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人‧耕‧食 共同體
報主:台灣培力教育協會
創刊日期:2012-08-15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1,686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人‧耕‧食 共同體報
人‧耕‧食 共同體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人‧耕‧食 共同體
發報時間: 2013-08-30 11:00:00 / 報主:台灣培力教育協會
本期目錄
從六輕到大埔,扣綠帽就對了!
假農民氾濫 真農民無農保
在瘋狂的戰鼓聲中 真相與如何解決敘利亞亂局似乎不再重要
單打獨鬥的年代已經過去了!
水鬼開水路
為老農立傳徵稿
我常常的享受各種美食,這是千千萬萬和我父親一樣辛勞的農民所生產出來的食物,希望在品嘗美味的同時,也能記得這些農民的辛勞付出,及向天學習得的生命智慧,讓我們用文字、用影像等方式,來感謝他們的辛勞!來瞭解他們的生命也歡迎你(妳)一起來記錄!       

朝祥于山城發聲工作團隊   請將你的稿件寄到
guevara4900@gmail.com 在主旨上註明:為老農立傳
徵人耕食志工
徵求認同「扶助農民,消除盤剝」、「讓
消費者獲得合理價格」、「降低食物里
程,愛護地球」這三大理念的熱心人士
,加入我們的志工。

身為人耕食志工,我可以做什麼?

訂閱人耕食電子報;

將人耕食電子報與網站的文章,轉載
於你的FB、部落格,或者將網路文章
寄發給你的親朋好友,讓更多人得知
相關訊息;

召集親朋友好友、厝邊隔壁擔任人耕
食直銷志工;

投稿人耕食電子報。

聯絡方式

fpccgoaway@gmail.com


[公益聯播]102年最新活動大事曆
從六輕到大埔,扣綠帽就對了!

本期的內容包含圖片,若您方便的話,煩請打開信件圖片顯示 

張世鋒 

 

隨著大埔拆政府運動愈演愈烈,政府應對的手法也推陳出新,除了對相關社運人士重重打上〝非理性、暴力〞的烙印外,甚至將此運動劃歸為藍綠政治鬥爭,把土地正義的訴求立馬扣上綠帽,質疑其運動動機。然而,這抹綠的手法並不算新鮮,因為我們從反六輕運動的經驗便能一窺端倪。

 

前兩年,隨著麥寮六輕工安事件頻仍、周遭居民罹癌率高升,反六輕運動不斷集結,對台塑開始造成不小的壓力。但本應站在監督汙染排放立場的環保署,在環團要求重新計算VOCs排放總量時,卻頻頻將砲口對向雲林縣政府,指稱縣政府捏造數據且暗示環團與雲林縣政府勾結。〈見「環保署嚴厲譴責雲林縣政府出具公函刻意誤導民間團體企圖推卸責任」一文〉環保署如此荒謬的作法,不僅違反本身權責、嚴重傾向廠商,且成功地把公眾的注意力轉向「藍綠惡鬥」,淡化了六輕本身超排空污的事實。

 

是否感到有些熟悉?是了,內政部目前對農陣的手法,和先前環保署給環團扣綠帽的行徑如出一轍。

 

以政府的職權而論,環保署和內政部都應該是上層主管機關,主要都是在管制土地或工業廠區的開發。但奇怪的是,當開發案件受到外界質疑時,他們都在類似的時機奮不顧身地跳出來捍衛開發者的利益。並且,也都不約而同地將運動團體抹綠,企圖讓運動團體失去運動的正當性、失去一般民意與輿論的支持。

 

像這次當內政部長李鴻源「無意間」提到台南的徵收案,一些原先傾向當朝政府的名嘴、政客,都紛紛開始質疑民進黨的政治人物是雙重標準,為何只支持大埔運動而全然忽略台南的不當徵收?這些一夕轉向的說法不僅極有默契地立論一致,且都刻意忽略農陣的存在,把原先運動主體的社運團體變成民進黨的「細漢仔」,直接單挑「老大」民進黨。詎料,原先只是台下看拳的民進黨政治人物,忽然間接到戰帖,只能倉促披上戰袍應戰。

 

雖然政府當局刻意把社運團體抹綠的做法,不僅逃避「就事論事」的公共事務討論,且極其惡質地誤導輿情。但不可諱言地,政府此舉成功地為自己爭取了輿論主導權,讓社運團體頓時有些進退失據。從六輕到大埔的經驗檢視,我們發現這似乎成為當前政府面對社運的標準流程:「當社運只針對地方政府〈或廠商〉進行訴求時,讓地方政府去煩惱,中央政府好整以暇;當民眾訴求開始針對中央政府時,想都不用想,全面扣綠帽就對了!」〈洪仲丘案非地域性社運,不屬此標準流程〉

 

過去,在網路上就有疑似環保署的內部人員在網路上透漏:「沈大署長說:不存在什麼環保團體,根本只有民間團體、政治團體。我和我的同仁們要用媒體的力量和他們鬥到底!」這充分反應了中央政府的心態,也印證上述流程說法的可信度。

 

然而,所謂的標準流程卻反映了一項殘酷的事實:即我們的政府已全然不是人民的政府,我們的政府全然是財團掌控的政府。因為它不僅不保障人民的基本權益,相反地卻捍衛與維護開發者的利益,並且透過將社運抹綠的手段,拒絕和人民進行任何理性的協商與辯論,把理性訴求全面汙衊為兩黨間的政治鬥爭。

 

倘若這樣的推論正確,那我們對於這樣的政府還能保有任何對話的期待嗎?

 

或許,社運團體未來在面對中央級政府單位時,便應該趁早向民眾與輿論說明政府未來可能的抹綠作為,以避免無良政府單靠此招一再得逞。

 

 

若您有興趣收到人耕食電子報最新訊息,歡迎上人耕食臉書專頁。

 

 

 

如果您支持我們的理念,我們感謝也歡迎您定期小額捐款

戶名:台灣新社會協進會

郵政劃撥帳號:22464246 (或者您可選擇郵局帳戶定期自動小額捐款

 

假農民氾濫 真農民無農保

文/施朝祥

 

  凡事皆有價,那麼買當農民為職業,要價幾何?答:二十萬。

 

  日前監院糾正政院『假農民氾濫 視而不見』,把許久以來農業資源被非農民占用一事,被突顯出來。而有一些真正在務農的人民,卻常因沒有自己的地,而被排擠在農保之外,而且在多災多難的台灣,這群不是農民的務農者,都無法得到應有的災害補助。

 

  去年,kiki到農會辦理農保時,農會職員說:「對不起,你不俱有農民的資格,不能保。」

  kiki為自己辯護說:「我在自己的農場工作,怎麼會說我『不俱有農民資格呢?』」

  職員也無奈的說:「我要依法辦事,法令如何規定,就要有地才能算是農民。關於這事,我也沒法度(沒有辦法)。」

  職員又好心地說:「有一個辦法,你去買一塊農保就可以了。」

  kiki有些生氣的說:「我是農民,在農田中辛苦地耕作,卻還外另外花錢去買塊地來證明我是農民,這也真是太好笑了!」

  「如果是這樣,那我不保了!」kiki 留下這句話後就走了,留下一臉無辜的職員。

 

  回到農場後,kiki向大家抱怨這事。

  海媽聽到這事後說:「何必和自己過不去呢?這事很多人在做,而且買塊農保地才多少錢。」

  kiki不認可這樣的方法,說:「在土地上努力耕作的就是農民,為什麼要有土地才能是農民呢?法令不對,就是要去修法,而不是用錯誤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這話題就各自表述,沒有繼續討論下去。

 

  幾天後,海媽向阿祥問起這個問題,阿祥答:「依法理的話,應是要修法才對。可是……

   海媽立刻回應:「可是要等修法完成,不知要等多久,人都不知道還在不在。更何況這個法何時修都不知道?買個農保地就可以馬上解決問題,為什麼不買呢?」

 

相關新聞:

 假農民蝕社福 農委會遭糾正(中央社) 

 監委:假農民氾濫 竟有94歲才當農民(新頭殼)

 

 

註:

農保資格:依據從事農業工作農民申請參加農民健康保險認定標準及資格審查辦法第2條規定,必須符合

1.年滿十五歲以上者。

2.每年實際從事農業工作時間合計達九十日以上者。

3.無農業以外之專任職業者。

4.自有或承租農地依法從事農業工作連續經營滿一年。

5.全年實際出售自營農、林、漁、畜產品銷售金額平均每人達月投保金額三倍以上或投入農業生產資材平均每人達月投保金額二倍以上金額者。

6.未領有其他社會保險養老給付或老年給付者等規定。

7.農地應與其戶籍所在地之農會組織區域位於同一直轄市、縣(市)或不同直轄市、縣(市)而相毗鄰鄉之(鎮、市、區)範圍內。

 (一)自有農地者:以本人、配偶、同戶滿1年之直系血親、翁姑或媳婦所有農地(包括農、林、漁、牧用地,但375減租耕地除外),林地平均每人面積0.2公頃以上、其餘農地平均每人面積0.1公頃以上,或依法令核准設置之室內固定農業設施平均每人面積0.05公頃以上,從事農業生產者。

(二)承租農地者:以本人及其配偶承租農地(包括農、林、漁、牧用地),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承租375減租耕地平均每人面積0.2公頃以上,從事農業生產者。

承租375減租耕地以外之農地,林地平均每人面積0.4公頃以上、其餘農地平均每人面積0.2公頃以上,從事農業生產,訂有租賃契約,經地方法院或民間之公證人公證者。但向政府機關、公立學校及公營事業機構承租農地者,得不經公證。

自有林地面積未達0.2公頃、其餘農地面積未達0.1公頃,但連同承租農地面積合計,林地平均每人面積達0.4公頃以上、其餘農地平均每人面積達0.2公頃以上,從事農業生產者。

 (三)雇農:90.5.9已修正刪除,但修法前已通過會員雇農資格,其於繼續受僱期間可繼續參加農保。

不過一般來說,只要有農地,又沒有加入勞保、公保、軍保者都可加入農保。

 

 

 

在瘋狂的戰鼓聲中 真相與如何解決敘利亞亂局似乎不再重要

施泰翔

敘利亞平民遭化武攻擊的消息傳出後,西方主流媒體與政要一面倒的攻擊敘利亞政府,並威脅要以軍事手段對敘政府進行嚴懲。在這過程當中,敘政府仿佛理所當然的,被塑造成單方面行使不人道屠殺惡行的魔鬼。而他們的說詞與自我辯解,似乎便成了惡人試圖脫罪的藉口,不值得一顧。

 

西方主流媒體雖並非全面掩蓋敘方政府觀點,但從報導氣氛可看出,在公眾普遍擔心自家經濟,厭惡對外軍事干涉的時局,他們試圖炒起"敘述亞人民處在水深火熱的狀態,西方基於道德責任,不行動不行"的氣氛。西方國家政要談話中,大概美國國務卿凱瑞的狗血程度是屬一屬二,在以一連串看似情感豐富的詞彙,表示受難者的同情,並自稱在看了化武影片後情緒不能自己之後,凱瑞斷定敘利亞平民遭化武攻擊已毫無疑問空間,美國政府將對敘述亞政府軍究責。

 

evidence  

美軍在越南使用枯葉劑的受害者 引用自Seeking The Truth

 

在這個過程中,化武攻擊的真正責任者為何,完全不需要謹慎的檢討;而對於敘利亞內戰亂象的收束,軍事攻擊是不是最佳手段,似乎也已毫無討論空間,差別只在於要行使何種程度的暴力而已。

 

對此西方掌權者的指控,世界社會主義者網提出質疑:"西方國家對於敘利亞政府使用化武的判定,比調查街頭犯罪還動作迅速"。"敘利亞政府根本在軍事上處在上風,他們何必在西方強權明確對用化武劃出紅線時,對節節敗退的叛軍用化武?" "事實上叛軍紀錄上不論劫掠或虐殺行為都來,不惜採取各種兇殘手段,也有屢次對媒體說謊的紀錄。在強權為經濟利益求動武藉口下,主動策劃使用化武都不無可能。" "歐巴馬政府官員甚至表示他們不打算在動武前等待聯合國調查,不打算被拖入冗長的調查程序,白宮已在內部流通空襲目標。" 

 

雖然強權領袖害怕公眾對大規模軍事涉入的反彈,紛紛強調這場戰爭目的不在於政權改變,而是在於懲戒、在於嚇阻未來想使用化武攻擊的獨裁領袖。然而,對此宣稱需抱持很大的懷疑。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Martin Dempsey將軍早在六月就去函國會報告軍方預備的大規模轟炸計畫,預定攻擊敘方任何具有高度軍事價值的空防,對空、對地飛彈、海軍、輔助軍事設施與指揮環節。美國軍方已好整已暇的準備好了視需要,以其所挑選的步調攻擊數百個目標。

 

在當下,看似低調的以色列情治與國防人員來到了華盛頓特區和美國軍方討論"伊朗的核子計畫"、"梨巴嫩真主黨與伊朗"在敘述亞危基所扮演的角色,這恐怕不是巧合,可見美方以與其盟友預備好了,將來至少攻擊目標擴大到伊朗與黎巴嫩。這場號稱有限的軍事投入,有可能"一不小心"發展成擴散到周邊國家的地域浩劫。(請見世界社會主義者網US prepares military onslaught against Syria)

 

對於這場軍事涉入,即使強權動武決心強烈,但英國首相卡麥隆至少還召回休會中的國會議員,對是否授權政府動武辯論。

 

在大西洋的另一端,2008年競選時以反戰民粹語言爭取支持的美國總統歐巴馬,連這一步都打算省了,在照會過國會領袖後,行政體系打算猛衝單幹,即使民意對動武的支持度極低。而行政權的獨斷行為,也造成了國會議員的反彈,111位眾議員(包括94名共和黨眾議員,17位民主黨眾議員)連署警告歐巴馬政府此舉以違反權力分立原則,並訴求要國會召開臨時會,以便讓國會承擔同意軍事介入的決策責任。

 

對於高官聲稱敘方政府使用化武,西方主流媒體中少有要求認真檢視實質證據的聲音。一片主戰聲量中主戰聲浪中,更可看到不顧實際化武施放責任,就是要硬幹的鷹派主張。德國傳統具自由派政治傾向,號稱觀點獨立的Süddeutsche Zeitung,在週一刊出專欄主張:"總之現在"國際社群"(帝國主義列強的美化稱呼)有理由進場干涉,毒氣是敘利亞政府方還是叛軍使用的根本不重要。"

 

然在有對伊拉克大規模毀滅武器說謊的前科,在敘利亞一事上,西方高官憑什麼敢如此的篤定,而現在又有哪個政要,因對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毀滅武器一事說謊而付出代價?反倒是在戰爭、占領過程中指出國家惡行的曼寧,遭指責"洩密造成前線士兵生命危險",被迫在軍事法庭下自承己罪,遭判三十五年牢獄之災。更為嚴重的,伊拉克大量平民在軍事行動中被迫流離失所,失去生命;而伊拉克目前仍是恐怖攻擊頻發的國家;對此我們幾乎沒有看到當初鼓動戰爭者為此負責。而即使在西方高官試圖為介入這場戰爭,精心作盡了各種公關包裝,我們很可能看到歷史再度重演。

 

我們真的還要相信強權快速擬出的結論,並支持以動武做為解決亂局的手段嗎?

歡迎你投稿:本刊作為公共性媒體,基於對言論自由的信念與媒體接近使用權之堅持,凡讀者來稿原則上全文刊登。相關說明請參考:http://fpccgoaway.blogspot.tw/2012/11/blog-post_26.html

單打獨鬥的年代已經過去了!

訪台中市有機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巫建旺先生

 

文/施朝祥

 

  在一場雲林縣政府舉辦的會議中,巫建旺先生對台下數十名的農夫說:「如果大家不知道要合作,那麼坐在你旁邊的人就是你的敵人。」雖然話說語不驚人死不休,但道出了多少台灣農民的現況。農民一方面努力增產,另一方面又冀望自己的產品奇貨可居,這二種交雜心態變成一種不太良性的循環。

 

2013-08-23_184615 

 

(▲巫建旺是台灣最早致力有機農業的農民之一。  圖/劉欣恒)

 

  巫建旺是台灣最早致力有機農業的農民之一,經營小瓢蟲農場於民國82年開始從事有機蔬菜生產,為國際自然美育基金會(MOA)第一個認證會員,又經營石圍牆酒庄有成,如今又為台中市有機農民努力,希望能讓有機的理念可以被社會大眾廣為接受。

 

  巫建旺表示,現在很多種植有機的人,已經不談有機農業的基本概念了(註一)!這是很可惜的事,如果不談維持永續的概念,那麼有機還有什麼意義呢?而且不談永續的意義,那麼有機農民將會失去市場利基,尤其是都會區的小農更是如此。

 

  許多設施業者,在溫網室中種植作物,地上連一根草也沒有怎麼能算是有機農業呢?很多農人只是把土當介質,這樣的栽培法都可以當作是有機農業,那麼台中市的農民將會失去競爭力,北部多少設施栽培的農民,每一場都是好幾公頃,台中市的農民都是小農難以競爭;另外,嘉南平原地勢平坦,很容易耕作,若只是要比量,台中市的小農可能都要舉白旗。

 

  台中有機農民的利基在於離市場近,南部有大量的蔬菜,卻沒有消費市場,台中市的有機農民應要把握這個利基,好好地打穩市場。

 

  巫建旺表示,這些年來的努力,讓他深深的體悟出,「這世界是沒有英雄的,一切都要靠團隊,事情才能作的大。只能把市場作大了,有機農民才會有將來。農業團隊不應只有農民單一化的組成,應要廣納各方人才,這樣才能把事作成。」 

註:

有機農業:是一個無論是土壤、生態體系及人類三者的健康均能夠維持永續的生產系統。這系統有賴生態上的過程、多元性及適應當地環境的循環,用以克服各種發展上的困難,而不是仰賴外間的介入。」

水鬼開水路

文/朝祥

  農曆七月十五日,潭美颱風路過台灣北部。 

  早上,大安溪東勢附近的天空,還僅是飄著細細的雨絲,阿杏姐在田裡準備好兄弟的祭品,耳朵卻聽到大安溪轟轟的巨聲,心中很是納悶,大安溪中沒有太多的水,也沒有下大雨,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聲音呢? 

  拜完好兄弟後,阿杏姐到土地公廟拜拜,遇到小張,就問說:「張ㄟ!張ㄟ!你有聽到大安溪的水聲嗎?」

  小張:「怎會沒有呢?」

  阿杏好奇的問:「那是什麼聲音呢?」

  小張:「那是水鬼開水路啦!」

  阿杏:「不是都有在疏濬,為什麼水鬼還要開水路呢?」

  小張:「那也要看水伯啊要不要走啊!蘇力颱風來的時候,南橫白布帆段,沖毀路面300公尺。水尾堤防沖毀,二十幾甲地都被水伯收去啊!今天聽這聲,水伯應該是快來了!」

 

2013-08-23_175357  

 

(▲苗栗縣南橫公路卓蘭鎮白布帆段,因蘇力颱風帶來的雨量,讓大安溪水暴漲,沖毀路面300公尺。 圖/苗縣府提供)

 

  阿杏心想這次颱風又沒有經過台中,會那麼嚴重嗎?

  中午過後,雨勢開始轉大。有了蘇力颱風的經歷,水尾許多人都先到遠處避難。 

  第三河川局也嚴陣以待,並通知廠商機具、人員現場待命,隨時依據水情狀況,由應變中心指揮調度,即時因應作業搶險。 

  是夜水伯終於出現了,阿杏姐也到場觀禮,只聽到河川局的人員大喊:「你們要仔細啊,不要把肉粽(削波塊)放錯了,馬上又被洪水沖走了。」

  阿杏姐勸說:「那些工作人員也是人生父母養的,這麼危險的工作,又是熬夜工作,總會有失誤。」

  河川局的人員回話:「我也是心疼,這些都是納稅人的血汗錢。」

  經過一夜的奮戰,水尾的浮河地還是被水伯買了一些。 

  阿杏姐說起了另一個故事:在阿杏姐住家旁的番仔溪,早年只要雨勢一大就會坍方,每次都會有新河堤的工程。 

  直到有一次,縣政府的技師親自監工,要求包商依設計圖施工,每看到有偷工時,就會直言要求重新施工。

  阿杏姐非常讚賞這樣的公務員,就割二把香蕉請技師吃,二人就聊了起來。

  技師問:「這圳溝怎會常常坍方呢?」

  阿杏姐回答:「這都是選舉害ㄟ,若每個公務人員都和你一樣,就不會坍方了!前面那個坍方,是前和平鄉的吳姓議員包的工程,在之前的那個坍方是……」

  在縣政府的技師親自監工後,十幾年來,番仔溪就沒有發生過任何問題了。

  聽了阿杏姐的七月半的經歷和故事後,心想:科技可以控制天災,卻無法調柔人心,人禍猛於天災。

相關新聞:

  大安溪水尾堤防搶險完成 機具人員待命

  東勢水尾破堤沖走房舍

    潭美大雨 苗栗南橫路基淘空全線封閉

推薦訂閱
朝見神@【榮耀信息】
科學月刊第524期(8月專輯)-動作電位60年@【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電子報】
轉寄『從六輕到大埔,扣綠帽就對了!』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