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嚴法師 若要禪修得力,必須要具備大信心、大憤心,以及大疑情。 如果對自己沒有信心,不僅修行沒有辦法深入,連做事也不可能有成就。信心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對佛法的了解上;透過佛法,我們可以知道,釋迦牟尼是以凡夫身成就佛道,此外,佛陀也說過:「一切眾生皆能成佛。」因為相信佛、相信佛所說的法,所以也相信自己能夠成佛,於是就產生了自信心。而根據歷史的記載,有許多修行人和禪宗祖師大德們即因學習了佛陀的教法而證悟,同樣地,我們學習這些教法也可以悟道。 大信心,修行的首要 除了相信佛陀,對於修行有體驗的人,特別是自己的老師或師父,也要有信心。但僅僅初次見面,就要學生立刻生起絕對的信心,並不是那麼容易。同樣地,在剛開始修行時,我們很難相信自己必定能成佛,只有修行到了某種程度,並獲得一些受用之後,才有可能相信自己一定會開悟。 因此,我不會要求我的學生,在一開始修行時就要相信什麼事情。而我會依據每位學生的性格及修行程度,提供他們不同的、特定的修行方法,甚至有時候會在不同的時間給予他們不同的方法。只有當他們從方法中得到一些受用後,才會對師父建立起信心。到那個時候,無論我指導他們用什麼方法,他們都會全力以赴、精進不懈。接著我會要求他們捨棄對生命的執著,放下自我的概念,以及所有的體驗。如果真能做到,那他們離開悟也就不遠了。 然而,即使有了大信心,如果沒有剋期取證、勇猛前進的大憤心去尋求開悟,還是無法很快地得到大的利益。這類型的人必須經過長時間地漸次修行,方能悟道。這就像逆水行舟一樣,除非持續努力,否則可能會退失,就算在禪修上有過很好體驗的人也不例外。因此在修行一段時間之後,很可能會感到身心疲憊;不是在打坐時睡著,也會覺得提不起任何心力來。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就會想:「也許該休息一下了。如果今天不能開悟,那明天再試試看好了。如果明天還是沒有開悟呢?不管怎樣,反正總有一天會開悟的。」這在修行上即是「懈怠」。 大憤心,精進修行不輟 因此,第二項條件即是「大憤心」,意思是要把所有的罣礙拋開,不斷前進。這是因為覺悟到:「如果突然死了,將無法在這一期的生命中完成修行。」抱著這樣的態度,你一定會?開所有對生死的牽掛,只是認真、精進地用功修行。如果一位禪修者沒有這種非常迫切、直接,像是隨時都會死亡的感受,將很難生起大憤心。 某些學生或許會覺得我的要求沒有道理,特別是在禪期中,因為我會要求他們盡可能縮減睡眠時間,只要還沒有累垮,就應該繼續在方法上用功。不過,有些學生無法承受這樣的訓練。遇到這種情況,我會用另外一種舒緩的方式,建議他們好好地休息,直到完全恢復,再回來練習。通常,這樣的方式也有用,這些學生在休息之後,會更加用功,並生起大憤心。 如果還是有人無法提起大憤心,我就會告訴他們,佛陀為使眾生離苦,如何苦修了六年,然後在悟道之後,又如何把修行的方法傳給弟子。從古至今偉大的禪師們,在開悟前,同樣也都歷經了長時間的修行,並將這些方法及經驗傳給後人。現在,我們享有的正是歷代覺者們努力的成果。我們毫不費力,就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接觸到禪法,實在是非常幸運。如果已經體認到這一點,依然還是懈怠,就應該要慚愧,感到愧對於禪宗的祖師大德,愧對於佛陀了! 此外,你寶貴的身體是父母給的,還有許多人在各方面成就了你,如果還不好好運用這一期的生命精進用功修行,並得到一些成就,實在是對不起那些給予你許多的人,那是你無法回報的。 大疑情,參本來面目 建立了大信心及大憤心之後,第三個修行的條件,就是「參禪」,目的是為了生起大疑情。這個「疑」與一般所謂的猜疑或懷疑不同,事實上,它是來自於對修行方法的絕對信心。這個疑是參禪必須具有的一種追根究底的態度,以此引導自己去問自己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既然佛陀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我不認為自己是佛呢?如果我不是佛,那麼我究竟是誰呢?我們毋需嘗試用知識、經驗或推理來回答這個問題,而是不斷問自己,直到所有的妄想雜念都消失;一旦念頭及環境都不存在了,自然就進入了悟境。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3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