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 【基地的美術課(上)】─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30,2019【基地】基地的美術課(上)
閔柏陵/三重基地教學與生活輔導員
前言—不要求”畫得像”的美術課
2011年9月,基地開了美術課。
這是第一次,基地不再只有英文、數學的課程。我們同時開了美術課、素描課、合唱團、木工課、熱舞課,當然也保留了原來的數學課、英文課以及陪讀。
開這麼多不同的課程,是我們一直想要做的事。孩子們在基地的英文、數學課上建立學習的自信,肯定自己並且有興趣討論與研究這些單純的學問,想受學習的樂趣。但我們知道,孩子們也需要各種不同課程的啟發,更多探索的機會、發揮自己的特長。雖然我們很能在生活中看到孩子的各種好,我們也想要有更豐富的課程,讓孩子發現並展現自己的好。
我從小就很喜歡畫畫,雖然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但大學順利考上美術系,讓我得到很大的發展空間。為基地的孩子開美術課就是我的不二選擇。我想著,這個美術課要安排什樣的活動進去?要帶孩子玩些什麼?我自己畫畫時,喜歡把不同的東西混搭在一起,創造不同於平面畫作的樂趣。像是:把大家沒想過的物品放在畫面上。我來上美術課,當然是要好玩一點囉!
而且,學期的最後一定要安排屬於孩子們展覽,正式的展覽,邀請基地的大人、小孩,以及孩子的父母來看孩子的創作,為孩子架一個展現自己的舞台。
因為想要有一個展覽,美術課的方向也變得清楚——要讓孩子的畫能展現自己,能將自己的能力展現得最好。要帶孩子們有能力展現自己的風格、想法、心情;那麼技巧與熟練就不會是第一要務,基地的美術課便不會像傳統美術課的單純要求畫得像,而是營造有趣的情境,讓孩子藉由自己的手創作,說說他自己以及他的畫。
從破除舊經驗開始
大家對學英文、數學有既定的成見:要多算、多背、多練習,分數高就代能力好。而雖然人們都説,美沒有標準,應該也跟著「沒有標準」的美術課,人們卻也有成見,而且這些成見深植孩子心裡。
孩子認為要「畫得很像,很具體,一看就知道在畫什麼」才是畫得好;會畫漫畫人物的人,當然就是很會畫畫的人。並且,大部份的人都覺得自己不會畫圖或是沒有美術細胞。
想想,這其來有自。還不會寫字的孩子,拿著筆在紙上塗塗抹抹,每個畫出來的東西,都會被大人問,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如果畫了隻貓,卻看起來像隻老鼠,這時就會有人說:這是貓嗎?怎麼看起來像老鼠!同時拿起孩子的筆,一邊畫一邊跟孩子説:貓應該要這樣畫。
傳統的美術課裡,老師要求塗色時千萬小心,不可以把顏色塗到線條的外面,要塗的乾乾淨淨、整整齊齊,都在輪廓線裡面。顏色上得很均勻的人,畫的最好,分數也是最高的。畫什麼由老師決定,畫的內容全班一致,最後,大家的作品看起來都很像。如果有人不依規定,或無法跟上大家的腳步,畫壞了,唯一的下場就是,重畫。
明明是一個講求自由,探索、創造的課,怎麼會變成這様?畫畫和講話一様,都是天生的能力,更是不需要門檻(寫文章就得認得字、數學要掌握抽象符號)就自然而然會有的本事。怎麼會孩子們長大後,最常掛在嘴邊的竟是:「我不會畫啦!」「我沒有美術細胞!」「我美術很爛的,小時候美術作業都是別人幫我畫的。」基地的美術課,首要做的事情就是破除孩子的這些成見,重新找回對美術的好胃口。
我想從「造型」、「繪畫材料」、「用色」著手,來破除束縛孩子的框架。
破除「既定形狀」的成見
我想要在第一堂課,就直接挑戰孩子們的成見,但不是大大的挑戰,是小小的一點點的埋下種子。
為了讓孩子們慢慢體會畫的好壞沒有標準,我選用了一個特別的方法:我提供幾個蔬菜或水果的外輪廓,讓孩子藉由這樣的外輪廓去畫成動物或人物,為了避免孩子太有壓力,我還特別提醒:只要簡單把動物的特徵畫出來就好。
孩子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練習,覺得很奇怪。以前的美術課,老師大多會要他們多觀察,還會搭配畫得很像的作品,同學間也會以畫得像不像作為好壞的標準。怎麼基地的美術課不這樣做?孩子們也納悶,動物的樣子跟蔬菜水果的樣子差了十萬八千里,要怎麼把蔬菜水果變成動物?這個奇怪的作法,恰好讓孩子有機會打破「畫的好」的標準,因為,怎麼樣都不會畫得像,就不會有「像不像」的問題與擔心,孩子們只要單純的畫就好了。
假設我設定的動物是「大象」,那就在任何一種蔬果的輪廓上,加上大象的長長鼻子、大大耳朵還有大象的粗粗腿,甚至粗粗腿沒有加也沒關係,只要把重點特色加在輪廓上,那麼就是一隻大象了。但孩子對於這樣畫大象的方式很陌生,他們習慣把真實的大象畫下來,該是怎樣的顏色就塗上怎樣的顏色,即使不夠像,也要跟真實的樣子越接近越好。
為了加強孩子敢下筆的勇氣,我會先示範很多次,這個示範要讓孩子有「這樣畫也很好」的信心。所以我會故意使用簡單的線條,畫出簡單、討喜的美感,多幾次的示範後,鼓勵孩子自己試看看。一開始先挑不同的蔬果,畫出不同樣子的大象;然後挑同一個蔬果輪廓轉不同角度,也可以畫出不同樣子的大象;最後再發展同個角度同個蔬果,畫出不同樣子的大象。
(圖一)小孩的大象練習
孩子們動筆之後,有的人是簡單的線條,有的人會加花紋,有的人喜歡花俏特別的造型,每個人有各自擅長、喜歡的風格,就會描繪出不同個性的大象,這些大象經過孩子的詮釋,就不再是普通的大象,或是動物園裡我們看到的大象,而是被孩子賦予意義的大象。這樣畫圖,正是「有意義」的開始。
破除畫畫材料的侷限
每週我會帶我示範的作品給孩子看,不是為了示範主題或內容,而是示範畫畫材料的特性與使用方法。示範時,我會特別留意,讓自己保持只示範用法,絕不會果斷的說在哪裡要怎麼畫,或是要用怎樣的顏色。另外,為了讓孩子畫壞的機率降到最低(畫到最後糊成一團,或畫得不滿意沒有修正的空間),我會挑選適合的媒材,也會多挑選漂亮、飽和的顏色或小物件,讓孩子有不同的搭配可以玩。
我非常喜歡給孩子用壓克力這個材料,一來壓克力是個很快乾的顏料,適合孩子們作畫的速度,再來壓克力的覆蓋效果很好,孩子可以不用擔心畫錯,或是畫了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反正再蓋上去就好啦!為孩子們安排一個安全的、適合的畫畫環境,減少為畫糟、畫錯擔心,孩子們就更有餘裕展現自己的能力。
除了顏料,我也會刻意讓孩子用不同工具取代畫筆,有牙刷、海綿、棉花棒…,也會拿各式各樣的材料,讓孩子加入作品中,例如報紙、紙膠帶、雜誌…都會是作畫的材料,使用這些不習慣的東西時,孩子們可以自然而然跳脫既定的認知,而組合這些不同的素材,總會有新的火花。
曾經,有一堂課我們用牙刷當畫筆,層層疊疊的把壓克力顏料刷在紙上,但又不能太厚,要薄到可以看到每一層的顏色。最後,配上鈕釦,完成一幅畫!孩子沒想過竟然要在作品上貼鈕釦,立刻就有孩子問:「可以不貼鈕釦嗎?好難,要怎麼貼阿。」其實,基地的美術課沒有一定不可以怎樣,每週的畫材限定,就像一場遊戲規則,就如同環島,可以開車、騎單車或是走路,不同的方式,會有不同的一種挑戰,將鈕釦貼在作品上,也是一種作畫的挑戰。
孩子這樣問,並不是真的不想這樣做,而是沒想過可以這樣做,因為沒嘗試過而有了擔心,但也是一種躍躍欲試的興奮。誰說畫面上不能貼釦子咧?而且,釦子可以隨意安排,不僅可以自己選釦子,要多要少都可以自己決定,可以先安排,也可以等顏色都刷完後,再決定釦子的安排。孩子一邊玩顏色,玩混色,一邊玩牙刷,用各種角度又刷又抹,盡興後,慢慢把玩自己創造的畫面,開始設想、安排,把貼釦子的任務考量進來,再做點整理,貼上釦子,完成作品。
總是越意想不到的材料,越能鼓勵孩子試看看的心情,也總讓孩子在那一堂課產生很不錯的作品。
(圖二)阿文釦子畫
(圖三)柏凱的釦子畫
(圖四)阿偉的釦子畫
破除既定的「用色」模式
有一堂課我們要畫天空,在畫之前跟孩子聊「看過什麼顏色的天空?」,孩子很快就說:「藍色。」「是單純的一種藍嗎?」「不只,有漸層的藍,沒有雲的時候會比較深一點,有雲的時候比較淺藍一點。」「還有呢?」孩子說:「下雨的時候是灰色。黃昏的時候是橘紅色,有時候也有一點點紫色。」我說:「我也看過颱風來的之前的天空,什麼顏色都有,有藍有紅,雲上有灰有黃,真是好看極了。總之,天空不會是只有一種顏色,會同時出現很多種顏色,除了你看過的,你也可以加上自己想像的,畫一個屬於自己的天空。」
(圖五)阿文的天空畫
(圖六)小宇的天空畫
(圖七)小穎的天空畫
打破了造型、材料的框框,接著就是用色了;小時候,我們習慣用彩色筆塗色,彩色筆不容易混色,以致於每一個物品,都有一個固定的顏色,畫天空和雲朵,就是用藍色跟白色;畫草跟花,就是綠色跟紅色;畫人就一定是黑頭髮……顏色都太單一,也太絕對了。所以,我很喜歡鼓勵孩子自己調色,調出來的顏色不但多元,而且在細緻處更顯差異。
通常我不太擔心孩子在作畫過程中玩顏料,因為,玩顏料本身就是調色,除了笑聲,最常聽到的就是孩子說:「哇!我竟然調出這種顏色,就是我要的。」我常常會跟孩子分享他調出來的特別「好色」,那可是再多色的彩色筆也沒有的效果。
除了玩色彩,我甚至會跟孩子說:「你就畫一隻紫色的大象吧!」小孩笑翻肚皮說:「哪有紫色的大象啦!」我說:「你畫了就有啦!全世界就只有你畫紫色大象,表示你真的太酷了!」鼓勵孩子,不要被眼睛看到的世界侷限住,我們看過的世界真的是太小了,怎麼知道是世界上真的沒有紫色的大象呢?如果真的沒有,繪畫的世界也是一個創造的想像世界,就讓我們獨步全球創造一隻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