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ugust 10,2012【重建消息】第12屆金質獎徵件 & 莫拉克重建條例延長兩年
*第12屆金質獎正式開跑了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一年一度的盛事-「公共工程金質獎」活動展開了,自7月20日起至8月20日止開始受理報名,只要是辦理公共工程之優良團隊,或是推動品質具有貢獻之優秀工程人員,政府機關、專業公會、協會等,均歡迎踴躍推薦報名參加。
工程會表示,本屆金質獎包含「公共工程品質優良獎」及「個人貢獻獎」2大類;其中「公共工程品質優良獎」則再細分為「土木工程類」、「水利工程類」、「建築工程類」及「設施工程類」等4類。且為鼓勵莫拉克災後重建工程參選,已取消原規定災後重建工程需於完工後第三年始得推薦之限制,98年至100年已完工之災後復建工程,一併納入本年度金質獎受理推薦。
推薦詳細資料請點我
洽詢專線:(02)8789-7733
*莫拉克重建條例延長2年
行政院長陳冲7月31日宣布,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8月29日施行期滿,原則同意延長2年,請相關部會於延長2年期間,儘速完成所有重建工作。
陳冲下午主持「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第30次會議」,重建會報告指出,預定於災滿3週年完成共39處永久屋基地、3439間永久屋;截至目前,已分別完成36處、3213間,預計8月底前可全數完成。
陳冲表示,受610水災及泰利颱風影響,莫拉克重建區臨時性工程受災較嚴重的區域,包括台20線、台21線溪床道路,請交通部公路總局儘速修復,維護通行安全,也請地方政府維護替代道路,提供民眾緊急維生通行。
重建會及教育部提案在高雄市的科學工藝博物館內,設置莫拉克颱風災後博物館。陳冲同意這項提案,授權由重建會訂定博物館名稱,並希望2年內開幕。他說,博物館需達到教育、寓教於樂及豐富等功能。
消息來源請點我
【社區重建人物誌】風雨同行,堅強與直率的荖濃媳婦─高雄六龜荖濃社區營造員江雅惠
編按/重建,不單單只是環境的重建,更重要在於人的重建。文化部配合社區組織的重建工作,也秉持培育社區人才的使命,於社區內培訓社區營造員,使他們能成為社區重建工作的靈魂人物,引導社區創造美麗新家園。
文化部的社區重建工作即將告一段落,我們再次訪談社區營造員們,回顧兩年的來時路。在這一系列的成果訪談中,社造員們侃侃而談,談挫折與壓力,也談收穫與成長,透過我們的手,說出社區營造人才培力的苦功夫,也說出重建社區裡最認真的故事。
採訪撰文/王珮瑜
抵達荖濃約定地點,才剛停好車,就看到窗外出現一雙熱情的手,在燠熱的空氣中揮舞,雅惠的招牌笑臉在陽光下顯得更加紅潤。民國88年結婚後,她與先生一直都是居住在台中,一直到莫拉克颱風過後才搬回荖濃,也才把雅惠真正定位為「荖濃媳婦」。這幾年經歷過風災、轉職、社區工作與家庭風暴,曲折的心路歷程,她必須學習如何變得更堅強,並把失溫的親情與工作低潮視為新的出發點,為了一份可以維持生計的薪水,為了繼續留在社造員的崗位上,她勇敢面對親情與工作的兩難,試圖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因為她覺得,只要有一些人因為她而感到溫暖,這樣的付出就值得了。
另類天倫樂,返鄉新挑戰
雅惠的先生是在地的荖濃囝仔,莫拉克風災發生的前兩天,一家人正好從台中回荖濃,沒想到因此在這裡困了近三週的時間。婚後每一次回到荖濃村子探望長輩,都僅是短暫停留三、五天,她萬萬沒想到,一場無情的大雨和泥流,竟然將她牢牢地留下了。
(六龜區荖濃社區營造員-江雅惠,邀請您有空來荖濃喝杯茶,靜看荖濃田園風光之美。圖片提供/江雅惠。)
五十年一次的大水震驚了整個島嶼,也在雅惠的內心烙下深刻的印記。那一陣子她勤寫日記,把每一天發生的大小事情都記錄下來,透過書寫來平復心中的惶恐。「沒有收音機,沒有電視,每天都是聽人家說哪裡怎樣,全部都是聽說的,消息的真實性令人猜疑。當鄰近的寶來與建山兩個村莊開始撤村時,心想如果沒有離開,是否會真的死在這裡?山上的堰塞湖讓大家每一天都很惶恐。」雅惠坦承了當時心裡是存在著恐懼的,但也慶幸自己和家人仍能聚在一起生活。對公婆而言,難得和兩個孫子長時間相處,兒子與媳婦又陪在身邊,全家人聚在一起,反而讓他們忘記災情,露出喜悅的笑容。這份「另類的天倫樂」,讓雅惠與荖濃之間一直隱形的那條感情線,漸漸清晰,不久之後,夫妻倆就決定從台中搬回荖濃定居,陪伴年邁的長輩。
剛回來時大兒子才唸小二,二兒子則是唸幼稚園大班,為了生活,雅惠與先生分別嘗試了不同的工作,試圖在荖濃展開新生活。剛回來荖濃一切都是陌生的,當時真的不知道回來要做什麼,要從那裡開始?但生活還是要過,山城休息站的玫瑰花園,是雅惠在六龜重新出發的地方。她每天都在太陽下拿鐮刀割草、澆花、種花。家裡的長輩看了,深覺不捨,他們說一個「市裡囝仔」做這樣的工作受得了嗎?「在山城休息站做了四個多月的時間,跟大自然的泥土有了第一次的接觸。」雅惠除了割草,還跟著別人去包芒果、學習摘蓮霧;從事營造業的先生也嘗試板模工作,夫妻兩人返鄉後的生活,不比都市輕鬆,且未來也充滿未知的變數。
不只是薪水,還有滿滿的收穫
雅惠週末去做蓮霧工,一天八小時,一天領八百元。她嘗試用汗水建立她與荖濃的第一層關係,獲得一份收入的同時,她也觀察著這個地方的人、事、物。在此之前雅惠當過很多年的上班族,對於行政工作並不陌生,她暗自想著,在荖濃除了用體力掙錢之外,是否也有一些工作能讓她發揮原本的專業呢?
有首歌這樣唱過:「一棵無花果樹能長多高?如果你把它砍倒,你就永遠不會知道。」
在生活的壓力之外,雅惠對於社區裡的許多事物都懷著好奇心與求知慾,她心裡那顆不知名的種子,正在等待發芽。風災過後,六龜地區舉辦了許多課程和研習,雅惠主動參加了這些活動,因此當法鼓山協助荖濃社區成立荖濃防災暨社區教育中心的時候,時任荖濃國小校長的林敏婷校長就希望能借重雅惠的能力與熱情,共同重建社區。「林校長說,我們來寫計畫,我那時候嘴巴說好啊,但心裡是在想:計畫?什麼是計畫?」雖然對於社區營造還很陌生,但壓力激發潛力,種種的意外與巧合也讓雅惠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環境美化工作假期的成果之一,由學生與社區夥伴一起完成的社區樹拼貼,活動照片不定時更換,滿是社區的共同感。)
98年5月,雅惠辭去了山城休息站的工作,正式成為荖濃社區營造員,開始進行一連串的防災、關懷與培訓課程,她不會就問、不懂就學、不知道找誰就找林校長。第一年為了整建避難中心,在南藝大曾旭正教授的協助下舉辦了環境美化工作假期,那是雅惠第一次嘗試規劃課程,聯繫大小的事項,整個過程中和社區居民非常密切地互動,「林校長在學校裡跟小朋友宣傳,我就印傳單到處發。老人家很可愛喔,用白紙印東西給他們都會比較沒有印象,我後來就習慣用色紙,放在雜貨店或一些大家常去聚會聊天的地方。」每當雅惠問他們:「最近我發一張彩色的單子,您們有看到嗎?」老人家們紛紛表達「有印象」,因而聊起活動的內容。
雅惠的想法是,透過這些阿公阿嬤把社區資訊帶回家中,讓他們鼓勵孫子來參加。就這樣土法煉鋼,一個帶一個,工作假期參加者相當踴躍,老少一起參與,一連舉行三次,把避難中心的圍牆與環境打理的更清潔與美麗。
言談間,雅惠對於每一個在工作中給予協助和建議的人都心懷感念,她感謝林校長和曾教授,感謝南藝大的學生,感謝社區的老人家們,最重要的是,感謝她的阿公。阿公(先生的阿公)在年輕時,曾參與過社區與廟宇的工作,也擔任過幹部要職。阿公很支持她做這些事情,每當有問題時,阿公就是雅惠的「人脈銀行」,需要找誰做什麼,問他從來沒有得不到的答案。比方說工作假期期間,南藝大的學生到了山上想吃媽媽的家常菜,阿公馬上提供了社區婆婆媽媽的名單給雅惠參考,解決了雅惠人生地不熟的窘境。
在兩難中,重新定位自己
營造員生涯的第一年,在懵懂中神奇地度過了,社區伙伴、南藝大、里辦公室及許多鄉親朋友同心協力,完成了環境美化工作假期、媽媽廚房、防災宣導教育、社區防災地圖的製作,雅惠看到成果,覺得更有信心。第二年的計畫強調延續性,雅惠坐在電腦前絞盡腦汁,完成了100年度的計畫書,這是她第一本自己撰寫的計畫書,她笑說:「計畫書投了,上了,壓力就來了!」
隨著要做的事情愈來愈多,雅惠愈來愈投入社區工作。兩個孩子都還在就讀小學,家裡也有公婆需要照料,雅惠常常在下午時段像蜜蜂一樣奔忙,接小孩、趕回家煮飯、料理必要的家務,一面還掛念著進行到一半的開會和課程。擅長應變的雅惠常常先打電話回家,拜託婆婆先幫她把白飯煮了,然後她衝回家快速地炒二、三道菜,趕上老人家的開飯時間。先生家是傳統的農家人,太陽下山回家洗完澡,通常接著就是晚餐時間,開飯時間很早,常常是六點不到,全家人已經吃飽了。
「有一次回家的時間比較晚,還沒來得及煮飯,卻發現公公吃飽了,他吃的是那一天早上剩餘的菜,那天我們發生了爭吵。」為了多次耽誤晚餐時間,雅惠與家人多次產生激烈的口角,原因無非是,公婆主張雅惠應該多花時間在家庭裡,先生因為沒有投入社區營造,不瞭解也看不懂雅惠工作的內容,無法認同雅惠漸漸失衡的主婦角色。
(雅惠跟兩個貼心的兒子,很體諒媽媽社造員的辛苦,總會適時的給媽媽拍拍。圖片提供/江雅惠)
當考驗來臨時,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雅惠不會開車,時常必須搭乘社區其他伙伴的便車,前往荖濃以外的地區參與課程。「這裡的橋常常斷,在六龜及新發大橋還沒辦法順暢通行時,必須繞甲仙那邊。通常是由新發的營造員一起共乘,或由先生載到甲仙,再問大田那邊的營造員,看能不能共乘。」但共乘時間久了,鄰里之間的流言蜚語竟然引來先生與公公的誤解。發生這樣的事情,讓雅惠感覺到非常強烈的矛盾與掙扎。她會在睡覺前一個人偷哭,會對自己生氣,會對家人失望,但她卻很少懷疑這份工作的價值。成為營造員後,接觸的人變多,視野更寬廣,參與的工作也多具備培力性質,雅惠不再是過去只有行政經驗的上班族,相反的,她成為社區工作的規劃者和陪伴者,服務他人的同時自己也變得更加堅強。
她當時這樣想:「我覺得我的例子可以鼓勵很多家庭婦女,不應該輕易放棄。但一方面家庭這邊的壓力真的很大。」為什麼家人不能諒解?如果連家庭都無法「營造」,談什麼社區營造?能說服外人,為什麼無法說服自己最親的人?數不盡的問題在雅惠的腦海裡出現。「我也在學習面對這些事情,我的習慣是會把整件事情從頭開始想一次,希望再一次的回顧可以找到問題點在那裡。」雅惠發現,家人不諒解她有一大部分是來自傳統家庭加諸於媳婦的框架,他們不瞭解媳婦做這份工作的意義,只看到她無法全面兼顧家事的表象,卻體會不到她為了留在荖濃所付出的用心和努力。
所以雅惠重新定位自己,不只是「某某人家的媳婦」,更是「荖濃媳婦」,她想要做任何可以讓荖濃人感到幸福、安心的事情。
同一顆心,同一份愛,都在荖濃
第二年建立防備災小組之後,雅惠受到旗山署立醫院翁萃芸主任的協助與鼓勵,開始試辦老人關懷照顧據點,初步規劃三個月的時間。在100年12月召集了二十多位的志工,集中人力,單純以服務老人家為出發點。每個志工都不是全職的,都有著自己的工作,雅惠彈性運用農忙、農閒的週期把志工分組,依循「年輕志工搭配年長志工」的原則來進行訪視,並照顧老人家的生活。雅惠自己擁有生活輔導員專長,她帶領志工順利地完成了三個月的試辦,結束後,她發現老人家已經開始依賴他們,對志工們抱有很高的期待,「我能說放就放嗎?放不下!」雅惠於是決定讓老人關懷據點成為社區常態性的工作。
率直、樂觀的雅惠決定不想太多,做就對了。
有一天,社區老人家遇到雅惠的丈夫,眉開眼笑地跟她先生讚揚雅惠的付出,還說:「現在我們都靠她捏!」 直到這天先生才終於理解,原來雅惠每天辛苦忙碌的事情,鄉親們都看在眼裡,點滴在心頭。他聽見這樣的聲音,感覺與有榮焉,慢慢接納並願意支持她的工作。回想這段路程的煎熬,雅惠說:「或許這是意料之外的大收穫,我的婚姻有一度是已經失焦了。但對於社區付出的心沒有變,也因為這樣的堅持,讓家人看到了不同面向的成果與成長,先生轉向支持與鼓勵,是我投入社區最大的原動力,我相信家庭氣氛的回溫是指日可待的。」
(《讓您看見荖濃 》一書為社區計畫101年度的成果,介紹著荖濃社區的產業、宗教、文史及災後在地果農的轉型及志工感恩等章節。能夠有這本書的出版,絕不是只有今年的努力,而是從99年一路走來的所有人的付出與累積。圖片提供/江雅惠。)
在眾多女性投入社區營造的例子裡,雅惠並不是唯一出現家庭問題的人,她希望透過自己的例子,鼓勵更多婦女能找到自己的路:「學會面對,不退縮,堅持去做對的事情,這一份勇氣要好大。如果家庭的狀況沒有回溫,或許我會是荖濃媳婦的逃兵,但很高興我走出來了,我留在荖濃而並非逃離。」
同一顆心、同一份愛,都在荖濃,這就是雅惠這三年來最樸實的寫照。這是生養她先生的土地,也是災後居民心靈的歸所,她的孩子將在這裡成長學習,她的阿公告訴她要堅持下去,她則對自己說,該放下的要先放下,才能做更多事情。「我很堅持,覺得可以做的事情就會投入到底。」未來,雅惠仍希望繼續從事這一份有意義的社區工作,做一個能為別人帶來溫暖與笑容的荖濃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