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宜紋 住在台北的人可能不知道,繁華的台北市竟有一條美麗的「蝴蝶公路」,繽紛彩翅的各式蝴蝶飛舞其中,正等待著大家來親近!這裡是中山區的劍南路──劍南蝴蝶步道,一個開放性、原生自然的賞蝶環境,而打造這個蝴蝶家園的人,就是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的陳世揚,擁有爽朗笑聲、個性豪邁直接的他,用生命、熱情一步一腳印的持續推動蝴蝶保育,祈願透過蝴蝶將正確的生態觀念帶給每個人。 劍南路旁,蝴蝶正翩翩起舞,只見陳世揚專心翻看著葉片,似乎在尋找什麼稀世珍寶,不久,他開心地說:「找到紋白蝶的卵及幼蟲了!」旁人眼中毫不起眼、甚至害怕的毛毛蟲及蟲卵,在陳世揚眼中都是獨一無二、美麗動人的生命。 這份對生命、大自然的感動,來自於從小陪伴他長大的基隆河畔,當時螃蟹、魚蝦捉都捉不完,也讓他對自然有份特殊濃厚的情感。長大後,陳世揚擔任貿易主管,工作之餘仍賞鳥、賞蝶、賞植物,然而,多次出國視察時看到國外對生態保育的重視,對比台灣日益嚴重的環境破壞,他不禁感慨,不管國外的生態做得如何好,都是別人的國家,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週遭到底少了哪些生物?棲地被破壞到什麼程度?」因此陳世揚在1996年,台灣蝴蝶保育學會成立時,全心投入蝴蝶生態保育,並發心擔任無給職秘書長。 以原生植物復育蝴蝶 而說到他與劍南步道的結緣,則來自於一個巧合,當時中山區公所正在進行避免坍方的工程,於是請陳世揚到步道看看,他發現以人的角度而言,工程做得很好,這裡也是台北近郊知名的登山步道,但從生物的生存條件來看,不能算是良好的棲地環境。陳世揚深信「棲地的健康是全面性的,只要做好單一物種的保育,就能做好整體的保育!」在他極力推動下,從2000年開始,區公所委託陳世揚與蝶會進行蝴蝶調查, 2002年年底,蝶會正式成為劍南路認養人,隨即展開一連串「劍南路蝴蝶步道棲地復育及社區營造」計畫。 位於大直、內湖、士林交界的劍南路,早期已經被先民長駐耕作,並種了大片的相思樹,開發十分嚴重,很多蝴蝶賴以維生的植物都被砍掉,陳世揚表示,他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種下劍南路原有的食草及蜜源植物,然後蝴蝶就會自己飛來。第一年的植栽在夏季,陳世揚常常一個人載植物上山與義工一起種植,揮汗如雨的辛苦後,植物仍因大太陽的曝曬而存活率很低;而且,大家辛苦種下的樹苗,竟不小心被區公所當成雜草除掉,或被人拔回去種,陳世揚立刻向區公所反應,並在樹苗旁做標示。在沒有人為的干預下,許多先驅植物如血桐等,也都開始蓬勃生長,再加上蝶會刻意種下的植物,果然讓原本生長於此的蝴蝶都陸續回來。 「之前要找到蝴蝶幼蟲的機會很少,種下植物後,常可以找到許多幼蟲。」陳世揚開心的說著,他形容就像是這條路又活過來了,充滿了生命力,現在的劍南步道,常常可以見到蝴蝶正在追逐、求偶、吸食花蜜,當蝶會在步道上種下食草植物──大明橘後,陳世揚更在發現了以往紀錄中沒有的台灣小灰蛺蝶,陳世揚非常興奮,「就像是幾十年不見的老朋友突然又回來了!這種心情無法形容!」原本就在這條路上的台灣小灰蛺蝶,因為陳世揚的努力從無到有,再一次的重生。 在復育植物、蝴蝶的同時,陳世揚不但招募義工成為解說、調查的高手,更進一步落實到社區化,「光做復育,沒有民眾的參與、義工的導覽解說,這條路還是死氣沉沉!」陳世揚說,只有當社區居民認識、喜歡蝴蝶步道,把它當成自己的後花園時,才會主動的維護步道、進而愛護自然環境。記得訓練第一批義工時適逢發生SARS疫情期間,留下來的人數不多,但仍有一位義工──吳柏林,自發性的每天傍晚拿著桶子到溪邊裝水,細心為每株植物澆水,整個夏天都不間斷,有一次還不小心跌進水溝裡,陳世揚感動地述說這些往事。 目前,每月例行的蝴蝶生態調查時,都有居民主動跟隨,並向鄰居解釋蝶會正在做的事情;此外,對一般民眾,除了固定的導覽,目前已有兩次的認養植樹活動,綁上認養人小牌的小樹苗,讓民眾更有參與感。 在最自然的環境下賞蝶 其實,打造蝴蝶新家園的過程是充滿難題的,除了一開始找不到植栽,種下後又被拔走,遇到私人土地時無法挖種,以及外來種入侵危害原生動植物等等,甚至有人質疑蝶會是不是在作秀,面對這種種疑問,陳世揚只以淡淡一句:「就讓時間去證明吧!」做為回應,無論任何阻力,因著與生物、義工的美好互動,他仍秉持營造健康棲地的理念堅持下去。相對於這些看得到的困難,陳世揚指出,人類的錯誤觀念才是最大的問題,許多人以為賞蝶就應該一次看到非常大量,導致大家習慣到網室看蝴蝶,然而網室是把蝴蝶關在封閉的空間裡,「就像把你關在籠子裡,你也不會高興!而且,網室裡的蝴蝶會因為沒有食物而死亡,對小朋友而言,親眼看到大量死亡的蝴蝶,將會造成多大的心靈創傷!」 於是,陳世揚希望透過劍南步道的推廣及解說,讓大眾瞭解到開放空間的賞蝶是最自然健康,也是對蝴蝶最好的方式。陳世揚說,大自然的蝴蝶配合著時節等種種因素,可能一次看到很多,也可能看不到,而且蝴蝶不只是供人類欣賞,牠還負有傳花授粉,幫植物傳宗接代的重責大任。因此,蝴蝶也可以說是人類用來監測環境的指標,如果蝴蝶數量減少,代表著棲地嚴重破壞,植物也會跟著變少,其後一連串的食物鏈都會受到影響;在親見台灣嚴重的環境破壞,及復育劍南步道的過程中,陳世揚體會到「一個地方原有的生物不要讓牠滅絕,而不屬於此地的生物不要讓牠加入」,簡單的兩句話道盡生態保育的原則,生物之間息息相關,應該取得平衡點共存共榮,「人必須要很謙卑,我們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要常想到這一點,就會尊重所有的生命!」 以蝴蝶為師 陳世揚的這份體認也實踐在他的行為,曾經他從山上帶回一隻台灣黃蝶,單一食性的牠當時只吃一種名為七日暈的植物,一天晚上,七日暈快被吃完了,半夜十一點陳世揚開著車、爬上山只為摘葉子回去,問他為何如此大費周章,陳世揚瞪大眼睛說:「我怕牠餓死,不能害死一個生命啊!」 蝴蝶對他而言不只是動物、朋友,更是學習的對象,陳世揚曾看過一隻黃領蛺蝶幼蟲,身上已爬出許多隻寄生蜂,身體的組織也被吃掉,但牠仍正常行走、吃東西,還想掙扎著活下去,此後,當陳世揚遇到挫折時,就會想到那隻幼蟲,並告訴自己「挫折算什麼,應該更有精神,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而以無比耐力躲在落葉底下度冬的大紫蛺蝶幼蟲,也帶給他極大的震撼與啟示,他甚至還會以蝴蝶的單一食性,及對環境的挑剔容易造成滅絕,告訴小朋友不要挑食。蝴蝶的一切早已融入陳世揚的生命中。 陳世揚說,我雖然是做蝴蝶保育,可是一旦把植物種下,相關的昆蟲、蝴蝶會來,青蛙、鳥等動物也都會出現,當初劍南步道的認養期限只有兩年,但陳世揚從經驗中得知,生態保育沒有五年以上是看不到成果的,於是在他的堅持下,主動要求期限設為十年,用時間等待生物回復,並希望將此打造成台北近郊最適合賞蝶的生態示範及戶外教學區。整個催生的過程,陳世揚將劍南步道視為自己的小孩,每當看到日益豐富多元的蝴蝶,他總感恩的認為是大自然的豐厚回饋「相信自己!相信台灣!台灣的生態將會愈來愈好!」陳世揚抱持著「總要有人投入去當傻瓜」的精神,以蝴蝶為引子,吸引大眾接近自然,將生態保育的正確觀念帶給每個人。 大地回春之際,正是花朵盛開、植物復甦吐新芽的日子,漫步於劍南步道上,有時可見青帶鳳蝶快速飛過眼前,留下一道青色光芒;再往上走一段,兩隻黃蝶正在遠處緩緩的跳著求偶舞,春天在蝴蝶的點綴下更加美麗。陳世揚以一貫樂觀積極的口吻說:「十年後,蝶會將會退出劍南步道,讓當地社區接手,蝴蝶將在此永續生存下去。」現在他的角色就像是打地基,將劍南步道的環境基礎打好,生態會自己回復、生物也會永遠以此為家,蝶舞滿山徑的動人景象在陳世揚的努力下,已然不遠!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26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