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青性電子報第11期 2012-11-13─覺青性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March 22,2015覺青性電子報第11期 2012-11-13
總編輯/王晧安
最近有詐騙集團透過手機小額付款,專騙青少年的報導,在下個月的手機帳單才發現手機帳號被盜用購買遊戲點數等情況。
記得我大學的時候,也有同學MSN帳號被盜,突然上線後,裝熟一下,就請求朋友幫忙代買遊戲點數卡,許多人不疑有他,幫忙買之後,與朋友電話確認才發現是詐騙。透過青少年同儕間的信任,進行金錢詐騙,詐騙手法再次翻新。
真的要請大家提醒青少年,謹慎不要隨意提供他人自己的手機號碼,更不要提供自己的身份證字號等資料,一但發現網路上的朋友,突然用語和平常不太一樣,急著用錢,要扣款、匯款、入款或其他涉及金錢的交易,都要特別小心,才不會傷了荷包,家人責備又傷心。
我在想,如何讓人覺得「青少年現在都在機警,不那麼好騙」,需要更多反詐騙融入學校的教育中,幫助青少年辨識詐騙的陷阱,有主動區辨各種變形詐騙的能力。
本期專欄中,特別介紹校園性別花,東海大學同伴社星翰與我們回顧他創社的心情,因為聽到朋友受性侵的故事,開始感受到性/別議題的重要性,認為社團最重要的功能就在「同儕陪伴」,在陸續參加同運後,開始感受到「不做不會怎麼樣,做了會很不一樣!」我們在努力的過程中,不見得獲得他人的支持,但持續努力一陣子,回首一看,往往會發現這一路的付出,總有一些閃耀的價值。
青色半獸人專欄,本期與大家一起反思的是「考試」給國中生帶來的壓力,以及國中教師總認為這是「為國家帶來競爭力」,我認為臺灣目前最不正常、最填鴨的教育階段就在國中,是教育改革邁向多元發展的最後一里路。
在其他專欄裡,沒什麼出櫃經驗的陳停,分享自身出櫃的心情故事;一咪分享她看《我可能不會愛你》台灣偶像劇中,提出一些不同其他兩性專家的觀點。我來自哈佛中,介紹曾從事性工作的蓮華色比丘尼,後來成為神通第一的慈悲尊者的故事。
最後,邀請大家參加11月24日好性會在高雄市人權學堂舉辦的「我在故我思──多元性別教育與青少年性別爭議討論工作坊」。(http://npo-136.npo.nat.gov.tw/index.php?mod=activities&aid=823)
我們將一起回顧2011年中小學多元性別教育爭議,追蹤後續的事件與影響,共同討論過程中未完的爭議,以及分享、討論我們日常思考的各種青少年、性別議題,提供一個開放、自由、尊重的討論機會。
性別大補帖:感謝使我更懂得「教」的你們
台灣立報 2012-10-11 文/王晧安
我很不喜歡給學生打分數,就如同我不喜歡老師給我打分數一樣,更討厭很多老師、家長、同學用「分數」來看人。因為我們是「人」,不是「分數」,分數也許能代表一項又一項的小能力,但這些分數往往在生活上,不意味著更好的生活、更自在的生活、更有智慧的生活。偏偏,我又是老師,我掌握了學生的評分權。12年國教下,綜合領域的評分隨之受到關注,問題是,我怎麼有辦法將學生的「認識自我」、「多元智慧」、「人際關係」、「生涯發展」評分呢?這些能力,這些學習的評分背後能呈現什麼意義?這些評分能給學生帶來什麼幫助?[詳全文]
性別大補帖:該繼續禁止女性深夜工作嗎?
台灣立報 2012-10-18 文/王晧安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施行法上路3年內,國內所有法規、命令及行政措施要全面檢討,在確保性別實質平等的原則下,消除任何形式對女性的歧視,以利女性認識、享有或行使在各方面的人權與自由。曾四處進行性別講座的講師分享時發現,男性學員會抱怨,為什麼男性要加夜班?女性不用?性別主流化會不會只是為女性爭權益呢?
有些職場中的男性甚至抱怨,這樣的規定不但不公平,一旦公司增聘女性員工,總是延長或增加了男性員工加班的時間與機會,因此也能理解為何男性同仁們會憤憤不平,為何還要多負擔女性的工作。原來,這樣的規定是有「勞動基準法」作後盾的,勞基法第49條明文禁止女性勞工深夜工作,除非勞資雙方協調合意,才能允許女性在深夜工作。[詳全文]
性別大補帖:累積小愛為大愛
台灣立報 2012-10-25 文/王晧安
村上春樹將「小確幸」稱為「生活中微小而確定的幸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我們滿足於現況、滿足於當下的微小幸福。生活的幸福感,似乎也在這裡一步步建立。對有些人來說,所謂的「幸福」,需要有「愛」的元素。也許是對自己的愛好、興趣的投入,也許是家人間相伴的幸福,也許是親密伴侶心坎間的小悸動。無論如何,都需要累積生活中的微小幸福。
伴侶關係的經營更是如此,可能在熱戀期,透過一些浪漫的元素,衝動的熱情,美好得讓人暈頭轉向的迷戀,心花朵朵開的愛意,自然能徜徉在幸福之中。但伴侶關係進入衝突、磨合期,大大小小的摩擦不斷,無論當初是怎樣一見鍾情,還是日久生情,越接近現實的彼此,越貼近真實的彼此,越需要微小幸福的滋潤。[詳全文]
性別大補帖:放寬性別變更,創造社會雙贏
台灣立報 2012-11-01 文/王晧安
我以為自己只是看起來比較陰柔的男生而已,最近一次演講,有學員問有人問我的「性別」是什麼?
從小至今,凡是遇到任何需要勾選「男」、「女」的表格,總讓我困擾。記得高中的時候,自己去看醫生,故意裝成不經意的樣子,漏填「性別」一欄。有時候,護理師會要我補勾,有時候,她們會自己幫我勾。有時候,我會「貼心地」自己先勾了「男」,但也在性別的前面加上「生理」二字,我想,我只能承認我是生理男性,這對我來說,舒服、自然、自在一些。至於我的性別認同,也許是女吧,也許是男吧,也許都不是吧。[詳全文]
性別大補帖:陽光同志勇闖生涯路
台灣立報 2012-11-08 文/王晧安
身為同志,不是同志,生涯規劃會因此不同嗎?換個角度想,身為同志,不是同志,生活會有所不同嗎?如果,此時所想的生活,有所不同,看到的生活有所不同,自然對生活、生涯的規劃得有所不同。
生涯規劃就是生活,就是生命,就是人生時間的發展,覺得就是規劃生活,就是活在當下。我想,生涯規劃是在協助我們思考、做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決定。性別/性傾向對個人的影響,可能雲淡風清,可能影響生活層面錯綜複雜。性別/性傾向影響一個人的生涯的多寡,得看自己、社會如何看待個人的性別/性傾向。當我們用很性別中立,或是很性別盲的方式生活,自然覺得,這一切沒有什麼不同,但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詳全文]
看台劇《我可能不會愛你》的愛情資本
文/陳逸咪
Blog:http://glitterandbright.blogspot.com/
(圖片出處:http://pic.pimg.tw/standinghere/1318765348-3927231465.jpg)
(圖片出處:http://ent.sina.com.tw/images.php?t=focus&limit=1&resize=600x0&f=1317976456377.jpg)
火紅的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因為有趣的劇情鋪陳、平穩熟練的演員表現打動了不少都會男女的心,除了收視率狂飆、臉書朋友關注程度之高以外,也在姊妹淘網站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貝莉、艾莉兩位所謂的「兩性專家」各自發表了幾篇討論文章,相關文章請按我,這部偶像劇在陳一咪打文章之時已經結束了,不過相關的討論卻是綿延不絕、百家爭鳴。
現在的作家看愛情的角度不難理解,其實鼓吹的重點只有幾個:女人表面的堅強與內在的脆弱、奠基在前述條件下對好男人的想像(要可以理解妳的脆弱與好強)、在愛情中不忘追求自我,最重要是不要忘記疼惜自己、異性戀思維等等等等。
舉凡在暢銷書藉區可以看見的通俗「兩性情感」書籍,走的都是這些路數,不知道為什麼都會男女喜歡這種論調、很買帳,讓這樣的書可以一出再出,出了再出,雖然講的東西都差不多。陳一咪個人就不買這些書的帳(絕對不要以為因為她只看社會學理論和茱蒂斯巴特勒這種硬書,她也看夏宇的詩集耶拜託),原因就是這些書籍還是不脫一個核心意識形態:愛情的美好和傳統的男女形象。
所以我今天要用比較有社會學觀點的方式來談這部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本來我一直沒有follow偶像劇的習慣,看了姊妹淘的評論文之後才覺得我有必要來看一下這齣偶像劇,然後跟這些兩性專家對個話。為了看到整齣劇較為精采的部分,我從第十集開始看,看到結局,這部偶像劇好看的部分在於,它顛覆些許人們對於男女形象的想像,比如說驕縱、強勢、霸道的女主角程又青和溫柔、不善言辭、把沒原則當作自己原則的濫好人李大仁;當然這當中也少不了複製了男女刻板印象的人物性格安排(畢竟這是給普羅大眾看的「偶像」劇),我們不難在劇中發現,程又青和她母親很像,雖然看來強勢又霸道,可還是會負責煮飯、切水果這樣的家務勞動,也符合我們對漂亮女生的想像、而丁立威也很明顯是個「大男人」的角色,既強勢又喜歡支配程又青,無論是試圖剝奪程又青追求自己工作的權利、或者是在籌備婚禮時的自我中心甚至是最後的外遇都明顯跟李大仁成為對比。
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編劇很聰明的塑造出三個角色,一個既挑戰又符合人們對傳統女性想像的時代新女性「程又青」愛上一個服膺傳統大男人形象的帥哥「丁立威」,同時間有另一個男人的存在,一個不同於大男人形象的新好男人、相對弱男子形象的好友「李大仁」。既傳統又顛覆的角色安排,在現在電視圈中千篇一律的偶像劇愛情教條中想當然脫穎而出,要不獲得滿堂彩也難。
一部如此高招的劇本,卻還是有不少疑點,或者是說如果跳脫滿足觀眾胃口思考邏輯來想,為什麼劇中人物不能有其他選擇呢?就程又青來講好了,上面提到的幾篇討論裡面,有的作者認為程又青在堅強的表面之下,還是有一副女人脆弱心思的,也就是說她骨子裡還是需要別人的認可,甚至說明這證明了程又青其實沒有想像的堅強。說到底,還是要把女人的角色放到脆弱、需要保護、需要歸屬這樣的一個位置,來符合社會對女性僵化的想像嘛(難道不這麼寫,就沒別的東西可寫了?)問題是,程又青的人物性格分明可以一個人活得好好的啊,不是嗎?!她既然嚮往的家庭模式和丁立威大相逕庭,然後李大仁又是她一直以來的好朋友,幹麻要讓自己在結婚最後關頭面臨二選一的窘境呢?難道沒有一個選項就是「不想跟丁立威結婚」這樣嗎?難不成兩個人各性上的不合,需要第三個人來做比較才看得出來嗎?
然後前述「兩性專家」的討論裡,也少不了鼓吹愛情之神聖偉大的說法,認為程又青跟李大仁一直以來都不是純友誼,這合理化了為何程又青最後會跟李大仁在一起,讓劇本安排看起來一點也不奇怪,按照程又青在劇裡一直說服自己沒有喜歡李大仁的表現看來也是,似乎程又青至少從某個時間點開始,就對李大仁有超出友誼的情感,不過這樣的討論問題在於只看見個人感受,卻看不見親密關係裡面的社會學觀點,也就是資本的問題。
程又青跟李大仁說過,丁立威讓她感到砰然心動,那想想丁立威究竟做過什麼讓程又青心動,先不說有什麼貼心的舉動(那些我相信李大仁做的也不少),光是物質條件,丁立威就明顯好很多,在劇中李大仁雖然也被設定為主管階級,可是卻不是資本家,是領死薪水的上班族;丁立威則是類資本家的角色(或是企業家第二代?前面沒看不清楚),看他對婚禮的排場和買豪宅不手軟的行為就可略知一二,至少他手頭上有不少資金可動用,這絕非一般上班族可辦到之事。其次,就外表而言,不要說人各有喜好,丁和李各有支持的群眾,因為劇情需求,可看出李的穿著打扮明顯以休閒為主,在機場上班時則是穿著公司制服,西裝較少出現,而丁每每出現總是一身筆挺的西裝領帶,且是符合他那個年齡地位的時尚合身款,從穿著方面可以觀察劇中人物的階級如何被示意。
這些都是愛情中的資本,階級地位造就了經濟資本、外表的打造造就了情色資本(成為可慾對象的資本),這些才是為何程又青可以對丁立威砰然心動的背後要件。有人可能會覺得程又青又不是愛慕虛榮的角色,哪可能會因為這些外在條件對丁心動,要破解這劇本邏輯也不難,丁的條件設定也許不是使程又青對他砰然心動的必要條件(今天換一個窮困不帥的丁,按照程的個性也有可能會喜歡),而是成就─廣大觀眾對程的心動產生共鳴─這件事情的重要因素。
就連女同志如我陳一咪,看這部劇的時候我也忍不住會覺得跟丁立威在一起真好,又帥又有錢、連工作都幫程又青找好好,如果有人這樣對陳一咪,我想我也不會拒絕(因為這樣就可以專心寫部落格了),所以我很困惑,除了個性不合以外,根本找不到程又青跟李大仁在一起的理由,這就代表劇情和人物的搭配讓我們成功的對於丁立威這樣擁有許多資本的角色產生認同,如果編劇沒有在最後一集設定一個丁立威外遇的橋段,我想觀眾絕對不會認同程又青最後的選擇(告訴丁立威她要毀婚,因為她心裡有另一個「仁」)。總之,丁立威在整部劇裡面都被塑造成太完美的角色,就連最後程又青要出國工作,他也都在百般不願意之下,卻為了程又青低頭讓步,讓她去三個月,對於一個大男人形象的角色而言,這的確是非常大的讓步,也因此丁具備了與李PK的條件,也因為這樣,編劇必須在最後破壞觀眾對丁的正面看法,才能讓整部戲劇完整,觀眾也認同女主角最後的選擇。
然後編劇更聰明、也細緻的一點是在最後一集描寫程和李婚後「不盡美滿」的婚姻生活,那裡讓人們看見很多婚姻中的幸福、摩擦和更重要的,兩人的協商,這些讓我們在最後一集當中沉浸在滿滿的幸福之中,就算看見劇中男女主角吵架,身為觀眾和影迷也還是感動不已,雖然,分明自己回到親密關係中就很難這個樣子看待摩擦和爭執了,因為,她們兩人終究會合好,圓滿了我們對幸福美滿的想像,從而被編劇滿足了胃口。
拉哩拉雜說了一大串,總之,鼓吹愛情、叫人家好好注意生命中的李大仁,提醒人不要忽略身邊某個默默對自己好的朋友的那些說法看看就罷,對於我們理解這個社會中性別結構、理解劇情中人物個性的配置意義沒有任何幫助,彷彿都只在重複幾件事情:終究女生還是脆弱的、還是需要一個人照顧,單身的結局沒人愛、不要忽略遠在天邊實而近在眼前的情感,因為這世界上,談戀愛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姊妹們,趕緊在冬天去抓個比抱枕溫暖一點的男友吧!
這種言論看多了,我擔心姊妹們只會更孱弱,沒有半點增能效果或新意,只讓人不斷沉浸在異性戀情愛關係的幻想之中罷了。
不合我意,自然有法懲罰你
文/台大潤滑液男孩 陳小柏
Blog:http://ntuwetboy.blogspot.com/
輔仁大學5名新生為了慶祝考上大學,10月在校園裸身摀鳥拍照PO在網路上,學校記每人2支小過。
我幾乎能夠肯定,輔仁大學將那幾年輕可口大男生記過,一定是出自於羨慕以及妒忌,一方感嘆自己從來無法像他們一般展現以及肯認自己的身體,另一方面也因為沒有機會做,也就只好繼續鞏固現有身體樣貌的秩序──羞恥然後遮掩。
這件事不止在性別社群內引起討論,也在台灣促進學生權益的社群內有不少的聲音。這幾年的「大學生權利調查小組」在做學生權利評鑑時都會將其校規/學則拿出來檢示一翻,許多學校在詳列獎懲規定時,都會附加一條「其他違規情事」。有些人會覺得加上這一條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但套在輔大這件事來看,它就有很重大的意義了:校方可以隨意的將各種罪名按在讓他們不開心的事情上。
例如這次輔大「妨礙校譽」的兩隻小過,聰明的規避了不用進獎懲委員會,也不用說明,在何種意義下,如何妨礙了,誰的,校譽。這可不是頭一回呢!
台灣校園常常利用各種名目來懲罰「不聽話」的學生,而這些所謂不聽話的學生,往往都只是指認出各種偽善以及該被掃除的權威。
要檢示校園性別的議題,就不可能不碰觸學生、師長、體制間的不平等關係,而真想理解校園的學權狀況也不能不認識性別面向,這已經不是弱勢相挺的層次,而是一個基本的認識立場。
在譴責輔仁學校方的同時,讓我們感謝台灣大學主任秘書提供我們另外一個讓人興奮的資訊,原來台大橄欖球隊每年跨年都有裸奔的傳統,是說,該去探聽一下今年會在哪裡裸奔,好趕快規劃好位子,看大陽具噴發,不如看一群青春大男孩的肉體,奔放在校園裡面,哪裡妨礙校譽了?這根本是大加分啊!
出櫃那件小事
文/陳停
出櫃,是我很少提及的話題。
一直以來我抱持著非必要不出櫃的想法,生在一個傳統的家庭裡,身為四個弟妹的姊姊,背負著逝去父親的角色壓力,倘若我做了「不良」示範,承擔不起長輩們的悲傷失望。因此關於我的性身分,只有妹妹與表妹知道。
然而,在四年前因為認識了現在的伴,當時戀愛的感覺像湧泉般溢出,迫切需要一個傾吐的窗口。於是在一個悠閒的午後,我約了妹妹吃晚餐,等待上菜的空檔,我拿出了我的相機,跟她說:「給妳看一個人!」她接過相機後認真的端詳,我則喜滋滋的在一旁,一邊說著相機裡的人是我的交往對象,一邊觀察她的表情。過沒多久,妹妹的表情明顯從平靜,慢慢轉變為吃驚,再轉為尷尬,最後變成無語,我則在旁邊大笑不已。這時候菜上來了,妹妹卻丟出一句話:「這根本就是鴻門宴啊!都吃不下了啦!」這是我第一次跟家裡人出櫃的情形。因為從小跟妹妹感情比較好,好不容易遇到一個喜歡的人,應該要介紹給妹妹認識,好讓她了解姊姊是怎麼一回事。
後來我念了性別所,時常會跟她聊性別或同志,這幾年下來,妹妹的態度其實轉變很多,從一開始的不太能接受到覺得我好就好,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她遇到同志、遇到性別歧視,她都能夠「看見」,並且提出自己的觀點跟他人分享。或許出櫃對我來說只是個人情感的分享,但對她來說卻像是開了另一個世界的窗,能夠看見更多不一樣的人、敞開心胸接納更多的差異。
幾天前,我再次面臨出櫃議題。那是在一個週末晚上,與同事吃完飯後開車回家的路上。同事是一個大我十歲、有兩個小孩的媽媽,三個月前我剛來到新的工作環境,是她帶我熟悉學校的大小事項,因為她給我的感覺很像跟我要好的小姑姑,特別有親切感。有次跟她一起到校外辦公,路上聊到她有許多同志朋友,過去在求學的階段也曾留過短髮被人說像小男生,她說曾經有個女生A跟她很好,好到大家都以為她們在一起,結果有天我同事和A參加一對朋友的聚會,聚會結束後,A問我同事說:「她們兩個為什麼看起來很像那個…情侶?」結果我同事就說:「因為她們是男女朋友啊!」她的朋友是一對女同志伴侶,結果A就露出不可相信的表情,我同事就說:「這又沒什麼好奇怪的!」那天聽完這段故事,讓我對同事留下一個對同志友善的印象。
這次在回家的路上,聊到在我生日特地從高雄北上的朋友,同事問我是不是跟從高雄來的同學比較好,我回答是;她又問那妳們感情這麼好,她一個人在高雄不孤單嗎?我說應該還好吧…(其實心裡警鈴大響,開始敷衍回答)。她接著又說:「我想問妳個問題,不過怕會冒犯到妳…」我說沒關係。她問我喜歡什麼類型的人,但因為我不確定她是在問類型還是性別,所以我不知道怎麼回答,還開玩笑說:「妳是問喜歡的明星類型嗎?」她說:「因為我覺得妳還滿中性的,雖然有時候很像男生,但有時候又…」我說像女生嗎?還是比較柔?她都說不是,我問那是什麼?她一時也說不上來。當時我就體會到兩件事,一是「失語」的現象,找不到詞彙或者是根本沒有這個詞彙能夠形容一件事,通常發生在不熟悉的議題、一知半解卻又好奇的事情、抑或是怕冒犯到對方而不知道該不該說的話題。就算我能猜測她想要表達的事情,但是要我說得更具體又怕誤解意思,所以在聊天的過程中多半處在「你說我猜」的窘境,很是困擾,我甚至直接表明了請她「直說無妨」。二是暗自高興自己給人感覺是「中性」的,維持在變動的、模糊的狀態是我最想要的「性別」!
後來又繼續「困難地」聊,過程中我都能感到緊張的冒汗,糾結在她到底想問什麼、我到底要不要跟她說。於是我實在受不了一直猜,就問她:「所以妳是不是在猜我是同志?」沒想到她反問:「難道妳不是嗎?」我心裡雖然大吃一驚,但又瞬間感到輕鬆,便也爽快地回說:「是!」就在解開這個結之後,後續的聊天總算有比較順暢一些。我告訴她說自己很少會跟別人出櫃,尤其是大我很多歲的同事,而同事卻說:「不會啦,又沒什麼不能講的!」
因為這次的經驗,稍稍緩解我對「大人」可能比較不能接受同志的猜測跟恐懼。也使我再次回想起前不久妹妹轉述小姑姑跟她說的話,姑姑說:「她可以接受不同性別的感情。」當時的我們聽到這句話是感到多麼的不可思議!然後再想到前兩天表妹跟我說大姑姑說她尊重同志,真是令人人心振奮,讓我更加相信人的觀念是會改變的!
回到出櫃這件事,其實我不太習慣到處交代自己的性傾向,也不認為同志就一定要跟誰出櫃不可,每個人在這個議題上有不同的考量以及不同的問題要面對。或許我這兩次出櫃經驗都還算是「自願」且順利,但也是經過各種試探跟準備,自主決定才讓對方知道。「知道」之後,有什麼轉變其實因人而異,我滿感謝在工作的場合可以遇到接納同志的人,可以沒有隔閡的聊大小事。同時也慶幸我是一個跟我同事的同志朋友不一樣的同志、一個難以表明性別特質的同志、一個會喜歡男偶像的女同志。
最後,出櫃之後不是拍拍屁股走人就好,還是需要負起一些責任的,例如不時解惑、提供多元的「反例」試圖打破人們對同志的刻板印象等等,讓身邊的朋友從「知道」同志變成「了解」同志!
考越多,競爭力越高?
文/王晧安
每年八月,一群新生從國小剛進入國中,有好多好多的事情在適應。同學不一樣了,老師不一樣了,原先熟悉的上學路徑不一樣了,學校不一樣了。同學們慢慢發現,學習的科目變多了,老師也變多了,上課變晚了,學習內容變難了,考試變多了,作業變多了,家長的期望也變多,學校的規定也變多,原本習慣的讀書方法得調整了,睡覺的時間變少了,好多好多的轉變。但好像,壓力變大了?
尤其讓人不適應的,為什麼每個禮拜都在考試?好多的考試?
就目前各求學習階段來看,相較於國小、高中,好像國中的考試最多,到校最早、上課最晚?每天都在考考考,一週至少5張考卷,總有考不完的試。從一年級開始如此,而老師們的說法是:「這樣才會有競爭力」?
有時候要考試,卻發現書都還沒有看,書看不完,要睡之前會很有壓力,考不好,會覺得很挫折、有挫敗感,也擔心家人會罵、懲罰,考得越不好,越不喜歡這些科目,同學們覺得這麼多考試,讓人很緊張,很煩,很有壓力。這也難怪最近家扶基金會調查顯示,青少年有三分之一有情緒困擾,一成五曾有過輕生的念頭,尤其是前3%的學生有三成曾經想輕生。過量的壓力、憂鬱與焦慮,恐怕扼殺創意與阻礙個人潛力的發展,而無法使年輕人更具競爭力。
考試帶來的不必然是壞事,同學們也了解考試可以知道自己學習的情況如何,知道自己上課有沒有專心、努力了多少,會看到自己的進步,從中激發自己的潛力、獲得成就感,了解自己喜歡哪些科目,甚至可以因為考得好而跟家人跟學校交換一些獎勵。
常常看這些考試帶來的正向幫助,心情會好一些,學習態度也會更積極。但在這麼大量的考試、測驗卷中,不是每個學生都容易考好,甚至常常考不好,在不斷又不斷的考試,如海浪一波又一波地襲來,很多信心、學習興趣就在這裡喪失、淹沒了。學校變得無聊,學習變得無趣,上課開始發呆,上課鐘響後的時間變得虛度。考試也許讓部分學生獲得成就感,卻讓更多的學生在求學過程中,學會「放棄」。
我想,國中教師該想想,如何調整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各方面都有競爭力,看見學生的多元成就,創造讓學生適性發展、適性學習的機會,而不是只有幾個科目的考試能力有競爭力,至少,以今日的臺灣,已經證明這幾十年來的考考考,早已不是提昇國家競爭力的萬靈丹。
(圖片來源:創用CC)
蓮華色比丘尼
文/王晧安
蓮華色比丘尼是少數在佛陀時代,生平故事記錄完整的比丘尼。她在10歲就第一次結婚,生了一個女兒,在發現丈夫與母親發生親密關係後,離開家,改嫁一名商人,後來又發現有小三,好死不死這個小三就是她與前夫所生的女兒。
20多歲的蓮華色離開了這名商人,從事性工作,又與一名男子生下一個兒子,但做這行又要養育兒子實在不方便,所以又棄養自己的兒子。十幾年後又再婚,沒想到這個新郎竟是多年前棄養的兒子,婚後沒多久,丈夫又跟別人結婚。蓮華色也只能從操舊業,繼續性工作。
這段故事,正呼應童婚、女童教育的議題,如果蓮華色有更多的教育、謀生技能,也許就不用這樣仰靠不同的男性。而在無謀生技能時,身體便是最好的生財工具。唯有女性獨立自主,才是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
後來蓮華色遇到了神通第一的目連比丘,經目連比丘的啟發,蓮華色出家後放下各種執著、妄想,成為神通第一的比丘尼尊者。她從自身的經驗中體會到人生無常,因此時常外出說法,引導人們從正確的知見中解脫。
蓮華色比丘尼一直有非常好的法緣,因此在修行時往往有很多人供養衣具、飲食,但她從不獨享這些資糧,總是把這些供養再分享給其他比丘。有一次,甚至因為分享飲食給其他未獲供養的比丘們,而三天未曾進食。重視他人的身心,更甚於自己。她不貪著這些衣具,用自己獲得的較新、較貴重僧服,與其他出家人較老舊的僧服交換,自己穿著破舊的僧服。要給人的都是最好的,自己要用的,堪用就好,也不隨意浪費。蓮華色比丘尼不執著、慈悲的精神,更是後人學習的典範。
在佛教中,個人的生命經驗故事、職業工作無貴賤之分,都是幫助我們了解人生、世界無常的道理,只要我們向有智慧的人多親近、多學習,在自己身心上多用心,多關懷他人,才能像蓮華色比丘尼一樣自在、解脫。
不做不會怎樣,做了會很不一樣!
文/陳星翰(東海大學同伴社)
之所以決定在學校創立一個關注性/別、同志議題的社團,是要從讀大學之前發生在身旁的小故事開始說起……。
創社之前
從小,我就很喜歡跟朋友們談心事、分享小秘密,我覺得談心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在分享彼此小故事的過程中我和朋友時常展現對彼此的信任與關心,也給彼此實用的建議、磨合價值觀;這讓我有機會淺嚐不同的人生滋味。
佳佳是我在班上最崇拜的女生,她待人處事誠懇又圓融,在老師眼中是個優秀的學生,班上的同學們更是爭相想要成為她的朋友。不過在一次她與男朋友疑似發生性行為的傳聞中,許多朋友對佳佳改觀了;即便她在學校的表現依然優秀,自律又圓融,但開始有同學覺得她私生活不檢點,認為她是個不愛惜自己羽毛的女生。那個時候的我沒唸過性/別相關理論,只是心裡暗自為佳佳打抱不平;佳佳跟她男朋友的事不害人亦不害己,怎麼可以說她不檢點、不愛惜羽毛呢?「性」明明受大部分人期待與嚮往,究竟為什麼總被視為洪水猛獸?
小安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我想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那個午後,她哭著告訴我曾經被親生父親性侵的過往;這件事她不敢也不願向任何人提起,只有我知道。傾訴的過程中小安潰堤地大哭,而且不斷地自責當初就是因為自己太愚蠢才讓落得如此下場。在朋友痛哭的同時,除了心疼,我心裡也疑惑著:我們的社會究竟是怎麼看待性侵害?是怎麼樣的社會價值觀讓性侵害的受害人得承受各種莫名奇妙的壓力與苦楚,如失去所謂童貞、被玷污等等的傳統概念?什麼樣的社會價值讓受害人害怕曝光而不敢為自己伸張正義?
媛媛、小銘是另外兩個向我傾訴過曾經遭遇性侵害與性暴力的朋友,他們都向我透露當他們試著想向家人求助,家人那種不堪、覺得不光采的的態度,讓身為受害人的他們覺得更受傷──我相信如果是小孩被搶、被路人毆打是不會有那種不堪、不光采之態度的。
還有許多跟性、性別有關的小秘密故事發生在我身上或身旁,包括幫害羞的同學買驗孕棒、喜歡上隔壁班異性戀的男生的我受到他同學們得知後的訕笑等。
當時的我並沒有能力很有系統的思考這類問題,但我感受到許多性、性別的小故事雖未能浮上檯面討論,但卻很真實的在我們身旁發生,也確實影響著每個人。我約略感受到現今的社會價值讓身為男生、女生、同志或其他不同的性身分不只是身分的不一樣,背後更潛藏著優劣、階序的不同。
東海同伴社
對於這許許多多的性/別小故事,我有話要說,我想要打抱不平!我希望有個對性/別友善的地方讓大家自在談性、大方做自己,就只是這樣簡單的想法讓我想要在學校創立一個性/別、同志社團。
至於「同伴社」的命名,我們當初希望能保留大家對社名自由聯想的空間。但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社名釋義為「同儕陪伴」,同儕陪伴是我認為同伴社最基本提供的功能。我私自認為人類認知、瞭解這個世界主要的方式是靠感性與經驗而非理性,也因此我認為當一個人對自我的價值感到困惑時,他需要的是更多的同儕陪伴而非高深理論。就像從前當我因為社會對於同性戀的歧視而感到羞愧、慌恐時,讓我感受到我原來我不是怪物的是同儕陪伴而非同志研究理論。
同志運動
上述的同儕陪伴只是一個性/別、同志社團功能的一部分;在相互取暖後,身為一個關心性/別、同志議題之學生社團,同志運動當然也是同伴社重要的使命之一──但是同志運動究竟是什麼意思?同志運動的定義又是什麼?
網路上對於「同志運動」的定義眾說紛紜,而我自己是這樣定義同志運動:「從同志處境的角度出發,實踐公平正義的行動」。這樣的定義有以下幾個重要的意義:
一、同志運動不是為了擁護同志爭取特權,僅是為了平反社會對同志人權、資源分配不平等的處境。
二、即使從同志處境的角度出發,但參與同志運動者的身分並不侷限於同志。
三、不一定要走上街頭,每個人、每個位置都有須多種實踐同志運動的方式。不過現在非常需要更多人加入走上街頭的行列!
四、如果將同志運動比喻成一場戰爭,那麼同運者的敵人是那些不平等的「處境」、歧視與壓迫的「思想」、「結構」,而絕非異性戀或恐同的個體。
在追求性/別平等的過程中,論述能力是我們的武器也是防具。當朋友們聊天無意中出現對同志族群的訕笑,我只能心裡覺得不平衡的強顏歡笑還是能溫柔堅定地告訴朋友們他們的玩笑正鞏固著對同志族群的壓迫、歧視;當「男同志是愛滋高風險族群」類似的論調再次出現時,我只能覺得自我價值被挑戰、內心充滿恐懼,還是我能從容自在的告訴自己和大眾「沒有所謂高風險族群,只有高風險行為」。
做了會很不一樣
我不會覺得人生有什麼非做不可的事,但成立同伴社一舉於我而言就如一句廣告詞:「不做不會怎樣,做了會很不一樣!」。我很慶幸當初自己決定創立並加入性/別社團的行列,過程中的的思辨讓我拓展了心智、擁有不一樣的視野,由衷感謝一路上許多貴人無私相助。這些經驗是我人生中最珍貴的寶貝,也希望藉由社團能慢慢醞釀更多性/別友善的力量。願性/別友善校園處處開花。
主流電視劇中有同志角色的重要性
文/陳咨蓉(陳小班,國立政治大學陸人賈社)
台灣電視劇VS.歐美電視劇
只要談到台灣電視劇裡的同志角色,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沸騰一時經典電視劇如《孽子》和《逆女》,裡面主角李青、小玉、丁天使等都有鮮明的形象,其他電視劇還有《童女之舞》、《那年夏天的浪潮》等等,最近幾年還有單元劇《艾草》,但是這些戲劇不是本身就以同志為主題,就是以同性間曖昧的情誼為電影中重要的一部份。反觀一般主流電視劇,裡面的同志角色寥寥無幾,就算有,也大多是出現在主角身邊提包送水的秘書,或是跑龍套的小角色,從來沒有自己獨立的角色性格或故事線。而且男同志清一色以身材纖細、穿著時尚的陰柔樣貌出現,搭配上蘭花指和誇張的肢體動作,一再地強化對同志的單一刻板印象,大開性平倒車。
對照歐美電視劇,近幾年的同志角色可以說是風起雲湧,許多並不是以同志為主題的電視劇都出現了同志角色,那些同志角色們大多數都有鮮明的性格和扣人心弦的故事線,並且擁有一大群死忠的粉絲。美國當紅影集《實習醫生葛蕾》中的兩位女醫生,在歷經波折後終於生下寶貝女兒、步入禮堂;英國以青少年為主題和收視對象的電視劇《Skins》中,也刻畫了同志青少年從徬徨迷惘,到肯定自己的過程;就連號稱是史上最長壽、英女王最愛的電視劇《加冕街》裡,也描述了青少年同志如何和愛人相互扶持、攜手渡過出櫃風暴。但是其中最火紅的電視劇是席捲各大獎項的《歡樂合唱團》,此劇誠實的演出在學校中青少年同志遭受霸凌與歧視的艱難處境,讓大家正視青少年同志的議題。在劇中飾演同志角色、本身也是同志的克里斯.科佛更因此獲選為百大出櫃名人之一,而在高中時遭受霸凌也是他的親身經歷。
兩相對比之下,我們可以發現台灣電視劇裡同志角色的貧乏。即使同志在大家的日常生活無所不在,主流電視劇裡卻是同志絕跡,大多數的同志角色來自本身就是同志相關的電視劇。主流電視劇中就算有同志出現,也並沒有呈現同志生活的真實面貌,反而強化社會大眾對同志的刻板印象。而那些以同志為主題的電視劇,可能因為高舉同志大旗,或者是由公視製播,因此受到侷限,收視人口較為小眾,影響有限,不像歐美各國是由主流媒體製播。加上反應當時台灣的時代氛圍,同志角色的描繪大都較為悲情、悽苦,較少反應同志生活的其他面貌。在歐美各國,透過主流媒體對同志角色一視同仁的刻畫,社會大眾得以瞭解同志生活的真實面貌,同志其實也是一般人,有形形色色、有七情六欲,對消弭社會大眾的誤解非常重要。
為什麼台灣主流電視劇裡沒有同志角色?
為什麼台灣的電視劇裡缺乏同志角色?通常都會認為是商業上的考量,擔心同志角色還是太過敏感,一般社會大眾無法接受,如果電視劇中有同志角色,可能會影響收視。但是根據天下雜誌的調查,年輕族群中有66%的人支持同性婚姻,所以其實觀眾的接受度並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低。即使擔心年紀較長的觀眾還是不能接受,也可以先由收視以青少年為主的偶像劇先做起,再慢慢發展到本土劇,但是我們要說,其實本土劇也有出現過同志角色,例如曾經紅極一時的《台灣霹靂火》。在紀錄片《電影中的同志》裡,有受訪者表示,在美國恐怖的電檢時代,他認為只要有同志角色,即使是被妖魔化的,也比聲音完全被抹煞來的好,但是以現在的標準看來,我們需要的遠遠不只如此。一般相信,同志佔總人口中的10%,但是在台灣一般電視劇中,同志所佔的比率卻趨近於零,所以要讓同志能在電視劇中有一定程度的曝光,以更符合現實,而且電視劇中同志的形象可以跳脫傳統的刻板印象,成為有血有肉會哭會笑的真實角色,透過這些描述呈現同志的真實情感、面貌,甚至成為正面的典範,促進一般大眾對同志的瞭解。
電視劇裡的同志角色很重要!
電視劇中的同志角色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電視劇在主流媒體上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了。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媒體無所不在,只要一打開電視,各種資訊都源源不絕的映入眼簾,媒體的觸手可以延伸到許多性別資源稀少的偏遠鄉鎮等等,性別教育推廣難以觸及之處。電視劇中的同志角色,是同志本身情感投射的對象。如果一般的主流電視劇中出現一個同志角色,在偏遠鄉下沒有性別資源的同志青少年,可能因為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同性而徬徨無措,但因為看到了這個同志角色而發現,阿,原來是這樣!青少年時期大多數人都面臨著很大的同儕壓力,如果性別氣質不合乎傳統的期待,可能就會遭到同學霸凌,如果是同志甚至更慘,但是那些孩子可能因為看到這個同志角色而發現,阿,原來是這樣阿!同志也是一般人,沒什麼大不了,不同性別氣質的孩子,和霸凌別人的孩子,都可以因此而受到救贖。就連一般的觀眾,也都可以因為看了這個角色而發現,阿,原來同志是這樣的!自己對同志有許多誤解。這許許多多的層面,有很多是各種教育、推廣、社會運動要經年累月的努力才能改變,甚至無法觸及的,但是媒體的力量可以辦到,因此在電視劇中有能夠反映同志真實樣貌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圖片來源:創用CC)
我在故我思--多元性別教育與青少年性別爭議討論工作坊
對於中小學融入多元性別教育,我的想法是…?
我認為青少年幾歲才能有參與公共事務的發言權?我認為幾歲發生性行為才是合法的?幾歲才能有完全的行為能力呢?什麼時候才適合教同志教育呢?……我平常會思考的青少年或性別爭議是什麼?
工作坊提供一個平等對話,尊重彼此的空間,讓我們一起討論各種青少年與性別的爭議,把平常想討論卻沒有人可以一起討論的話題在這裡解放,邀請您與我們聚在一起,傾聽彼此,共同思考與對話。
日期:2012年11月24日(六)09:30~17:30
地點:高雄市人權學堂
報名費:200元(含午餐、茶水、雜支、資料費100元)
報名網址:http://ppt.cc/6KMA(報名至11月18日止)
(更多活動訊息)
同志諮商專業人員網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建立了「同志諮商專業人員資源網」,在這個網頁中推薦全台各地區有意願、有能力之諮商人員名單,包含聯絡方式、服務地區及專長。希望讓青少年及同志社群能更直接地得到同志友善諮商資訊,協助他們在發展中有較多資源和支持,並能在需要協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