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8-01-12 16: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北智協的舊衣回收箱設置地點列表
本期目錄
自我安慰的新聞記者/涂敏編譯
新聞業能擁抱「正當性」新理想嗎?(下)/涂敏編譯
新聞業能擁抱「正當性」新理想嗎?(上)/涂敏編譯
自我安慰的新聞記者/涂敏編譯

自我安慰的新聞記者/涂敏編譯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 Michael Kelly時常提醒我的廣播觀眾們,新聞是一種技藝,不是一門專業,並沒有一個執照機構去認證所謂的「記者」,你只要從事著這個技藝、深造它、精進它(或者不用)、發揚它(或者也不用),沒有任何規則束縛,也沒有任何誓言或準則需要恪守或打破:只有手藝者做好工作的自信和驕傲,且偶爾獲得同行重大的肯定而已。


 
自1989年起,我一直是媒體界的一員,曾待過平面媒體、Salem Media廣播集團和公共廣播公司(PBS),現在則在國家廣播公司(NBC),這些年來,我已經進行超過10,000次訪談,以及上百次非廣播(non-broadcast)談話。

 
我最近一次獲得注意、也最有趣的訪談,是訪問Henry Winkler,他在電視劇《歡樂時光》(Happy Days)中飾演The Fonz而深受50歲以上族群歡迎;在《發展受阻》(Arrested Development)飾演Barry Zuckerkorn而受千禧世代喜愛;現今則以自己的人生為靈感,與Lin Oliver合著青少年與兒童系列小說《Hank Zipzer》,講述一個有閱讀障礙的曼哈頓男孩的故事。


 
對於我訪問Winkler的網友反應,反映出2017年美國政治話語中,已然標準化的非黑即白的分歧。如果你是總統川普的「核心支持者」,你會討厭這場訪談;但如果你厭惡川普,你對Winkler的正面評價會迅速飆升。「川普效應」會在任何關於總統的話題上發酵,過濾你對川普的偏見,對應你現有的政治傾向。


 
我請Winkler談談政治,來測試以上的假設,由於他在2008年時支持歐巴馬,所以我期待接收到他對於川普的負面評價。我想要探討的,是Winkler的政治立場是否會反向或正向影響觀眾對他的印象,儘管我不同意Winkler的政治立場,但他是以邏輯、理性和技巧去呈現他的立場的。從各種奇聞軼事的證據來推定,這個問題的解答是響亮的「會!」因為人們逐漸以各種人事物與川普的關係、對川普的看法,來作為自身看法的依據。


 
媒體也沒有自外於這種現象。事實上,媒體甚至是川普效應的主使者,展現了新聞技藝的病入膏肓。


 
與整體新聞業和曼哈頓菁英媒體的病情最相似的,就是青光眼了,這是一種慢慢奪走你視覺的疾病,毫無早期徵兆或疼痛症狀。記者正在失去完善的視線,而總是透過川普的透鏡檢視各種新聞事件,而且是對川普抱有敵意的有色透鏡,相對地,對於川普本身及其行為應有的不偏不倚和真實客觀性,愈來愈稀缺。如果給我一個「川普話題」及其與談的行家或記者,我一定可以預測到內容會是什麼,聲量分貝和精準的形容詞我也能一語道破。


 
曼哈頓菁英媒體在美國政治光譜上的左傾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媒體對總統懷有偏見,且大張旗鼓反對總統的「透明性」,卻是全新的現象。當然,這是媒體對川普的輕蔑。「記者們」非常迫切想要他們的閱聽眾知道,他們在總統與全體男人(和女人)之間所持的立場。


 
這是新聞記者的「美德標誌」,一種自認為「站在歷史對的一方」的實踐,或是處在C.S. Lewis所說的「小圈子」(inner circle)中。記者們執迷於站在川普對立面的問題,使一個龐大又有才華的新聞圈在面對真實新聞時,卻是盲目的:北韓是由一群流氓經營的國家,不久後唯一值得美國購買的產品是核子武器;伊朗欺詐了歐巴馬政府,將北韓初階的製造能力與「末世」哲學結合起來;當美國軍隊需要為期十年的重大補給時,「預算控制法」(Budget Control Act)卻正在削弱軍隊在危急時刻所能發揮的力量;美國急需的移民政策改革是明顯且伸手可及的,卻不能被報導,因為這可能會呼應了川普建造邊境屏障的要求;「藍紙條」正在破壞司法的批准程序等等。


 
許多記者總是喜歡提到「總統制被毀了」、「總統的言行舉止是空前絕後的」或「我們面臨了憲法危機」之類的話,由此可見,記者們,正在自我安慰。在許多危急時刻的浪頭上,新聞淪為對總統川普硬搬的譴責,但川普明明在選舉中贏得多數民意。或許這是出於這些菁英媒體既深且廣的輕蔑,視自身應捍衛他們所知甚少也尊重甚少的傳統:自由。


 
--------------------------


作者:Hugh Hewitt


編譯:涂敏


原文網址: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journalist-heal-thyself/2017/09/07/7e49fdb4-93f9-11e7-aace-04b862b2b3f3_story.html?utm_term=.7784486e0ebf

 

 

 

 

 
新聞業能擁抱「正當性」新理想嗎?(下)/涂敏編譯

新聞業能擁抱「正當性」新理想嗎?(下)/涂敏編譯


 
當然,身為一個30歲的美國退役軍人記者,我仍相信自己的報導是客觀的。但是,當我在做報導時,我選擇的故事與我所做的假設,意味著我遺漏了我的保守派朋友們所在乎的事。

 
某些保守份子對媒體的意向性總是有點偏執,但他們並沒有錯,因此,一旦有機會,託有線電視和網路的福,他們就會去尋找願意信任的替代新聞來源,而且新聞業本身也被科技所拆解,提供了人們接收各種新聞來源的環境。如今,由於訂閱模式的成長,媒體開始改變與顧客的關係,而此刻正是媒體應該擁抱正當性理想的時候了。


 
以正當性取代客觀性的原因是,這樣比較民主。根據定義,客觀性是指那些別人不能針對你表達的事物。新聞記者們藉由宣稱客觀性為理想,奪走了觀眾們的自主決定權。


 
相對地,正當性便是由觀眾向新聞機構傳達的,這是新聞機構從人們身上獲得正當性的唯一途徑。在金錢會扭曲標準的市場機制之下,民主並不完美,因此以正當性作為新聞的理想,更能貼近自由新聞業的真諦—公開挑戰權力的能力,而不是宣稱客觀事實的能力。


 
若你去除自我欺騙的客觀性,仍能享有一個具有正當性、訴求特定觀眾的新聞產品。從部落格到國際新聞網絡,都是透過具體實踐贏得正當性,而不是透過繼承或用金錢買下地方電視台。正當性是不同於單純的市場需求考驗的理想,市場的成功無法成為不受歡迎的報導甚或是錯誤的擋箭牌,但正當性卻可以阻擋一切,正當性也能增強可信度。相較可信度可能是片段的(對先前未知事務的單一報導)或是個人化的(一個醫生報導醫學新聞、人脈廣的政治線記者),正當性更加制度化,通常是由整體新聞機構所擁有。
 


所以,為什麼正當性對記者之外,對任何人來說也都很重要?因為正當性能夠賦權公民,讓人們為自己做的選擇負責,並且不再怪罪媒體讓其他人做出不好的決定。現在,如果你真的想要瞭解攸關自身生活的議題,你不用再依賴單一真相的新聞機構提供相關資訊,也無須在未獲相關資訊時責怪新聞機構的懶散。現在你可以靠你自己了,親愛的讀者們。如果你還想活在「迴聲室」中,儘管去吧,但你不能再說你在逃避「主流媒體偏見」了,因為已經不再有所謂的主流,現今的媒體會根據政治光譜上不同政治家與選民的立場形塑自身政治傾向。如果你想要更多新聞來源,就積極去尋找,或是付費獲得更多新聞來源就更好了,如此一來,各種聲音都能被聽見。


 
--------------------------


作者:Fuzz Hogan


編譯:涂敏


網址:www.newamerica.org/weekly/edition-174/journalisms-new-ideal/

 

 

 

 

 
新聞業能擁抱「正當性」新理想嗎?(上)/涂敏編譯

新聞業能擁抱「正當性」新理想嗎?(上)/涂敏編譯


 
媒體圍繞著現任總統川普吵得沸沸揚揚,此種情景前所未有。媒體是川普最愛的拳擊沙包,也是最可靠的頭號敵人。史蒂夫‧巴農(Steve Bannon)從《布萊巴特新聞網》(Breitbart)媒體人晉升為川普的得力助手,而如今巴農重返《布萊巴特新聞網》崗位,成為川普訴求的威脅。媒體對此事的報導方向是眼花撩亂的,尤其是對那些成長於上個世紀後半的「客觀性年代」的人來說。


 
植基於過去神聖一時的「新聞客觀性」(Journalistic Objectivity)理想的年代,可能已劃下了句點,但在我們譴責客觀性年代的終結之前,我們其實應該慶祝此時此刻,以及隨之而來的新聞業重構的考驗,並將之視為民主的新契機。新聞業以及熱愛新聞的人們,現在可以翻開新聞業新理想的篇章:正當性(legitimacy)。


 
畢竟,客觀性是(或曾是)新聞業中相對來說新的理想。事實上,這正好是Mitchell Stephens在近期《政客》(Politico)雜誌中一篇文章所討論的事情。20世紀中期,強調利基於大量證據的「客觀性」是歷史規範的轉向,Stephens堅定指出,新聞必須與政治掛勾,其實新聞與政治的關係一直以來也是如此,從傑佛遜(Jefferson)對漢彌爾頓(Hamilton)的批評,到林肯與媒體結盟,共同力推解放奴隸的宣傳皆是。


 
那麼,近期回歸「客觀性」舊規範的趨向有何意義呢?首先,如果我成長於「客觀性年代」,我會感到不安,自2016年總統大選後,與我同一世代(X世代或再後期一點)、在政治光譜上各有左右立場的朋友們總是問我:「如果沒有一個可以共同信任的新聞來源,當政客們相互抨擊彼此的媒體時,我們該相信誰?」


 
可以確定的是,在正確的情形下,你還是可以相信新聞報導,就像你身為一個顧客在某種情況下,才會踏入店裡一樣。你應該藉由信任新聞機構而獲得正當性報償,而不是讓新聞機構自我宣稱其符合客觀性理想,如此一來,新聞機構必須透過一則又一則報導、日復一日贏得其正當性,這是一種比由上而下施加權力還要緊密的關係。就像缺乏正當性的當權者如何自我維護以保衛他們的統治地位,20世紀媒體也是藉由客觀性去宣稱自身的道德形象,儘管許多顧客都覺得遭到背棄了。


 
這些感覺被背棄的人們絕大多數是保守派人士。當新聞機構談起自身就像坐擁客觀性的定義時,它們未能察覺市場上存在著促使它們在政治光譜上左傾的自然力量。根據理性判斷,由於新聞業的進入門檻高,極大化報紙與電視台利潤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出最密集的觀眾人口,例如送報紙的較短路徑,或是廣播電台與電視台播送地區有較多人口等,那哪裡是觀眾最密集之處呢?就是都市。若看看國會地圖,就會發現都市人在美國政治光譜上是較左傾的,因此,你會不難發現,川普深知他只要在其任期內,主打抨擊建制媒體與建立這些新聞機構的左派城市,就能召集其支持者的基本盤。


 
--------------------------


作者:Fuzz Hogan

編譯:涂敏


網址:www.newamerica.org/weekly/edition-174/journalisms-new-ideal/

 

 

 

 

 
推薦訂閱
朝陽時報第412期:106第一學期 課後輔導班@【救世慈善協會-朝陽時報】
國土計畫系列專欄@【台南智庫電子報】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