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台權會電子報--被遺忘的哈凱部落─台灣人權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October 31,2013我們需要大家一同發出公義的聲音/哈凱部落
7月開始,Hagay的青年將走上街頭,發放宣傳單,爭取大眾的聲援。讓政府因為大眾的聲音重視Hagay部落。並且承認攔砂壩造成Hagay部落崩塌的事實,讓我們能夠快快地脫離10年來住在組合屋中的恐懼。
呼籲台灣政府盡速解決哈凱部落的居住問題/台權會
哈凱部落最早是居住於桃園縣復興鄉石門水庫上游的深山之中,1966年長輩為讓部落居民便利生活、就學,於是集資在大漢溪上游巴陵橋附近買了一塊地,這是部落居民所擁有的一塊屬於自己的家園。
1977年,政府為了解決石門水庫淤砂問題,在部落上游建造巴陵攔沙壩,因此改變河道,進而造成哈凱部落的地基漸漸被掏空,加上幾次強烈颱風侵襲,漸漸使得他們的家園不再穩固。
1996年賀伯颱風的侵襲造成包含哈凱部落在內的山區原住民部落受到很大的傷害,桃園縣政府因此開始建造組合屋,但由於組合屋生活環境不佳,僅有少數族人入住。2004年8月23日艾利颱風後,哈凱部落地基完全崩塌,族人17戶遷至位於下蘇樂的組合屋居住。
到目前為止,桃園縣復興鄉公所所登記的受災戶數已達21戶(原17戶後來結婚生子,獨立門戶),共59人(仍有人失聯),皆具有”受災戶”的身分。
組合屋是位在桃園縣復興鄉下蘇樂區,為二排藉由波浪板等臨時建材所搭建的出來的房子,每間組合屋為12坪的一層樓簡單建築,每間要住一戶人口,人口較多的戶數,12坪的空間要住下5-6人,每人大約僅可使用2坪的空間。
幾年下來,下蘇樂組合屋的狀況更出現牆面有裂痕、天花板剝落,還有地基下滑的現象,幾年來,族人都是自己用水泥進行簡單的修補工作,直到今年2月縣政府才派人來,也只是以水泥作簡單填補。在颱風災害頻傳的台灣,族人們開始擔心自己能不能安全的度過另一個夏天。
哈凱的禱告
本文原刊登於公視 我們的島
家,是讓許多人安心的避風港,但如果你住在臨時搭建的組合屋裡,恐怕怎麼樣,心情都不會覺得輕鬆,桃園縣復興鄉,一群哈凱部落的居民,在民國85年賀伯颱風之後,民國91年陸續進駐組合屋,原本說好,只是暫時住兩三年,沒想到這一住,就是十年,隨著颱風季節來到,哈凱部落居民內心更加惶恐不安,他們希望能早日有個永久居住的地方,這個願望又為什麼無法完成?
哈凱部落,原本家鄉在桃園縣復興鄉的深山裡,民國55年,北橫公路開通,哈凱部落的長輩為了族人就業、就學便利,共同決議集資買地,從偏遠的山上搬到大漢溪上游巴陵橋附近定居,因此也被稱為巴陵橋部落。
眼前這一片淹沒在雜木林裡的村落,就是哈凱部落在巴陵橋的居住地,正前方是民國96年,遭到韋帕颱風摧毀的巴陵壩,而哈凱部落的故事和巴陵壩的興建密不可分。
民國56年,政府為了解決石門水庫的淤砂問題,在大漢溪上游興建壩高38公尺的巴陵壩,蓄砂量1047萬立方公尺,巴陵壩完工之後,哈凱部落居民觀察到巴陵壩的興建,改變了大漢溪河道,河床水位抬升,滾滾溪水不停掏刷著部落地基,每到颱風季節,洪水轟轟的振動聲,讓居民內心不安。
民國85年賀伯颱風來襲,復興鄉山區多處崩坍,哈凱部落部分居民成為受災戶,90年桃園縣政府在下蘇樂的組合屋完工,受災戶陸續搬到組合屋居住。然而,哈凱部落的考驗還沒有結束,民國93年艾利颱風夾帶驚人雨勢,嚴重掏刷部落地基,加上部落上方樂三道路的坍塌,上下夾攻,家園不再是令人安心的避風港。
這次災難,哈凱部落21戶共40幾人,全數被安置到組合屋居住,這一排臨時搭建的鐵皮屋,就是他們的避難家園,即使外觀簡陋、居民們還是用心生活,等待著政府的遷村計畫,但時光流逝,十年了他們還在這裡。
事實上,桃園縣政府早在民國93年,就已經在三光村找好遷建地點,安置哈凱部落21戶以及高崗部落34戶,共55戶的受災戶,並花了上億元整好基地,但之後的遷村程序卻停頓了,遷建地點甚至長出了雜草和樹木。
部落居民還是耐心等候,直到這暫時的棲身之所,居住條件越來越惡劣,漏水、龜裂、地層下陷等現象頻頻發生,居民憂心組合屋,還能抵擋幾次強風豪雨。
經歷多年磨難,都還沒有辦法有個永久居住地,哈凱部落的居民決定要向國家求償,他們認為,要不是興建巴陵壩,他們家園也不會破碎。眼看著颱風季節即將來到,哈凱部落的居民想要有個安心的家,這個願望是否能夠成真?而哈凱部落的禱告,政府聽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