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理和文教基金會文化社區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11,20132013第12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
氣候變遷與聚落適應
102/07/26-29@ 高雄內門及鄰近農家
當氣候變遷常態化,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時,對我們個人以及聚落的生活將產生何種影響? 而我們應當如何回應這樣的影響?
第十二屆農村工作坊,我們邀請大家一起來探討「氣候變遷與聚落適應」的問題。在這次的工作坊中,我們將邀請香港PCD(Partnerships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社區夥伴)工作者,用互動方式帶領大家認識英國轉型城鎮Totnes的作法,並透過不同的國內外案例、農家住宿,嘗試找出在氣候變遷之下,聚落的生活是否和氣候變遷有所關連?這些看似離我們遙遠的議題,不論我們是否感受到,其實正在我們身邊每分每秒持續地影響著我們。雖然個人力量有限,也許不容易在短時間影響大環境和結構,但透過議程的探討,我們可以瞭解到在世界上,有哪些人正在為了如何適應氣候變遷而努力,及其使用的方式;只要開始面對,永遠都不會太晚。
旗美社大於莫拉克風災後,在一般的課程開設和社區經營之外,也投入災後重建的相關工作,尤其是重建工作者的培力與陪伴,過程中也一直在思考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在未來社區面對氣候變遷時,可以有什麼因應方式或抉擇?
關心農村或環境議題的朋友,歡迎您一起來參與第十二屆農村教育與社區發展工作坊。
【指導單位】教育部、高雄市政府
【主辦單位】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活動日期】102年7月26日(五)至7月29日(一),共計四天三夜
【活動地點】高雄內門順賢宮益賢山莊(內南村菜園頂8號-8,實踐大學正對面)
【活動人數】30人(全程參加者優先錄取,額滿即止)
【活動費用】請於報到時現場繳交
1. 一般民眾2000元
2. 大專院校以下學生1500元
3. 未全程參與者酌收1000元(不含住宿,若需住宿,一晚500元)
4. 旗美社大講師學員、旗美九區居民免收報名費,需繳保證金1000元 (若需住宿,一晚500元)
【注意事項】請自備環保碗筷、杯子、盥洗用具、個人藥品、雨具;住宿房型為四人以上,如有特殊需求請先告知(需自行負擔費用)。
【報名方式】第十二屆農村教育與社區發展工作坊線上報名系統: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Za2LqyQyuOT1J4gFy7qMfq2jHrygG3UVl62s1yCFWaQ/viewform
【聯絡方式】07-6616600、6629625、6629378
【活動議程】
102/7/26(星期五) |
|
時間 |
內容 |
13:30-14:00 |
【農村紀錄片】 工作坊參加伙伴請攜帶行李至會場報到 |
14:00-14:40 |
【開幕交流】相見歡 主持人:程雅芳(旗美社大課務專員) |
14:40-15:00 |
午茶休憩交流 |
15:00-17:00 |
氣候變遷時代的到來(分享60分鐘,討論60分鐘) 主持人:張正揚(旗美社大主任) 分享人:柳中明(中華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 ,前台大全球變遷中心主任) |
17:00-18:00 |
晚餐 |
18:00-21:00 |
【主題案例】轉型城鎮Totnes案例探討(一) 1. 小遊戲 - 主要帶出石油峰值與氣候暖化的影響無處不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2. 活動 - 透過資料卡片,以互動的方式共同學習問題的背景 3. 小組討論:問題的背面 - 對於以工業帶動增長的 "現代化" 迷思背後的假設, 消費型社會的出現, 以為可以透過消費回應人的所有需要(包括物質和非物質) 4. TT 影像+討論 主持人:林怡伶(旗美社大主任秘書) 分享人:吳美玲(香港PCD工作者) |
21:00- |
入房分配/CHECK IN 夜晚自由行,感受農村難得的喧囂與靜謐 |
102/7/27(星期六) |
|
08:00-09:00 |
早餐 |
09:00-12:00 |
【主題演講】轉型城鎮Totnes案例探討(二) 1. 遊戲 - 走出安全區 2. 介紹+討論:有關行為改變的理論 (內在-外在, 個人-集體) - 我們都可以從對石油的依賴中走出來 3. 行為改變的周期 - 四個階段的特徵 4. 針對以上理解, 分組按指示活動, 在社區裏向不同群體作意識提升 主持人:林怡伶(旗美社大主任秘書) 分享人:吳美玲(香港PCD工作者) |
12:00-13:00 |
午餐 |
13:00-15:00 |
【如何在農村進行觀察和記錄】 主持人:邱明萱(旗美社大社區專員) 分享人:張華蓀(中原大學景觀系系主任) |
15:00~ |
【農家一日體驗】出發! 五感體驗,用心在農家生活一日,以影像、文字記錄和氣候變遷適應有關的生活方式。 |
102/7/28(星期日) |
|
|
凌晨五點半或更早~11:00 還是在農家生活 |
11:00-12:30 |
午餐 |
12:30-14:30 |
休息or「屬於我們農家一日體驗」小組討論時間 |
14:30-15:50 |
【國外案例分享】:德國能源村(分享40分鐘,討論40分鐘) 主持人:賴偉傑(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 分享人:江益璋(中央大學環境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德國羅斯托克大學農業暨環境學院博士) |
15:50-16:10 |
休息 |
16:10-18:00 |
【國內案例分享】(每人分享30分鐘,討論50分鐘) 主持人:邱花妹(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案例一:樸門台東示範基地 江慧儀(大地旅人工作室創辦人) 案例二:鳳林能源村 蔡建福(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教授) |
18:00-19:30 |
晚餐 |
19:30-20:30 |
【農村音樂會】 主持人:陳旻淇(旗美社大學務專員) 分享人:王繼維(台青蕉樂團團長) |
20:30- |
夜晚自由行,感受農村難得的喧囂與靜謐 |
102/7/29(星期一) |
|
08:00-09:00 |
早餐 |
09:00-11:00 |
【SHOW TIME!】屬於我們農家一日體驗 主持人:歐靜美(旗美社大社區專員) 分享人:農家住宿各小組成員 分享人:吳美玲(香港PCD工作者) |
11:00-12:00 |
【綜合討論】 主持人:涂裕苓(旗美社大專案) 分享人:所有參與此次工作坊的朋友 |
* 主辦單位保有變更議程之權利。
2013笠山文學營─楊富閔
「姐接與我從小就是大內一姐帶大,她是典型的做田人,典型的那種不是很高,膚質卻很黑的很健康的阿婆,她的臉從每個角度看都像極了大內鄉朝天宮的那尊媽祖婆,肥嫩啊肥嫩,真慈悲,可她也是個難搞的女人,我們三合院內沒人敢惹到她,祖產分瓜,動輒幾百萬的土地賠償金,她一人代表我們這房去開會,聲頭真正親像雷公塊陳。她一生交手過的水果比男人還多,種出來的柳丁酪梨金煌與愛文往往是貨到果菜市場就被販仔包走,真實在。她三十歲就死尪,才生一個兒子,一路寡人拉拔兩個孫子到現在,我們不能算是沒錢人,因為我們相較同輩分且有爸媽照顧的同學而言,大內一姐對我與姐接的教養之路,可說是潮流極了。大內一姐總是很潮,她很潮的騎著一台野狼125載我們上下課,儘管我們的三合院僅離大內國小一百公尺,她且在政府尚無規定騎機車需戴安全帽的年代,就要我們姐弟頭頂全罩式安全帽的跟她四界去,我無法忘懷她左腳打檔的姿態,以及引擎運轉聲中她既溫柔卻有點感傷的歌聲,那首『暝哪會這呢長』,大內一姐的唱功,套句星光大道的名言便是:『音準不重要,重要的是,唱歌就是在說故事。』大內一姐很愛唱歌。她唱的歌都只說一個故事,故事是她很潮的開著發財車載我們去善化學美語、去麻豆念私立中學、去永康吃麥當勞,去東帝士頂樓坐小火車,大內一姐為了讓我們能掌握語言的優勢,且不時教我們幾句日文,她是個很有遠見,姐很有guts的阿婆,有一冬,姐接哭哭啼啼的從學校返回跟她投:『我不會算數學,老師叫我去死啦!』大內一姐正在埕上跟當時離婚住老家的大姑婆一起曬芒果乾,氣不過,一粒黑半邊的金煌芒果還握在手上就找老師理論去,她近學校尋教師辦公室門眼睛張大找姐接的導師,五公尺外,發現獵物,大內一姐金煌芒果就朝導師的身子丟下去,拉大嗓子:『妳憑什麼叫我孫女去死!我是付錢請妳叫我孫女去死的喔!』大紅造型的導師像粒流汗的芒果回嗆:『妳是誰啊!我是誰,妳不去探聽看看,大內鄉朝天宮廟後,姓楊的,恁祖媽叫蔡屎啦:阮尪姓楊,我叫做楊蔡屎啦!妳準備剉屎了啦!』我深深記得大內一姐的氣勢讓整個辦公室都硬了起來,真的沒人敢惹她。」
──楊富閔,〈暝哪會這呢長〉,《花甲男孩》,頁17。
2013笠山文學營─彭瑞金
〈蒔田〉,可說是他對文學、小說最早的認知。〈蒔田〉是一幅農村風景的素描,在形式上它更像是散文,它是一幅農民的插秧風景畫。從事稻作的農民,最起碼的條件是犁、耙、蒔、割樣樣都行,以〈蒔田〉中的「我」而言,蒔田這一關都通不過,只勝任送茶水、巡埤頭,勉勉強強只能說是農家出身的子弟。鍾鐵民的小說一輩子都沒有離開農村和農民,在他的內心世界裡,也一直不缺和農民可以合體的靈魂。鍾鐵民和鍾理和父子二人的小說極為近似的地方就是,作品非常貼近自己的生命和生活,不但許多以第一人稱寫成的小說,都和他們的生活經驗非常接近,即使不以第一人稱寫成的小說,也不難處處見到作者的身影。鍾理和、鍾鐵民都沒有實際的農耕經驗,也沒有以農業耕作的收入為家庭唯一或主要收入的農家生活經驗,卻一點都不影響他們作品和農村、農民的親近和親切。這在鍾鐵民小說創作的初發,為自己奠定了十分確定的風格。
──彭瑞金,〈從蒔田到家園─鍾鐵民小說的起點與終點〉,《鍾鐵民全集1小說卷1》,頁33。
2013笠山文學營─里慕伊‧阿紀
唉呀~~我們吃飽了~~我們吃飽了~~等等喔!我把這個弄好之後就去煮飯了喔!」媽媽聽到比黛說肚子餓嚇了一跳,趕緊糾正她說「我們吃飽了」。原來泰雅族人在收割作物的時候是鼓勵說喜悅的言語和態度的,忌諱負面的言語或行為,例如:不能說「飢餓」、「口渴」、「不好了」……之類的話,最好多說「飽足」、「滿盈」、「真好」……,更不可以在田地裡吵架鬥嘴,工作一定要開開心心的,人們認為好的言語和態度,就是好的兆頭,才能在來年有更好的收成。
──里慕伊‧阿紀,《山櫻花的故鄉》,頁67。
2013笠山文學營─林生祥
東有果樹滿山園
西至屻崗眠祖先
北接山高送涼風
南連長圳蔭良田
春有大戲唱上天
熱天番檨拚牛眼
秋風仙仙河壩茫
割禾種菸又一年
──鍾永豐詞,林生祥曲,〈我庄〉,《我庄》。
2013笠山文學營─柳書琴
在1930年代的殖民地台灣,以鄉土特色進軍日本或世界,從而肯定自我,建設鄉土,展示民族文化的自尊,幾乎是有良知的藝術家或文藝青年的共同路徑。鄉土使藝術發光,藝術使母土崇高。藝術是小我脫出也是大我創建的管道。文學與藝術的創造,成了民族自我表現、自我對話、自我建構的一種進程;因此取材於鄉土的藝術或文學也就成了最後的、最真誠的、也是最有未來性的「自我」,所以能──「生死與之」。
──柳書琴,《荊棘之道:臺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頁244。
2013笠山文學營─劉志偉
一九五○年代的《農家好》和《甘蔗姑娘》分別是以稻米、甘蔗為背景,米糖經濟也正是當時台灣農業經濟的主力。一九六○年代起,漁業、養殖業與畜牧業逐漸興起,《蚵女》、《養鴨人家》和《養豬新娘》則反應當時農業經濟的轉型特徵。一九七○年代大量農村人口移居都市。伴隨都會的興起,瓊瑤的愛情故事成為當時最夯的電影主題,同時期的電影《一個女工的故事》則以加工出口區的女作業員為主角。當農業逐漸式微時,再也沒有人願意投資拍攝農業教育電影了。但農業教育電影仍留給我們後代一項寶貴的知識遺產──原來女人比不上肥料的甘蔗。
──劉志偉,〈打開農教電影史〉,《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頁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