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聞
女友懷孕 剛上台大 建中生自責跳樓亡
|
(蘋果20120527)
一名剛推甄上台大經濟系的建國中學高三學生,日前得知女友懷孕,他選擇勇敢面對,前晚到女友家尋求諒解,雙方家長電話溝通後達成人工流產共識,不過男學生疑遭女友雙親責備,情緒低落,也自責甚深,回家後從住家19樓頂一躍而下,墜落乾涸游泳池,當場慘死。... 詳全文
|
|
公立學校畢典之前 廉政署:教師禁吃謝師宴
|
(自由20120528)
最近進入學校畢業季舉行謝師宴的高峰期,法務部廉政署提醒公立學校的師生,在畢業之前舉辦的謝師宴均違反規定,因為老師有打學生成績的權力,具有職務利害關係,老師不能赴約;老師如果要赴約,除非情況特殊採事後報備外,均需事前簽報機關學校首長並知會政風單位,落實登錄程序。... 詳全文
|
2012【前進國中銜接營 暨 爸媽的選修課】
2012【前進國中銜接營 暨 爸媽的選修課】
您還在擔心小孩能不能適應國中嗎?
我們雖然沒有把握能讓所有的鞋子都適應腳,但絕不贊成「削平了腳去適應鞋子」!
我們的小孩無須適應國中,他要把國中收納到方寸之間,做為揣摩與探索這個世界的一個開端!所以,我們不止是要幫小孩銜接,更要和小孩一塊兒前進國中!
另外還有「爸媽的選修課」,由國中現職老師和對國中校園生態有深入了解的大學教授聯席開講,讓孩子在前進國中的同時,爸爸媽媽也絕不缺席!
從6/20起,台北、台南、台中、新竹均有舉辦,升國中必修的七大主題課程,一次收納於四天三夜的營隊裡!
詳細資訊及報名,請洽人本網站:http://hef.yam.org.tw/forest/junior/index.html
迎戰國中數學
【陪伴孩子前進國中特別企畫】
迎戰國中數學
◎邱曉芬(人本基金會數學想想研發中心主任)
國中數學很難,一定要補習?
「國中數學很難噢!」升上高年級、小學畢業之前,孩子們時常聽人這樣說;言下之意是,現在不多努力些、把基礎打好,以後恐怕不易跟上(日子會變得很難過)。然而,這個說法符合事實嗎?或者,它比較是在嚇唬小孩?
按常理推想,課程裡的內容,總是有些難度,才值得一學。那麼,上完某個單元,做一些習題,被小考一下—在這樣的過程裡,覺得生澀,感到困惑,都是自然會發生的情況。能夠發覺困難而不害怕,甚至揚起鬥志,凝神定氣去對付它,不論是調動既有的經驗、大膽猜測與嘗試、翻閱課本找尋線索、對比自己的想法和書上的解答等,都是孩子需要一再鍛鍊,方能有所增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那些學得好的孩子,往往是不去補習的:要嘛自己試著惡搞,要嘛和同學討論看看,要嘛主動找大人協助(我們應該給孩子一些心理建設,讓他敢去問學校的老師,其中很多老師是樂意的,因為,這不僅彌補了課堂時數不足的缺憾,為學生解惑更是肯定教師的價值)。反之,去補習是加倍聽講的份量,除了浪費重複聽課的時間,還會把人弄得疲乏,把思考所需的餘裕全給填滿了。
一位明星國中附近的補習班老師坦言,他每教一題,就要學生接著做五個類似題,他們才會牢牢記住,並在平常和段考有出色的表現!(好處是,補習班能張貼紅榜,招攬更多學生!)然而,誰都知道,這是過度的練習,絕不是在學數學;長此以往,等孩子進入高中,題材更難了,能不繼續依賴補習嗎?一旦上大學,是要躲開必修微積分或統計學的科系呢?還是從這時才發展自己「學」的能力?就像參加長途賽跑,應該要鍛鍊肌力,從較短的距離、和較慢的速度跑起;惡補有如注射類固醇,即使得到一時的勝利,卻賠上終生的健康,值得嗎?
配合孩子心智成長的學習步調
「但是,國中數學真的難很多啊,包括方程式、函數、根號、證明…充滿抽象的符號!萬一學不來怎麼辦?」一定有人還擔心著,會這樣問。
首先,爸媽可以鬆一口氣,因為,經過幾次課程改革,課本的內容簡化了:回憶中那些整倒大家的單元,例如三角函數、等比級數、立方根等,都挪到高中去了;而國三的幾何證明,過去是要求寫出完整敘述,題型的變化也很多,導致大部分人無法消化,被迫把整個論證背下來,現在的學習目標則縮小許多,孩子只要懂得判斷,選擇題的哪個選項符合所求證,或是會填空寫出某個宣稱的理由就行了。簡言之,現行課程汲取「貪多嚼不爛」的教訓,更照顧多數人的學習狀態。
其次,從十二到十五歲這個階段,孩子不僅身體產生劇烈的變化,心智也有躍升的進展;因此,到國中才正式引入代數,其實是配合他們的成長;如果因為焦慮,讓小孩提前在五六年級「偷跑」,做很多關於a,b,x,y的代數題,很可能事倍功半。
畢竟,小學課程只是做一點預備,例如在六下,課本以整章的篇幅說明「等量公理」(註一),題目頂多像「(a-3)÷25=6」這樣的難度,學習的重點則放在:為什麼把「÷25」「搬」到等式的右邊,就要改成「×25」呢?也就是,要帶孩子瞭解所謂「移項法則」的道理;而到了七上,同樣的內容還要再進行一遍—事實上,整個七上課程的要旨,就是在銜接國小的數學,觀念上有所重複而加以深化!
說來說去,國中數學的確比較抽象,進度也比較快,但是別忘了,在此同時,孩子的學習潛能也比以前深厚許多。
學數學的目標,在於「追求理解」。
接著,讓我們來考慮,升學測驗與在校考試,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校的段考與平常考,都是在小範圍內鑽研,又缺乏可靠的難度控制,因此,可能會出現過量的題數,和一些為難小孩的題目(那種轉了好幾個彎,或用特殊辦法才解得成的)。更不要說,孩子不無可能會遇到有這種心眼的老師:習慣以難題來彰顯其威風,或者,刻意採用偏難的考卷來逼迫學生。
相較之下,升學測驗是綜合三年的大範圍,考驗孩子是否嫻熟基本觀念;不論是歷年的全國基測、或今年的北北基聯測,考題都被限定在「中間偏易」的程度(註二)。依照心測中心所發佈的消息,今年數學科考題分成「最易、次易、中等、難題」,四組題數的比例為「一比四比四比一」,這樣,整張卷子三十四個題目當中,有三~四個難題,而據說其中最難的那一題,通過率是二○‧四%(註三)。雖然不確知哪一題是最難,我們不妨舉出其中一個難題來(試卷題目依難易程度排序,底下這題出自北北基試卷第三十一題):
題目裡有兩個條件:外圈由一百四十八個小正方形圍成,以及,裡頭的長方形是「5:3」。如果孩子善於圖像思考,他就會想,這個比例實際是指「長和寬可以劃分成五份和三份」;若加上外圈,是在長(或寬)的兩端各加一個小正方形;而所要計算的長寬比,則是外圈的情況;因此,應該先算出,內圈的兩邊各是排了幾個小正方形?
這個考題是出得漂亮,還是不怎麼樣?這在個人見解上或有不同。不過,遇到這種新鮮的、不曾看過的題目,孩子怎樣能不慌不亂地分析題意、具體思考、和連結線索呢?
要解開這一題,固然需要對「比例」有一定的熟悉度,但每個學生其實都做過很多的(甚至太多的)比例練習,關鍵還在於自信心—這種信心來自於平常,就很習慣自己先對付沒看過的題目,在老師講解、或翻閱解答之前;這種信心來自勇敢嘗試,愛好思考,而逐步累積解題能力的過程。
總之,面對升學測驗,不但不必去補習、或猛做很多題目,反過來,那樣做是適得其反的!孩子需要被鼓勵的,是時常花一點時間沉靜下來,好好想一想某個章節的內容,要自己練習整理重點,並找一些題目來鍛鍊。孩子需要被引導的,是如何排除不當測驗的干擾,而能掌握學數學的目標在於「追求理解」,因此所要下的功夫,是累積做數學的時間,而非算過多少題目!
註一:「等量公理」是指,對於等式的左右兩半做相同的運算,仍保持其相等的關係。例如「(a-3)÷25=6」,對左半「乘25、得(a-3)」,對右半「乘25、得150」,因此可知「a-3=150」。
註二:所謂「中間偏易」只是概述,其中留有操弄的空間。為了讓國中教學能夠更為正常合理,基本學力測驗應避免成為精細地篩選學生的工具,不該選入較多的、較難的題目。
註三:所謂「通過率」,是指每一道題目在進入測驗中心的題庫前,都經過三百多位學生的預先測試,標記有多少比率的學生通過。
◎本文出自《人本教育札記》2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