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QA】字的美醜/【科學高興班】你怎麼知道─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30,2019你怎麼知道?/科學高度興趣班招生中
你怎麼知道?
文:史英
會議桌的一邊坐著小孩,老師坐在他對面。「冰過的可樂罐上會濕淋淋的,我說,這就證明空氣中有水蒸氣;關於這一點,你有什麼懷疑?」他非常篤定地回答「沒有懷疑」;老師接著說「如果有一個搗蛋鬼問你是怎麼知道的,你會怎麼回答?」雖然是資優生,但他並沒有體會到問題的真義,只好說「我叫他自己去讀書」。
這是我們新開的「科學高興班」的面談:要通過面談確定「有高度興趣」,才能報名參加。於是,老師繼續說「如果搗蛋鬼問你怎麼知道水不是從罐子裡滲出來的...」他有一點不耐煩了:「可是罐子上根本沒有縫啊!」;老師說「人的皮膚上也沒有縫,怎麼會出汗?」這時候,他的眼睛突然亮了一下,好像有一點明白:原來這老師也不全然是個白目。
接下來的對話是這樣的:「你怎麼知道不是罐子裡的水?」「可以嚐一下有沒有甜味」「你怎麼知道罐子上的毛細孔(如果有的話)不會把糖份過濾掉?」「...(不知怎麼應付這種歪理)」「(老師提示)想一下,如果滲出來的話,罐子裡的水...」「對,可以秤秤看罐子有沒有變輕」「好極了,你終於證明罐子上的水不是來自內部,那麼,現在,你怎麼知道它是來自空氣中的水蒸氣?」「是課本上說的,但課本沒有說它怎麼知道...」
這個小孩當然被「錄取」了,不是因為他能答出問題,而是因為,他終於知道自己答不出之後,竟然還是很高興;這表示他真的是「高度有興趣」,不是有興趣表現自己,或得到誇獎,或贏過別人,而是有興趣追求科學的真象。讀者當然明白,我們已經透過這種方式,重新定義了所謂的「資優」:重點根本不在「哪種資」或「何謂優」,而在他是否能不帶一絲雜念地針對問題而被吸引。不過,這並不是我現在要講的重點。
很久以來,我們鼓勵小孩不要隨便接受別人的答案,而是要去問「為什麼?」;但結果往往不如預期:少數大人覺得受到冒犯,多數搞不懂小孩在問什麼,而有的時候,小孩也認為這麼明顯的事情,何必多此一問?經過這些年來的實務工作,慢慢的,對此我們有了新的體悟。
我們慢慢悟出,在「為什麼」這三個字裡面少了「人」的因素──不是說要「以人為本」嗎?不錯,小孩要求的是一個「客觀」的理由,他並不希望你用「個人意見」(或「主觀感受」)去搪塞;然而,也正是在這種客觀的形式語言中,對話雙方都可以順利地避開自己的角色。反過來說,如果把問題改為「你怎麼知道」,至少就問答的邏輯而言,教者就必須交代他做為一個人的「認知的過程」:他是怎麼想的?怎麼學會的?怎麼確定自己所宣稱的結論並無瑕疵?
但這還不是事情的全部;一旦透過問題中那個「你」字把教者「逼」出場,學生的「我」也就跟著進場了:在老師解釋他「如何知道」的同時,學生也開始做判斷,判斷這位老師的主張有無根據,所說是否可信,以及,他那樣的「知道的過程」是否值得學習。
確實的,前述那位「高興生」(他已經脫掉資優生的帽子)很快就學會了:「那你怎麼知道空氣中有水蒸氣?」;老師說「我還不知道,但我至少要先確定弄濕可樂罐的罪魁禍首是空氣──我想,用一個玻璃缸罩住,可樂罐應該就不會濕了」。接下來,當然就是要爭論玻璃缸裡那少量的空氣,到底可以「涵住」多少水,是否足以造成濕淋淋的效果等等;這時候,我們就看到這孩子的眼睛已經完全亮了,和剛進來時那個死氣沉沉的傢伙簡直判若兩人!
讀者當然明白,透過這個輕淺的例子,我們試圖說明在科學教育上,或一切教育上的主張:不能只讓學生知道,還得讓他知道自己或別人,包括創建這文明的大師或民眾,當初到底是如何知道的;我們常聽人說「不該叫小孩死記書上的知識」,但鮮少人驚覺到,我們大部份的師長不止是這樣長大,而且還長大後還仍然這樣──如果真有小孩問「你怎麼知道?」,我懷疑大家都只能回答「是從書上唸來的」,而完全說不出自已經過怎樣的懷疑,探索,或思考。
追究「你怎麼知道」,是一個非常嚴苛的標準:數學課本不能只寫出證明(雖然這已經回答了「怎麼知道結論成立」),還必須解釋是「怎麼想出這個證明」的;依照這樣的標準,現在各個科目的所有的教科書都得重寫,而所有的老師,以及訓練老師的老師,都得重新「自我教育」(因為沒有別人可以教他)一遍。所以,這當然是非常激進的主張,絕不只是提倡一個不太禮貌的問句而已。不過,這並不是我現在要講的重點。
在那威權的時代,我們知道,人們心裡都有一個「小警總」:不必當權者掌控,每個人自己會「檢查」自己的思想。感謝上帝,那些日子總算過去了;然而,現在的情況是,人們心裡都有一位「小老師」;在這小老師的面前,每個人都自動變得「很聽話」,不只聽老師的話,也聽類似老師的人、例如某某專家、的話,而且,從來「不想檢查」聽來的話的來歷,也就是,從來不會去問「你怎麼知道」!
隨著科技的進步,分工的細化,這種從小培養起來的、在考高分的好學生面前自動矮一截的心態,已經變得越來越危險,而且威脅到群體的安全。這是什麼意思呢?當核電專家拿「便宜、乾淨、安全」大做文章的時候,即使高學歷的教授級人物,也有許多只能傻傻地聽著,因為覺得在核電領域裡,自己是個後段班;這麼一來,「現代」社會最重要的一個安全機制:「專家負責,人民監督」,就被毁了。
大家熟知「人民必須監督政府」,但在科技當道的時代,人民更要緊盯「技術專家」:後者所能造成的危害,比起之前的獨裁暴君,只有更為可怖──福島核電災變就是最好的例證。如果回顧歷史,我們應該記得,連歐本海默這麼偉大的科學家,都曾犯下製造原子彈的錯誤而使自己懊悔終生;現在這些只在特定機構裡受過指定訓練,幾乎從來不接觸科學哲學,甚至連最基本的人文素養都有欠缺的所謂核電專家,竟然敢宣稱自己絕不會錯,豈不令人毛骨悚然?
有人說,人民要如何監督專家?我們又不具備專業知識,甚至連提出問題的能力都不夠;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請他來參加高興班,或者也不需要參加,只要來接受「興趣面談」,就能學會提問──只要在每個關鍵的問題上提出:「不要只說結論,請你也解釋一下,你是怎麼知道、或得出、這個結論的?」
當然,只會提問還不夠;當專家開始解釋他的認知過程,我們也要學會做判斷,判斷他的主張有無根據,所說是否可信,以及,那樣的認知過程是否能讓他真的知道,還是只讓他自以為知道而已。當然,為了培養這種判斷力,我們需要全新的教育;也就是前面講過的,課本必須重寫,老師必須重學,全面從「知道」轉向「如何知道」,總之,就是一意追求「你怎麼知道」的教育!
字的美醜 vs. 學習態度
字的美醜 vs. 學習態度
文:黃俐雅
大人要求孩子字體的美醜,是在培養孩子學習的態度,抑或是對孩子的控制?
蔡媽媽:小一的女兒寫個字總是拖拖拉拉的,要怎麼改進啊?
雅:是哪個科目?是作業量很多不想寫,還是寫作業遇到困難需要被協助?
媽:國語!就是不喜歡寫!
雅:媽媽覺得喜歡寫作業的小孩會很多嗎?像我從小就不喜歡寫家庭作業,不好意思,我這麼說大概嚇到媽媽了!
媽:嗯…可是還是要寫,這是學生的本分。
雅:剛剛那樣說是讓我們對孩子的無奈多點疼惜心,請問她作業寫不完,在學校或在家會怎樣被對待嗎?
媽:應該會被老師罰寫吧!不過她還沒有寫不完的記錄。
雅:她有寫還能寫完,媽媽是擔心什麼?
媽:擔心她的學習態度,從寫字的樣子就能看出她的學習態度。
雅:媽媽看出她什麼讓自己無法接受的態度?
媽:不夠用心!不夠謹慎!就是草率應付的態度!
雅:所以你是嫌她字體不夠工整漂亮嗎?
媽:我不在乎字體的好看, 是對她潦草應付的樣子生氣。
雅:請媽媽再認真的想想,要孩子用心謹慎的寫,是在乎字體要井然有序、分布均勻嗎?
媽:也是啦!不然那麼小就會應付了事,長大還得了?
雅:關於應付了事,有時候它算不算是種能力?一板一眼有它的好處,也有缺點吧! 萬一事情一多卻無法放過自己,一直拘泥於某種制式的要求,結果事情不是做不完,就是只能固著於一些事了!
從某種角度來看是限縮彈性與發展吧?我們一定常常有被事情追著跑的狀態,事多如麻時必須做出輕重緩急的判斷,這不只是評估選擇的能力,有時也得應付一下,不然每件事都得謹慎完美,那要怎麼生活?除非只固定做少少的事, 哪能放過自己接受更繁瑣的挑戰?為了字體工整卻讓孩子學習胃口被破壞,學習需有外力監控,或龜毛放不過自己,這不是我們用心良苦想換來的吧!
媽:應付也可以是種能力?我還是第一次聽到。
雅:媽媽說從寫字的態度就看出讓人擔心的事,具體來說是擔心成績不好,或將來沒成就嗎?字體的漂亮和人的成就有關嗎?
我這裡的成就是指學歷、職場表現、賺錢多寡、生活能力。如果真的是有如此因果關係,大家就好好練字就好了,學習不是更單純?務實來看,現在職場上不太寫字了,連情書都靠指頭按鍵或滑動,說不定以後只需感控呢!孩子是未來的大人,他們將面對什麼未來世界,連想像都不太好想像。
媽:說得是沒錯,可是就放不開!
雅:請問寫字是誰的事?
媽:嗯…可是可以讓等級好一點就好一點啊,比如甲上、甲上上。
雅:沒錯啦!可是半小時可以完成的作業,如果為了得個甲上,花兩小時來完成,別人每天比她多一個半小時玩樂或探索其他的,這到底是得到的多還是失去的多?
媽:可是這讓老師印象好,小孩也會有成就感。
雅:媽媽難道不擔心,這樣迎合和仰賴老師的評斷,孩子和寫字的關係會因此而顯得疏離嗎?說不定她認為你在乎老師更甚於她呢。至於她想要怎麼寫,自定的標準在哪?是她可以練習掌握的教育機會,不然寫字很難成為她自己的事。
我知道有些大人還會要孩子不斷擦掉重寫,對於一直被擦掉重寫的孩子,她是有挫折感還是成就感?
媽:可是不盯著、不糾正,她怎麼會認真寫?
雅:寫字時大人陪在一旁,孩子怎麼能專心?這其實是強迫小孩分心。因為她需花些心思來觀察、偷瞄大人的表情來揣測大人的心情。
媽媽同意我這麼說嗎?我猜孩子拖拖拉拉可能是因為寫的時候隨時有人監視、不自在、有壓迫感;再來,標準是媽媽訂的,不被滿意時還需重寫 ,寫作業這件事完全受控於人,又不能有意見或反抗,態度上當然積極不起來。
媽:那我要怎麼做?
雅:只要她有寫就好了。出作業的是老師,完成作業的是孩子,各自有其權利責任 , 我們只須關心作業量會不會太多?形式合不合理?孩子完成上有無需協助的部分?
最最起碼,我們別成為孩子寫作業的利空因素就好。
聽到最後一句,媽媽竟然感到是個好笑的形容。
掛完電話後,我想著小五、小六或國中時,大人還會這樣陪伴與要求嗎?
不會吧!一來孩子較大不好管了,再來也沒那麼多時間慢慢寫。雖然在時間與份量上,可能孩子還小時,仍可由大人來掌握,但以目前的教育體制,也只有在還小時能更自由自在的胡思亂想吧!這不是更該善用來做生活探索與思考的啟蒙嗎?
學習的路途是持續的,學習的面向是多元寬廣的,如果一定要說有個甚麼學習的態度,我倒是認為願意嘗試、不怕挫敗、能善後,才是較有前瞻性與持續性的學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