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慈濟大愛公益電子報
報主:慈濟基金會
創刊日期:2007-12-13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47
官網:
http://www.tzuchi.org.tw/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慈濟大愛公益電子報報
慈濟大愛公益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慈濟大愛公益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8-11-06 05:00:00 / 報主:慈濟基金會
本期目錄
一場持續十年的陪伴旅程,讓他們從陌生到想念
活動訊息
[公益]志工招募 - 人間菩薩大招生
慈濟基金會簡介

慈濟基金會簡介

志工招募

志工招募

慈濟徵才

慈濟徵才

周末食堂

周末食堂

慈濟捐款徵信

慈濟捐款徵信

靜思小語

靜思小語

[公益聯播]邀請您參加,2018人本聚賢會-募款餐會
【見晴醫療服務隊】十年 新書會(圖:慈濟醫療法人提供)
一場持續十年的陪伴旅程,讓他們從陌生到想念

圖、文:慈濟醫療法人提供

        是什麼力量,讓一群醫學院的大學生,儘管課業繁重、面臨國考,依然從學院殿堂走入偏鄉部落,展開了一場超過十年的陪伴旅程?

        113日下午,一群年輕醫師、部落師長、孩子現身花蓮誠品書店,參與由慈濟醫療法人主辦的《校園裡長出了一棵向日葵——慈濟大學見晴醫療服務隊十年》新書會。

        一開場即由偏鄉資深教育工作者--銅蘭國小許壽亮校長來分享,他說:「看這本書時,我邊看邊掉眼淚,會掉眼淚是因為我也曾參與其中,會掉眼淚是因為我們曾經一起努力付出過。」

        2006年,一群慈濟大學的醫學生走進花蓮的偏鄉部落,與在地孩子從家訪、衛教、地科、在地文化到生活的陪伴,攜手踏上了充滿驚喜的學習旅程。這支由醫學系學生牛光宇自發組成的「慈濟大學醫療服務隊」,從銅蘭走向見晴部落,如今已超過十年,昔日大學生已成為今日的主治醫師、住院醫師,而團隊的陪伴依然熱情不減,持續進行。

一場持續十年的陪伴旅程,讓他們從陌生到想念

「慈濟大學看見晴天醫療服務隊」於見晴國小出隊服務。(圖:慈濟醫療法人提供)

        曾陪著這群大學生一起成長的太魯閣族師長許壽亮,曾在見晴國小服務八年,他說,「當時發現學校有一些問題,包含學力檢核不高,希望有外來的刺激,而見晴醫療服務隊的到來,正是給孩子一個刺激,他們結合學校的課程,透過多元活動,帶給孩子更多創意與激發。」他記得服務隊曾帶小朋友住進慈濟大學,去體驗感受並思考大學生活;也帶著醫療設備到社區服務,與部落的人是那麼親近。因為這些陪伴,小種子才能長成如今如此燦爛的向日葵。      

        「見晴服務隊或是學校,就像偏鄉部落的兩道光束,如今反射出閃耀的光芒,證明堅持做對的事,並且不斷努力、不斷修正,就會帶給來活力與改變。」

一場持續十年的陪伴旅程,讓他們從陌生到想念

「慈濟大學看見晴天醫療服務隊」於見晴國小出隊服務。(圖:慈濟醫療法人提供)

        創辦服務隊的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牛光宇,謙稱自己最沒有貢獻,他只是起個頭,感恩身邊很多人的成就和成全。當了醫師後,他每天都被如何寫研究報告、如何升等,以及無止盡的病人、病況環繞著,對夢想越來越迷惘。去年,正在他對人生感到懷疑的時刻,接到本書的採訪邀約,不斷湧現的回憶,提醒了他很多重要的事。他想起讀醫學系時,發現身邊很多朋友們花時間念書,卻不曾走出校園,認識這塊土地。當時他成立醫療服務隊,最想做的,就是帶著團隊走進部落,透過服務學習來建立與這塊土地的連結,「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互動,重新去認識並愛上這塊土地。」他也期許服務隊未來能與社區建立更強的連結,「大家一起努力,還有接下來的十年、再十年。」

在孩子心中種下種子

        當年服務隊所帶領的國小學童,如今已升上高中、大學。現已就讀東華大學原住民法律專班一年級的王郁軒說,她從小學二年級就開始參加見晴服務隊的活動,她記得每次服務隊的遊覽車一進學校,所有的孩子都開心地衝過去。因為受到服務隊的影響,郁軒高中時也去當志工帶學童,更能理解當年大哥哥大姊姊的付出。「其實他們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活動課程,更多的是溫暖與陪伴。我原本比較內向,但他們來,我們很多心事也會跟他們說。」她感謝當年的松鼠哥哥-蔡斗元,送了她《哈利波特》,還寫了一段鼓勵她認真讀書的話,讓她愛上閱讀,今年,她如願考上東華大學。「很感謝他們來幫助我們部落,以後我也要回到部落,幫助自己的部落。」郁軒說。

一場持續十年的陪伴旅程,讓他們從陌生到想念

「慈濟大學看見晴天醫療服務隊」於見晴國小出隊服務。(圖:慈濟醫療法人提供)

        同樣來自部落的孩子——黃心慈則分享,自己以前真的很不聽話,老愛頂嘴,但是見晴服務隊的哥哥姊姊們真的很有耐心,「因為有你們,我們真的很幸福,很感謝你們帶著我們『怎麼去學習』、『怎麼去愛』,感謝你們的存在、你們的溫暖,以及很多的關愛。」

        部落的孩子浩倫,人在高雄趕著製作大四畢業專題,不克前來,特別錄製了一段祝福影片,獻上祝福與思念,並感謝大哥哥大姊姊們細心的陪伴。另一位不能來到現場的阿聖,受訪時驕傲地說,自己是見晴服務隊的全勤獎,因為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他全程參與活動,一次都沒缺席。阿聖很感謝當年這些大哥哥大姊姊的鼓勵,已就讀高中的他,正朝他當年跟大哥哥大姊姊立定的廚師夢想邁進,並且已考上素食丙級、米食丙級等三張證照。 

師長的陪伴與鼓勵

        見晴服務隊也曾有許多師長的支持與陪伴,包括當年慈大老師,現任衛福部國健署署長的王英偉醫師,就曾提著兩個蛋糕,前去為服務隊的隊友支持、打氣。

        慈濟大學社工系主任賴月蜜教授則提到,一屆又一屆的見晴服務隊學生跑到她的辦公室說,「老師,我們想做什麼…」,大學生的熱情,讓賴月蜜不敢等閒視之。於是,想讓部落孩子對大學有期待,就來辦大學體驗營;想讓孩子學習具備法治的精神,就真的讓大學生帶孩子實地走訪法院、地檢署羈押室;想做職業探索,就引薦資源讓大家到大理石工廠、曾記麻糬參觀……「很開心,曾陪著見晴服務隊的大學生,想了很多方案,做了很多事,再發展出大手牽小手、一對一的認輔模式陪伴部落小朋友。」賴主任說,如今看到服務的精神也扎根在這些逐漸茁壯的孩子身上。她期待見晴服務隊更終的目的是這些長大的見晴孩子能進部落,自己帶動部落的新生代,讓服務隊可以到其他更偏鄉的地方服務、播種。

最接地氣的醫師

        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住院醫師蔡斗元,是本書主要推手之一,也是見晴醫療服務隊第六屆隊長。他提到當年服務隊要自行籌措經費,除了寫計畫提案,更常去向學長姊勸募,請大家捐錢捐飯,還有商借辦活動要準備的各種東西。「服務隊占了我生命很大一部分,書念什麼都忘了,但服務隊的所有事卻歷歷在目。」在都市長大的他,第一次看到部落裡沒有光害的美麗星空;出隊時為了把握時間,洗澡只有三分鐘;冬天僅十度的夜裡,大家裹著睡袋,睡在部落學校的圖書館,超冷;早上不到五點半,部落的孩子就來敲門,「哥哥起床喽!」;教孩子英文時,用了諧音「花枝魷魚麵」來比擬「What’s your name?」,此後,這群可愛的孩子們就經常唸著:「花枝魷魚麵」。

        而服務隊帶給他很重要的影響是,讓剛從高中畢業進入大學的他,開始學習「如何跟成人對話」;也向賴月蜜、許壽亮等師長,學習不同的文化要如何融入;透過部落「家訪」更能理解地方環境及成長背景,日後行醫時更能與病人溝通。

        花蓮慈院家醫科住院醫師盧星翰,也是昔日見晴醫療服務隊隊長,因為見晴經驗讓他選擇家醫科,他說,很少有機會可以住進一個原住民部落,和孩子、社區互動,他感謝見晴國小的師長,給大學生這樣的機會,「那些年,許壽亮主任非常挺我們,犧牲自己的週六週日來陪伴我們,很感恩。」而在花蓮原本就會遇到許多原住民病人,見晴的經驗讓他更了解原住民的生活背景、信仰價值,在行醫路上受益良多。

        這群大學生與小學生,從陌生到熟悉,建立了超越時空的情感距離。今年,昔日隊長蔡斗元結婚,郁軒、心慈及部落裡幾位孩子特地前往台南參加婚禮,為大哥哥祝福。見晴服務隊則一代傳一代,如同愛的接力賽,至今學長姐仍常回去「參一腳」,而學弟妹仍如小太陽般的,在部落延續愛與熱情。

        他們最初的心念,是想要走進部落,看看能為孩子做些什麼,參與後卻發現,「部落或孩子帶給我們的,遠遠大於我們能給的。」更因為曾有深入部落與社區的經驗,讓這群醫學生日後成了「最接地氣」的醫師,更能同理病人與家屬的處境,知道如何與病人溝通,也更擅長團隊合作。

        現任見晴服務隊的隊長曾昶深致詞時笑說,「聽完分享,才知道,原來團費不夠時,還可以跟學長姐要錢。」讓現場一陣笑開懷。他從大一就開始參加見晴服務隊,大四當上隊長,也曾自我懷疑過,但今天聽到昔日學長們及部落孩子的分享,更加覺得服務隊是有意義的,也將持續這股熱情,繼續走下去。

一場持續十年的陪伴旅程,讓他們從陌生到想念

「慈濟大學看見晴天醫療服務隊」走過漫長十年,熱忱的心,依然不變。(圖:慈濟醫療法人提供)

推薦訂閱
用夢想改變世界 IMPCT咖啡@【台灣光華電子報】
水資源的重要@【舊鐵橋濕地教育園區電子報】
轉寄『一場持續十年的陪伴旅程,讓他們從陌生到想念』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