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嚴法師 《楞嚴經》裡有一則關於波斯匿王的故事。波斯匿王六十二歲的時候,和佛陀談起「老」的問題,並問是否有東西是不會改變的。他說:「我不只是一年一年地變老,甚至每月、每天、每秒都在變老。」佛陀問他:「你已經看到了『無常』,可是你看到『常』了嗎?」波斯匿王不知如何回答,於是佛陀又問:「你看過恆河的水嗎?你三歲時看的水和現在有什麼差別?」波斯匿王回答說,那時的水和現在沒有什麼不同,佛陀便說:「所有外在的現象都不停地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本身。」 我們一直處於逐漸衰老的過程中,只是平常沒有察覺而已。從十歲到二十歲有許多變化,從二十歲到三十歲也有許多變化,一直不斷變化。當我們最後成為老人時,才發現原來自己已經度過這麼多的人生階段。 人一生最痛苦的時刻,大概有兩種情況,一個是與相愛的人生離,一個則是死別。生離比死別更令人傷痛,因為人死了,已經不能再做什麼;通常在歷經了最初的痛苦時刻後,大概都能體會,再哀傷下去也沒有什麼用。這兩種情況都會讓人感到很痛苦。 變,是唯一的不變 大多數的人害怕死亡,對死後是否還有生命感到懷疑。即使相信有來生的人,也不免對死亡感到苦惱,因為他們不確定是否能和所愛的人重聚。中國著名小說《紅樓夢》的主角林黛玉,因為看到桃花在最美時凋落,而聯想到人生不也是如此,也可能在最巔峰的時刻就離開人間了。她為花朵的凋零而哭泣,並埋葬了它們;同時也想到自己死時,又會是誰來埋葬呢?她因此體會到,人生不過是生離與死別罷了。 有關無常這一個主題,唐朝詩人白居易也曾寫過一首詩,詩名為〈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紅樓夢》中,少女心中的悲傷與詩人所感悟的,兩者的差別是在於前者只看到了事物的衰敗和無常,而詩人卻體會到不斷更新、自然界循環的世間相。詩人雖然看到了凋謝,但同時也看到了繁榮。雖他講的是道家的思想,不過由於談到了因緣,所以也是佛教的思想。所有事物的聚合,皆因過去的因緣不斷地聚散所致。「有」中必有「空」,「空」中也一定有「有」。詩人並沒有因為無常而憂愁,只是覺察到了世間變化。 《楞嚴經》提到,所有的事物都是在變化之中,有什麼不會變呢?波斯匿王所堅信不變的水,只是名稱上沒有改變;今天從恆河取回來的水,絕對與波斯匿王當時所看到的不同。有些哲學家和神學家也許會爭論說,宇宙中還是有一些恆常不變的物質,或者是有一個偉大的存在,譬如神或上帝,不過這都不是佛陀的體悟。佛陀告訴我們,萬物皆有不變的佛性。佛性是恆常的,並且不在現象之外;它沒有基本的物質體,也不是一個名為神的外在實體。 唐朝崔護也做了一首詩〈題都城南莊〉,內容為: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詩說的是,有一年桃花盛開了,帶給詩人莫大的快樂,隔了一年,桃花依舊,但人事已非,卻給詩人帶來了悲傷。這首詩真正要說的是,雖然大自然沒有改變,但是人的感受改變了。 我們要知道,煩惱是沒有必要的,因為自然界總是一直變化,不斷地生滅。如果我們了解這個道理,就不會因為某些東西出現或存在而高興,也不會因為某些東西消逝而懊惱。我們不會因為獲得某樣好東西而興奮,也不會因為失去它而沮喪。 有一次我在東京,和朋友們約好了一起搭火車。這火車是按照相同的路線一直在城市中環繞。當我來到火車站時,其中一個朋友還沒有到。有人就提議不要等了,繼續我們的行程,但是另一個人反對說:「萬一他坐過站了呢?」我回答說:「沒關係,這火車會一再地來回環繞。」 一旦發生變化,我們真的無法預料事情會演變成什麼樣子;我們無法明確地預知未來。但是有一個可以確定的原則是:現在與我們有關的,未來也會與我們有關。也許大家都曾有過一種經驗,明明才剛剛碰到的人,卻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或許因為過去世就認識這個人;可能他曾經是家人,也可能是親密的朋友。 不違因果法則 有些人在遇到惡劣處境時,總是想盡辦法逃開。臺灣有位藝術家,覺得臺灣不安全,所以移民去了美國,可是沒有多久,卻在佛羅里達州車禍身亡。另外,還有一個例子,有一個人算命,結果被算出會溺水而死。他為了安全,所以便留在家裡。三天後,卻在洗臉時死了。像這樣難以置信的事的確會發生,如果你命中註定會遇到,終將會遇到。不變之中含著變;如果那個被算出會溺死的人,在那幾天外出,也許真的會淹死在河裡或湖裡。可是他的情況,卻是死在家中。 因經常在變,果也經常在變;可是因果的法則不變,它是恆常不變的。事物持續地在生滅,可是對一個還沒有開悟的人來說,恆常不變的只有這個「死亡」。凡夫的煩惱,來自於對變與不變的不了解。人不但生理在變,心理同時也在變。一個人也許生來貧窮,但是最後卻發達了;也可能是開始時富裕,卻以窮困告終。沒受教育的人可以成為博學多聞的人,低劣的品格也可以轉化為優秀的品格。 我們一直處於變化的狀態中,如果沒有變得更好,那就是變得更糟。而唯一不變的,就是我們的佛性。即使是最壞的人,到頭來也會求懺悔;只是當時在個性的驅使下,做了那些不好的行為。 大部分的人對來生抱有期望,雖然不能完全肯定有來生,卻仍然懷抱期望。他們以為來生的變化,不過是換上了一張新面孔,原有的好處仍然存在,這是自私的心態,只會給自己帶來煩惱。完全解脫的人是不被變化所困擾,你可以說沒有一樣東西不是他們的身體,也沒有一個地方他們一定在或不在。他們無處不在,沒有固定的地點。這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解脫自在。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3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