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邱惠敏 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也不會知道你將拿到什麼。 電影《阿甘正傳》的經典台詞,訴說著生命的無限可能。對吳大仁來說,原以為他的人生將和他的兄弟一樣,在宜蘭種田過一輩子,卻因為星雲法師的一句話,讓他離開故鄉,遠赴南台灣的高雄就讀佛學院,學佛帶給他截然不同的人生,也讓他與藝術結下不解之緣。 吳大仁接觸佛法的因緣很特別。早期星雲法師到宜蘭弘法時,雖然省籍與語言不同,他的奶奶與姑姑卻十分護持法師,並在星雲法師座下皈依三寶,奶奶更囑咐全家人要盡全力護持法師。「我們一家三代從奶奶、姑姑和我,都與星雲法師有深厚的因緣,我姑姑比我更早南下高雄,擔任佛教幼稚園園長。」 一句話改變一生 從小,吳大仁就要下田幫忙農務,雖然很渴望上學,但常因農忙而無法準時到學校上課。九歲那一年,星雲法師來到家中關懷,突然問他:「我帶你去佛光山念書好不好?」這句話對一心渴望念書的吳大仁而言,就像拿到改變命運的一顆巧克力。因此,小學畢業後,他就南下高雄就讀東方佛教學院,不僅從此脫離務農的命運,更開展出不一樣的人生。 回憶起在佛學院的課堂上,吳大仁對美術課最感興趣,作品也屢受授課老師的讚許,並接觸篆刻、繪畫與書法,這又替他的生命開了不同的窗,就像改變他人生的另一顆巧克力。 或許是所謂「宿世善根」,吳大仁無論是學佛,或是學篆刻、繪畫,機緣都非常好,除了親近星雲法師學佛,也曾從南懷瑾老師學禪;而在學篆刻、練書法與畫山水等方面,曾受張大千、王北岳、曉雲法師的指導,都是名重一時的大師,而他也不負眾望,每每參加比賽都獲得佳績,並開創出自己的風格。 然而,學習佛法與藝術的路上,卻也讓他的內心產生巨大的拉扯,面臨了人生的抉擇。這也是許多人經常好奇問他的問題:「為何沒有出家?」吳大仁說,由於就讀佛學院,出家對他而言看似理所當然,但他自忖,出家有弘法的責任,就是將自己完全奉獻給三寶;而藝術需要時間琢磨,一旦出家,勢必無法全心追求藝術的最高境界。 吳大仁說,正當他苦惱於未來時,因為讀了《維摩詰經》而豁然開朗,他發願要向維摩詰居士學習,以在家居士的身分接引更多人來學佛,護持正信的佛教,做為報答三寶恩的另一種方式。所以自佛學院畢業後,吳大仁選擇做一個藝術「阿甘」,在藝術的領域深耕不輟,至今已舉辦了十六次個展,並且經常受邀至海外開展。 書法「第一班」 自佛學院畢業後,吳大仁又續留母校教授佛學與書法,1980年才返回故鄉宜蘭,最初他先在台北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擔任書法老師,其中很多學生是榮民總醫院的護士。「我稱這班學生為『第一班』,大家一起研習書法與佛法,成員至今一個都沒少。」這群學生一路跟隨他學書法超過二十年,這些學生平時除了學習書法,知道他曾就讀佛學院,希望他教授基礎禪坐,有時吳大仁也帶學生去朝山,除了書法,也是學生學佛的入門老師。 在「第一班」學生的眼裡,吳大仁總是笑口常開,十分平易近人,不像維摩詰居士那樣嚴肅。第一班學生現今在社會上都有一定的社經地位,相對地也承受很大的身心壓力,可是來到班上,每個人都放下身段,放下壓力,專心地練書法。「學生們很喜歡來上課,還跟我說,最期待一星期一次的書法課,寫書法好像有魔力,讓他們的煩惱與壓力通通不見了!」吳大仁轉述學生的話,他說,這就是書法的妙用,每一筆每一捺,其實都反映出內心的真實狀況,不僅可以練字修性,也讓人練習專注與調心。 無論到哪裡教授書法,吳大仁班上的氣氛都很和樂,學生有任何疑難雜症都會來請教他,此時他就讀佛學院的背景就派上用場,加上「在家居士」的身分,讓許多求助者覺得沒有距離而更能卸下心防,「這也是我當初始料未及的,大家有些家務事或學佛問題不好啟齒或直接問法師的,便來問我,我也很樂意分享自己的所知與經驗。」 吳大仁說,佛法與書法是他生命很重要的因子,他相信,別人也可以透過「雙法」來體悟人生。「佛法與書法都能助人修身養性,希望人們能從練習書法,而走上修行佛法。」 推動榮總醫院大德病房成立 除了用書法接引人學佛外,吳大仁有個鮮為人知的善舉,就是共同推動成立榮民總醫院大德病房,這一切也緣於書法和「第一班」的因緣。 1990年,榮總有意成立佛堂,當時,他的學生蘇逸玲擔任督導,邀請吳大仁幫忙設計佛堂,並擔任榮總慧心社的指導老師。這期間,吳大仁安排了很多課程與活動,除了為醫病人員、家屬等講經,也教授學佛行儀、籌辦法會,吳大仁說,他希望慧心社不僅是佛教徒的聯誼聚會,還要富有教育意義,讓人認識正信佛教,進而護持佛教。 因為擔任慧心社指導老師,吳大仁認識了積極推動佛教臨終關懷的林懷正醫師,並捐出作品義賣募得七十多萬元,做為佛教蓮花基金會成立的善款,也促成基金會於1994年順利成立。 後來他更積極協助佛教蓮花基金會推動大德病房成立,這背後有一個吳大仁親身經歷的故事。吳大仁說,「大德病房的成立,是因為看見心平法師臨終所受的苦。」 吳大仁回憶,1994年時,同為宜蘭人又同在東方佛教學院學習的心平法師,從美國、加拿大視察分院法務回台,身體不適接受檢查,結果發現罹患肝癌,因為吳大仁的關係就近在榮總治療,他幾乎每天上完課,就去探望法師。當時癌末病患只能靠不停施打嗎啡,但施打完到真正止痛又需要一段時間,病人要多受許多折磨,加上嗎啡劑量並非機器控制,所以施打過量時,人也不清醒,「每次看到心平法師受到那樣的病苦,看在眼裡卻痛在心裡!」 那時台灣除了馬偕醫院,並沒有安寧病房的設置,他體認到臨終關懷的重要與需要,所以發願推動成立一個讓患者有尊嚴離開人世的照護之處。1997年,吳大仁再度義賣作品籌措經費,協助成立大德病房。 為了不讓病人與家屬認為到大德病房就是等死,也不希望病房的氛圍是冰冷、沒有溫度的,所以他推動「病房藝廊化」,將自己的作品捐給大德病房,讓來到這裡的人彷彿來到藝廊,能欣賞藝術之美,而不是邁向死亡的幽谷。 發願推動佛教藝術 一直致力於以書法接引人學佛的吳大仁,經常鈔寫《心經》與人結緣,至今已寫過上萬遍,他也將作品做成月曆義賣,幫助佛教團體,每年年節也應邀揮毫,以佛偈法語、創意春聯為人送上祝福。 堅持「非佛教主題不畫」的他,以別人稱他為佛教藝術者為榮,他認為:「佛教藝術與一般藝術是不同的,雖然都是追求美,但佛教藝術更能引人『思考』、『反省』,讓觀者與作品進行內心對話,引起心靈共鳴。」 未來,他希望成立一個佛教藝術基金會,設立佛教美術館,提供給佛教徒,包括法師、居士展覽的空間,同時保存佛教藝術品,讓更多人看見佛教藝術之美。 篆刻藝術 鐵筆柔情 結合書法與雕刻藝術,吳大仁的篆刻也獨樹一格,技藝之巧備受推崇,用「鐵筆」,也就是雕刻刀,在方寸之間刻畫文字、佛菩薩或僧人,線條樸拙卻藏有細膩,就像他給人的印象,樸實的外表下是真才實學。尤其,在他的書法作品上鈐印佛像篆刻,更具畫龍點睛之效,讓書法藝術更有加乘效果。 |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3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