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請孩子來當「善意使者」(上)/ "沉默"新書座談會---台北場─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30,2019邀請孩子來當「善意使者」(森林小學)(上)
森林小學新學期新功課 邀請孩子來當「善意使者」(上)
開學劇本◎何淑真(森小老師)
綜合整理◎陳生慶(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副主任)
森林小學第四十九學期開學了!
二十五年來,森小的開學,不是從檢查服裝儀容、計較頭髮長度開始,沒有校長訓話、不驗收寒暑假作業、不需要收心操,而是以「學期主題」揭開序幕,每個學期都有創新的主軸,這學期,和孩子們談:來當「善意使者」。
為什麼會訂定這個主題?表達善意有什麼好?
校長朱台翔說:「我小學時沒有念一年級,是直接從二上開始讀起,當時有一段課文寫著『歡迎歡迎我們的新朋友,初次見面我們來握握手…』現在看來,這段文字沒有特別漂亮,可是在小學那麼多課文當中,我只記得這一課。因為它讓我︱一個初來乍到的新生,有被歡迎的、安心的感覺。
當別人對我們『表達善意』︱也許是一個微笑,一句關心的話,或是實際的行動,甚至什麼都沒做,但我們知道對方這麼想。無論是語言、行動、眼神、念頭,都會讓人愉快。為什麼?因為『我很好』、『我不錯』,他才會這樣對我,那是一種被喜歡、被肯定的感覺,會讓人增加信心。
還有一重是一般人比較沒有想到的,也是我最近的體會:人都會有老病死,我們沒有辦法脫離群體獨自生活,無論是小孩還是大人,都有需要別人協助的時候,有小的、有大的,有容易的、有困難的,我們經常需要依靠別人,有時是需要具體的方法,有時甚至只是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持。在那個當口,想到的第一個會協助你的人,通常都是對你表達過善意的人。表達善意,不知不覺會給人安全感,而且這樣的安全感會持續很久,存了好幾年之後都還在。當下一次需要幫忙時,只要一想到這個人,就會覺得安心。
另外一頭,對自己而言,當我能對人表達善意,我不只可以照顧自己、還有能力照顧別人,別人需要幫忙時會優先想到我,這也是一種高度的肯定。這樣的正向力量,一旦傳出去,就會再傳回來,交互影響。
甚至,當我看到甲對乙表達善意,或是乙對甲好,我只是第三方,都不是只有當事人受惠而已,也能讓其他人安心,因為我知道這個地方會有人願意幫忙我。
當一個善意使者,會大大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提升生活品質,也影響別人的生活品質。這樣的改變會非常快速,人一下就翻轉過來了。最重要的是,這其實是每個人都具備的能力,一旦開始練習,變成習慣,隨時想著『需要我幫忙嗎』,就隨時有機會能協助別人。日子會變得非常自在,喜悅。
過去幾個學期的學期主題,舉凡『運動』、『使別人快樂』、『看出他的好』、『成長實踐計劃』,森小小孩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好;現在,我們要邀請老師、父母和小孩一起來當善意的使者,從最根本的地方深化,對人、對生命有善意。」
在一般學校,常有家長擔心孩子在學校遭受霸凌,選擇隱忍不敢張揚,所以學校的宣導重點大多都放在鼓勵孩子「勇於揭發」;在森小,孩子之間有著更綿密頻繁的人際互動,校方卻不主張「防堵」,而是更積極正向的教會孩子「表達善意」。
開學典禮的舞台背景,是畢卡索的畫作「和平鴿」,寓意傳遞和平。老師們先以生動的開學劇,讓孩子們透過古今中外不同人物的對話,感受語言的力量。
一開始,台上出現「來當善意使者」的字樣,一位使者出場問大家:知道什麼叫「使者」嗎?就是幫忙傳遞消息的人。古代國和國之間打仗,有些想法要溝通一下,沒有email、Line和FB,就要請「使者」幫忙傳遞消息。「使者」任務非常艱難,要深入敵營,跟敵人的大將軍溝通,溝通不良,大將軍聽了不高興,直接把你丟到油鍋裡,煮了!於是啊,「使者」,最後常常變成「死者」。勸大家,要仔細想一想,這「死者」、啊,「使者」,可不是好玩的。
接著,晏子上場:「有一次,我被派去楚國,到了楚國大門口,那楚王竟然不開門,故意開最小的一扇門,要我鑽過去!堂堂的一國大使,你們鑽不鑽?不鑽,就看不到楚王,鑽過去,很丟臉!怎麼辦?我啊,就慢慢的走到小門前面,跟楚國的大臣說:『咦!到狗國來,才會從狗門進去。今天我是來楚國,要從這個門進去嗎?』楚王心裡很不甘願,也只好乖乖開大門邀請我進去。這『使者』,一點也不難當,只要很會『說話』,就沒問題!」
這時,孔子說話了:「很會『說話』就能當『使者』?巧言令色鮮矣仁!很會說話、還會假裝好看的臉色,但是心裡沒有真正的『愛』,有什麼意義?說話,只是為了『贏』嗎?仁者,其言也訒。意思是,心中有愛的人,說話時會有點不忍,就會稍微隱忍。我是中國史上第一個大名鼎鼎的老師,也是最早的『善意使者』。只不過三千年前,我稱『善意使者』為『仁者』。不是倒掛在牆上的『忍者』,『仁者』,是『心中有愛的人』。」
出席開學典禮的,不只有東方的思想家,還包括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
學生:老師、老師,我告訴你一件事,你絕對沒聽過的…
蘇格拉底:等一下,你想告訴我的事是真的嗎?
學生:我剛剛在走廊上聽到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蘇格拉底: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該是善意的。你要告訴我的事,是善意的嗎?
學生:嗯…不,正好相反。
蘇格拉底:哦,那麼,你這麼急著要告訴我,是重要的嗎?
學生:並不是很重要。
蘇格拉底:既然這個消息並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你又何必說呢?說了也只會造成我們兩個人的困擾罷了。孩子啊,不要隨意聽信搬弄是非的人或誹謗者說的話,因為他不會是出自善意告訴你的,他既然會揭發別人的隱私,當然也會同樣地對待你。
學生:孔子說,「善意使者也是仁者,這仁者,是指心中有愛的人」。但,「仁愛」、「善意」是天生存在每個人的心裡的嗎?
蘇格拉底:咱們希臘人有一句諺語,「從智慧的土壤中生出三片綠芽:好的思想、好的語言、好的行動」我們就來用智慧長出這三片綠芽。先來想想,一個人沒有理解「善意」,心裡能夠保存著「善意」嗎?
(下集待續)
"沉默"新書座談會---台北場
聽!『沉默』在吶喊
--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記錄報導座談--
如果,我們的校園,已成為通往煉獄的入口...
如果,我們的政府,已成為沉默不語的幫兇...
那麼,我們該做些什麼?
2011年人本教育基金會召開記者會,揭發某特教學校對於學童遭受之侵害無所作為--『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 隱匿不報 見死不救』。
事件一經揭發,引發軒然 ,監察院彈劾政府官員及學校人員共16人,監察院的報告指出自2004年到2012年共計有164件性侵、性騷
事件,被害及加害者各約九十人,學生身心嚴重受創。提案監委更在報端發言:學校未落實緊急求救措施、值班導師未落實勤務、校
長意圖和解私了,不當干擾受害者。而教育部『不作為』放任事情蔓延,嚴重侵害學生權益。
無論是舉發、彈劾,教育部一點也不以為意。就算新聞熱潮時社會的義憤填膺之聲,也未能撼動這些禁困小孩的銅牆鐵壁。政府的習
慣是賴著皮等,等大家忘了,或累了,他們繼續不改不反省不解決。被彈劾的人當官當校長當師長,被侵害的學生在深夜的夢裡突然
被「想要遺忘的傷口」反撲,醒來不知該繼續清醒或是賭賭看,是不是這次睡了,可以忘了。
作家陳昭如很訝異,這麼嚴重的事情,竟然無法持續得到關注,她花了一年的時間,接觸學生、家長,以報導文學方式將整個事件寫
成『沉默』一書。寫書初衷就是想喚起更多『不沉默』,她說:「有時候我們假裝事情解決了,但卻成了共犯結構。」一如沉默封面
所標--「邪惡的凱旋唯一需要的,只是善良人的袖手旁觀。」──艾德蒙•伯克。
然而正如陳昭如在書中所言「現實的殘酷從不曾讓人在面對惡行時的緘默,在道德上更具說服力。回望事件始末,赤裸裸的殘忍荒謬,
在在衝撞著既定道德界限與倫理範疇,那是法律無法適當懲罰、也無法真正解決的課題。除非揚棄唯物的、唯懲處至上的思維模式,才
能找出更為穩固的基礎。」即使我們現在無法立即改變體制,但我們不要放棄探索這個事件,也許我們該面對潛藏在惡行之中值得我們
理解的樣樣人性,正視這個事件,說不定,能找到“不沉默”的出路。
敬邀出席座談會
4/11 (五) 19:30 哲學星期五‧慕哲咖啡(台北市中正區紹興北街3號)
與談人: 陳昭如(本書作者)
黃淑芬(前聾人協會理事長)
吳志光(輔仁大學專任副教授)
4/18 (五) 19:00 臺北律師公會(台北市羅斯福路一段7號9樓)
與談人:陳昭如(本書作者)
田秋堇(立法委員)
鄭麗君(立法委員)
黃國昌(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兆環(律師‧台北律師公會青少年及兒童問題委員會主任委員)
4/24(四) 20:00 誠品信義店(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
與談人:陳昭如(本書作者)
平路(作家)
(所有場次現場都有提供手與翻譯服務)
報名網址:http://tinyurl.com/ltdxaor
洽詢專線:02-23670151 分機174
洽詢電子信箱:sinnia_shih@h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