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創刊日期:2009-06-12
發報頻率:週刊
訂閱人數:349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報時間: 2009-12-30 05:00:00 /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公益聯播]守護獨老,按<讚>助建站
本期目錄
【重建觀點】
【重建現場】
【活動】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
【重建觀點】

[轉] 重建過程的跨文化思考:一個社會工作者的反省 

文 / 黃盈豪 (長榮大學社工系講師,至善八八重建專案社工督導)

編按:
本期快訊特別轉載此文,藉由社工專業者的角度來思考重建工作。歡迎大家踴躍點閱~       

      八八風災重創南台灣,至善基金會的夥伴在第一時間投入災區,因為有九二一重建和長期跟部落一起工作的經驗,所以可以很快的找到工作位置和參與災後重建的工作。或許目前媒體的關注已退卻,但八八風災災後重建仍是問題百出,仍有上千撤離家園的人臨時安置在營區,從緊急救援到臨時安置再到社區生活及產業重建,整個重建過程可能至少要歷時五年以上,且受災地區大多是原住民部落,如何可以在重建過程尊重到原住民特殊的文化傳統,又可以符合在地的需求和步調呢? 

       筆者曾參與九二一部落重建的工作,後來的七二水災、四川震災也都以社工的角色參與救災和重建。從這次南部水災的救災過程回看過去的經驗,想呼籲跨文化的工作模式將是重建成敗與否的重要關鍵,而不是政治力量的操縱或是大量的資源挹注。四川512地震的重建,中國政府非常效率的在最短的時間興建板屋(組合屋)讓災民入住,中央在各地開始如火如荼有計畫的帶領各種硬體重建(家屋、學校、衛生院)、產業生計、社區生活等重建計畫的推動。不用太多居民參與,也沒有尊不尊重社區主體性的問題,政府長驅直入很有計畫且統合資源的把災後重建有效率的完成,台灣也要這樣搞嗎?我們九二一珍貴的社會力量與社區營造經驗呢?

    這次莫拉克水災,除了地方與中央的政治角力外,過分強調效率與政績,讓這次的災後重建越來越隱晦和綁手綁腳,更抹煞了對於原住民文化特殊性的尊重。最糟的是天災後的人禍,政府不尊重部落意見的政策、各社福團體爭相對外募款瓜分資源、到各收容所濫發現金補助影響安置和重建工作的進程等等,很多自以為   專業的心理或社工人員蜂擁來到災區協助,不懂當地原住民的語言、不清楚當地的文化和習性、連跟部落一起討論事情的能力都沒有,這不是專不專業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跨文化工作模式的問題。外來工作者願不願意放下身段與當地族人一起生活,願不願意長期蹲點、願不願意花時間傾聽,願不願意運用當地人成為你的工作人員等等~~都是外來專業團體和政府在重建過程可以有跨文化反省和修正的地方。但是強調效率、重視績效、流於形式的重建規劃,扼殺的不只是民間的力量與創意,在地社群的主體性和文化的多元更難以開展。

      現在正是從臨時安置要邁入生活重建的當下,從走過九二一的經驗我想提出以下三點反思與建言:

一、提倡「慢慢來,比較快」的社區工作理念:
    政府和外來協力團體請花更多時間傾聽在地的聲音,尊重當地的文化和傳統,相關的決策和討論一定要有當地族人的參與,過程絕對會要花更多的時間和心力,但這時紮實精緻的走過每一步,三年後、五年後絕對比起專斷決策和中央集權的處置有更豐富和多元的重建成果,不急不躁進,慢慢來最後反而比較快。

二、社會工作者轉譯的角色與功能:
    社會工作人員的參與非常重要,在部落和政府之間非常需要一個轉譯的角色,協助把部落的需要詳實傳達給外界連結資源與政府溝通,也把政府繁雜的重建政策和外界的協助方式用部落可以理解的方式和步調傳達給部落並陪著討論,社會大眾除了捐款捐物資給災民外,也要多多支持和鼓勵進入災區協力培力的社會工作者們。

三、部落重建的另類思考:
    目前災後重建方向和價值,都是主流漢人社會在主導,根據大安溪的經驗在此提出一個另類思考,有沒有可能不用急著搶通道路、建設新部落、用外來的市場經濟邏輯不斷的引入外界的產業振興計畫,反而趁這個機會停下來好好找回部落的傳統文化和生活脈動;或許,沒有長驅直入的大馬路部落才能免於市場經濟的剝削,互助分享的部落經濟才有可能實現;或許沒有擋土牆、水泥駁坎和高農藥高肥料的農作物,部落的土地和自然環境才得以休養生息;或許,沒有漢人用來殖民統治的學校和鄉公所,部落才能更佳的自主和自治;外界自以為是的協助,急就章沒有部落思考的電腦設備、文創方案、行銷機制…,其實是部落的再一次災難。關鍵在於,能不能協力培力部落,讓部落來主導整個重建的步調和方向,而不是喧賓奪主和沒有多元文化思考的政治和漢人主導。不用急著修路、大興土木和規劃現代化心部落藍圖,反而這是個面對傳統找回部落脈動的契機。

     八八水災發生至今,各地的社會工作者前仆後繼投入災區令人佩服,但也看到了災區政治力的介入在救災工作上的角力與內耗,以及慈善團體挾持龐大資源粗暴主宰災後生活重建方向的荒誕畫面。我們深刻的反省慈悲的權力,也期許這次的重建我們可以有更多的跨文化思考,大家堅持與承諾長期投入重建,並也願意秉持「慢慢來比較快」的理念長期深耕和培力。


==============================================================


那瑪夏鄉重建委員會近況電訪

文 / 那瑪夏鄉鄉公所民政課課長口述
紀錄整理 / 劉亮佑(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編按:
本期快訊特別專訪高雄縣那瑪夏鄉公所,關於「那瑪夏鄉重建委員會」的近況,希望藉此傳遞更多重建現場的景況,讓各界朋友瞭解與關心。


    那瑪夏鄉重建委員會於今年9月份成立,負責鄉內包含硬體建設修復、居民的安置及生活福利等重建工作。該委員會召集人為那瑪夏鄉鄉長;委員會成員則包含部分鄉公所同仁(一級主管為主)、高雄縣市內的專家學者及地方元老及知識份子等,共25人。


     重建委員會分為行政、民政、農業及財建四組,分工進行鄉內重建工作,並擔任鄉民與中央之間的協調及中介角色。各組主要工作項目方面,行政組負責委員會及其他相關行政工作;民政組則是鄉民的福利及救助工作;農業組為農地、作物、野溪的損毀調查及賠償申請等工作;財建組則為鄉內的硬體設施修復工作。

     據課長描述,在那瑪夏鄉三村的四個部落中,兩個被評為安全,另外兩個被評為不安全。達卡努瓦村的災情較輕,被評為安全;瑪雅村則主要為土石流問題;南沙魯村災情較嚴重,被評為不安全,並有一半以上的居民希望遷至杉林永久屋居住。

註1:
有關那瑪夏鄉災民目前的部落現況及生活,詳見以下延伸閱讀:
●10/12  民族的兩個世界─村長劉金和, 村民謝綺燕、李惠民專訪
●11/29  流離那瑪夏─山上上下部落漂浪

    課長提到目前比較核心的問題在於,政府對於被評為不安全的地區,並無提出後續具體的修復策略;由於鄉民多半希望回故鄉居住,因此對於政府目前偏向「撤村」的處置方式難以接受。此外,課長也認為,目前的處理方式與政策的不明確,不但使鄉民無所適從,也可能間接影響重建委員會的後續工作。也因此,課長建議政府應針對「劃設特定區域的利弊關係」召開公聽會或說明會,向災民分析清楚。

註2:
據報導,原住民鄉那瑪夏、桃源災區道路、水電陸續搶通,縣府評估已符合讓災民返鄉標準,高雄縣府訂定的返鄉日為明年1月21日。屆時,安置於山下的部份那瑪夏災民,即可返回部落生活;營區的安置,將剩下已不適合居住的那瑪夏鄉南沙魯村、其他村落少數無房屋可住的災民不到四百人,等候進住杉林永久屋。
更多相關報導,詳見以下延伸閱讀:

●11/19  留在山上是災民,住在營區是難民
●12/16  原鄉災民 下月21日返鄉
●12/18  高雄縣府規劃的返鄉時刻表

缺乏中繼屋的過渡,災民返鄉後,雨季來臨前的道路修復、防災工作以及災民生計等,將更加急迫。此後續的重建狀況值得持續關注。


==============================================================


 「『災後重建協力合作』經驗分享咖啡館」活動測記

文 / 呂家華(台灣青年公民論壇協會 理事長)

編按:
本文為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於12月7日舉辦的「「災後重建協力合作」經驗分享咖啡館」活動紀錄。透過「世界咖啡館」的討論模式,一同討論災後重建各項議題,讓政府、NGO、學界與一般民眾充分溝通,藉以整合出有效的重建及防災機制。



前言

這個活動主要是由成功大學審議民主數位典藏計畫研究室、台灣青年公民論壇協會(TYCF)主辦,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所協辦,邀及屏東地區的NGO夥伴一同參與。為什麼要辦這個咖啡館討論是因為莫拉克颱風造成屏東地區嚴重的災害,然而災後至今,有些受災居民還是居住在榮民之家裡,有些居民還是處於面臨生計問題。雖然縣政府已經委託32個單位成立重建工作站,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成為專管中心,但重建工作站與專管中心的方案卻只進行到今年年底。對於重建道路漫長的屏東地區,只有2個月的重建協助方案卻是不足的。

這次活動的主要的目的是在於世界咖啡館(World Cafe)討論模式,一同討論有關災後重建各項議題。希望透過數場的多元討論,讓政府、NGO、學界,與一般民眾,能夠充分溝通對話,並蒐集各方意見,整合出有效之防災救災機制,以整合各界資源,共同為災後重建工作而努力。

關於議題討論內容的整理  
                        
這次,與成大數典、東港溪、全促會、地方學,以及我們TYCF的師長夥伴,邀請災後不同民間團體,進行重建經驗分享的世界咖啡館(World Cafe)。

過程,能夠聆聽原住民牧師、朋友,以及大型機構和在地組織工作者的不同聲音。我的感觸很深,對整個目前重建的狀態充滿憂慮及擔心,並深刻體認災後有許多個人生存、家庭生計,及社區生活有關、接踵而至大大小小的問題,不是懸而不決、就是倉促決定。

其實,在正式進行世界咖啡館前,工作人員及桌長的工作會議,立即就突顯出部落及社團的朋友,為了抵抗政府在毫無討論空間、倉促決策下,只能、也只想進行劃定保護區,或是組合屋資源及其形式爭取的攻防等忙碌的重建細節,及大大小小的保衛戰中,忽略或也自知無法思考在政府透過資源分配的利器下,民間團體應該互透過資訊流的內外匯整,以及結盟所帶來的專業互補,及決策影響的力量。

部落中有人希望留在原鄉、有人希望下山;民間團體有的是投入社區營造及發展的在地組織、有的是全國大型機構要進入災區的可能單位。但,通通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如何進行對話?如何透過溝通,交換並理解彼此的狀態及定位?

雖然,每個部落遇到的狀態與現象不同,民間團體的服務及陪伴方式不同,但都需要尊重彼此的選擇權,並進行災後不同面向問題的討論,及論述的形成。

針對1207的議題討論,我想,試著初步整理如下,再請所有師長夥伴補充、調整:

●第一,形成災區重建議題網絡的溝通平台,有以下不同的層次及面向:

1、透過民間集體討論形成力量,重新定位縣政府的資源平台會議。
2、專管中心與未來重建中心(在地社區與外來組織)的緊密對話與合作,包括向媒體、民間,企業各界的溝通與說明。
3、面臨未來經常可能性的災害,建立鄰里互助網。
4、原民培力與外界訊息的往來與連結(部落會議與產業類型社區工作站的定位區分)

●第二,形成災後的重建論述,以及須關注的議題:

1、透過社大(或其他外圍組織)的資源連結,進行災後環境評估,包括河川、農田等風險,及鄉鎮的人口調查,提出未來洪災風險的評估及人口回流率/流失率的報告,形成災後重建的地方學。
2、除了成本考量外,因思考文化等因素,面對土地、農村、原鄉流失與產業消失等問題,相關重建技術選擇的尊重、討論與決策。

●第三,災後,每天現實都須面對的生存、生計問題

1、解決最直接的生活、居住問題,包括(1)現況的安定(2)未來規劃,是否有可能朝文化園區規劃?
2、非典型的以工代賑,其一,是老人照護的服務,是否可成為在地方產業恢復或形成前的中繼方案?其二,山林守護產業,參與的原民朋友雖沒具體提出,但從其提出部落有從老祖宗以來,與山林相處的一套模式,也許可以是一個思考發展的原民產業。


關於咖啡館的操作

一直以來,對於這兩年台灣在組織內外部匯談、或是社區討論,多使用咖啡館的形式,我覺得,若是側重它的過程目標(網絡連繫、經驗分享,或是有趣的討論方式),那是門檻低的、合適的。因為,這也就是MIT那群研發者的原始目的。

但,若要有較具體、聚焦或完整的結論,坦白說,咖啡館反而有其侷限,或應可說比起公民會議、學習圈,或其他較結構化的審議模式,操作反而困難。

因為,咖啡館讓參與者感覺較輕鬆的背後,主持人包括桌長(HOST)在營造氣氛的同時,需要更強、更即時的邏輯歸納能力,無法仰賴流程本身的設計,而產出結論。(但公民會議或願景工作坊,對主持人得要求反而簡單,當然,主持人需具備最基礎的應對能力。)

未來,在南臺灣社區的公民審議,我想,若是希望在社區以咖啡館的模式進行公共討論的推動,且期待有所具體結論,不能僅看到或單純期待咖啡館因換桌、匯談所期待抽象的五項修練概念(如轉換心智模式等),就多以其做為討論的模式,而是須培力在這背後主持人、桌長和後台團隊,議題歸納能力及即時支援。

其次,建議在培力、養成過程中的等待階段,也許可思考嘗試多種審議模式進行練兵,結論聚焦的呈現也較為輕鬆。

當然,每一種審議模式,都有其設計的目的與差異,例如公民會議的政策討論,是讓參與討論之公民(於預備會議)決定他們所要討論的主題,也因此它的結構最為制式,某程度主持人只要能依照流程進行即可。又如願景工作坊則是注重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衝突呈現,所以,在全體討論時的主持才是關鍵(這也是過去以來,願景工作坊需要突破的部分),主持小組討論反而輕鬆。

也許,比起北台灣,南台灣因鄰里網絡距離較近的關係、以及公民團體更貼近社區與民眾,有可能(1)發展出更適合台灣、社區脈絡的審議模式,(2)更細膩去思考培力過程須側重的部分,以及(3)公民審議在人與人互動、及公共政策兩端的論述。

【重建現場】

[轉]六龜重建關懷協會社區報
「荖濃溪望」第七期-日本做得到,我們也做得到,防災倉庫的設立

資料來源 /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重建現場】
閱讀全文


==============================================================


災區自立重建:嘉義縣梅山鄉太和村「太和好茶」

資訊來源 / 太和好茶網站

編按:
嘉義縣梅山鄉太和村,在八八風災以前,出產有名的阿里山茶;也在一群駐村藝術家的協助下,尋找在地文化。風災後,昔日的茶鄉成為重災區,產業受到相當大的損毀。

然而,藝術家們並未忘記此地,除了救災,更組成「莫拉克風災社區藝術家行動聯盟」,與社區、茶農共同討論提出「太和好茶文化創意產業重建方案」。

此方案「希望從土地在出發,重新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學習如何與大自然和平共處;尋求產業與生態之間的平衡,有智慧地從「土地利用者」成為「土地守護者」;並運用文化創意為太和的茶葉加值行銷,累積社區自立重建的加值行銷,累積社區自力重建的經濟資源與長期能量。」

此計畫除了將藝術家所創作的太和好茶相關作品,作為「八八風災紀念茶禮盒」以行銷太和社區的茶葉;也成立「種樹基金」,將收入回饋到山林,也將透過工作假期的方式來進行植樹行動。

期望社會各界朋友伸出援手,一同支持太和社區的重建工作。

更多詳細內容

【活動】

從88水災談防災地圖概念

文 / 台灣藍色東港溪協會

編按:
本文為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於12月25日舉辦的「從88水災談防災地圖概念」講座紀錄。透過日本的防災地圖經驗的分享,藉此提高大家對防災的概念與操作機制。


88水災重創南台灣,南台灣的居民不論是在性命、財產上都受到了威脅,而災後重建的道路依舊漫長。面對環境氣候變遷,人類過度開發的情況下,災難發生的可能性卻是越來越大。

而預防勝於治療,如何有效的先做好防災工作,將是協助社區避免生命受到威脅的第一步,有鑑於此,我們特別邀請到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的邵珮君老師來講述防災地圖的概念。

在課堂上一開始,首先由屏東縣八八水災-民間團體參與社區重建計畫專管中心承辦員,同時也是這次88水災受災戶的蕙婷來跟我們報告水災時林邊的防災狀況。在林邊地區,當水災發生時,居民的第一個想法是先保障財產的安全,並不會進行立即性的避難。這個部份她覺得還要再去針對居民宣導防災避難概念。

而卲珮君老師在一開始就先以日本的洪水避難地圖手冊跟我們說明日本的的防災資訊,她提到在國外針對防災,公部門應提供需要的防災資訊。而針對不同的社區的狀況,建立不同的避難路線、事前的疏散路線。

日本有一個專職成立的日本防災委員會,管理全國的防災事務,是一個跨部會的單位,這值得讓防災相關事務分布各單位的台灣值得借鏡。台灣的防災教育將是未來在災區重建上不可忽略的重要課題之一。

活動文宣


==============================================================


12/28-29社造學會高雄災區見學之行


編按:
學會於12/28-29,邀請一些社區工作者,再次至高雄災區見學訪視,本期特刊特別刊載此次行程,提供給大家參考。


12/28-29社造學會高雄災區見學之行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













【八八水災●重建快訊】

發行期數:第20期
發行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刊日期: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發行人:曾旭正理事長
工作人員:楊志彬 ,李敬孝 ,吳碧霜 ,許鼎鈞 ,洪琳茹 ,劉亮佑 ,陳芬瑜
執行編輯:劉亮佑
聯絡地址: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
聯絡電話:02-23930629
傳真:02-23216487
E-mail:cesroc@seed.net.tw
網址:
www.peopo.org/cesroc
捐款帳號:(郵局劃撥) 帳號:19002492  
戶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推薦訂閱
<臺灣世界青年志工協會>2013年8月電子報@【台灣世界青年志工協會電子報】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
轉寄『【重建快訊】重建過程的跨文化思考●那瑪夏鄉重建委員會近況電訪●「 ''災後重建協力合作'' 經驗分享咖啡館」活動測記●12/28-29學會高雄災區見學之行』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