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March 13,20182018年預測(二):社群媒體帶來的衝擊/朱弘川摘譯
2018年預測(二):社群媒體帶來的衝擊/朱弘川摘譯
3. 社群媒體和通訊軟體的未來(Social Media and Messaging in 2018)
除了假新聞和平台業者間混沌不明的關係外,社群媒體在2018年還有什麼值得期待?
Targeting the Tweens
前青少年期(未滿13歲)使用者增加
事實上,一位未滿13歲的孩童,是不被允許擁有臉書帳號的。根據家長教師聯誼會(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 National)的研究,在美國,每五位家長中,有三位表示他們家中未滿13歲孩童有使用通訊軟體、社群媒體或以上兩者的習慣;有2/3孩童擁有自己的行動裝置,其中更有超過90%擁有另一台與他人共用的裝置。
為了這個特殊的年齡層市場,臉書Messenger的兒童版(FB Messenger Kids)將在2018年推出,儘管在使用上仍需要經過家長批准並驗證聯絡人,但家長並沒有權查看內容本身。這款新的應用程式與原本的Messenger服務是可共用的,所以成年人不必下載這款應用程式,孩童使用時也不會被自動連結到臉書介面上,但臉書的想法是,愈早開始愈好。可以預見的是,臉書最終會發展成一個更適合全年齡,兼具育教娛樂內容的平台。
現在FB管理團隊中有許多是為人父母者,他們所創造的是一種從「搖籃到墳墓」的服務,這倒也不令人意外。
Mobile Story Formats Hit the Mainstream
行動裝置的敘事風格將成為主流
Instagram 限時動態(Stories)擁有超過2億5千萬使用者,己超越了Snapchat 成為時下「滑世代」的首選。使用者可以輕易建立幻燈片,並搭配動畫(添加濾鏡、效果、文字和貼紙),還可以創建即時影音內容,以供將來保存。新聞記者也開始使用這些工具來報導他們的題材。
我們將在2018年看到更多這種視覺上,可滑動的敘事風格。臉書也打算推出自有相對應的服務,未來也可能與Instagram串聯共享。中國的新浪微博也不落人後,而韓國的Kakao也打算跟進。臉書已證明,這些軟體的功能是可以輕鬆複製的,未來可望看到更多的主流媒體在自有的網站和應用程式上部署相同的軟體,同時也讓提供或具有這些格式的第三方平台業者受惠。紐約時報也己開始投資Snapchat和Instagram,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院長Alf Hermida也認為,新聞機構可以對小說和新興的敘事方式進行投資,並從中得到些許刺激。
4. 社群媒體對傳統電視挑戰(Social 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Television Intensifies)
臉書創辦人佐克伯將線上影音發展視為未來的大趨勢,但是臉書與其主要競爭對手YouTube或Netflix之間仍有些許問題待解決。臉書即時影音(Facebook Live)並沒有如預期的受歡迎,而嘗試製作網路節目,將原創節目臉書「Watch」變成娛樂收視終端的想法,也功虧一簣。但臉書只會更努力來面對影音內容發展上的挫敗,2018年對臉書和其他有心進軍線上影音的矽谷挑戰者來說是關鍵一年。
Facebook Becomes a Media Company
臉書已成為媒體公司
Facebook已承諾花費數十億美元進行線上節目的製作,預計2018年會有更進一步大動作。Facebook正在考慮投資「達人秀」(hero shows)這類型的節目,甚至可能首次擁有節目版權。諷刺的是,這將與當初臉書宣稱不會成為媒體公司的說法互相矛盾。
從這角度來看,臉書的競爭對手將是Netflix和Amazon,而不是YouTube。因為長篇形式的線性內容看來不符合社交媒體的規格,較適合在電視大小的屏幕上觀看。由此可見,臉書仍有許多待努力的地方,也需要轉變消費者的期望。
Sports Rights as Short Cut to Success
體育賽事轉播權做為成功捷徑
獲取獨家必看內容,或許是改變收視習慣的最快方法,這裡所指的就是熱門的運動賽事。Amazon已經獲得了NFL美式足球Thursday Night賽事的轉播權,以幫助建立自有的品牌形象。Amazon也以每年1000萬英鎊左右的價格打敗英國Sky TV,取得英國職業網球巡迴賽的轉播權,這是Amazon首次在美國之外進行的重大收購。臉書也打算購買印度超級板球聯賽的轉播權,但輸給了媒體強人梅鐸(Rupert Murdoch)的星空傳媒,現在據說對美式足球2017-2018剩餘賽季行動裝置的獨家轉播權有興趣。
預計2019-22英超足球聯賽也將掀起一場轉播權大戰,英國和海外轉播權將於今年2月份完成競標,臉書、亞馬遜和谷歌都有可能參與其中。意味著職業球隊將可能大幅增加營運支出以符合轉播單位要求,而科技公司和媒體公司之間的聯合投標則可以使球團成本降低。
--------------------------
作者:Nic Newman
摘譯:朱弘川
原文網址: 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risj-review/journalism-media-and-technology-trends-and-predictions-2018
2018年預測(三):商業模式的移轉/朱弘川摘譯
2018年預測(三):商業模式的移轉/朱弘川摘譯
5. 商業模式的移轉:從廣告到讀者付費(Shifting Business Models: From Advertising to Reader Payment)
正如紐約時報執行長湯普森(Mark Thompson)先前的預言,平面和數位廣告收入的下滑,將增加今年「經濟危機」的風險。這不僅波及許多報業集團,也對那些由創投資本資助,又過度仰賴現行分散模式的營運商影響最深。
在這種背景下,許多商業媒體正打算採取不同形式的讀者支付。許多出版商表示,數位訂閱仍是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但是,從「市場覆蓋率+廣告」轉移到「讀者參與+訂閱」不僅是商業模式的改變,它迫使出版商得重新思考他們建立的內容和他們的目標市場。
紐約時報(230萬數位用戶)和華盛頓郵報(2017年數位用戶數達到100萬)等美國大型出版商的成功,以及包括芬蘭的赫爾辛基日報(Helsingin Sanomat)、德國小報Bild,以及挪威Amedia集團旗下的地方報,都激勵著其他人將焦點轉向讀者支付。
我們的研究指出,一些年輕人對Netflix和Spotify的收費感到敏感,反而對新聞付費閱讀較能接受。荷蘭新聞網站「De Correspondent」擁有6萬名付費會員,說明非傳統媒體也有自身的一套生存模式;去年衛報的一次性捐款(30萬筆)已為其增加數百萬英鎊的收入,其付費機制減少了對廣告的依賴,同時保持開放近用的優點。
另一方面,大多數讀者仍無意採取付費訂閱。在實務上,無論是讀者付費或一般商業模式皆沒有一個通用的模型。我們的研究指出,關注訂閱的出版商大多分布在美國、德國和北歐等世界上更富有的地區。來自南歐、中歐、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出版商了解到這一需求,但是很難在短期內擺脫對廣告的依賴。
Two-Tier Information System Emerges
雙軌式的資訊系統興起
向「讀者收費」,是對「網路本是對所有人開放,並可推動社會的民主和進步」思維的一項挑戰。如果更高質量的內容消失在付費牆(paywall)之後,則有擴大社會菁英與普羅大眾隔閡的風險。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情況,那些無法負擔訂閱費的用戶受到低質量的新聞報導和錯誤資訊的影響,因而導致兩極化的社會氛圍。2018年,我們對這問題將有更深層的認識,以及一些解決這個問題的嘗試。
預計媒體公司會建立更多有關學生和圖書方面的服務,並且擴展允許大眾資助的訂閱服務,我們也會看到更多藉由社區參與來支付內容的出版品,像近來衛報和德州論壇報的做法便是如此。
Public Service Media Under Pressure
面臨壓力的公共媒體
對公共媒體的支持,應能有效解決商業地方新聞提供的錯誤訊息和市場失靈的問題,但民粹式的主張的和公共資金的短缺,卻與現行的情況背道而馳。
今年3月瑞士舉行的公民投票便極有可能廢除公共媒體的執照費,丹麥的一個右翼的政黨也準備如法炮製,東歐和中歐的公共廣播機構近來也備感壓力,可見民粹主義正漫延許多地方。在英國,BBC新聞總監Fran Unsworth也考慮在5年內削減約8000萬英鎊支出,並將執照費挪為支付其地方記者的薪資。
Consolidation, Partnership, and Media Takeovers
合併、夥伴關係和媒體接管
我們將在2018年看到更多媒體間的併購,因為出版商試圖建立規模並提高他們的業務效率,這也意味記者的工作將逐漸被取代。舉例來說,梅雷迪斯(Meredith )最近買下時代(Time Inc)公司,透過削減重疊成本和關閉一些業務,在前兩年將可省下約5億美元。未來一年也將看到許多出版商結盟,為科技巨頭提供有意義的「替代品」。可能預見的結盟包括:葡萄牙出版商和挪威出版商施伯史泰德(Schibsted)便打算在廣告業務合作;BBC和地方報紙則打算朝內容方面著手;華盛頓郵報則和地方報紙進行訂閱服務;華盛頓郵報和加拿大環球郵報(Globe and Mail)則朝技術解決方案上邁進。
--------------------------
作者:Nic Newman
摘譯:朱弘川
原文網址: 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risj-review/journalism-media-and-technology-trends-and-predictions-2018
2018年預測(一):新聞業的轉變/朱弘川摘譯
2018年預測(一):新聞業的轉變/朱弘川摘譯
1. 重拾新聞業的尊嚴(Restoring Trust in the Era of Fake News)
「假新聞」被柯林斯字典選為2017年的代表詞,這一詞彙從閱聽人角度來看,代表新聞已掩蓋過多真相,特定的受眾關注有偏見的、粗糙濫製的新聞、政治上的擦脂抹粉、許多誤導性的廣告,以及透過社交媒體散佈刻意編造的新聞。短時間內,這複雜的問題仍不會有明確又快速的解決辦法。
雖然以上這些有關媒體的缺失已存在了數十年,但網路時代和社交媒體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遊戲規則。Wired雜誌的聯合創辦人凱利(Kevin Kelly)指出:「真相不再是由官方決定,而是同儕間所激盪而來的」。因此,傳統媒體失去了過去的公信力,但同樣地,網路世界也讓公民接觸到大量的新視角。現在,網路上充斥著事實、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和反事實(counter-facts),但往往也讓閱聽人感到困惑。
到目前為止,新聞業所採取的補救措施如事實查核、追求更大的透明度,已經假定了可能重建公眾對媒體的信任,但要說服人們清楚地或透明地表達與自己根深蒂固的信仰背道而馳的事實,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們要知道,對事實更加懷疑,是暴露於更廣泛視角下不可避免的後果。唯有對資料更良善的分類和檢索,新聞的質量和素養才能提高,這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Fact-Checking Matures; the Rise of ‘Alternative Fact-Checking’
事實查核促成「替代事實查核」的興起
今年,我們將更關注在第三方平台上不準確的信息。伴隨著技術性(半自動)解決方案,以確保事實查核運作更完善,平台業者和政府對獨立事實查核的資助在2018年將逐漸增加。動態資料的驅動(data-driven experiments),將增加社交網路和搜索引擎透明度(visibilty),用來揭露了兩者在何時何地有最大的影響力。未來我們將會見到,更多來自「被事實查核者」對事實查核者的強烈的挑戰,以及「替代事實查核機制」的設立。
去年12月,被戲稱為「錯誤訊息提供者」的旗幟周刊(Weekly Standard),成為美國第一個加入事實查核者的媒體刊物,也是第一份有明確黨派立場的保守派媒體。我們期望有更多的媒體被允許成為事實查核者,並樂見能從此名單獨立出來,打破既有的規則。
2. 新聞業擁抱人工智慧(Newsrooms Embra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隨著科技公司在人工智慧賭上他們的未來,出版商也希望將這一系列複雜的技術部署到他們的業務中。根據我們的研究,有接近四分之三的科技領袖表示,他們已經在使用類似的人工智慧服務,並樂見能藉活絡營銷、實現自動化的事實查核,和加速資料的檢索和分類。即便現階段很多項目仍在研發階段,但預計2019年將大量投入生產。
Computer Driven Recommendations
電腦驅動的內容推播
無論是網站使用、應用程式,或是透過推播通知,人工智慧對新聞發布最大的益處是能增進更好的內容推播。目前大多仰賴用戶手動添加,或利用簡單的内容管理系统(CMS)邏輯,產出的較是相同的資訊,但是人工智慧可以改變這一點。
英國泰晤士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正在開發一個名為「James」的服務,為的是能自動根據格式、時間和頻率了解個人偏好,並進行內容推播。瑞士新蘇黎世報(NZZ)也一直致力於內容推播的優化,但不是為了增加點擊率,而是為了維持新聞品質。這些結合了一般和個人關聯性的做法,讓個人不致於陷入「過濾泡沫」,反而暴露於更多所偏好的內容中。
Assistants for Journalists
記者助理
有關記者私人助理的討論已蘊釀多時,目前正在將以AI機器人的方式重出江湖,寄望可以達到管理日記、編排會議和回復電子郵件的要求。Replika是一款人工智能助理,能跟隨用戶的情緒、喜好和行為方式,就像用戶本人一樣。在將來,也許還能替你在推特和臉書發文。
Automated and Semi-Automated Fact-Checking
自動化和半自動化的事實查核
在英國,人工智慧能幫助記者即時檢查政治主張,甚至在進行電台或電視採訪時進行,並獲得英國獨立事實查核機構Full Fact所提供的資訊做對照。英國新創公司Factmata正開發自然語言處理(NLP)的服務,未來將配合事實查核的資料庫來進行測試。
Full Fact也使用類似的技術和機器學習來開發相關服務,目的在幫助記者和事實查核人員。首先,在電視即時播出時提供字幕供查核,其次,監看重複的主張以了解趨勢,讓事實查核者了解為何此一主張的形成,並能更好的理解,提供資訊的改正。這項工作正與阿根廷和南非的合作夥伴進行中,並得到Open Society和Omidyar的支持,預許將於2018年底發布。
作者:Nic Newman
摘譯:朱弘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