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7-12-31 16: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助學。脫貧。成就一個希望!
本期目錄
撐開公共論述的空間 「公庫」獲頒社會公器獎(下)/廖家慧
撐開公共論述的空間 「公庫」獲頒社會公器獎(上)/廖家慧
克服假新聞-不讓新聞滅絕的媒體論(上)/蔡昕宸編譯
撐開公共論述的空間 「公庫」獲頒社會公器獎(下)/廖家慧

撐開公共論述的空間  「公庫」獲頒社會公器獎(下)/廖家慧


 
由數位典藏計畫轉型為「另類媒體」的公庫


 
撐開公共論述的空間  「公庫」獲頒社會公器獎(下)/廖家慧

 管中祥希望公庫能被稱為「另類媒體」,而不是「獨立媒體」。

 

 

公庫原本是國科會的數位典藏計畫,當時成立的目的是讓社會運動能被真實的聽見。另外一個背景是要向前輩綠色小組致敬,管中祥三十年前受到綠色小組非常大的啟蒙,透過綠色小組拍攝的社會抗爭影帶認識台灣真實的面貌,發現跟當時媒體上看到的東西幾乎是截然不同。國科會計畫結束後,公庫一度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意外的在一場新書發表會中,一位支持者捐助的一萬美金成為公庫的第一桶金,也因為這筆捐款鼓舞了士氣,公庫決定走自己的獨立之路,成了許多人所說的獨立媒體。


 
然而,比起「獨立媒體」,管中祥更希望公庫被稱為「另類媒體」,他認為所有媒體本來就應該是獨立的,資金獨立、運作獨立。而「另類媒體」除了獨立之外,身為媒體的角色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包括內部組織結構、存在的目的、版權開放非商業用途公共使用等。


  
管中祥指出,一個好的組織有兩個要素,一個是勞動條件,另一個是民主參與,因此公庫的薪資、休假,國定假日都沒有刪砍、保持周休二日,特約記者出勤兩倍薪。「因為當我們覺得政府的作法不對時,就不能跟他做一樣的事情。我們的薪資每半年都會有個會議,共同討論薪水如何分配,從來沒有拖欠員工一毛錢薪水。」此外,公庫派線方式是以前線為優先,記者是主要的決定者,由於記者比絕大多數的人知道現場發生什麼事情,所以擁有高度新聞自主。管中祥認為,在公庫的每位員工都不是打工仔,而是組織者,因此非常強調內部民主、平行協同的運作方式。


  
各界的捐款支持一直是公庫能持續營運的重要資源,管中祥提到,這些資金來自於兩百多位公眾的捐款,包括老師、大學教授、記者、社會運動者、律師、被報導者等各式各樣的人,在他們的支持之下,公庫才得以持續存在。除了對捐款支持者表示感恩之意,管中祥也特別強調:「我們不是在辦媒體而已,我們在做的是媒體運動。在台灣比我們窮的媒體並不多,甚至我們可能是最窮的,但我們不會因為窮就做置入性行銷、發廢文、壓榨勞工,我們要告訴大家,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運作中,還有一種非資本主義的運作模式,而我們不是在做實驗,我們真實的活著且以這樣的方式持續活下去。我們能否持續活下去絕非單靠我們的力量,還需要大家持續的支持。」


  
身為傳播科系的老師,管中祥表示,傳播科系老師可能是全世界最挫折的行業之一;「我們從來沒有教同學不讀書,但同學都被大家罵不讀書,然後罵他們少時不讀書有一半就在罵我們老師沒有教好。」然而,經常有學生進入職場後,回來向老師抱怨學校教的跟現實狀況不一樣,現實的媒體環境無法讓他們堅持想做的事情、對的事情。

 
曾經有一位學生在電視台當記者,主管為了要取得新聞畫面,要求女學生從一個藏有針孔攝影機的水溝蓋走過去,女學生拒絕了,結果就無法繼續待在那家媒體了。後來該名同學向管中祥表示,最大的心願還是有一天可以繼續當記者。管中祥感慨地說到:「即使在那個環境中這麼不開心的人,對記者還有這麼大的期待跟志願。作為傳播科系的老師,我常在想如何讓學生有一個好的工作環境,在工作之餘還希望能實現一些在學校學到的理想,不管是新聞的理想或者是對社會的關懷,這是我持續投入媒體改革以及經營公庫的原因。」


 
 撐開公共論述的空間  「公庫」獲頒社會公器獎(下)/廖家慧

 公庫成員在台上舉起標語,呼籲大家一起反對修惡勞基法。


 
面對最近勞基法修法的議題,一同上台領獎的公庫記者楊鵑如和趙宥寧也特別向年輕人呼籲,青年要關心勞基法修法,因為我們出了社會就是勞工,希望新聞工作者也可以重視自己的工作勞權,加入公會為更多人發聲。


 
公庫記者張心華則指出,今年是公庫第十年,每次政黨輪替都有人說公庫變了或不一樣了,其實我們沒有變,一直在記錄報導社會運動讓弱勢發聲,要做好這件事我們還遠遠不足。編輯江欣怡也提到,台灣雖然經歷一連串的政治轉型轉變,但是資本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反而在民主的包裝下隱身當中,社會上仍存有許多問題,許多議題在民主的包裝下變成一種合法的跑程序,程序跑完了其實人民的聲音還是很容易被抹去。所以新聞媒體要盡可能的到現場,讓這些貼近真實的聲音可以被更多人聽見。

 

 


 


 
撐開公共論述的空間 「公庫」獲頒社會公器獎(上)/廖家慧

撐開公共論述的空間  「公庫」獲頒社會公器獎(上)/廖家慧


 
劃破連續幾天的寒冷陰雨,第十六屆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11月29日在一片暖陽中舉行,現場賓客雲集,本屆評審、入圍者、各家媒體長官、基金會董事,以及來自各界的贊助單位貴賓熱情參與這場盛會。


 
 撐開公共論述的空間  「公庫」獲頒社會公器獎(上)/廖家慧

典禮現場座無虛席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蘇正平致詞談到,當前新聞記者的社會形象不佳,去年社會信任度調查報告,新聞記者的排名甚至比立法委員還差。雖然有許多記者兢兢業業在崗位上努力,但每天新聞資訊量龐雜,難免有些不適宜的報導出現,隨著頻率增高,記者的負面形象也因此形塑。卓越新聞獎除了表揚記者的卓越表現之外,對於提升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形象也扮演重要角色。新聞工作和社會國家的關係密切,不可輕忽待之。


 
評審團主席鍾起惠指出今年的獎項有兩個特色,第一,參與件數近六百件,是十六年來參與者最多的一屆,由於網路報名的便利性,促使新聞工作者積極的參與。初步推算,若每個獎項平均有三至五位工作者共同執行,那麼此獎項涉及的新聞媒體工作者將近兩千至三千人,由此可見卓新獎的重要性與代表性。第二個特色在於今年新聞攝影獎複審過程開放現場聆聽,評審非常有魄力且自信的公開評選過程,對於其他獎項的評審而言是莫大的挑戰。卓新獎讓這些在艱困環境的新聞工作者能得到鼓舞,讓新聞工作者願意繼續堅持在這個工作,甚至奉獻自己的一生,如此精神著實令人感佩。


 
撐開公共論述的空間,「公庫」獲頒2017社會公器獎

 
 撐開公共論述的空間  「公庫」獲頒社會公器獎(上)/廖家慧

2017社會公器獎獲獎單位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上台領獎


 
2017社會公器獎由「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簡稱:公庫)獲獎,評審召集人葉大華(現為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指出,台灣是多元的言論市場,但媒體經營上卻存在許多的困境,勞動環境日益惡化、財團經營者的介入日深,故媒體要扮演好社會公器的角色,便不能不檢視自身經營運作的民主性與獨立性。當台灣媒體市場的言論愈來愈多元,媒體是否有撐開台灣公共論述的空間,進而帶動台灣社會的變革,就是社會公器獎很重要的指標性精神所在。

 
  
公庫在眾多參賽者中,確實扮演了積極的角色,站在權力者的對面,積極的跟NGO合作,大量記錄受壓迫者的聲音。台灣社會有這麼多公民團體需要募款,媒體要在眾多捐款人當中獲得青睞,揭真恐怕不是唯一要件,除了揭露真相外,更重要的是能否帶動社會新的思維跟進步的想法。公庫在眾多優秀參賽者中,能夠持續透過小額募款獨立運作,且長期系統性的紀錄報導受壓迫者的聲音,讓受壓迫者的聲音能被聽見,甚至帶動社會變革的行動力量,獲得所有評審一致的肯定。


  
公庫庫長管中祥表示:「公庫要做的事情其實很簡單,我們是連接者,把社會的各種面貌透過我們讓大眾知道,因為這社會上的彼此是連結在一起的。」社運圈有一句話「今天拆王家,明天拆你家」公庫從來不會去在意抗爭的人是貪婪或是可憐,在意的是背後的體制若沒有被好好的解決,社會的抗爭者將會愈來愈多。


 
作為報導社會運動的媒體,管中祥認為,之所以選擇報導社會運動是因為一個國家的進步不會來自於執政者的恩澤,也未必來自反對黨的監督,一個國家是否會進步取決於該國社會運動發不發達,以及這個國家的社會運動是否被重視、大家如何看待。公庫是個新聞媒體,存在是要讓弱勢發聲、批判體制、公共討論,捲動社會參與,促進社會改革,只要社會上仍有許多聲音沒有被聽到、被扭曲,公庫就有存在的目的跟價值。


 
克服假新聞-不讓新聞滅絕的媒體論(上)/蔡昕宸編譯

克服假新聞-不讓新聞滅絕的媒體論(上)/蔡昕宸編譯


 
假新聞與內容抄襲現象的氾濫


 
在美國總統大選中,假新聞與內容抄襲的訊息透過社群媒體大規模的擴散,有批評認為假新聞影響了選舉的結果。不論其是否為事實,每個人都只信賴其所相信的資訊―這種資訊封閉化現象彰顯出新聞信賴的破滅及民主主義的破壞。


 
如今的媒體生態系,每個人都是新聞接收者也是傳送者,在這樣的環境中正在發生什麼事?問題的核心為何?而我們又可以做些什麼呢?


 
〈不讓新聞滅絕的媒體論〉活動於6月21日在朝日新聞媒體實驗室涉谷分室舉行,邀請三位長時間任職於紙媒或網路媒體的第一線工作者進行座談,現場約有60名參與者,三位講者分別為:著有《網路媒體霸權戰爭 為何會有假新聞》的前德島新聞記者、法政大學副教授藤代裕之;出版《貓將支配媒體 網路新聞有未來嗎?》的前雅虎話題(yahoo topics)總編輯、前讀賣新聞記者暨〈THE PAGE〉總編輯奥村倫弘,以及著有《不可相信 破壞民主主義的假新聞的真面目》的朝日新聞IT記者平和博。

 
以下為筆者(平和博)紀錄的當天演說內容介紹


 
假新聞有哪些問題? ─平和博(發表)


 
克服假新聞-不讓新聞滅絕的媒體論(上)/蔡昕宸編譯

 

最近引起熱門話題的中東小國卡達,接連被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 等國宣布斷交,「卡達斷交危機」的相關新聞持續不斷。 


 
引起這一連串斷交的契機,有報導指出其實與假新聞有關。


 
駭客入侵卡達的國家通訊社後,植入並傳送「卡達首長發表針對美國的敵對發言」的假新聞,沙烏地阿拉伯與UAE的衛星電視也根據此消息發布報導。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認為,侵入者雖然是俄羅斯籍駭客,但並非受到俄國政府的指示,而是「被雇用」的駭客。換句話說,就像日本漫畫骷髏13(Golgo 13)描述的狙擊手一樣,依據不同的報酬從事如駭客行為、植入假新聞訊息或是挑起區域紛爭等行動。


 
趨勢科技最近提出的「假新聞機器」研究報告(The Fake News Machine: How Propagandists Abuse the Internet and Manipulate the Public)彙整出建立假新聞網站或是傳送假訊息等的價碼。另外,研究報告中試算相關服務的金額,如利用假新聞介入選舉,以整年的宣傳活動來計算,最低費用只要日幣4千萬元。


 
假新聞則依據不同的價碼可以各種形式呈現─這就是現今面臨的狀況。


 
從羅馬時代到「披薩門」(Pizza gate)事件


 
爬梳假新聞的歷史,可溯及到大約西元前30年的羅馬帝國時代,開國皇帝奧古斯都(Augustus)為了攻擊政敵馬克安東尼(Marcus Antonius)而鑄造流通寫有誹謗字眼的硬幣,這不是用twitter而是以硬幣發送假新聞的實例。同樣的,19世紀末的黃色新聞學也盛行傳播假新聞。


 
澳洲字典中對假新聞的定義如下:「因政治目的、增加網站點閱率等理由,透過網路或社群媒體傳播假資訊或者煽動訊息。」


 
說到最有名的假新聞─「羅馬教宗力挺川普」,我想各位已經在電視上看過很多次了,此則訊息透過臉書分享了一百萬次以上。談到假新聞產生實害的例子,則有所謂陰謀論「披薩門」槍擊事件。


 
此陰謀論為─「希拉蕊和以華盛頓某披薩店為據點的虐童地下組織有關連。」一名相信此消息的男子,手持小型自動手槍進入該披薩店內而引發槍擊事件,該名男子在現場被逮捕,並成了隔日早上當地《華盛頓郵報》的頭版報導。


 
「披薩門」假新聞是利用「Reddit」、「4chan」等網路佈告欄發佈出去;另外也如同前述卡達之例─透過網路攻擊植入假新聞。其手法為,宣稱「因遭受網路攻擊而洩漏大量的內部信件,其中包含能當作證據的資訊」─藉此而將假新聞流傳出去。

 
假新聞的玩家們


 
與假新聞相關的玩家分散在各個不同的階層(layer)中,最大的階層,即去年俄羅斯政府為了介入美國總統大選的行動之事例。此階層中的俄羅斯團體包含俄羅斯的情報機關、隸屬俄羅斯政府的駭客集團、傳播媒體,以及在社群媒體中按讚與發表評論的專業「網路酸民(troll)」等。


 
除了政治目的外,亦有以收取廣告收入做為目的的行動,如馬其頓共和國十幾歲年輕人為此成立假新聞網站;美國境內也有標榜戲仿(Parody)的假新聞網站。而支持川普的右翼網站則為了政治宣傳而傳播假新聞。階層中也有性質介於兩者之間的告發網站「維基解密」,公開遭駭信件的行動。


 
而臉書變成了擴散假新聞的舞台;Google關鍵字廣告(Google AdWords)則是將「擴散假新聞」行為轉換成金錢的平台。一般的使用者在沒有明確的意圖下,變成了擴散假新聞的助手。這就是假新聞玩家們的組成構圖。

 


 

 
推薦訂閱
女選民高峰會 總統妳來選!@【台北新知報報】
菜蟲誰之過?@【人‧耕‧食 共同體】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