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先生的最後一堂課 文人雅氣庭園──素書樓─台灣光華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November 21,2024錢穆先生的最後一堂課 文人雅氣庭園──素書樓
文‧黃淑姿 圖‧林格立 民國79年因故遷離蟄居素書樓時,友人、學生們無不擔憂錢穆先生難以承受這樣巨大變故,他仍以一貫的樂觀與超然,笑看時代中的變遷更動。沒想到自外雙溪移居山下杭州南路居所後三個月即逝,故居素書樓後來成為「錢穆紀念館」,27年來海外各地慕名而來的人絡繹不絕,在素書樓的文人庭園雅致中,聽後輩學人講授《論語》、錢穆先生著作,追思一代人文大師的風采。 當代史學與文化大師錢穆先生(1895-1990),一生以學術為志業,因故被迫中斷學業,卻不自囿於中學學歷,刻苦自學,獲頒香港大學、耶魯大學榮譽博士與中研院院士。著作等身,公開發表的著作高達一千七百多萬字,出版全集堆疊起來有一百九十多公分高。 自18歲執教鞭至95歲止,77年的教育生涯中,任教北京大學、西南聯大,後至當時仍屬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創辦新亞書院,培養出中研院士嚴耕望、留美歷史學人余英時等無數英才;晚年定居於台北外雙溪素書樓,持續講課、著述,使素書樓成為當時渴望中華文化學人群聚的精神堡壘。 素書樓緣起 目前接手經營錢穆先生故居的「素書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秦照芬說,「勁草不為風偃去」正是錢穆先生一生的寫照,從辛亥革命、抗戰、戡亂至香港於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動蕩,來台定居後經歷中美斷交,大時代擾攘中依然堅持讀書、研究,完成《朱子新學案》學術大作,也寫出《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從中國歷史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等文化作品,讓一般人能親炙中國文化,培養自信與自尊。 民國53年,錢穆先生辭去新亞書院校長職務,結束16年香港辦學生涯。有人勸他不如再多任職一年,就能從教授職務退休,往後有退休金支持,生活可不虞匱乏。錢穆只是笑了一笑,說:「建學之責已經完成,沒有必要再多留。」爾後受邀任教於馬來亞大學,原本預計在吉隆坡長居,無奈身體無法適應當地溼熱氣候,胃病又嚴重發作,只得返居香港;此際遭逢中國文化大革命,所住的香港局勢動盪,只得再覓去處。 後來,錢穆夫婦選擇遷居台灣,想找一塊土地蓋屋自居。好友知道錢穆先生正在尋覓建地,提起了素書樓現址。這塊四面環山的小盆地,站在高處可看到對面半山腰上的故宮博物院,山坡下是一年四季潺潺流響的外雙溪,風景優美。因為是墓地,價格便宜,對沒有積攢太多身家的學者來說正好。友人問錢穆先生:「是否忌諱風水之說?」錢穆從香港來台,看過土地後,笑呵呵地說,他沒有風水忌諱,這裡環境清幽,附近又有小學,可說是文氣聚集的寶地,建屋地址就此定下來吧。 傳統禮遇文人的佳話 墓地變更為住宅用地,需要一年多的作業時間,錢穆先生再度離開台灣,回到香港,由錢夫人按照當時賃居的沙田屋宅型態,親手繪製素書樓的建築圖樣。後來,總統蔣中正知曉錢穆先生即將遷居外雙溪,便將建屋一事交給陽明山管理局負責。 民國57年素書樓建成,錢穆夫婦從此定居素書樓,並得張其昀邀請,任教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讓學生每週兩小時來素書樓上課;又得故宮博物院院長蔣復璁之邀,以特聘名義為研究員。 「師母整理庭院時,先生就坐在庭院石頭板凳上,跟師母說:『我看看,那裡可以種一棵松。』這房子庭園的樹木及花草,都是他們親手打理出來的。」執行長秦照芬說。 整體人文宇宙觀 人們說,錢穆先生是一個歷史學家;他自己則說,從歷史才能通向未來,通向過去。人們只承認他在考據學上的成就,忽略他以畢生之力,藉由嚴格的考據功夫,在文化、思想上向全世界提出許多嶄新觀點,因為他絕對相信:中國文化「天人合一」觀對整體人類有極大助益。用中國傳統重視人類生命價值的觀點,補充西方所缺乏的──重新站到人的立場來思考:什麼才是人的幸福? 新一代的知識份子,是西化的知識份子,要溯源到最根本處去看問題。「他老人家說:『我不是大家所說的民族主義者或狹窄的愛國主義者,我是站在人類的立場,從世界文化的發展未來,來看中國文化。』」辛意雲教授說,因為錢穆先生意識到:今日世界看似多元發展,實際上乃受單一西方商業物質文化主宰,缺乏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人類生命價值文化,未來勢必越走越窄。 讀中國書,不只是概念上的邏輯分析思辨,而是要去理解,書的內容如何能與人的自我生命請求結合。通透世界,立足於人心而非語言文字。錢穆先生曾預言蘇俄大約何時即將崩潰,甚至告訴學生:「如果蘇俄沒有崩潰,你們把我的書束諸高閣,不必再讀;甚至也把中國的書束諸高閣,不必再讀。」並說:「你們若能『全然』吸收西方科學,特別是有關人類生命如何尋找幸福的部分,就能開展出新的人類觀。」辛意雲教授說這也是為何錢穆先生的晚期著作,包括生前最後寫就的《晚學盲言》,幾乎全面開展中西整體學術文化的綜合性討論。 永不停歇的最後一課 「每到秋天,我沿臺階走在火紅的槭樹間,往上直到素書樓聽錢穆先生講課,彷彿正在進行一趟瞻仰之旅。」台大歷史系教授吳展良曾說,他還是建國中學的學生時,跟著當時尚在建中任教的辛意雲教授接觸國學,懷著崇敬之心來到素書樓聽課。當年那個愛思考的高中生,如今也是執教多年為人師表,一如數十年來受教於錢穆先生的學生們,一代接一代傳承著知識火炬。 民國75年6月9日,錢穆先生正式宣布自文化大學退休前的「最後一課」,逯耀東教授、孔令晟中將、宋楚瑜等都到素書樓聽課。高官政要專注聆聽大師講課的經典畫面,在先生離去後已不復見。故居素書樓裡,保留著他生前使用的家具、著作全集,庭園裡仍有先生最愛的松竹,見證當年的文化精神地標,彷彿主人雖然離去,仍不間斷地為世人上著最後一堂課。 (本文摘自光華雜誌106年9月號)
錢穆先生看夫人錢胡美琦女士畫蒼松雙鶴圖。因為夫人的悉心照料,錢先生晚年更能安穩地讀書、寫作與教課。 (素書樓文教基金會提供) 錢穆自有一套用功方法,讀書時必做筆記,寫作時再拿出筆記參考。文章裡用過的部分,就從筆記中畫掉,避免重複寫作。(素書樓文教基金會提供) 素書樓(林格立攝)
素書樓 不管多忙,一回到家,錢穆 先生立刻就能伏案用功,因他曾在靜坐上下了很大功夫,行走坐臥間就能透過調息恢復精力。 (素書樓文教基金會提供) 錢穆生前使用的書桌,由珍貴的紫檀木製成,「據說是蔣中正總統的贈禮」秦照芬執行長說。 二樓書房是素書樓的格局重心,空間寬敞,面積等於樓下客廳和餐廳加起來的大小總合。 |
- 從辛亥革命、抗戰、戡亂至香港於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動蕩,來台定居後經歷中美斷交,大時代擾攘中依然堅持讀書、研究。
From the Xinhai Revolution that ended the Qing Dynasty, through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the Second Chinese Civil War, to the madnes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hich engulfed mainland China and impacted Hong Kong when Chien was based there, and on up to the severing of ROC–US diplomatic relations, which occurred after he had moved to Taiwan, Chien determinedly forged ahead with his scholarship.
- forge ahead持續前進;穩健發展;突飛猛進
With the full support of the board, the R&D department are forging ahead with this new project.
- 用中國傳統重視人類生命價值的觀點,補充西方所缺乏的──重新站到人的立場來思考:什麼才是人的幸福?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help to supplement places where Western thought comes up short, such as when considering the meaning of happiness.
- come up short 不足的;功虧一簣
This arts college just recruited a professor to lead a new program on new media art, an area in which the school has previously come up sh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