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偉禎 人們對死亡與未知,均充滿無名的恐懼,而我們所採取的方式,通常是逃避、不面對、不接受,然而到了最終不得不面對時,卻是慌亂、茫然與無知,這樣也註定了生命是一首悲歌。 《最後的美麗》的導演為墨西哥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2006年以《火線交錯》獲坎城最佳導演,並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今年再以本片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挖掘更深的內心世界,開發出另一層次的感人力量,也震撼你我的心。 本片男主角哈唯爾巴登((Javier Bardem),飾演沉重到幾乎不真實的角色,劇中的鄔斯巴(Uxbal)是一個複雜的角色,他是一個忠誠的父親、一個心碎的情人、一個街頭罪犯,及一個通靈者,在人生突然面臨死亡的無常時刻,他忽然強烈地感到自身的脆弱,這也使得他的人生發生變化。巴登因演技令人讚賞,因此獲得去年的坎城影帝的肯定。 本片陳述了一件事實,就是世間最平等的事,所有人出生後隨時都面臨死亡,只是大部分的人並不知死亡如影隨行,有覺知者又常因塵世雜務糾纏心智,忘卻正念的生死觀。而更大的感嘆是,無論已知死期將至者,例如片中罹癌的男主角;或不知死亡隨時可能來到者,例如那些中國偷渡客,在面臨生命無預警的消逝時,常是同樣茫然。在影片探討「在生命的最末一站,該留下什麼」的主旨中,這齣戲恰是標誌著東方佛家思想中人應「積極受報、發願、還願」的生死觀。 生命的矛盾與掙扎 本片故事是發生在西班牙,各地移民雜處的巴賽隆納邊陲社區裡,社會的邊緣人鄔斯巴是一名深愛兩個孩子的單親爸爸,儘管孩子的母親有著兩極的情緒和十分嚴重的躁鬱症,並且酗酒,但他仍努力維繫孩子與母親關係。鄔斯巴從事非法的仿冒品批發,也當工地非法工人的掮客;同時還是位靈媒,為亡者傳話給生者以賺取酬勞。他深愛妻子卻無法驅除妻子的心魔,或給孩子更大的耐心與更好的教育,在愛與罪惡的夾縫中掙扎生存。 鄔斯巴身體不適,檢驗結果已是絕症末期,生命突然進入倒數時刻,原本的世界也開始崩解,他開始珍惜著每一刻與家人相處的時光,並極力安排好未來所有的事。雖然許多事不盡如意,辜不論是為了贖罪,或是無條件地付出愛,他盡力地將生命之光燃燒至最後一刻,綻放最後的美麗。 本片導演在編排《最後的美麗》的意圖明顯:在面對生命的最後一刻,該留下什麼?透過一位生活於社會底層的單親父親角色,因積極助人與安排後事所露出的生命之光,凸顯出許多人性的層次,鄔斯巴走前對朋友有義,對孩子有情,展露了人性光輝,但在這光輝的背後,導演仍不忘呈現生之痛苦:人一生可能是混亂、茫然、無奈的綜合體。而意識是如暴風雨般的流沙,對照外在生存世界的混亂,或許那正是內心實相的展現。 黑暗伴隨著光明 人心的黑暗和光明面同時出現在鄔斯巴身上,回望和妻子的初識的浪漫,以及孩子的可愛,哪一個是自己眷戀不已或割捨不下的?人生最後一站就要下車,他要留下什麼?他心懷憐憫,而自掏腰包買了電暖氣給來自中國的偷渡工,不料卻陰錯陽差,瓦斯漏氣讓這些人在密閉的地下室裡,全部中毒而死,原意是心存善念、做好事,但結果卻出乎意料。而死前心想要全家和樂相處,但對妻子的不信任,再度讓他帶著孩子離開,無奈幸福夢碎。他安置塞爾維亞籍荷芭(Ige)於家中,隨著孩子對她的接納度日深,荷芭到底是不是可託孤之人?所有生前想散發的美麗的人性光輝,卻在無盡因果河流中,忽善業忽惡業,不斷輪轉浮沉。 片中入夜前一群鳥在天際的剪影;海豚集體自殺的沉屍的沙灘;電線上掛的球鞋在遠處夕陽前的剪影;工廠煙囪放出來的墨黑濃煙將天空剪成陰鬱的心相;而檢驗癌症的核磁共振圖,如同暗地嘲笑庸碌無知人類的魔鬼……其實都有其意象,例如那日益嚴重的壁癌對比了男主角體內的癌症,而那啃食壁癌粉的蛾可是等著要烏斯巴納命來的夜叉?街頭電視牆上播出的海豚集體死在海灘上,呼應後段瓦斯中毒的中國偷渡客的屍體,原在外海棄屍卻被海浪漂流回沙灘上。 劇情繼續上演,可以代鄔斯巴照顧兩個小孩的荷芭有沒有回來?他已無法確定,因為他得上路了。令人遺憾的,擁有靈媒身分的他,對生命的覺醒雖有想提昇之意,但對生死實相與其他人一樣茫然,因為他死前的心並不寧靜,只有到了不得不走時,才領悟這一切。 看見生命的實相 電影一開始跟結尾一段相互呼應因果與輪迴的對話安排,是劇中靈媒前輩對著鄔斯巴說:「你準備好了沒?」「今生的債要在死前還完。」以及「你放不下孩子?」鄔斯巴不語,她繼續說:「你以為是你在照顧他們?是天地萬物在照顧。」 讓人感受到唯有體悟人生一切的起落皆無常後,便能用愛跨越生死;在黯闇人生的句點畫下時,為自己心愛的人們,也為自己的生命點燃一盞永不磨滅的愛之燈。片尾呈現死後世界是一片雪景,因為在那一片雪白的世界,人冷靜下來了。鄔斯巴見到了仍是他記憶中年輕模樣的父親,父親引導他緩緩走在另一層次空間的生命道上。 如果人生的茫然庸碌無可避免,那提昇靈性的覺醒也當然是必要的。導演依納瑞圖雖沒有明說如何提昇,觀眾可從從他人生命故事的幻境,回到此生生命的幻境;修行者可轉化看完電影的陰鬱覺受,進入踏實的覺醒之途,並且不停留在概念式的探討,因為那對了生死無益,若能進入實修體驗生命實相,方是人生真諦。聖嚴法師曾說:「人生是來受報、還願、發願的。」而超越死亡三原則:「不要尋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猶如在人生隧道中的罄聲,提醒生者。 看完影片不禁讓人思考,一代傳一代,是要傳下悲情無奈及無望?還是可以一份更透徹的生命觀的思考?如同片名《最後的美麗》,「美麗」的英文Beautiful拼錯成Buitiful,關於生命的美麗,若未經鍛鍊心可能只是一樁誤會,因為只有受過鍛練的心,才是光明行的開始。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3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