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覺青性電子報
報主: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
創刊日期:2012-02-03
發報頻率:每週日出刊
訂閱人數:7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覺青性電子報報
覺青性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覺青性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2-06-12 05:00:00 / 報主:王振圍
[公益聯播]【招募課輔天使】長期招募平日、寒暑假貓頭鷹課輔志工
本期目錄
覺青性電子報第6期 2012.06.12
覺青性電子報第6期 2012.06.12
 
 


 
覺青性電子報 第6期        發報時間:2012-06-12 05:00:00

報主: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 / 總編輯:王晧安 / 執行編輯:王靖鳳



總編輯/王晧安

  熱鬧五月的反恐同活動發展開來,世界對於反恐同的關注似乎有更提昇。雖然有覺音工作室與台中基地力倡「反恐同」。但台灣媒體對於反恐同的關注依然不多,因此,臺灣知道「反恐同」概念的人依然不多。

  沒想到五月份讓台灣人關注同志議題,竟是因為朱慧珍痛失為情自殺的愛女,從女兒疑似同志、朱慧珍為女兒出櫃、告別式,藝人、身世、性傾向、自殺等多重議題的交會,使得這件事有機會一再曝光,但新聞記者詢問路人:「如果你/妳的女兒是同志的話,能接受嗎?」幾乎所有人仍回答:「不能接受。」這一個又一個「不能接受」的聲音,意謂著什麼?我想,這個答案留給我們一起思考與努力吧!

  近來越來越多女性從事傳統男性職業的新聞報導,有時候總讓我感受到「巾幗不讓鬚眉」的背後,似乎也有「男人倍感威脅」的味道?因此在最近一期性別大補帖討論「女性就業會威脅男性?」。

  本期專欄單元,推薦大家必看的是陳停介紹「不一樣的月光」這部非常有「原」味的電影,以夾敘夾議的方式,一面介紹電影內容,一面導讀自身的觀影省思,多面向地與我們一起思考臺灣社會的原住民議題。

  一咪討論「男孩子氣的女孩是在學男人嗎?」一咪嘗試用「女性陽剛」的角度嘗試解構「男子-陽剛」的連結。上回一咪分享去韓國女性影展,這回滑溜溜的小屼則跑到了德國,跟大家分享他在柏林發現的同志友善地景。回到臺灣,小怪獸討論最近臺灣大學學生會選舉的性別議題,帶我們反思學生自治組織女性參與的議題。

  這一期「我來自哈佛」,介紹佛家比丘尼僧團建立的緣起,這段辛苦的故事,讀原典的過程,總讓我感到辛酸,也為今日開枝散葉的比丘尼僧團感到幸運。「青色半獸人」討論「網路科技的運用」在青年行動中扮演日趨重要的角色。

  第6期覺青性電子報,上菜囉!

 

性別大補帖:我會怎麼面對歧視?

台灣立報 2012-05-17 文/王晧安

  班上平常一片和樂融融,這天,一名男同學穿了粉紅色上衣上學,開始有同學說一些話排擠他,開他玩笑,說他很娘,你會怎麼做?明明知道有一些朋友是同志,但另一些朋友正在聊異性關係的話題,使這些沒出櫃同志朋友插不上話,你會怎麼做?當你健康、陽光、辦事效率良好的同事們,他們性傾向與許多人不同,因此精神科醫師說他們是有病的、變態的、不正常的,身為一樣是精神科醫師的你,又會怎麼做?

  加拿大的同學,看到穿粉紅T恤的男同學受欺負,而自掏腰包買了50件粉紅色T恤,要同學們一起穿上,讓性別霸凌的同學知難而退,也讓好人、讓正義有機會展現在陽光下,傳遞同學間的愛。新加坡的朋友,則集結在一起,邀請眾人每年年中一起穿上粉紅色T恤,一起挺身為同志友人表達「支持愛的自由」,宣揚在愛的國度中,你我應當都是平等、無差別對待的。[詳全文]


性別大補帖:懷孕前心理準備101

台灣立報 2012-05-24 文/王晧安

  「我懷孕了!」這是喜事?或是一連串責任的來臨?懷孕,育子,對男生或女生的影響較大呢?似乎不用多說,對女生的影響比較大。但懷孕,只有女性的卵子是無法完成的,懷孕常常是伴侶彼此共同的事,而不單單是女性一個人的事。將懷孕納入生涯規劃的一部分,要考慮哪些因素?要怎麼自我準備呢?

  首先是較長遠的規劃,像是我自己想要小孩嗎?自己喜歡小孩嗎?自己想帶小孩嗎?當然,也得與伴侶之間討論要不要小孩?家人對要不要有小孩的期待又是什麼?彼此的家人意見,對我們的決定又會有什麼影響?想要增加幾個家庭小成員?彼此的工作、健康、時間會受到多少影響?會想要趕龍年生龍子、小龍女?還是想要幫孩子選星座?或是一切順其自然?[詳全文]

 

性別大補帖:情關難過誰的錯?

台灣立報 2012-05-31 文/王晧安

  這個月有二起自殺事件引起社會關注,藝人朱慧珍的女兒朱安捷過不了情關,在母親節自殺身亡;台北市建國中學李同學,疑似為了意外懷孕的事情而自殺。一個26歲,一個18歲,兩個年輕的身體,一樣為了「情」,這樣揮別世界。這兩件事令我非常難過,年輕時曾經歷自己與陪伴他人想自殺的過程,非常了解自殺動機背後的壓力、痛苦與無助。

  從朱安捷的事,看見母親對女兒離世的不捨,看到女兒對於情關過不了,自己也沒有將愛情學分修好的自責;看到母親在女兒離世之後,想成立「同志生命關懷中心」,讓悲傷化為積極的行動力量。由衷希望大家要好好活下去,不要讓家人這麼難過。[詳全文]


性別大補帖:女性就業會威脅男性?

台灣立報 2012-06-07 文/王晧安

  在女性主義關注女性教育、企圖改善女性教育處境時,1990年代,英國也開始展開一連串「教育已經很性別平等了,太過關注女孩的學習,反而男孩成績退步,女性在教育現場表現優於男性,教育造成對男性不利」的論述。當時許多學者指出男性在教育場域中,統計上表現較差的部分,隨後美國、澳洲也開始對「教育對男孩不利」論述展開一番辯論。

  關注女性學習權,真的會使男性學習成就越來越差嗎?或是這背後呈現的,依然是「男尊女卑」的價值,無法接受女性比男性的表現更傑出?事實上,教育造成女性不利處境的問題似乎仍依然存在,在不同教育階段、議題中,似乎也仍未能夠平等對待不同性別。[詳全文]


我很帥,我有話要說

文/陳逸咪

Bloghttp://glitterandbright.blogspot.com/

  展現女性陽剛的女生,常被說是「男孩子氣的女孩」,也就是無論外表和內在相對一般女生較陽剛的女生。這些女生用自己的身體,打造出一座又一座的銅牆鐵壁,隔離太多的女性化特質,然後在銅牆鐵壁上鑿了無數的洞,用帥氣的因子加以妝點,這些女孩與(往往被認為只發生在男孩身上的)陽剛氣質交手、偷渡之後大肆運用。那種打造的過程,絕不只是剪短頭髮、穿上休閒的上衣及褲子,就可以輕易達成的結果,必須花費相當多的精神。

  有的人透過使用男生講話的常用詞彙、有的人透過模仿男生虧妹的手段和語氣、也有的人跨上檔車、抽起菸、想辦法讓自己變得痞痞的,讓別人可以指認出她們身上的帥氣因子。好一陣子,這樣的女孩被說是在模仿「異性戀(男生)」、或者很簡略地說她們在「學男生」,可是,如果這些男孩子氣女孩也可以把男性氣質表現得唯妙唯肖,那我們又該怎麼分辨是誰模仿誰呢?

  有一個酷兒理論學者Judith Halberstam,在自己的原名加入了一個中間名,變成Judith Jack Halberstam以彰顯她對女性陽剛這個身分的認同。Jack在她一本名為《女性陽剛(Female Masculinity)》很有幽默感的用「我不笨,我有話要說」這部電影裡面,一隻小豬的角色來說明其實沒有「誰學誰」這件事。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知道,小豬因為從小被農場裡的牧羊犬餵養長大,牠一直打從心裡認為自己是隻狗,不是豬,長大後的小豬一心只想跟牠的媽媽一樣,當個農場中的牧羊犬,所有牧羊犬做得到的事情,牠都做得到,而且做得比其他牧羊犬更好;小豬觀察牧羊犬如何對待羊隻,學習然後發展出一套屬於牠自己管理羊隻的方式,最後以牧羊豬的身分贏得了牧羊大賽。

  Jack認為小豬成功成為一隻牧羊豬,是因「小豬可以挪用狗特質、學習狗的功用,把這些表演出來。」(Halberstam,1998:225)這當中顯示了一個重要意義為:狗跟「狗的特質(dogness)」是可以分開的,更支持了一種反常的邏輯:豬其實可以成為狗。有許多東西本來就可以被所有物種使用,只是一直以來,可能只有其中一個物種在使用那樣東西,久而久之,那樣東西成了特定物種的代表性特質,像「牧羊」這個技能就一直以來被認為只屬於狗、不屬於豬。

  Jack的比喻讓我們可理解男孩子氣女孩展示陽剛的時候,正是挪用了男性特質,這往往也就是陽剛氣質,如果男性特質可以透過學習而來,即表示男性和男性特質可以被分開,這有什麼好處呢?首先,我們可以不用相信只有男人才可以很帥氣,其他人如果帥氣的話就是在模仿男人,按照Jack的說法,男人是一回事、男性特質又是另一回事,也就是說不一定是男人才可以表現男性特質,只是過去,大家並不知道這一點,所以才會誤以為男孩子氣的女孩在「學男生」。再來,我們可以告訴那些理所當然認為男人就要很「MAN」的人,妳/你錯了!男生也可以完全不需要陽剛氣質啊!因為男性特質只是多個選項裡的一種罷了,又或者男性特質根本就可以被分成好幾種配件,讓有需求的人自由取用才對。

  所以說,哪裡有「學男人」這件事情?學別人的什麼這件事預設了有什麼東西是只屬於某個人的,小時候我說妹妹都學我,因為我認為某些動作或語氣是只屬於我的。「學男人」不成立的原因就是,沒有什麼東西是只屬於男人的,在這麼科技發達的社會裡面,就連性器官都可以透過手術來獲得,那我真的想不出來有什麼東西只屬於生理男性,也想不出來「學男人」的意義何在了。

  展現陽剛的女生應該理直氣壯的使用那些以前被說成只屬於男人的特質,儘管說吧、儘管做吧、儘管讓人們雌雄難辨吧!因為可以擾亂所有人對性別既有印象的人,就是妳們!請不要再說這些展現陽剛的女生在學男人、在模仿異性戀,否則很有可能不自覺的成為默許陽剛特質成為「男人限定」的共犯。


參考書目:Halberstam, J. (1998). Female masculinity.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遊柏林,發現LGBT友善城市

文/台大潤滑液男孩 陳小柏

Bloghttp://ntuwetboy.blogspot.com/

  幾十天的歐洲旅程即將劃下終點,在我去的幾個城市,我認為說柏林為LGBT最友善城市真的不為過。這可能要歸功於曾經擔任柏林市長的出櫃男同志Klaus Wowereit,他在2001年的選舉前,在某次的黨內大會公開出櫃,說:「我是同性戀,我也挺好(Ich bin schwul, und das istauch gut so)」。而在2004年,馬英九先生赴德訪問時,因受到中國限制和打壓的狀況下無法與柏林市長會面,反而是在私人派對(等等?!哪種派對要說清楚啊XDD)有機會遇到柏林市長,並且靠著他以市政府之名連續五年(每年越來越少超沒誠意)編列預算辦理同志公民運動為話題,才引起柏林市長與其對話的興趣。回國後還拿此不斷的說嘴。

  拜現今網路發達,即使對柏林不甚了解,你也可以輕易的搜尋到各個城市的同志商店、著名的景點.不到特定的景點,你也可能在某個街角商店就看到大大面的彩虹旗,或彩虹貼紙貼在店門口,或直接自在地與手牽著手的高大帥氣同志情侶擦身而過,或在夜晚的街頭上看到拉子COUPLE纏綿的KISS BYE

  除了感受它日常生活的友善外,有幾個地點特別地想要推荐給大家:

LGBT博物館Schwules Museum


LGBT
博物館成立於1985年,在柏林市內,搭地鐵後步行5-10分鐘就可抵達,它並不像傳統博物館有雄偉及古老華麗的建築空間,就親切的在街頭上,一不注意很可能就會錯過。延著粉紅三角的標誌進到中庭,就可以進去參觀裡面的展品。它包含了研究、檔案保存、藝術品展覽,並包含許多複合多媒體的作品,整個空間雖然不大,但舒適自在,有機會到柏林一遊的朋友不妨花個兩小時在這參觀。


同志紀念碑

德國曾經發生過大屠殺的慘劇是大家耳熟能詳,除了為數不少的猶太人被送進集中營,許多的同志也在納粹時期被抓被關。據研究指出因為同志族群在集中營內更缺乏支持和雙重邊緣化,死亡者眾。於是在猶太紀念碑附近,也建立了一個同志紀念碑。同志紀念碑相較於猶太紀念碑佔地廣,更顯得沉穩內斂,它遠看就是一個方形的大石,中間有個觀看窗,裡頭播放著同志接吻的片段。那天從猶太紀念碑漫步到同志紀念碑,在觀看窗上,有人放了一朵花在上面,人們行走於此反思悼念。

 

同志社區

你能想像一個大型的同志社群嗎?它或許不是專屬同志的住商空間,但你一出地鐵(UUNollendorfplatz站),就能看到彩虹旗旗海飄揚,它可能在某個公寓的揚台、頂樓,轉個變就是大型的同志商店。那天我走出地鐵,還在四處張望時,就有個帥氣的年輕人親切的問我是不是在找什麼店,一時害羞的我只敢說是四處逛逛,後來想想實在扼腕。再往裡面走,有許多間歐洲典型會開上人行道的咖啡廳、BAR,我挑了間坐下來,輕柔的陽光灑落在身上,點了份香蕉船,看著漂亮的香蕉們LGBT們穿梭在街道巷弄中,享受自在的氛圍。

  如果你有機會到歐洲自助旅行,又想要知道許多同志景點、商店、咖啡廳、三溫暖、旅館,可以上http://www.patroc.com/這個網站尋找,資訊完整又豐富喔


《不一樣的月光》觀後感

文/陳停(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副秘書長)

  《不一樣的月光》以類紀錄片的方式,記錄一群外來者,為了追尋70幾年前一個名叫「沙韻」的泰雅族女孩傳說,而來到南澳原住民部落。片中呈現部落裡老人與小孩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們與外來者的互動,更依循「傳說」這條線,照見原住民的回家之路。

  回想初拿到影片時,看著封面寫著「第一部原住民觀點電影」的字樣,對於已在先前看過《賽德克巴萊》的人來說,可能會對何謂「原住民觀點」有些疑惑。於是我在抱著疑惑跟期待的心情下打開了DVD


熟悉的氣味

  影片一開始映入眼簾的一個個熟悉的泰雅族原住民臉孔,不是我認識他們,而是他們就像那些在我家鄉、住在我家對面原住民村落裡的人,甚至是我的國小、國中同班或隔壁班同學!

  劇中的老人、小孩生澀地對著鏡頭回答掌鏡者的提問,叫什麼名字、幾歲以及身高體重等等,最後他們都會露出靦腆微笑從鏡頭前逃開。除了熟悉的臉孔之外,那聞得到野草氣味的鄉間道路、足以讓手撐著頭放在上面的白色磚砌圍牆、沿著上坡或下坡道路建蓋的民宅、在路上玩耍的黝黑小屁孩等等,都勾起我對外曾祖母家鄉的記憶。透過鏡頭,我彷彿也聞到了部落的氣息。

  不愛上課、喜歡上山打獵的高中生尤幹是劇中的男主角,故事可說是由他與家人所串起。尤幹跟家人的關係微妙卻融洽,跟阿公、爸媽與弟弟住在一起,尤其跟阿公的祖孫情令人感動。在影片中我看到了原住民小孩的純真與直率,對好朋友真誠相待,對喜歡的人唱情歌表白,即使最後被拒絕了,仍強顏歡笑祝對方考試順利。

  尤幹在聽聞好友阿國可能要被爸爸接到台北去住的消息沒多久,阿國失蹤了,尤幹在村裡、山裡找了好久。終於一臉無辜的阿國出現在瀑布附近,尤幹衝到阿國面前那一幕令我印象深刻,那個表情就像是要告白似的,告訴阿國他有多擔心,然後又像個孩子般氣憤地跟阿國在水裡扭打成一團,最後在吃泡麵的時候和好。

好好練足球才能上大學

  看了這部片,讓我想了很多。以前最常聽到的話就是要好好念書考大學,不要玩些有的沒的,但在劇中,尤幹的媽媽卻時時提醒尤幹要專心「練足球」,不然就不能保送大學。似乎在資源不足的部落以及無心課業的原住民學生身上,唯有透過體育項目才能讓原住民學生擁有一絲機會進入大學體系,不過這也顯示出升學主義即使在部落也仍能展現其強大的影響力。這個現象也使得原住民必須承受一些污名,在高中任教的老師提到他們學校老師對於原住民與體保生的態度,仍存在偏見與歧視,他們不去思考原住民學生之所以在課業上落後或跟不上進度的原因,有很大部分是因為文化差異;而體保生則原本就對課業不在行、對運動較拿手。這種不對症下藥,希望原住民跟體保生都放在同一班就好的心態,是非常有問題的!

離開部落到城市生活的衝擊

  此外,從以前我就知道部落原住民到城市去讀書或工作,會產生很大的不適應與疏離,但也僅僅是「知道」會有這樣的情況。看到影片中阿國的例子,讓我有更多的體會。阿國從小就跟阿嬤生活在部落裡,除了習慣自由自在、沒有壓力的生活,另一個部分就是對事物的認知跟從小生長在都市的人有很大的差異,這樣與土地、溪水、山林緊密連結的生活方式,要如何能夠適應步伐快速、科技進步、升學壓力爆發的現代都市叢林?看到阿國接到爸爸打來的電話之後,百般不願的沮喪神情、躲在屋頂偷哭的樣子,讓我覺得很有感觸。

  當中有一幕,尤幹因為被喜歡的人拒絕、好友即將遠赴台北而在沒開燈的屋簷下默默流淚,他對即將「離開部落」的人的不捨,也富有很多的意義。有多少年輕人長大後離開部落到繁華城市生活?又有多少人即使不習慣,寧可硬著頭皮將自己融入漢人的社會中,也不願/無法回到部落?對阿國的離去,是尤幹對朋友的不捨,也是不捨共同生活在部落/家的回憶。

原住民也要回家

  有的人要離開家,有的人想回家。劇中的最後回到故事的最初──尋找沙韻。由於尤幹的阿公是部落僅存認識沙韻這個女孩的人,劇組人員想要知道更多關於沙韻的故事,也勾起阿公對於沙韻、對於那個離開五十幾年的山上的家的回憶。於是阿公不顧自己的身體能否負荷,也堅持要「回家」一趟。劇中記錄了阿公、尤幹、阿國與劇組一行人,經過四天三夜的跋涉完成阿公的心願。在終於抵達阿公的原鄉部落時,放眼望去過往的房屋瓦舍僅存一片荒野,阿公指著這裡曾經是什麼建築、又指著那裡是他的房間等等。然後對著空地呼喚著祖靈、父母的名字,告訴他們兒子回來了。阿公對家的思念、回家的心願,深深烙印在我心裡。

  過去只知道戰後從中國來的老兵們想回家,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很多原住民也想要回家!我才發現過去對於「原住民原本就住在山上部落」的想法感到很可笑,原來他們還有「在山上」的家。這更讓我體會到胡德夫「最最遙遠的路」這首歌的意境。


引向家園絕對的美麗
你我需穿透每場虛幻的夢
才能走進自己的田 自己的門

這是最最遙遠的路程
來到最接近你的地方
這是最最遙遠的路程
來到以前出發的地方
這是最最遙遠的路程
來到最最思念的地方

  同樣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不同的族群有著迥異的生活方式,卻同樣對家有著絕對強烈的眷戀。透過同是原住民導演的眼睛,帶領我們進入最真實的原住民生活,看見他們最真實的想望。我從這部像劇本安排又像真實紀錄片的電影中,分不清楚什麼才是真的,卻也因為這些有著熟悉面孔的人物帶給我的震撼跟感動是真的,讓我覺得什麼都是真的。就像劇中訪問部落裡的人們對於「沙韻」傳說的了解,也有著各式各樣的版本,或許從不同角度拼湊出來的片段,才是事件最真實的樣貌吧!


從台大學生會選舉事件談校園公領域的性別平等

文/孫致宇 (小怪獸,在九降風中衝鋒陷陣性別領域的平凡大學生)

  台大學生會選舉中候選人一席「副會長會是女生,其他用人唯才」引起線上線下的熱烈討論,到底性別平等在校園公領域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呢?只是形式上的比例問題嗎?

  校園公共領域的平台就像許多社團一樣,也是male bonding(男子情誼)容易發揮作用的地方。過去學生自治團體、異議性社團裡男生就比女生多,「學長拉學弟」、男孩們很容易就揪團一起加,這不是甚麼有意的該死的性別歧視,但還是會造成性別比例懸殊的效果,如此一來團體的內部氛圍多少也可能對女生有所排拒。根據台大女研社學生自治平台提供的性別比數據,明顯發現「男多女少」的現象。

  校園公領域從來不是性別中立的,教育和社會塑造我們的性別觀,我的國小導師就曾規定班長要男生當,副班長才能給女生當;新聞不時報導女性從政遇到挫折。性別帶來的結構性門檻,是討論校園公領域不可或缺的部分。

  或許有人會質疑:但是XX大學不會啊!我們學校很OK,沒有性別歧視。

  請先等等,在張娟芬的《姊妹戲牆》提到台大95年學代選舉中,出現黑函寫對手是同性戀,進行暴力點名;攻擊一位女性候選人還是只要散播「她到處跟男人睡」就能發揮一定殺傷力,而這也只是幾年前發生的事。不過在接觸到更多校園的狀況後,發現也有許多學校較少這樣的問題,在此應鼓勵多元性別參與公共事務,但不應帶有性別偏見。

  在此我對於某些「批評女性不熱衷參與政治,給她機會她也不要」的論點,提出嚴正抗議。不能因為看見部分女性的冷漠,就斷定冷漠(個人特質)和性別有相關,宣稱女生就是政治冷感是一種性別偏見。

  就算從數據上來看,確實是女生較少參與公共事務好了,那也不見得能推論女生對公共參與冷漠,為何不將這樣的數據解釋為「她就算知道有角逐校園公領域的門票,進入後也會被打壓,不如少輸為贏?」以台大學生會選舉的例子,如果女生一直都能在學生自治團體中享有平等對待,團體中的性別比會是個問題嗎?她們還需要站出來反抗嗎?

  況且學生對公共事務冷漠其實是普遍現象,我在這個男女比七比三的清大校園兩年了,也極少覺得自治氣氛很熱絡。「我是不是女生」和「我要不要參與公共事務」為何要扯上邊呢?就像我也不認同網路上流傳甚廣的文章《同志不投身運動終於成為可恥》,怎麼可以因為你關心特定群體,就要特定群體站出來呢?雖然我知道這是激將法、用意也良善──但鼓勵多元性別參與公共事務的手段,不該帶有性別偏見!

  在我的朋友中,不乏積極參與學生自治的生理女性,許多人在性別結構下展現她們的能動性,關注性別平等議題的朋友們──一個又一個掙脫結構束縛的同學都是校園真正性別平等的希望、都是期待一個「更公共」的校園公共領域的盼望。沒有性別意識的公共平台,何能稱之公共?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


網行動的路上

文/王晧安

  這學期偶有幾次機會,聽聽青年行動的經驗,無論是單車環台、國際志工、社團、學校、社區的服務行動,我發現近年來青年行動中,「網路串連」的功能變得越來越重要!讓青年行動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最早青年行動的網路集結,從網路連署開始,各種異議性團體將需要社會關注的議題、說帖,放在網路上,克服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讓臺灣不同角落的人都能透過網路表達對社會議題的想法。

  BBS也不再只是朋友聊天、分享資訊的地方,進一步變成討論時事、民生、政治、國際的網路化論壇。有些BBS秘密看板、網路部落格、網路信件論壇,逐漸成為發展社會行動的討論區,成為彼此活動訊息傳遞、尋找合作伙伴的重要管道。像是社團及志工活動的規劃、討論、分工,都可以在網路上完成,而不一定要面對面進行溝通。

  在網路頻寬逐步改善,電腦主機及視訊軟硬體的提昇下,視訊會議、音訊會議也幫助青年跨地域交流、分享行動。

  進入臉書時代後,不僅可以在網路上發佈、分享活動,有時候透過「按個讚」,就讓人有「參與其中」的感覺,甚至大伙兒即時地在線上作議題討論、工作規劃,結合當下的手機拍攝畫面,網路變得越來越真實,互動變得越來越即時。

  以20125月反恐同行動為例,年輕人們用智慧型通訊產品,像是手機、平板電腦,馬上拍下彼此比出反恐同三角形的符號、貼上反恐同貼紙、粉上反霸凌粉紅衣,立即就可以上傳到網路上,讓沒有在現場的人感受到不同空間其他年輕人的參與及支持。

  越來越多人將自己的行動想法放在網路上,越來越多人將自己行動的成果放在網路上,無論是想法或是成果,都激勵更多人,不只是年輕人,繼續往行動的路上!


出家女眾僧團的建立

出處:《大愛道比丘尼經》、《釋迦譜卷釋迦姨母大愛道出家記第十四》

文/王晧安

  你知道嗎?悉達多太子(釋伽牟尼佛)生長來自於多元家庭?佛陀是在繼親家庭下長大的孩子。

  悉達多太子的生母摩耶,在生完悉達多後一週,就去逝了。因此,摩耶的妹妹摩訶波闍波提成為悉達多的媽媽,養育悉達多長大。在悉達多太子出家,獲得究竟的覺悟後,摩訶波闍波提也成為佛陀的弟子,精進地修行者,後來成為非常傑出的長老比丘尼,也就是後人所稱「大愛道比丘尼」。但當初女性要出家,並不是容易的事。

  大愛道第一次自己向佛陀請求出家,佛陀沒讓大愛道多說些什麼,認為女性在家也可以修梵行,大愛道又哀求,佛陀沒有回應就作禮離去。又一次大愛道再向佛陀請求出家,佛陀依然沒有允許。

  第三次,大愛道帶著眾多想要出家的女性,向佛陀請求讓女性可以出家,和男性們可以一樣遠離塵囂,修清淨的梵行,但佛陀擔心「男子會受女子誘惑」,男人太難不受女人誘惑了,所以覺得要讓女性出家太困難了!

  佛陀的侍者阿難,了解「作子女的,要能幫助照顧者能夠遠離煩惱、獲得解脫」,這樣的精神才能不失佛陀本懷啊!看到大愛道非常難過的樣子,就上前膚慰大愛道,希望大愛道不要難過啊!寬心不要在意啊!便自告奮勇再去跟佛陀請求讓女性可以出家。

  阿難先向佛陀說明,大愛道是多麼精進修行,請佛陀准許讓女性出家修行。佛陀希望阿難別再說了,他認為女性出家會影響出家僧團的清淨梵行。

  阿難又說,今天來求道的大愛道,對佛陀是多麼地照顧,從剛出生,一路辛苦養育,直到長大佛陀出家,都是因為大愛道有良好的品德呀!不會毀壞僧團的梵行的!

  佛陀這時才醒悟,對啊!大愛道是多麼好的人哪!對我有多麼大的恩惠!今天我能有今日的成就,不都是因為有大愛道嗎?大愛道的確對佛法深信不疑,行佈施、有智慧,持戒清淨。就算有人終身行佈施,讓人獲得三餐溫飽、給予醫藥、贈予衣物寢具,都遠遠比不上大愛道養育恩德的億百千分之一啊!

  這時佛陀制「八敬法」的戒律,只要女眾願意遵守,就可以出家。(關於八敬法的問題與討論,容後再與大家分享。)阿難馬上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大愛道,大愛道非常欣喜,馬上到佛陀的地方出家。因此才有今日的比丘尼僧團,佛教「四眾弟子(出家男眾、女眾、在家男眾、女眾)」的教團終於形成。

  從佛陀不准女性出家,到為女性出家眾制戒,可以看見一個有智慧、覺知的人,依然會受到當時文化的性別刻板印象影響,依然會視女性為不潔,某些性別規範帶來的偏見與陋習,是非常厚重的灰塵,要清掃這層灰非常不容易呀!尤其當時種姓制度堅固,佛陀竟然讓各種種姓的人出家,當時對女性偏見、歧視甚深,仍視女性為財產、物品的時候,竟然讓女性能夠出家。佛陀要能做出這樣的決定,在當時想必也是驚世駭世。

  從大愛道與阿難請求女性出家這件事來看,讓我看見女性自覺、主動爭取權益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大愛道,沒有那群跟著大愛道一直精進、求法的比丘尼們,不畏性別規範給個人帶來的侷限,勇於在社會結構問題上作出反應與改變,就不會有今天行腳全世界慈悲濟世的比丘尼僧團。沒有阿難這樣平等看待的男性,作為既得利益者的正義之聲,推上最後一把,讓佛陀能以更正向的態度看待女性出家,也不會有後來這個令人歡喜的結果。

佛陀紀念館大愛道比丘尼聖像

(圖片來源:http://www.fgs.org.tw/fgs_image/fgsweb/000000026099.JPG
 

從學校到社會,談校園性別社團的影響

文/王靖鳳(小鳳,中正大學酷斯拉社)、吳柏翰(豆芽,南華大學彩虹平道)

  校園性別社團能為學校和社會帶來什麼影響?校園性別社團以較緩和、教育在校學生的方式來影響社會,雖然不會在短期間對社會產生顯著或即時的變化,但卻是一股溫和的力量,緩慢但確實的改變週遭的環境,紮實的打下性別平等的基礎,就像種樹一樣,校園性別社團散播性別友善的種子,讓種子逐漸在各個角落發芽,持續的為社會注入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以下我們從分別從學校教育、人際關係、友善空間、倡議運動、社會教育、學校社區六個層面探討校園性別社團所帶來的影響。


學校教育層面

  性別社團會不定期舉辦性別相關講座,也可能受到老師邀請至課堂上分享性別經驗,讓同學吸收新的智識,具有傳遞性別知識的功能,達到教育大眾的效果,性別社團也會建議學校、社會……等相關單位舉辦性別活動並從協助合辦,推薦學校或社區圖書館性別相關書籍,增加性別資源。不管是對校內師生還是大眾,皆能培養對相關性別議題的興趣,與宣導較不熟悉的性別知識。

  像是在大學性別評鑑中,南華大學彩虹平道社與學校的學輔中心、性平會合作,為學校沒有做到的部分進行彌補,並帶來性別相關活動的成果展現。也督促學校注重性別相關議題,而不只是拘泥在兩性相關議題中。讓南華大學的性別知能提升。


轉寄『覺青性電子報第6期 2012.06.12』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