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創刊日期:2009-06-12
發報頻率:週刊
訂閱人數:349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報時間: 2014-02-14 05:00:00 /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公益聯播]這不是真的!!請協助澄清網路謠言
本期目錄
關於本報
【社造觀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社造點交流會(上)
【社造專題】行政社造化──讓區公所成為社造中心
【活動訊息平台】
關於本報

◎親愛的夥伴您好:
社區營造學會今年關注重點將聚焦於農村社造/河川社造/都會社造/文資保存/八八風災等議題上,您的訂閱與肯定將鼓勵我們持續努力!若您欲支持本會或議題,可斟酌參與。
1.歡迎加入會員:入會申請書    會費繳納單
2.定期小額捐款:郵局儲金捐款授權書     信用卡捐款授權書

連結:
1.社造學會網址:http://www.peopo.org/cesroc
2.文建會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https://enews.url.com.tw/morakcesroc
3.社造學會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esroc

 

社造學會第九屆理監事名單已出爐:

理事長:李永展
常務理事:林怡岑、洪德仁、陳板、鄭晃二
理  事:王本壯、成亮、李丁讚、洪惠冠、陳惠民、黃世輝、
     劉蕙苓、蔡培慧、黃麗玲、謝佩娟
後補理事:尹伶瑛
常務監事:陳亮全
監  事:林熺達、陳錦煌、喻肇青、曾旭正
候補監事:王秀雲
 
【社造觀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社造點交流會(上)

編按/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自101年承接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委託辦理三年的「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業務委託暨營運管理案」除了館設營運與活化之外,也賦予了在都會型社區營造輔導與經營的角色,101年以高齡友善、都市綠生活、創意街區、都會農場等議題逐漸尋找出社區與社群,102年在十四個社造點的操作中,逐漸連結地緣社區與議題社群的關係,在這樣的場域中促成社區彼此的互動與互助學習的平台。

往後會在電子報中逐一將102年社造點做介紹,敬請期待。

圖、文/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於101年7月26日開始進駐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仁安醫院歷史性建築),一方面進行都會型社區營造的推展與研究,一方面也對於館舍經營逐漸累積經驗。從101年營運至102年,我們感受到臺北市與其他地區不同的特點,包含都會中社區需更細膩區分地緣性社區(地緣社區、公寓大廈)、虛擬社群、議題社群等,面對這些社區及社群都需要有不同的因應方式,如新媒體工具的應用(FACEBOOK)與雲端社群的經營都是都會營造不可少的工具。針對不同社區及社群資源需求的層次多樣,不能再以單以輔導模式進行,有的社區或社群是需要加強鍊結需要的也許是人力網絡的引入,有的社區需要的是新思維的轉化,對於社區營造趨勢資訊或新模式的刺激,因此在都會中營造,如何將有限及多元化的資源進行連結及加層將是重要的關鍵。

 

102年社區營造中心的運作將工作內容定位聚焦於「社造資源與支援媒合平台的建置與運作」的主軸上。我們也逐漸發現「社造資源與支援媒合平台的建置與運作」的搭建是需要結合仁安醫院空間營運管理、社區資源網絡建立與交流,社區輔導諮詢三方面的運作,才能逐漸形成,且在過程中,透過以上行動,引入議題型社群,導引協助地緣型社區。如此運作,可以刺激及活化地緣性社區近年推展逐漸失去的活力及特色,透過議題社群的刺激,更能讓地區展現不同特色。

透過現有社造中心資源(空間、服務、活動及培訓),與社區、社群連結,產生新的資源(人力、物力、補助資源及網絡等資源),回饋社區需求,也透過具前瞻性及有跨局處議題的媒合補助,將執行內容與其他局處連結,形成臺北市特有的營造內涵及模式

 

 【社造觀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社造點交流會(上)

【社造觀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社造點交流會(上)

計畫名稱

提案人或單位

簡報摘要

空間結合文化路徑營造-頂下郊拼160年歷史情境重現工作坊

社團法人台北市大龍峒金獅團促進會

本計畫召集有志一同的夥伴,透過尋找頂下郊拚的過往與遷移路線,一同身歷其境,了解台北城發展過程的變遷,並進一步了解廟宇於地方發展過程的重要性與地位,體會共同記憶與革命情感;同時透過探尋頂下郊拚過往人、事、物與廟宇、藝陣等傳統文化、無形文化資產作連結,探討現今傳統無形文化資產所面臨的困境與解決方法。

建議後續:(1)藉由在地人士所得資訊,進一步討論、思考如何發揮當地所固有的文化資產,與廢棄空間再使用連結,使社區展現嶄新面貌;(2)明年適逢台北建城,可以舉辦大型學術研討會,從頂下郊拼談大龍峒金獅團在台北建城重要歷史事件的主體性及文化意義,進而談及北台灣開發史。

 

 【社造觀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社造點交流會(上)

 【社造觀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社造點交流會(上)

舒適房子的實踐計畫

社團法人台灣汗得文化協會

「蓋房子,是我們溝通的方式」,社造點團隊-汗得-相信只要有一專業的統籌團隊,無論是老人、小孩,都可以在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一起把房子蓋起來。本計畫主要針對三師(社規師、青規師、儲規師)進行四次工作坊,希望藉由舒適房子的推廣,讓參與者重新看待居住空間,透過學習和參與,期待居住品質能得到改善。

四次的工作坊,包括深入探討說明協力造屋的理念、太陽房子(屋頂、窗戶的隔熱..等)的原理、認識自然塗料等,參與成員發言踴躍,參與度高,未來希望可以和社造人才合作,找尋適合的施作地點,評估一起在社區協力造屋的可能性。

 【社造觀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社造點交流會(上)

綠生活樂活趣

胡韻婷(雲和街社區關懷中心)

雲和街關懷中心為社區內教會(基督教靈友堂)與管委會商談後無償使用之空間,本計畫希望透過在該中心舉辦環保酵素、水苔球植栽、環保手工皂、都市農夫種菜實做為主題的綠生活課程,藉由課程中實做,帶動居民共同施做以綠生活為本,更具綠意美感的樂活空間。

本次課程參與成員有不少是看到張貼於中心外的宣傳海報,受課程主題吸引而走入關懷中心。課程中強調在社區傳遞“多分享”的概念,參與成員除了在知識上有新收獲外,實作過程中,不僅將社區關懷中心外雜亂的花圃改造,成員間也自然而然的互動交流起社區生活之事,例如生病看醫生的經驗、家庭分工等,課程結束後更可以帶著自己親手做的作品及老師貼心準備的小禮物回家,成員多反應對課程的肯定,是「小確幸」的社區營造。

 【社造觀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社造點交流會(上)

【社造觀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社造點交流會(上)

2013大稻埕在地行動

拾樂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拾樂文化在大稻埕進行導覽及民宿經營已有一段時間,有感於導覽過程中講者與成員間只有說與聽的關係,與在地商家的互動也有限,因此就過去參與香港MaD組織所舉辦以闖關方式認識香港的活動經驗,進一步發想本次提案計畫。實際操作上主要將大稻埕分為北、中、南三區,規劃「童趣&庶民生活」、「廟口&傳統產業線」、「歌舞風華線」三條主題路線,招募在地青年集思廣益的設計關卡活動,帶領民眾認識大稻埕。在地青年的募集主要透過邀約及公開招募而來,共找到6位小隊輔及3位協助攝影在地青年協助。

活動前期,除進行工作坊讓在地青年分享對大稻埕的認識與發想,而後又陸續透過FB社團、開會討論及拜訪店家、里長等方式與過程籌畫各關卡,過程中,在地青年陸續表達-因為太過熟悉,而會忽略許多藏在街區裡的故事這類的感受,設計關卡的過程對其而言也是一個再發現、再探索而重新認識自己生長土地的體驗。此外,透過村落之聲、大同區公所、社區營造中心及旅行時光facebook網站等管道宣傳,活動當天,共募集36位民眾共同參與,其中以青年居多,且不乏大稻埕在地人,亦有部分長者響應。

活動結束,參與者多反應活動設計有趣且有意義,使其有不同的眼光認識大稻埕。參與者Carrie、yukimi都於活動後在其部落格中分享所見所聞,更有藝術界著名網站平台「非池中藝壇」的工作人員參與活動,將過程剪輯入【老台北新風華 大稻埕譜新曲】的主題短片之中。希望能透過這次活動機會,未來可以讓在地青年的力量朝向成為在地長期網絡、組織發展。

【社造觀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社造點交流會(上) 

【社造觀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社造點交流會(上)

有愛相隨樂開懷─志工培力計畫

臺北市社區營造志願服務協會

臺北市社區營造志願服務協會其成員,因在社造中心擔任志工,有感於大同區貧富差距大,希望透過志工培力,以及資源的引入與靈活運用,來關心社區弱勢族群的小朋友。

本次計畫規劃5次與兒童建立關係及認識、賞識兒童的系列課程及2次的工作坊,於課程開展前討論分工,藉由活動宣傳,拜訪太平、永樂國小、至善堂、大龍峒金獅團及里辦公室..等資源,另邀請學校老師擔任課程講師,更成立FB社團公告工作坊課程訊息,上傳工作坊活動照片,以期擴大影響。課程實際推展,學員除社造協會本身成員外,更有不少社區民眾、太平國小家長等,出席率高,上課認真、反應熱烈,參與人次共223人次,平均每堂上課人數約為 26人,達到預計人數的78% 之多,全勤者共有 9人。

檢討計畫推展:1.本次每堂上課長達3小時,時間似乎太長,可縮短為 2.5小時,並預留時間給予老師與學員互動;2. 志工認養分工未能真正落實,宜以個人專長、能力、時間 等事前做好溝通協調,以利計畫順利進行;3. 場地的出借,事前要再次連絡,以免耽誤上課時間;4. 上課時宜全程錄影可提供給有意願學習的會員觀賞.學習與成長。

在執行成效方面,主要在於擾動區居民共同參與、關心兒童的學習與成長,另外也促進陪伴志工的學習與成長,增進其專業智能與服務品質,而志工彼此間的交流與情誼也因此增加,並完成兒童成長營的工作坊課程設計與規劃,未來於寒暑假時可以結合退休老師、愛心媽媽、社造志工、各大專院校教育、輔導等相關科系的學生,作為兒童成長營實習的場域。

請點此連結: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臉書 

【社造專題】行政社造化──讓區公所成為社造中心

編按/台灣社造政策行之有年,自1994年起至今2014已有二十載,社區營造從中央推至縣市政府、區公所、里辦公室、社區發展協會等,各地方所經營的社區營造發展的狀況皆有不同,例如台北市以都市更新處為社造窗口,推動社區規劃師、影像紀錄、社區參與式規劃等方法,並以實體社區營造中心作為深耕台北社區營造的基地。雲林以社區大學和學校資源串連各社區。台南則以文化局與各地方區公所作為輔導社區的平台。

隨著更多人參與社區活動,台灣的社區營造方式也有了更多元的變化,而平台的角色也越發重要,如何讓社區資源、支援得到充分的運用,則是每個行政單位、社區團體的重要課題。

 

行政社造化──讓區公所成為社造中心

文、圖/曾旭正

在民間熱烈投入社區營造的同時,公部門若能對社區營造的意涵有所了解,進而在其施政中納入社造的精神,將對社區發揮直接的協力作用,因此一般有「行政社造化」的期盼。2008年起,文建會推動的「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設定三大議題,其中之一即是行政社造化。

行政社造化,顧名思義即是政府部門的行政措施能具有社區營造的內涵,這可從兩個角度切入。一是公部門的政策從擬定到執行都能充分提供社區組織(廣義的包含公民團體)參與;另一是公部門積極與社區合作,發揮相互支援的效果。這兩個角度的共同前提乃是公部門能有社區營造的理念。因此,當前行政社造化的發展,其階段性課題乃是如何培養公部門接受社區營造的觀念,並在做中學的過程中逐步深化之。

【社造專題】行政社造化──讓區公所成為社造中心

圖/吳晉淮故居合照

在文建會的鼓舞下,有若干縣市特別著力以「公所社造化」為近期重點。譬如台中市與台南市都開展了若干值得加以關注的經驗。在縣市合併前,台南縣市政府即十分重視社區營造,合併後賴市長更在前述基礎上加深加廣。加廣的是增加預算支持更多社區投入社造;加深的則是在區公所層級推動行政社造化,期望引導區公所轉型為各地的「社區營造中心」。

 

【社造專題】行政社造化──讓區公所成為社造中心

圖/台南安平家族輔導

在「區公所轉型三年計畫」的構想下,市府鼓勵區公所加入新故鄉營造計畫。101年有11個公所,102年有15個公所申請參與其此計畫,現階段區公所推動行政社造化工作主要有三項重點:

1.建構社區營造推動平台:由公所主任秘書以上成員擔任召集人,跨課室組成「社區營造工作小組」,定期交流關注區內社區營造狀況。

2.推動社區營造研習:舉辦講座、參訪等活動讓公所同仁及區內的社區幹部更了解社區營造的意涵,有助於構思本身推動工作的策略。  

3.推動有助於提昇在地認同的文化行動:在公所逐步掌握在地的文化資源之後,主動構思適地適性的文化行動,如在地典故、社區劇場、繪製文化地圖等。

區公所處於市府與社區及居民之間,是最適合執行社區協力政策的行政單位,期盼公所轉型後更貼近市民,讓政策資源作最好的發揮!不過,正如社區營造的理念要被一般民眾接受並促發行動,需要相當的時間與過程,行政部門要社造化恐怕需要更長的時間。眼前的若干經驗,值得持續加以注意、鼓勵,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有動人的案例讓社會體認到行政社造化不僅必要,且是可能的!

【社造專題】行政社造化──讓區公所成為社造中心

圖/善化公所會議                          圖/賴市長親自主持會議

【活動訊息平台】

*公開徵求「103.年社區健康營造計畫」補助案

為加強衛生局輔導社區,依照地區人口結構分布、疾病型態、生活型態之變化,整合協調社區資源,建立溝通與聯絡機制,發展在地專業團體建立在地化輔導機制,並協助指導社區瞭解當地健康需求,促進社區參與,建立夥伴合作關係,以共同解決社區健康問題,提升民眾健康與生活品質,特公告補助衛生局辦理「社區健康營造計畫」。

相關連結:http://www.hpa.gov.tw/BHPNet/Web/Announce/Announce.aspx?No=201402050002

 

*年青人如何走入社區~來看看這個計畫
為鼓勵18-35歲之青年組成團隊走向農、漁村、原住民部落等地區,深化在地行動,培養在地責任感及認同感,以培植國家青年在地人才。(相關徵件計畫規範如附件)

徵件時間/102年12月5日至103年3月18日

相關網站:http://www.yda.gov.tw/Content/Messagess/contents.aspx?SiteID=563426067575657313&MmmID=563620316257600574

 

*東海大學「潛在的力量,從社區出發」研討會

地址: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SS524 

日期:103年2月21日(五)

時 間

研 討 主 題

主持人/分享者

地點

14:00~14:30

報到

陳宜椿助教

SS524

14:30~14:40

開幕致詞

 

SS524

14:40~16:10

Research Inspired Social Innovation:An Example of Community Based Research

主持人:劉珠利老師

演講人:蕭秀慧老師

與談人:方  昱老師

SS524

16:10~16:20

休息

陳宜椿助教

SS524

16:20~17:50

差事劇團的兩只翅膀

主持人:劉珠利老師

演講人:鍾  喬老師

與談人:方  昱老師

SS524

17:50~18:40

晚餐

陳宜椿助教

SS524

18:40~20:10

紀錄片賞析

介紹及說明:鍾喬老師

SS524

20:10~20:40

綜合座談

劉珠利老師

SS524

請上東海大學活動報名系統填寫資料即可完成http://active.thu.edu.tw/thu_index.asp

相關活動網站:

http://www.thu.edu.tw/web/announcement/announcement_detail.php?cid=4&id=2523

 

 

*莫拉克屏東縣長治百合部落無毒蔬菜!

這是因莫拉克災害被遷移到屏東縣長治鄉長治百合部落永久屋的原住民在自主重建過程所推出的無毒蔬菜,希望大家能給他們更多的鼓勵,您不一定要參與訂菜,但是請大家幫忙推廣給朋友知道,謝謝大家。

我們去年的無毒蔬菜認養在過年前的配菜正式結束,謝謝認養者讓我們有了起頭,接下來我們將採鼓勵集體團購 週週配菜的認養方式:

每月2000元(不含運費,另加運費500) 每月四次配菜(每週一次)方式來推動認養,非認養訂購未滿500元需加付200元運費 ,未滿1000元則加付150元運費 , 我們的產品皆送認證檢驗單位進行"無農藥殘留檢驗" , 高達 251項檢驗無產出,確定無毒安全,歡迎朋友們訂購。

有興趣朋友請電:08-7610330重建工作室或產銷班柯班長0928-183665

相關資訊:http://88flood.www.gov.tw/committee_news_detail.php?cn_id=1899



推薦訂閱
2013年德瑪汶祝大家新年快樂!@【深耕部落報】
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102年4月電子報@【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電子報】
轉寄『社造電子報《NO.201》』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