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偉禎
「911」事件是一面多面鏡,它照出了我們生存的實相,點醒著我們一向依存的現實只是幻象。而幻象世間裡人的命運多舛,在生死貧富榮辱裡浮沉不安……
2001年9月11日,聳立美國曼哈頓南方金融區、三十多年的雙子星大廈,在恐佈分子的攻擊下,雙塔輪流受到劫持的民航客機撞擊,並在九十四分鐘後倒塌。奪走包括美國在內來自六十幾個國家的數千條人命,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慘烈事件。
雙塔崩塌的畫面除了長留在美國人民的集體悲情記憶中,也因為媒體的播放,成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無法忘懷的生命事件之一。
安全感崩離
在曼哈頓金融區聳立的世貿雙子星大廈,一向是人們心目中最安全的堡壘,如今因為恐怖分子的攻擊,化為煙灰。人們從震撼到醒悟,發現可怕的事實,美國夢本身原來是如此不可靠。當世貿大樓崩塌之時,也是眾多世人生之安全感崩離之時。
不堪一擊的更是美國夢本身,近五十年來,美國一直是許多族裔移民的目標,是幸福的象徵。然而一直扮演著世界和平維護者角色的美國,除了象徵了自由經濟繁華的世貿大樓南北雙塔之外,象徵美國強大軍力的國防部五角大廈,同時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機侵入,一個夷為平地,一個迎面痛擊。
人們心靈受創不可謂不深,恐懼之外加上深層恐慌。當時布希總統立即發表聲明了「恐怖分子可以撼動建築物的鋼筋結構,卻撼動不了美國人民的鋼鐵意志。」理性地將人民在恐懼中的心情,轉成維護自己的家園及國家。但怕的只是,鋼鐵的意志如果被誤導成復仇的念頭,那就又跳進殺戮的循環圈中。
沒有英雄,沒有政治
《世貿大樓》的導演奧利佛史東(Oliver Stone)一直是飽受爭議的導演,曾參與越南戰爭的他以犀利的批判與政治陰謀論聞名。在他全力爭取拍攝這個題材時,遭受許多的批評,因為他過往的作品《七月四號誕生》、《誰殺了甘迺迪》、《前進高棉》都是帶著強烈的個人角度,顛覆既有的觀念,如同探討「911」事件之一的著名導演麥可摩爾(Michael Moore),影片的預設立場就是指責布希是大說謊家,他認為布希與中東方面多年來千絲萬縷複雜的政商利益糾葛,導致了反撲,而降禍於民眾。
沒想到奧利佛史東在整部電影,完全迴避了他一向感興趣的政治議題,影片的焦點完全不在世貿上方——雙塔遭攻擊的畫面,全部以新聞畫面間接處理,故事反而貼近到地面上來,反映著在這片土地生活的人們——心中所受的衝擊為主,尤其是受害者家屬的心理。
在沒有令人驚訝的劇情結構裡,沒有美國電影中一向喜愛的英雄角色。因為美國一直是一個需要英雄的國家,二次大戰及冷戰前後,美國漫畫湧現一班神勇的英雄人物,例如超人、蝙蝠俠等等,撫慰並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
奧利佛史東雖然找的是美國民中心目中的英雄之一,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主演《空中監獄》、《國家寶藏》、《絕地任務》等),在片中飾演約翰,和麥可貝那(Michael Pena)飾演威爾,兩人是港務局警員被派往雙塔支援的救災人員。兩人在影片中三分之二根本是置身在廢墟之中,躺著演出生命垂危在死亡邊緣的戲,靠著彼此鼓勵,撐到救援隊到來。
由英雄形象的演員演出非英雄,全劇完全沒有英雄色彩。雖然他被救出來時,在場近千名救援隊全體鼓掌,但突顯的並非英雄受擁戴的氣氛,而是對平凡個人求生意志的讚許,以及救援者對如煉獄的現場少數獲救生者的安慰。
其它主要篇幅反在主角兩人的家庭在遭受巨變後的反應,並交叉插入之前的婚姻生活,約翰和妻子之間的關係等等。較貼近生命片段的是,當威爾還生死不明,他的妻子懷著五個月身孕,等待的煎熬令人難過,拿著處方箴自行到藥局拿穩定情緒的藥時,在大賣場中,突感到一切荒謬不可置信,又如此無力的痛楚。
另一場有意思的處理是,當威爾身陷瓦礫中,在極痛及極渴的恍惚間,瓦礫中熊熊燃燒的火,在他的視覺中,成為耶穌的如光般的身影。這個神般光影在影片中顯現兩次,並以極長的篇幅出現,相信是奧利佛史東有意識地要以耶穌基督的形像,讓溫暖的火光,解凍觀眾心靈因恐懼或喪失親人的劇痛帶來的冰冷。正式點明電影本身單純為美國民的心理療傷眾而服務的目的。讓事件內的當事者及事件外的旁觀者,不論心靈創傷深淺,不再壓抑,均能從事件的還原過程中,而得到不同層次的心靈釋放,是當代心理療法的理論。
相較起來,影片最最感人之處是,反倒是那些無名救難人員的表現,愈是災難深重之處,真愛的光輝就愈見煥發。救難人員間肝膽相照捨我其誰的無私付出,是影片最有價值之處。
這部電影已於美國上映,因為主旨強調「人性雖有自私與黑暗,但更多人充滿善良與光明」而獲得不少的肯定。首映會當天,故事中正真的主角約翰麥克拉林(John Mcloughlin)與威爾吉米羅(Will Jimeno)亦到場支持,對《世貿大樓》給予正面支持,更授權他們的本名。
潛藏於影片中的「好戰」意識型態
影片雖強調個人前往救援的「勇氣」,以及受困後的「求生意志」,提醒人們如此事件對個人及家庭的衝擊,但卻挾帶令人焦慮的訊息。整部影片最令人擔心的,其實是片尾前陸戰隊員戴夫卡尼斯(Dave Karnes)的角色。導演奧利佛史東曾表示,這雖然不能說是一部紀錄片,但片中大部分細節都是真實的。
為了力求真實,他刻意保留了拯救行動的領導者之一、前陸戰隊員戴夫卡尼斯,在片末咬牙切齒地發誓要報仇的段落。而戴夫的確說到做到,在影片最後的片尾字幕說明,他後來真的參加了美軍在中東與基地組織的戰爭。這似乎將隱藏在片中導演想傳達的好戰訊息,不露骨地流露出來,呼應當著時美國主流社會發出嚴懲暴徒的怒吼聲。
雖當時在美國即有許多有識之士,再三呼籲布希總統在撫慰人民心理、彰顯公義之時,不能以暴制暴,不能將所有回教國家視為仇敵,對國內阿拉伯裔移民也當以人道精神善加保護。因為報復心態是最危險的暴力循環,它將讓人忘記思索美國為何遭受攻擊的遠因。
奧利佛史東這樣的處理,與全片中「救難」、「家庭價值」、「個人求生意志」等等人性光明主旨以及療傷目的,產生嚴重的矛盾。電影還原事件,可以療癒傷痛,但若加深仇恨,則心靈復元無望。
療傷電影外,另一層思考
終究,本片還只是一部封閉式的、美國視角的電影,服務的主要的還是在美國本土的受過911心靈創傷的觀眾,而非全球的觀眾。關於雙子星大廈為何遭受攻擊,是誰主使這場死亡自殺攻擊,在片中完全不提及,也不提到救援組織的應變處理,以及國內輿論對事情的判斷分析。如果它是關於生存及勇氣的電影,它畢竟還是忽視了這次事件的主使者,是那些曾受過美國底層是商業(石油)利益,表面上以政治強勢介入而引發政爭的國家。
影片故意看不見這些國家裡生靈塗炭的人民,以及這些受創人民的家庭所付出的代價。這樣的策略並無法幫助美國人們心中對生之疑惑(事件起因為何?為何發生在我、或我親人、我們的國家身上?),因獲得解答而心靈得以真正的釋放而療癒。
以這樣的電影手法,也完全無法處理片中主角他們獲救的「幸運」,以及那些被無盡廢墟瓦礫掩埋的死者的「不幸」的議題。那似乎才是能昇華所有事件內外的人,對此一世間不幸事件的心靈,以拉拔到更高的精神層次:以因果觀點,停止一切暴力對待。
世間道場
美國,不再是世間對錯的準則,美國夢醒後,該是開始醒悟人生之夢了。
911驚爆事件固然是人間大災難,事實上,世界各地的天災、個人的失業、患病,或者是家庭破碎,又何嘗不是災難?這些事,隨時隨地都在發生,也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911事件讓我們體悟,世界上並沒有真正安全的地方,無常是世間的唯一實相。因此,安全感的建立不應在虛幻的物質以及國度中,真正的安全感只有來自內心。而世界和平的起點,就在每個人的心底。
世間是一個道場,911事件和發生在我們台灣的921事件,本質上都一樣,都是讓我們思索存在這個地球道場應有的態度及視野,是殷切提醒因果循環的繁複網路,是如此將你我命運結合在一起。
醒悟心的課題,是唯一的生之功課。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27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