想─台灣光華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anuary 16,2025影藝.趙德胤 影像敘寫故鄉 成就電影夢想
文‧李湘婷 圖‧岸上影像及前景娛樂提供 「感謝台灣的裁培!對當時在緬甸的我來說,『能來台灣』是個像中樂透一樣的命運安排。」甫於威尼斯影展獲頒歐洲電影聯盟最佳影片大獎,《再見瓦城》導演趙德胤發文寫下了他對於台灣的感謝。曾以電影《冰毒》代表台灣角逐201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入圍資格,而今再以新片《再見瓦城》入圍2016年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獲頒大獎,屢次登上國際舞台,領獎時趙德胤總是說,是台灣自由的創作氛圍,給了他拍電影的養分,雖然他原本不是學電影的。 多數作品以緬甸僑民悲歌為題材,導演趙德胤在台灣電影圈已然是一種獨特的識別碼。 自8年前大學畢業製作短片《白鴿》開始,便不斷的以台灣導演身分在國際影展嶄露頭角、獲得注目。當年趙德胤就讀於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學系,雖不是電影本科系,教授看見他的長才,讓他以影片製拍完成畢業製作,而從此每年至少兩部的短片、紀錄片、長片作品產出,趙德胤從未停下拍片腳步,綿密而計畫性的操練著自己。 為糊口、自學電影 「我曾經用著很土法煉鋼的方法嘗試做電影。」趙德胤回憶起當初開始拍片,其實目的只是為了賺錢。 大學時期獨立接案,拍攝婚禮、畢業典禮,剪接、配樂都靠自己摸索。大四時擔心畢業製作過不了關,可能被趕回緬甸,於是他到中央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把所有的關於電影、導演的書籍借回來看。研究所時期住在研究室,拆掉燈管每天租DVD觀摩,甚至連幕後花絮也不曾忽略,為了省錢,不敢跟同學外出玩樂,鑽研電影佔據了大部分課餘時間,當時不覺得這樣的努力有多重要,現在回想起來,發現對於創作上幫助不小。 重要的是在苦練過程中,這位不太有自信的緬甸僑生因此而喜歡上了電影,教授也發現他有天分。 「我不敢講天分這兩個字,但如果跟人家做一樣的影像攝製,我可能比別人好一點點、也比較快、比較舒服、成就感也比較高。」趙德胤說話總是謙和,帶著一點緬甸腔,談到自己時表情靦腆,與他在電影鏡頭中展現的寫實力道很不相同。 畢業製作短片《白鴿》一鳴驚人,得到釜山影展、哥本哈根影展、澳大利亞影展、里昂影展等國際影壇的肯定,趙德胤也因此被廣告公司延攬,工作簽證成為留在台灣的契機,一年之內他不分晝夜的接案,終於賺了錢給老家蓋洋房,為了能繼續留在台灣這個自由創作的環境,他考上研究所,也同時思考接下來要拍攝什麼樣的題材。 用影像、書寫故鄉 「我應該至少看過上千部電影,因此逐漸懂得一些技法,其中觸動我內心的,通常與我生長背景故事相關,也因為這種觸動,讓我想拍自己的故事去感動別人。」 趙德胤說,他的電影並不是想拍緬甸家鄉的故事,而是希望將自己的故事說給另一群人聽。 因為關於趙德胤的故事,跟生長於台灣土地的你我很不一樣。 祖籍江蘇南京,出生在緬甸東北方靠近中國邊界的城市臘戌,16歲以前,趙德胤生活於資源匱乏的貧窮環境,權力、財富決定尊卑,現實環境的黑洞讓他想方設法要逃離。 1998年家裡以一個月的生活費買來台灣學校入學考試報名表,趙德胤從6,000個報考者中考取前50名,帶著家人籌款半年買的一套西裝與美金200元,隻身赴台念書。 為了支付生活費與學費,還要能寄錢回家,半工半讀的日子自他抵達台灣後的第二天就開始。 前輩提攜、感念在心 來台10年期間,趙德胤沒有回去過家鄉,2008年卻在想要「書寫家鄉」的念頭驅使下,趙德胤自己一個人帶著攝影機回到緬甸拍攝,隔年他入選金馬電影學院主創學員,在侯孝賢的監製下,拍攝了《華新街記事》電影短片,成為侯導門下子弟。 「侯導當時跟我說,沒有資源也能拍片,當年他自己也是如此,因此教了我很多,有他的鼓勵,給了我一個人也能拍電影的勇氣。」趙德胤感謝的說,台灣電影圈的前輩都很願意提攜後輩。 李安導演曾在2014年特地冒著溼冷的冬雨,赴紐約出席唯一入圍翠貝卡電影節的華語電影《冰毒》首映會,映後他盛讚趙德胤能以極其克難的器材與資源,拍出結構完整、議題獨特、表達清晰的電影,他還以自身經驗告訴趙德胤,一個人拍片與200人拍片會遇到的困難差異。趙德胤猶記得李安的助理告訴他,李安導演前一夜通宵開會未休息,仍堅持趕赴會場站台,甚至提早抽出時間希望與趙德胤吃頓飯,當面給他鼓勵打氣,當年的這些感動,至今讓他點滴在心。 2010年買了3張機票,帶著一台攝影機,就跟製片、收音3人完成首部劇情長片《歸來的人》,真實呈現緬甸人的生活,一舉入圍釜山影展和鹿特丹影展老虎獎,前往鹿特丹影展前,趙德胤正式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 2012年第二部電影《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則獲鹿特丹影展HBF電影基金贊助計劃補助。2013年底,趙德胤帶著7人團隊深入中緬邊境,以10天時間拍完第三部劇情長片《冰毒》,獲選第64屆柏林影展電影大觀單元,並於愛丁堡國際影展獲得最佳影片獎,和瑞典影展及台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代表台灣參加2015年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最後雖未獲提名,但實力已不容小覷了。 身兼編劇、導演、攝影、製作人,一萬美金就能拍出一部長片,期間還完成《挖玉石的人》與《翡翠之城》兩部紀錄片,記錄分隔20年大哥採礦的故事,趙德胤說,前幾部劇情皆與家人、朋友有關,是自己熟悉的情感,是不得不講出來的故事,「對我來說,不先拍這些,拍不了別的,即使《再見瓦城》也是我姊姊的故事,她比我大12歲,劇情講述她們那一輩的人,以及現在東南亞華人的台灣夢。」 拉長戰線、做大市場 趙德胤的電影有種張力,直視小人物挑戰命運,急切想抓住機會以脫貧、致富的現實,長鏡頭下親人的悲傷絕望,以及人、事的被宰割性,形成獨特電影語彙,吸引了全世界影評的關注。 趙德胤眼中,電影是純然的創作,對他而言沒有任何政治目的與社會包袱,他說自己沒有義務要為緬甸的弱勢講話,也不是由他講述了就能有所改變,他的電影來自於很個人的觀察與表達,「我沒有創作上的包袱,也沒有資源上的限制,更沒有設定觀眾目的,只覺得想要把這些故事講出來才舒暢,是一種藝術家創作發洩抒發的概念。」 而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反視,也因為這些電影,觀影者認識了趙德胤。 《再見瓦城》將近四千萬的製作成本,是由法、德、緬甸等國投資,故事本身涉及全球關注的經濟難民議題,引起國際銷售與發行商的投資興趣。這次的製作團隊人員多達200位,是趙德胤第一次挑戰大製作劇情長片,相較於近年國片市場不景氣,許多導演籌資困難,拍攝計畫延宕,向來不以資源設限作品格局的趙德胤,反向將投資分散於國際舞台,踩穩步伐把市場做大。 五年前便開始撰寫《再見瓦城》劇本,由於非電影劇本專科出身,信心不足,謙虛面對戰場卻從不怯戰的趙德胤,於是計畫性將劇本拿去投全世界重要的劇本比賽,一方面期望賺獎金挹注於拍攝,另一個原因,是藉此了解在全世界評審眼中,這個故事能否被理解、認同。 「《再見瓦城》光是劇本就易稿了12次」,趙德胤回想起易稿過程,因此結識許多評審,也得到面對國際創投的機會,他親自到國際市場找尋資金,身兼製片也學習發行,面對創投時還要能「賣」自己的作品,以強悍的精神與理智的分析,想辦法讓自己的作品有一天被實踐,如今作品再次獲獎,他感動的說,「這樣的鼓勵讓我多了自信,激勵著我在電影路上繼續走下去」。 電影不是夢、而是實踐 趙德胤今年33歲,為電影跑過四十幾個國家,一百多場國際影展,許多國家還為他這位年輕導演舉辦作品展,而他從不以此為傲,私下生活仍與常人一般,沒有名車華服,不拍戲時為自己煮飯,每日如常看企畫案、看劇本。受訪隔日,他即將飛到威尼斯參加《再見瓦城》全球首映,擔心英文不夠好,提醒自己別忘記帶翻譯機,電影是他每天的生活日常,而不是一個大夢。 「我很少說電影是一個夢,這不太真實,對我來說電影是一種實踐,有很多故事與很多計畫 一步一步去實踐,越做才會越好。」趙德胤說,他隨時都準備好,回到一個人拍電影的模式,台灣的自由帶給他無限的創作靈感,而台灣的電影產業也因為這位異鄉導演而有了更開闊的格局,趙德胤始終相信,自己對電影的誠意與付出,不會因製作規格而受限,只要是情感真實的影像,最終都將會被看見。 甫以《再見瓦城》榮獲威尼斯影展「歐洲電影聯盟大獎最佳影片」,趙德胤說:「是台灣給了我拍電影的養分。」(林旻萱攝) 《再見瓦城》是趙德胤從獨立製片轉為商業作品的首部長片,故事講述海外華人的台灣夢。 2016年以色列南方影展以趙德胤的紀錄片《翡翠之城》為主視覺,整個城鎮四處掛滿印有該片劇照的看板。 趙德胤說侯孝賢、李安都幫助他許多,台灣電影圈前輩非常願意指導後輩。圖為李安出席第13屆紐約翠貝卡影展為趙德胤打氣。 再見瓦城》海報由好萊塢電影海報設計大師Akiko Stehrenberger操刀設計,呈現電影中男女主角不同的愛情觀。 8萬美元攝製的《冰毒》,工作團隊 只有7位,代表台灣角逐2015奧斯卡 最佳外語片入圍資格。 趙德胤再次站上威尼斯紅毯,他的電影從台灣 出發,敘寫故鄉的故事,發光於世界舞台。 (左至右/男主角柯震東、女主角吳可熙、趙德胤) 甫以《再見瓦城》榮獲威尼斯影展「歐洲電影聯盟大獎最佳影片」,趙德胤說:「是台灣給了我拍電影的養分。」 2016年以色列南方影展以趙德胤的紀錄片《翡翠之城》為主視覺,整個城鎮四處掛滿印有該片劇照的看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