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創刊日期:2009-06-12
發報頻率:週刊
訂閱人數:349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報時間: 2014-07-03 11:00:00 /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公益聯播]中正萬華身障資源中心-103年8月社區才藝體驗課程
本期目錄
關於本報
【社造專題】邁向下一個社造政策20年,促成網絡治理的資源媒合平台-臺北市社造中心的營運經驗
【社造專題】社區相拱。深耕澎湖-澎湖社造經驗
【活動訊息平台】
關於本報

◎親愛的夥伴您好:
社區營造學會今年關注重點將聚焦於
農村社造/河川社造/都會社造/文資保存/八八風災等議題上,您的訂閱與肯定將鼓勵我們持續努力!若您欲支持本會或議題,可斟酌參與。
1.歡迎加入會員:入會申請書    會費繳納單
2.定期小額捐款:
郵局儲金捐款授權書     信用卡捐款授權書

連結:
1.社造學會網址:http://www.peopo.org/cesroc
2.文建會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https://enews.url.com.tw/morakcesroc
3.社造學會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esroc

 

【社造專題】邁向下一個社造政策20年,促成網絡治理的資源媒合平台-臺北市社造中心的營運經驗

文/吳碧霜‧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執行長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座落於延平北路與涼州街口,是一棟灰色的洗石子融合白色面磚的建築物。歷經2003年開始修整,到2009年試營運,台灣第一個有固定實體空間的社區營造中心誕生,不同於其他縣市的社區營造中心經營模式,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在走一條不一樣的路,面對台灣的社區營造如何永續經營的課題,及臺北市的都會特質,一個擁有實體建築的社區營造中心如何因應?

 【社造專題】邁向下一個社造政策20年,促成網絡治理的資源媒合平台-臺北市社造中心的營運經驗

拾樂文化青年團隊執行長邱翊對大同區有深入的導覽

 

近20年社區營造推展累積許多網絡 是邁向下一階段網絡治理的基礎

臺北市由1996年開始推展地區環境改造計畫,1999年首創「社區規劃師」制度,鼓勵空間專業者走入社區,2000年開啟青年社區規劃師培訓,以培訓對社區規劃有興趣的市民為目標,大量的培訓社區規劃生力軍,包含空間專業者、非空間專業者及社區工作者等,2003年與社區大學發展「都市規劃與社區參與環境學程」,希望逐漸建構可以在社區內長期推展社區與環境規劃的平台,伴隨著社區故事地圖及影像的培訓計畫,台北市社區營造在近20年推展之下,已經形成相互交錯的網絡關係,而社區營造中心的成立,正好是揭示了下一階段以「網絡治理」的社區營造任務。

 

臺北市社區營造的特點與困難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於101年7月26日開始進駐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仁安醫院歷史性建築),一方面進行都會型社區營造的推展與研究,一方面也對於館舍經營逐漸累積經驗。營運到現在,我們感受到臺北市與其他地區不同的特點,包含都會中社區需更細膩區分地緣性社區(地緣社區、公寓大廈)、虛擬社群、議題社群等,而這些社區、社群目前並無太多聯繫,但是在都會營造中,議題社群是不能被忽視的一個層面,在都會中,大多數的人並不會想關注住家附近的公共事務,但卻會去關心自己喜愛的議題,甚至可以走上街頭或參與志工,因此社區與社群彼此間的關係,如何讓其產生相關連的線,可以牽引起來,互相效力,會是突破都會營造目前困境的重點所在。

因此在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的經營上,針對都會中不同類型的社區、社群,就需要有不同的因應方式,如新媒體工具的應用(FACEBOOK)與雲端社群的經營都是都會營造不可少的工具。不同類型社區及社群所需要的資源或協助層次非常多樣,不能以單一輔導模式進行,有的社區或社群是需要加強鍊結或人力網絡的引入,有的社區需要的是新思維的轉化、社區營造趨勢資訊或新模式的刺激,因此在都會中營造,如何將有限及多元化的資源進行連結及加層將是推展的重要關鍵。

 【社造專題】邁向下一個社造政策20年,促成網絡治理的資源媒合平台-臺北市社造中心的營運經驗

城市、資料、桌遊、社造

 

實體社造中心提供都會營造推展的動力與養分

以「議題社群」刺激、協力「地緣型社區」,開展能量,回歸社區 

不同於其他都市,臺北市擁有大量的人才聚集及許多NGO團隊,而高度都會化社區,人群流動快速再加上不易誘發參與社區活動等課題,也因應臺北市都會營造的特質及課題,如何累積社會資本及網絡,促使議題社群協力地緣型社區,讓地緣型社區積累的經驗可以突破、往前發展,是臺北市社區營造需要朝向的路,而實體的社造中心就是一個基地,可以持續的引入社群,產生不同層次的資源,回應及回饋臺北市社區營造的多面向發展,也產生都會特有的更多類型的營造方式及案例。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從101年開始經營臺北市社造中心以來,辦理許多以議題討論的創意沙龍活動,希望透過議題,可以讓長久以來的社區發展,可以透過議題討論的刺激,突破以資源補助為思考的營造模式,如102年舉辦了8場社造創意實驗沙龍(高齡友善、都市綠生活、都市農園、創意街區、永續校園、日本案例、企業社會責任及公寓大廈整建維護與社區經營),還有展覽活動,透過以上活動的辦理,吸引不同的NGO團體、個人或議題社群,共同討論合作模式,將議題與社區結合,形成不同的網絡資源,讓在都會中的社區可以開展各多視野與操作方式,提供創意的社區營造模式發展動力與養分。

如飛舞的線條團隊,一群喜歡帶老人進行藝術創作的美術老師,了解社區營造的意涵後,主動進入社區找尋老人聚集的地方,後來與大橋教會合作;城市樸門設計團隊為一群熱衷於永續生態的景觀設計,但缺乏實踐的空間,因此透過社造中心的媒合,本年度將與大安區的信義新城公寓大廈合作,一起營造綠屋頂,Code for Tomorrow是一群以「寫程式改造社會」的程式設計師組成,可以協助快速的將社區資料轉化為網路化資訊。過往對於社區營造不了解的議題社群,逐漸透過來到社造中心的參與沙龍、活動、展覽或場地租借、諮詢,逐漸與社區產生關係,成為地緣型社區的人力、物力及新議題新思維等資源,形成以議題社群刺激、協助地緣型社區的都會營造模式,也呼應網絡治理的另一種可能。

日本東京區世田谷社造中心的發展歷程中,也曾透過NGO法的通過,讓許多非營利組織的推展與社區結合起來,社區營造的發展因而有更多面向的呈現與創意開展,臺北市聚集了許多NGO/NPO組織團體,能量豐沛且關注議題多元,各有各關注的議題及社會面向,社區營造如能再加上多種NGO議題的推展經驗,將可強化推展的廣度(社區再加上社群)及深度(議題再加上在地化推動)。

 【社造專題】邁向下一個社造政策20年,促成網絡治理的資源媒合平台-臺北市社造中心的營運經驗

認識插畫家時間

 

以館舍為基,向內深化,向外擴展

臺北市社造中心不同於其他縣市,有一具歷史意義的館舍,是一個很好的基礎,讓很多人對社造中心能有具象的認識。但經營運作以來,我們體會到館舍經營不易,也體會到焦點如果一直停留在館舍,則走不出社造的格局。因此我們進一步想,社造中心的館舍經營,應該把館舍視為一個資源,讓不同的社群想要、願意走進來,堆疊與實踐他們的創意與想像,甚至改善空間,例如:社造中心志工主動營造屋頂綠意空間,成為環境教育的示範點,社群參與策展,從中體會社群力量等,所以我們不僅辦理活動讓群眾走進來,我們更走出去或主動與社群聯結,讓他們知道社造中心,也了解社區營造的內涵,然後再回到館舍想想可以一起做什麼。「以館舍為基地,走出館舍,再回到館舍」是在運作中愈來愈清楚的策略。

透過館舍的經營,我們逐漸引入了各種社群經驗,從大龍峒金獅團、當代漂泊協會到野望協會,也透過社造實驗沙龍的舉辦,吸引許多的社群,如樸門設計、汗得學社、愛鄰社區發展協會等,後續形成相關經驗及人力,可以協助地緣型社區。

【社造專題】邁向下一個社造政策20年,促成網絡治理的資源媒合平台-臺北市社造中心的營運經驗

大稻埕食材再現福島美食工作營

 

社區營造資源與支援平台累積網絡關係,形成社區發展的社會資本,提供社區間彼此支持互助基礎

美國社會學家Robert Putnam (1995) 將社會關係的凝聚力及品質界定為「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社區內部組織及社區外部公、私單位或部門之間的連結,是社區社會資本的一環,這種連結與互動關係的建立,無論對於社區營造或社區發展,皆將有其正面的效果(Gittell & Vidal, 1998; Mel & Jenny, 2007)。對社區而言,社區人際關係是一種靜態的資源,它僅是一種「機會」而已,能否有助於社區發展,其關鍵在於能否將它活絡並轉化為動態的社會聯繫,以建立社區發展所需的協力網絡(Green & Haines, 2008)。

社造中心從102年透過社區資源網絡的建立及交流、仁安醫院的空間營運及社區輔導與諮詢等工作交互推動,逐漸成為社區營造資源與支援平台搭建的基礎,透過社區營造點遴選,與14個社區形成夥伴關係,在營造的過程,讓社區與社造中心所累積的資源及社群網絡互動及合作,產生媒合支援,中心也與社區形成各種不同的夥伴關係,發展了14種都會營造的類型,在過程中,累積合作更多不同的社群,逐漸改變原有的社區運作網絡,形成另一種營造的新社會資本,促成公共參與的更多可能性,也讓社區之間可以彼此互助,逐步檢討修正社造中心的媒合支援模式,作為都都會社區發展及行動的有力支持,資源及支援平台逐漸成形。

【社造專題】邁向下一個社造政策20年,促成網絡治理的資源媒合平台-臺北市社造中心的營運經驗

華光心願景  生活圈願景工作坊

 

媒合基金機制的法源推展,開展臺北市社區營造永續經營契機

未來台北市社造中心要持續邁向永續經營的機制,法人化及媒合基金制度的推展是一個重要的方向,也是為下一個階段社區營造及公私協力尋找另一種可能性,公部門與民間可以逐漸以夥伴關係互相合作,可以減輕社區與公部門合作的行政壓力,如企劃書撰寫及核銷等作業,社造中心可以在信任的基礎下給予社區持續協助陪伴及媒合轉介服務,從美國西雅圖及日本世田谷社造中心媒合基金形成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找出未來要在台灣推展的機制與模式,也透過從臺北市「社區營造自治條例」法源的討論、推展及倡議,賦予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明確的定位,可以落實公私部門之間的媒合角色。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在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在過往社造政策20年的推展累積中,在開展一種符合都會特質的營造方式,找出更多的議題社群,協助台北市甚至其他縣市的社區,也期待台北市的推展經驗、累積的過程,可以逐步找到台灣下一階段的社區營造推展方向,形成台灣都會營造推動的基本型態。

 

102年度透過社造點遴選,補助以下計畫進行:

計畫名稱 執行單位
主婦的力量~~奇岩社協20年「社區學習」計畫 台北市北投區奇岩社區發展協會
國順里童樂聚場 太玥工作室
樸門心 分享情。樸門生活講座&實作體驗 樸門永續設計學會  台北家族
久如生態培力研習工作坊 臺北市南港區久如社區發展協會
有愛相隨樂開懷─志工培力計畫 台北市社區營造志願服務協會
大安區華光社區再生發展營造計畫 臺北市大安社區大學協力團隊: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荒野保護協會、經典工程顧問公司、臺北刑務所文資護育聯盟、華光護樹志工隊、台灣油衫社區發展協會、青田社區發展協會、溫州社區發展協會…等
綠生活樂活趣 龍坡社區關懷中心
「我們都是社區一份子」攝影工作坊計畫 台灣當代漂泊協會
舒適房子的實踐計畫 汗得學社
空間結合文化路徑營造-頂下郊拼160年歷史情境重現工作坊 台北市大龍峒金獅團促進會
飛舞的線條-大同區社區長者集體美術創作活動 台北市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台灣愛鄰社區服務協會
臺北老城社區裡『老廟、老學校』共生營造之可能性-以南萬華(舊稱加蚋仔,雙園地區)楊聖廟與東園國小為實踐對象 高傳棋(加蚋仔文史工作室)
2013大稻埕在地行動 拾樂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設計台北。彩繪未來 台北市國慶社區發展協會/貳拾號公民會所
迷蝶地圖‧走入綠地(羅友倫故居保存推動計畫) 北市士林區天玉社區發展協會, 綠玉聯盟, 天母商圈發展協會

 

【社造專題】社區相拱。深耕澎湖-澎湖社造經驗

文/王貞儒。深耕文化工作坊主持人。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會員

 

以創新式的思維帶動社區動力;

以走動式的行動提高社區活力;

以貼近式的方法融入社區文化;

以即席式的應對瞭解社區作為。

 

在許多的社區營造書籍中有指出:『社區』指的應該是『有社區感的村落或聚落』,而不是聚落的有形空間本身;進一步而言,『社區』是被『營造』出來的,並不會因為『鄰而居』即自然形成。對老的城鎮而言,將原本偶然聚集的『聚落』營造成有生命共同感的『社區』,遂成為重要的發展課題。然而,在鄉村聚落中,社區感的存在只是因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以致人力外流,造成聚落村里關係逐漸淡化,更因代表在地特色的人、事、物快速流失,因此推動社區營造的任務則是回到生活的原點來思考,讓居民藉由社造資源盤點的引導重新找回社區的生命力。但意識的轉變並非來自單純的閱讀、思考或者交談,而必須附著具體的行動上---不論是資源調查、社區尋寶、社區故事、人才培育、老照片的蒐集、社區劇場、志工隊的成立以及參訪交流、或是空間營造、藝術進入社區等各式各樣的社區活動,都是需由居民共同參與的必要過程。人與人之間因此得以產生聯繫,也讓人們對其環境有所關切。社區營造就是這些行動的企劃、安排、執行以及成果分享;社區營造也是這些行動後成效的觀察、檢討以及修正。這些年來各縣市的社區營造中心一直不斷思考的是供與需:社區的共同需求是什麼?要提供或引進何種資源才能促成社區的參與力及凝聚力?執行的階段成效如何?……因此,在推動的過程中文化局、社造中心及社區的伙伴必須一起努力去了解、觀察、分析、溝通、反省等等。

  【社造專題】社區相拱。深耕澎湖-澎湖社造經驗

102年澎湖縣社造成果展大合照

 

從不便到改變、從改變到不變

社區總體營造十多年下來,在聚落改善、文史研習、人才培育、資源調查的厚實基礎下,社區已成為人們活動的舞台,先是沒有社造中心的情形下由縣市輔導團來協助各縣市文化局的承辦業務單位進行社區營造工作,至91年開始有了社造中心,而這種透過公開招標選出來的社造團隊良莠不齊,澎湖社造工作在第一年也因新團隊新工作推動非常不理想,第二年即針對第一年的缺失來做了大翻轉大改善,執行團隊的成員也改成澎湖縣在地人來組成,由清楚自己生長地方文化習俗的伙伴來做陪伴進入社區,會比外來的專業者更容易被社區接受,減少了進入社區的不便及障礙,得以使推動工作更加順利。另外,從宣傳、徵選到輔導,也由口號式、公文式的作為,改成較貼近當地作息的實際操作,這些年社造中心的課程也就因應居民農曆15161718無法出海捕魚的生活方式來開辦課程與活動,提高居民的參與機會,此種作為不僅讓居民心存感激外,也因感激而投入的人更多,學習成效也非常的好。這些因集中於文化局統一聽說明會,以致於讓交通不便的居民不方便來文化局而喪失了接觸社造的機會,藉由改變成去各鄉市公所做說明會讓更多的社區因接觸到而對自己的生活及環境有所改變,也因看到這些因為改變後的改變,讓我們對澎湖這個島嶼的陪伴與熱忱不變,也讓我們願意以這十多年來不變的初衷,用行動力來陪伴每個鄉每個社區。 

 

【社造專題】社區相拱。深耕澎湖-澎湖社造經驗

理事長講解社區行事曆

用行動教室看到社區及社造中心的行動力

澎湖縣的社造中心以二~三年為一期,來設定社區發展計畫的階段任務,由社造中心計畫主持人帶領工作團隊成員及業務單位承辦人成為一個team,這個team在每年初成立的運作時,會一一拜訪每個公所與社區辦理當年度相關計畫之說明會,以近距離的接觸及無比的行動力,讓社區可以感受到會被協助與陪伴的實際作為,願意當下就會報名,取得成為當年度社造初階學習的入門票。然而,此時此刻社區仍舊面臨對社造是一片茫無頭緒的狀況,因此社造中心接續會對完成報名的社區進行行動教室,也就是說只要是有意願的社區皆可在說明會那天提出需求,再由社造中心的伙伴到社區辦理相關資源盤點的工作坊,透過資源一一揭露的過程中,無形中也讓社區了解到文化局與社造中心在協助社區的心是真切的,把以往對外來團隊不信任的觀點改變過來。另一方面,在盤點的過程中找到社區可切入的方式是什麼、迫切需要的又是什麼、短期內可以觸動居民一起參與的是什麼,因此一個小小的工作坊,從焦點討論的三~五個人,到後來資源盤點的五~十人,這些社區的中堅份子從討論中,找到社區想做的大小事及可運用的資源。在兩個月的互動與謀合中才在最後完成一本當年度可執行的計畫書,送至文化局來接受提案審查,此做法讓寫計畫不再是難事,讓社造不只是社區想像中的政策,反而是可以藉由社造去改變大家一直想要改善或是想要完成的事情。此過程中也不乏有動員不了社區幹部的社區,或是對社造工作自覺是找到議員就可解決的,自然而然會在中途就退場,也避免掉得到補助後無法執行的困擾。因此,十年來社造中心依據此種機制來徵選社區成為社造點,讓縣內的社區可以在紮實的根基上順利的向前邁進,也成為日後進階到社區硬體建設時,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石。

 

以資源盤點做為社區被營造的酵母

報名參加之社區,進行「社區培力工作坊」培訓,將辦理「計畫書構想討論、計畫書撰寫」等課程,並完成社區計畫書。

社造中心的伙伴會於每年社造中心計畫起動時,行走五鄉一市辦理社造說明會,並針對完成第一階段報名的社區開始以「行動教室」方式進入社區,進行「社區培力工作坊」之培訓課程,課程有別於一般的制式課程,是以集體記憶來擾動社區,打開社區居民的話匣子,進而以文化行事曆來揭開社區資源盤點的工作坊。這其實是一個有目的性及企圖性的做法,一來是想藉由此操作過程中,快速的認識該社區及觀察該社區動員之情形;另一方面也是想了解社區,對自己的社區未來願景是什麼。透過文化行事曆的方式,讓社區找出自己社區是屬於藝文發展呢?還是讓自己可以來到社區學堂走動走動,以終身學習為主呢?還是以包裝設計、行銷等議題,來促進地方產業及觀光之發展,以增加居民收入呢?又或是以社區文化資產之調查、通報、保存維護、再利用、傳統藝術保存、工法技術傳承與活化?生態環境與物種保育之環境教育?社區環境景觀?或是想共築其他之願景呢?舉凡各種之願景,皆需以資源盤點、田野調查或是社區尋寶來做為社區營造未來願景之酵母,透過發酵的過程或許是一年或許是兩年,再逐一實踐的過程當中,當社區整理與討論出他們想要的發展與未來時,社造中心及文化局則會透過縣務或推動小組的討論把社區推往下一階段,不論是文化局或是其他局室之可繼續操作之計畫。同樣的,若是對自己的社區方向並未清楚及定位時,其他科室或局處也會將之轉介成為下一年度的社造點,讓他在被社造中心的陪伴下依此路徑紮實的學習再找出自己的特色及可發展的方向。

 【社造專題】社區相拱。深耕澎湖-澎湖社造經驗

安排到各個社區互相參訪學習

以陪伴取代輔導

文化局及社造中心在各鄉市積極促成每一個社區都可以快樂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文化局及社造中心在輔導上不是勤走社區就能滿足社區,在協助的同時又必需很小心的去避免以主流的發展角度(觀光、產業)來定位社區的需求,唯有用陪伴的角色,才能引導以不同的價值觀讓社區一起來思考我們(社區)自己擁有的特色,也才能建立文化主體經驗,厚植地方活力與自信,再透過不間斷的訪視陪伴與討論,找出可發展更具生命力的在地特色。在陪伴的過程中不但可以和社區形成更緊密的伙伴關係,且在面對不同的活動、團體參訪或交流時,反而社區更能以文化局及社造中心的角色立場去「相拱」、「相挺」,文化局、社造中心及社區儼然就是一個大社區、大家庭。

 

資源媒合與轉介之契機

社區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有可能在此一階段或是不同理事長、村長的任期內,面對不同的組織結構就有不同的思維與發展的議題,也更有可能會是因應政策推動之故而有所願景之不同。澎湖縣社造中心團隊會針對上位政策的改變過程時時關注,並在適當的時機及場合做為社區與縣府各局處之溝通橋樑,在對外界資訊封閉的離島,又各自本位的公務體系下,許多的政策推動不一定是每個科室都會清楚知道他人的業務,自挑戰2008年開始在縣內設置了推動委員會後,一~三個月或許會有一次委員會議,但這種一級主管的會議成效不彰,常常流於業務報告的形式,以至於到了六星計畫時大概都由各科室的業務承辦科長(課長)來出席會議,與例行的縣務會議無異,因此,在「新故鄉一期」時文化局則與社造中心共同商討,改擬以承辦各局之業務承辦課長或承辦人來組成推動小組,出席參與訪視、審查及互相支援各項相關活動,此時縣內之各社區才不會在各局不知曉之情況讓資源重疊發生,也免於社區不時被不同的單位輪流擾動。因而本縣的社區在這種被恰到好處的氛圍中,釐清社區需求、整合社區居民之需,以及不同的問題由社造推動小組的審查會議中找到不同的單位來解決,或是在有限的政府資源中無法到位的狀況下,也經由社造中心找尋外部(民間企業)的資源完成初步的擾動後,再回到政府資源可以挹注下、或是社區組織被擾動後繼續完成。

因此,這些年社造中心在本縣扮演的角色無疑是一個「類官方」的資源平台,但絕非一個資源分配者,因為社造中心至今在本縣只有承接與社區營造人才培育有關連之計畫,因此當各縣市都在為社區向「農村再生」計畫一面倒的狀況擔心時,其擔心的問題無非都是社區在根基未打好的狀況下,就必接受「維生素」班的培根課程,讓社區在96小時的「千歲班」教育下,產出上千萬經費的發展計畫書,其可行性及危機風險有多大呢?

然而本縣的社造中心同時也是承接臺南分局農村再生培根課程計畫的高雄市公共事務管理學會的協力團隊,因此本縣進行的培根課程的社區,都與社造中心有二至三年的良好互動關係,因此社區完成報名培根課程後,即開始與社造中心密切討論自己社區發展農再計畫所欠缺的課程是什麼?以及居民比較會有興趣的社區發展議題是什麼?因而討論出來的課程往往都是社區感興趣的,以及是要藉由這課程中的學習來解決社區的問題,因此在這過程中最主要的「潛規則」是社區都必須是經過社造點二年以上的社區,因為這樣的社區他已經清楚知道自己社區的寶貝是什麼,這一點是可以改善培根課程中只有6-9小時的社區資源發掘的不足,這樣的做法可以讓政府在政策推動社區發展的美意能被好好利用到,社區才不會一昩的朝硬體建設去討論,而忽略了自己生活的本能,社區也才能在各項發展上長長久久、永續深耕。

 【社造專題】社區相拱。深耕澎湖-澎湖社造經驗

社區行事曆討論

結語

2002年,行政院推動「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為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第十項子計畫),開始以「人、文、地、產、景」為社區資源做一整理,建立以「人」為核心價值的社區政策,進行資源整合規劃。乃至2005年行政院推出「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將社區資源分為:社區治安、社福醫療、產業發展、人文教育、環境生態、景觀規劃等六大面向,儘管政府提出相關協力政策因應,但在整個「社區營造」領域澎湖是擁有許多具有歷史意義的社區,如今都成為觀光景點,若當地居民沒有積極參與,可能會讓這些擁有豐富資源的社區成為膚淺的「文化消費」標的,因此當一切都來的及的時候,文化局與社造中心則要更努力的「相拱」起這資源媒合與轉介的平台,把對的計劃放進社區、協助社區找到對的資源、做出對的事務,完成好的夢想,讓澎湖的社區可以更向世界的舞台躍進。

 

【活動訊息平台】

 《茶文化系列講座──土地.生活.茶》

斯土斯民是蔡江隆老師在行動裡常思索的議題,讓我們立於草木之間,共同觀照那生活上的心靈茶湯。

◇ 時間:2014/07/05(六) 14:00-16:00
◇ 地點:荒野西螺聯絡處(雲林縣西螺鎮延平路353號2樓)
◇ 報名電話:05-5871102
◇ 報名網址:http://goo.gl/4AdZhk

  

※103年「藝術進入社區」案─禮物 經驗交流會

2014年我們希望透過禮物創作交換的過程,
形成介紹、分享、接待、回饋、交換、贈予等行動,
創造社區內與外的對話可能性。

我們相信每一個社區都有自己豐富的藝術與創意!
想要把社區變有趣嗎?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

◇ 交流會時間:7/6(日)10:00-17:00
活動內容詳交流會報名表http://goo.gl/puXGSW
文件下載:http://goo.gl/zG0H1k

◇ 徵選截止日期:7/31
活動內容詳徵選簡章http://goo.gl/eSGGcQ
文件下載:(word & Pdf)
http://goo.gl/bH7pjn
http://goo.gl/RzlHfo

 【活動訊息平台】

 

中城舊厝味-紅點建築沙龍

台中市「中城舊厝味」即將進行破屋改造,手感住宅設計大師中村好文與建築台客廖偉立,各自有何看法? 七月八日中村好文先生再次來到中城舊厝味工作坊,分享建築師在都市再生中的任務,與廖偉立建築師進行對談,還有陳冠帆(結構設計師)、吳宗穎(紅點文旅總監)加入與談,請大家不要錯過了喔!

◇ 時間:2014/07/08(二) 19:00
◇ 地點:紅點文旅 (臺中市民族路206號)
◇ 相關連結: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dpOqJ69clFvpuaCxGRUhpt_lMHGkdH6kHEa9Bj96LcA/viewform

【活動訊息平台】

 

※臺灣社區通﹝2014在地青年‧在地行動論壇﹞ 中部場

論壇主題│【餐桌上的小旅行─社區營造中的社會企業】
◇ 報名時

轉寄『社造電子報《NO.203》』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