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創刊日期:2009-06-12
發報頻率:週刊
訂閱人數:351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發報時間: 2013-08-17 05:00:00 /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公益聯播]【招募課輔天使】長期招募平日、寒暑假貓頭鷹課輔志工
本期目錄
關於本報
【社造觀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社造觀注】臺北市藝術進入社區
【社造頭條】大埔-不落幕的游擊反聲
【社造觀點】遺民將成難民 華光社區的未來浩劫
【活動訊息平台】
關於本報

◎親愛的夥伴您好:
社區營造學會今年關注重點將聚焦於
農村社造/河川社造/都會社造/文資保存/八八風災等議題上,您的訂閱與肯定將鼓勵我們持續努力!若您欲支持本會或議題,可斟酌參與。
1.歡迎加入會員:入會申請書    會費繳納單
2.定期小額捐款:
郵局儲金捐款授權書     信用卡捐款授權書

◎網站連結:
1.社造學會網址:
http://www.peopo.org/cesroc
2.文建會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https://enews.url.com.tw/morakcesroc 

【社造觀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編按/社造學會自101年承接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經營業務。中心位於大稻埕的仁安醫院,座落於臺北現存最完整的老街區,鄰近迪化街。仁安醫院館舍本身亦為87年之歷史性建築,民國16年創立時,為大臺北少數由臺籍人士所開設的西式醫療診所,目前也是全台灣第一座全棟完整保存且由私人捐贈公部門的醫生館,不僅見證了大稻埕地區的更迭傳承,在臺北市的都市發展、公共衛生、地區醫療史上皆別具意義。這也是社造學會首次掌理館舍營運業務,如何善用實體的館舍空間,作為醞釀社造能量、串連關鍵人事物、深化都會型社造議題的公共平台,既是自我期許,也是真實的挑戰。

 

今年邁入營運的第2年,我們將臺北市社造中心定位為「城市創意實驗室」 (Taipei Living Brain),是一個不斷調適、運轉、融合、協調的平台,希望透過網絡的連結,將積累至今的社造資訊、人、技術經驗等資源,進行戰略性重組,擴大社區及社群互動的效益,加強地緣性居民、議題社群、NGO、公部門等多方之間的機能性鍊結,形成更多不同的、有創意的社區營造模式,以回應都市裡各式複雜的議題。

 

臺北市近年亟欲透過都市再生手法,進行城市的再發展、提升城市競爭力,故以URS(都市再生前進基地)作為文創基地介入社區,硬體面以歷史房舍為本,軟體面則舉辦各種小型展演、工作坊、創意活動,期望活絡地方、點燃社區的活力。絢爛成果的背後,隱藏著都會型社造長期面對的困境和焦慮:都市人既流動又「冷漠」,地方及社群課題複雜,區域力量難以整合,社造工作習於從地緣性條件出發,而都會裡各種糾結纏繞的關係往往難以清楚梳理,因而經常欠缺清楚的著力點,要將資源整合重組,又能凸顯社區/社群與地方交織下的特殊性,挑戰重重。

 

學會對於社造中心的經營策略,可分為「社區輔導」和「館舍營運」兩大方向。前者協同北、中、南、東四區的駐點團隊,包括北投文化基金會、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經典工程顧問公司、中華科技大學建築系林士堅團隊,共同進行社區議題的觀察、記錄、輔導工作;後者則透過空間租借、沙龍講座、研討與規劃工作坊的舉辦,吸引及連結都會中的各類社群,透過合作討論讓議題與社區營造結合,進行創意激發,擴大引導更多元領域人士參與社區營造,鼓勵社群提出具創意或實驗性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都會型社區有多元異質的需求,需要轉化社區營造思維,將「需求地圖」(needs map)轉成為「資產地圖」(assets map),從已經存在的資源出發,強調社區資本及資源挖掘,釐清社區脈絡,作為規劃與設計的基礎。以學會長久耕耘社造工作的經驗,欲解決整體性的問題,必須納入地方思考,才能深入鬱結處,鬆脫那些看似難以撼動的死結。

 

學會營運的社造中心,站在全市的高度,期待的不僅限於小範圍、短時間的事件型擾動,而是希望能夠廣泛、長期地累積臺北市的社造議題、經驗及人才。我們需要耐心地抽絲剝繭,來面對、整理都會裡大大小小、深深淺淺的課題,可能是關於硬體的、社會風俗的、文化的、美學的、生態的、人我關係的、社會正義的…是這些課題共同織就了這個城市的深度。而同時,我們也需要對社造中心這個平台角色多一點耐心,它也許不會在某個可預期的將來開花結果地炫麗奪目,但是長久平實、厚積薄發,方能為臺北市、甚至臺灣的社造工作蓄積豐飽的能量,如此不躁進地面對我們共同的生活環境,或許我們會更加誠懇地與我們的土地共處,而非一味奔向徒有名聲硬體、空無記憶的「偉大」城市。

 

【社造觀注】臺北市藝術進入社區

編按/自社造學會從98年承接臺北市立美術館的「社區藝術在我家」行動開始,討論社區議題、甚至也透過藝術的養分改善了一些社區的空間與議題。99年擴大到以中山區、大同區及士林區為範圍,成為散落在台北市的15個社區故事。101年隨著臺北市申請105年設計之都逐漸營造的創意氛圍,擴大徵選範圍將全臺北市的社區都納入可提案範圍內,促成8個社區形成互動學習圈,繼續彼此交換訊息互相鼓勵。102年,在全球暖化與全球化的發展下,以綠意、創意為主題,引發都會型社區藝術的可能性。

 

今年的8月10號已舉辦社區徵選的提案說明,已經有15組報名參加徵選,以社區營造為主軸,發展社區在地的綠色生活和創意美學,我們期待他們的精彩作品。

http://cesroc.pixnet.net/blog 102年藝術進入社區網站

【社造頭條】大埔-不落幕的游擊反聲

編按/時間回溯到2010年6月8日,當苗栗縣政府開始動員大批警力與怪手強制進入大埔,摧毀即將熟成的稻子後,各界人士開始相繼關注大埔事件的消息動態,然而各界的關心卻遠不及事件崩壞的速度。

實際上苗栗縣府在徵收大埔農地的過程中,不斷擎舉「為竹南科學園區劃地擴建」的經濟起飛大旗,用記者會或徵收意見表等作為影響當地鄰里情感,其中一名被拆戶朱阿嬤也因憂慮拆遷而悲慟自縊,直至最後另一名被拆戶彭秀春等人北上抗議之際,苗栗縣長一聲「天賜良機」,大埔四戶便在光天化日下,從一棟棟建築被拆落成破礫碎片。

儘管政府「原屋原地保留」的公文已成廢紙,但是近日來學界、電影界乃至一般大眾,已展開一連串突擊行動,這些行動小至個人單槍匹馬的對政府官員快閃嗆聲,大至繼續集結在中央府院前疾聲抗議,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日前也於臉書上公開表明支持因抗議而遭逮捕的學者徐世榮,並提出土徵條例應立即修法的訴求。

大埔事件延燒至今,有人說:這是「戒嚴」!或將大埔聯想成一個變相的「禁閉室」,面對已遭拆遷的事實、愈發強硬冷漠的行政命令,甚至是逐漸浮上檯面的牟利真相,也許上述那些或大或小的突圍與反動,是唯一可喚醒對話契機的自由平台。

 

圖說/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監事齊聲表態

 

〈相關新聞〉

      拆大埔惹民怨 藝文界籲落實「拆政府」

  圖文轉載自2013/07/25 鍾聖雄、黃勝淋(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聲援苗栗大埔被拆戶的藝文界人士今(7/25)上午齊聚在總統府前嗆聲,除了表達對政府強拆行為的不滿外,也號召各界公民一同以行動展現監督力量。......(詳見全文)

 

圖說/電影導演上街表達「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心聲

 

聲援大埔爆衝突 教授送辦、學生流血

圖文轉載自2013/07/24 黃文彥、侯俐安(聯合新聞網)

以「健康又幸福」為願景的衛生福利部昨天掛牌,場外卻爆發衝突與流血事件;馬英九總統在大埔自救會「官逼民反」的聲浪中迎來衛福部,張開「社會安全網」同時,多人被捕。……(詳見全文)

 

 

圖說/學者因抗議雙手被擒,居民雙手拿著因拆房而毀損的破衣上街,象徵雙手暨命運共同被惡法箝制。

 

大埔搶拆爭議週刊爆苗縣府轉賣牟利

圖文轉載自2013/07/31 (自由電子報)

苗栗大埔4戶遭政府強制拆除,爭議不斷,壹週刊報導,新竹科學園區竹南基地擴大計畫是打著拓展科學園區之名,利用人民土地牟利;在徵收農地時,給農民的補償金一坪僅2至3萬元,轉手賣給建商後地價一坪卻漲至15萬。……(詳見全文)

 

圖說/怪手撥弄下的大埔四戶地段,未來究竟是留做科學用途,抑或孵化成其他建案?拭目以待之餘,民間將繼續游擊。

【社造觀點】遺民將成難民 華光社區的未來浩劫

編按/位於台北市中正區與大安區交界精華地段的華光社區,自行政院2007年提出「四大金磚計劃」預定開發後,便成為都市中的孤兒社區,先後被法務部提告成侵佔國土的角色,其居民安置問題又從北市府社會局推卸回中央,而中央暨地方都發單位均站在「華爾街」或「六本木」的輝煌思維上,排擠了華光社區的弱勢居住以及古蹟存護問題。

 

華光社區原為日治時期台北刑務所舊址,歷史已達百年,鄰近的中正紀念堂不過30年光景卻已指定為古蹟,相較於此令人不勝唏噓。昔日台北刑務所為日治時期第一項在台大型公共建設,其建築群處處彰顯著殖民的痕跡,亦有繁茂的樹木群落及綠廊柱列形成生態體系,所以無論從文化資產或環境保育角度,華光社區有其必存意義,為此,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日前主張華光拆遷案需重啟文資審議,並且連署號召護樹行動,表達在文化古蹟、環境生態、都市更新等華光議題上,公民必須列席參與,各級政府理應重啟對話的訴求。
即便外界聲援不斷,華光社區至今年8月底仍難逃受拆命運,在拆屋號令、扣薪賠償、無家可歸等成串壓力下,公民的生存權與居住價值已漸行式微,社區中原本存留的戰後遺民,即將再度成為難民,昔日的戰爭與今日的開發,讓這些應被珍視的社區活資產,終身疲亂的逃離與遷徙。

 

〈相關新聞〉

◎ 重啓華光社區文資審議記者會:爭取設計之都,百年臺北刑務所不能缺席
轉載自2013/05/02華光文史保存行動小組(搶救華光老樹群部落格)
法務部奉命騰空華光社區,殊不知剷除的是百年台北刑務所建築群落以及殖民壓迫歷史!……(詳見全文)

◎ 見樹不見林? 「設計之都」從百年台北刑務所古蹟開始
圖文轉載自2013/07/01臺北刑務所群落護育聯盟(搶救華光老樹群部落格)
在公民團體及多位市民奔走呼籲下,台北市文化局終於在六月召開文資審議, 重新審議台北刑務所官舍及宿舍群的文資價值。審查決議已初步由媒體披露,傾向指定金華街紅磚浴場及浴場以東部分官舍為歷史建築。然而,群落整體的文化資產認定卻付之闕如,對於此區是否指定為「文化景觀」並無討論,恐有造成文資保存「見樹不見林」的重大遺憾。……(詳見全文)


圖說/空照圖下的華光社區幅員寬闊,充滿歷史回憶,卻在轉賣、拆遷等都會遊戲中幾無喘息空間。

◎ 拆屋、還地、逼債 國家鑽石夢與被迫遷的華光居民
圖文轉載自2012/12/24 陳韋綸(苦勞網)
自2007年行政院就華光社區土地利用提出了「台北華爾街」、打造金融特區的構想,至今年10月行政院易轍,欲將此塑造為複合商辦的「台北六本木」,國家對此地價精華的「鑽石地」從未停止想像,儘管這6年期間,具體計劃的內容從未公佈,但是對華光社區居民迫遷的腳步不曾停下,社區也從過去700多戶如今只剩下60多戶……(詳見全文)


圖說/當自家土地被公權力一寸寸丈量著拆遷範圍時,華光社區居民鎮守在旁舉出抗議告示。

◎ 8月底將強拆 華光社區弱勢戶要安置
轉載自2013/07/24 王立柔(新頭殼newtalk)
華光社區坐落於杭州南路、金山南路一帶,近年來面對不法占地等爭議,居民今(24)日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針對法務部的強拆通知提出訴求,希望政府在未協助居民確實安置之前,不得拆遷;同時撤銷居民所背負的「不當得利」。記者會上,居民與聲援學生數度高呼「反迫遷,要安置」口號,而弱勢戶余伯伯也來到現場,說明他的家如果被拆除,在社會上難以生存。……(詳見全文)

 

【活動訊息平台】

※看見屏東之美 尋訪原始足跡
深度原遊、古城老街、生態之旅、部落文化
自八月起到十月底前,為著不同特色的屏東部落
分別開辦各樣的深度旅遊團。歡迎各位有興趣的家庭、朋友們參加。
相關連結:http://www.liontravel.com/comm/2khh/dom/2013pingtung/

 

走找好FUNㄟ柑仔店!平溪嶺腳柑仔店工作營
平溪與嶺腳尚保有許多家傳統雜貨店「柑仔店」,地方故事每天在此發生,陳釀著濃厚的台灣人情味。
「平溪/嶺腳 柑仔店工作營」召集學生走進老店家,分組訪談平溪與嶺腳地區的柑仔店,
匯集地方與柑仔店的老故事,並且針對故事提出創意構想,於工作營中共同提出平溪/嶺腳柑仔店故事地圖。
相關連結:http://funpingxi.blogspot.tw/p/2013829-31-1.html


發現攝影大師-臺灣前輩攝影家街區藝術展
在2010年國美館「凝望的時代~日治時期寫真館的影像追尋」展覽結束後,
我時常思索這個問題:如何深化開展,透過前輩們攝影的力量,
見證這塊土地所留下的影像資產?如何經營活化這「常民觀看」影像的價值?

在各時代階段發展中,那些大隱於巿、才氣縱橫的大師,
或許就在大時代的輾轉中,被恣竟的環境所淹漠,
更徨論那些從未被披露、永置於底片夾中的影像。
這些大師們的作品,需要重新被看見!

「在台灣攝影藝術文化的發展氛圍中找到對話.
對這塊土地的共同記憶找到座標」是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建構「意象.台灣」的核心價值。
在數位影像無所不在的今日,這些深具時代意涵、最真實的「常民觀看」圖像,
期能透過社區文化與商圈的在地活動展演推廣,找到座標、找到對話。
相關連結:http://www.insighttaiwan.com.tw/yongkang-photo-festival/#origin

 

2013文化部公共藝術實務講習
為利各機關辦理公共藝術相關業務人員熟悉公共藝術法令的運作及發展,
並培育藝術創作者、專業藝術行政者等相關領域人員參與公共藝術設置,
本部特開辦「公共藝術實務講習」活動。
相關連結:http://tw.myblog.yahoo.com/jw!UwZoPk6eGR.GTpAtQ1ZiKGs-/article?mid=32588&prev=-1&next=32587

 

推薦訂閱
多元活動@【杜華心理諮商所電子報】
2008.8.25@【CFI華人財商學苑電子報】
轉寄『社造電子報《NO.197》』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