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曾偉禎 一個簡單的故事,卻激發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心理深層效應。 只要女兒能上學 一位在高雄港打零工的無照潛水夫──武雄,平日也是廟會的乩身,因為孩子「妹仔」已屆學齡,警察找上門,請他辦理戶口,讓小孩可以上學。沒想到一到戶政事務所,才發現他在法令上不具辦理資格,因為已失蹤的同居人和他交往當時就是已婚身分,所以雖然阿妹仔是他親生的孩子,但在法律上他卻不是她的父親!從此刻起,他想盡辦法解決,卻發現社會邊緣人的他,根本是戶政、立法制度上的人球。 《不能沒有你》是戴立忍導演的第二部劇情片,片中呈現僵硬法治與人情事理的衝突,影片故事格局不大,卻因導演自覺以黑白影像風格,在控訴媒體的冷血與僵硬的戶政法上,更可突顯社會冷清,對應父女獨居於陋室、可愛的女兒陪同上工,所帶來的溫情浪漫,產生奇妙的平衡;並帶來情感上與社會上的深度效應。高雄的風貌在黑白影像上,尤其是五金街與小船塢,與超現實間撞擊出濃濃的懷舊感;父女騎車北上,甚至偷摘芒果,都美到眩人目光。這份自覺難逃刻意,卻成就美事。 在真實的新聞事件中,民政法因這起事件已有解套,導演不用聲嘶力竭的控訴腔調講述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的反而是對小人物滿滿的同情,以及小人物「不能沒有你」,就只是「只要能夠在一起」的單純願望。 到底誰該反省? 在媒體如蟒蛇猛獸的今日,戴立忍曾表示拍這部片,主要是批評媒體的嗜血,沒想到媒體卻對本片的報導如此友好。殊不知任何一個激動情緒,能去頭截尾炒作成衝突性高、好賣的故事,都是媒體賴以維生的養分。這部小成本電影,不僅獲得台北電影節首獎,又得到南非影展最佳影片,在日本也拿獎、獲獎金,更特別的是本片是黑白的,具有多重的話題性,正當風潮,當然獲媒體的青睞報導,這也是當初始料未及的吧! 然而,在影片中,所要真正反省的,應該是那一群已被羶腥媒體餵養成冷血的觀眾,以及在媒體及制度下工作、在權力高位上不知民間疾苦的人們。警察在執法時的流氓派頭,立法委員的油條式圓融,記者小姐如僵屍的冷血無情,和戶政工作人員的「晚娘」臉孔,就是鮮明的例子。相較於主角的好友阿財,一言不發就行動的真摯,產生強烈的對比。 戴立忍透過影片所祈求的無非是人性的溫度,渴求溫度卻以冷靜的黑白,反而撞擊出令人錐心的心理效應。他要說的不過是一句:「只要一開始給一點溫情,就能打破所有疆界。」但總是等到要兩邊都激烈固守本位,出現戰況,免不了衝突,爛打一翻,小人物被逼到牆角,社會付出高額代價了,才見著和局,這才是令人不忍。 戴立忍看不起濫情卻頗擅於經營情緒、拉高衝突,幾處表現都有可看性。首先全戲最精彩的台詞:「阿妹仔,妳真的能看見水底的爸爸?」阿妹仔說:「我只要一直看、一直看、就會看到。」影片掌握了簡單的操縱情緒公式,先鋪陳說明,再到第二次的下水時,因為氧氣幫浦又故障,在幾乎命喪的時刻,武雄仰視水面鏡頭,聽到阿妹仔的聲音,還看到從船邊她俯瞰水底的畫面,超現實的幻覺,連同呼吸聲,製造如夢似幻如泣的效果,拉提觀眾對已被體制拋棄的武雄的強烈不捨。交叉剪接他出獄後在工作之餘,在放學時分,出現在各個不同小學門口,翹首尋找的畫面,才得知社會局早已安置妹仔到不同家庭,他被法令制止知道她的下落。最後一場戲,單純讓武雄站在船首,無言從海域一路開向港邊,看著多年不見的妹仔……這都讓一部簡單的電影展現了不言可喻的張力。 個人喜歡影片的場景設計以及場面調度,高雄五金街裡兩個好友窩在那兒吃飯工作,於環境狹窄中互相取暖,堪為難忘的經典畫面;加上男主角陳文彬與陳志儒的表現亮眼,兩個素人演員客串演出好哥們,兩人對話的方式,也相當令人讚賞。陳志儒演的「好朋友」面無表情,聽了所有人的冷嘲熱諷,然後,像翻桌子一樣,開打起來,是內蘊力強的表演。演出妹仔的趙祐宣,那雙靈動的大眼,更是令人一見即憐,戲劇上的效應立即加乘。 萬法唯心造 雖然電影界期待2008年《海角七號》或《冏男孩》的票房效應,能在 2009年《不能沒有你》再度展現,但是88水災將所有社會能量轉到救災,以及比電影更具戲劇力的電視連線災區採訪,和挖掘官員救災不力的口水上,讓電影票房不盡理想;但導演戴立忍在引起文化、社會與法治各層面的注意,以及對影片的討論,已經達到今年國片最高的效應。媒體人、文化人與影評,從各個角度,各自解讀,熱鬧不已。 但是從另一層次來看《不能沒有你》,我們所處的社會本是一個二元對立的世間。人類架設了許多社會機制,旨在服務,或杜絕弊端;但每個設置,就是每一個美意,只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都是可能把當事人推下萬劫不復的火坑。片中浪漫的港邊小屋,但一般人可能覺得汙濁到無法住人;戶政所的人員依法行事,他們碰到這個港區零工,不願依法,就是鬧事。再從社會局角度看,打零工的單親父親無法讓學齡兒童報戶口,這明擺著就是「失能」與「失衡」的家庭。只是當警察、戶政、社會局一一插手介入,卻斷了父女兩人間的共生臍帶,兩人成了失魂人,造成更多問題。 層層疊疊的社會機制,沒有良性互動;人被媒體的大量訊息轟炸,產生麻痺,一切通路,均阻塞不通。當人要通氣、活血、化瘀,難免要大痛一場。片中的轉折是前台北藝大戲劇系系主任馬汀尼在片中演出社會局主任一角,溫婉堅毅,在體制中迂迴走出一條路,化解了法令的僵局,讓父女兩人重新有了呼吸的感覺。 生命的幸福、世界的和平,真義為何?該如何企及?萬法唯心。眾生各自安住,自有其三藐三菩提。在「心安平安」的認知下,拿捏「強制執行」、「溫情主義」間的中道,這不二之法,才能真正的解套。 不論如何,《不能沒有你》像是一支刮痧棒,把台灣社會的血瘀,一刮而出,雖痛,但有益健康。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1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