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權會十月份電子報】蘭嶼人權工作坊紀事─台灣人權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October 31,2013
【編按】台權會與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及蘭嶼青年行動聯盟於10月3日至5日在蘭嶼共同主辦的「蘭嶼人權工作坊」,在學員的積極參與、講師的熱情分享下順利落幕。本期電子報收錄了四篇參與的心得及蘭嶼的觀察報導。分別由蘭嶼在地居民蕭拉茂(Saynmisiva)、台灣學員周舜裕、阮俊達及楊昭彥和大家分享心得。由於電子報版面受限,本期電子報完整刊登俊達及Saynmisiva文章,並摘要昭彥及舜裕文章,完整記錄請尋連結至台權會官方網站閱讀。同時也期待下次能夠再有機會到蘭嶼去,和蘭嶼的朋友們在更多元的議題上有更多交流!【期待更多在地觀點與在地接觸◎楊昭彥】今年四月,我第一次橫渡黑潮、拜訪蘭嶼。走了一個天秤颱風之後,我有幸能成為「蘭嶼人權工作坊」的學員,再度踏上這座達悟族的「人之島」。此時蘭嶼已沒有了四月的艷陽,多了初秋不甚猖狂的東北季風,還有天秤颱風遺留的產物,包括重建中的加油站,部分路面地基掏空,以及土石崩落的痕跡。
回想八月底,台灣媒體一股腦兒報導颱風肆虐蘭嶼。接著再報導達悟族人發揮漁團合作的精神,使蘭嶼快速恢復生機。在總統發表「外面吹西裝,裡面穿丁字褲」一席言論之後,媒體急速撤離,留下的問題仍由蘭嶼島獨自承擔。...完整文章請點此繼續閱讀
【蘭嶼工作坊日記◎周舜裕】2012年10月5日
早上Sinan Mavivo分享蘭嶼人與核廢的抗爭史,又是從一個騙局開始(從罐頭工廠到核廢廠)。車諾比事件引爆了全球的反核,於是國民政府為了撫平高漲的反核情緒開始一系列的福利殖民手段(回饋金、補助金、旅遊賄選、就業機會等),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為了能讓一桶一桶的核廢料順利的運往蘭嶼,小小的島想對抗這龐大的國家機器就得靠更激烈的方式,十年前「汽油桶」成了當時對抗的武器。而這一代經歷漢化與摸摸頭的洗刷後,還剩下什麼武器對抗?....《完整文章請點此繼續閱讀》
【從蘭嶼出發的人權觀點◎Saynmisiva】人權議題的概念,在島上族人的認知或意識裏,尚屬為新的東西。Tao的人權(集體人權)的保障和爭取等重要權益議題,是應該被重新關注和論述釐清的重要課題。從歷史過往的記憶和經驗中,Tao和島嶼的人權,在兩個外來不同殖民政權的統轄中,民族的人權受到了什麼樣的侵害對待?又誰為其伸張正義和爭取過?乃至21世紀的今天,族人的人權權利,仍尚在不同的時間、空間裏、層面或形態和程度上等受到不公不義的被對待情事。 翻開「蘭嶼被殖民史」,傾聽部落耆老的口述如是說:從日本殖民統治起至國民政府的兩個外來殖民者,是如何對待Tao族人的歷史故事?據此拉開一探Tao人權的面紗。一個弱勢小島族群在遭受到被殖民統治時,其所受到的人權待遇,如遭打罵、凌恥、掠奪、歧視、剝削,被消費等不對等的對待。在日治時期,族人們被集體強制勞動,從清晨到傍晚長時間的勞役活動及接受毫無人性尊嚴的勞力壓榨,期間若稍有怠慢或不從便遭毒打羞辱等的對待;且尚有無償地要求族人上山採集下海捕捉山海產為其提供,甚至連族人飼養的家禽畜,日警姿意槍殺帶回等情事;然而,此等處境到了國民政府接手之後,小島的命運再顯遭被邊陲化及化外之島等的看待這般,國民政府對Tao的照顧政策,再從山地生活平地化政策、推行說國語禁止講族語政策、拆除傳統屋改建海砂屋政策,核廢料存放蘭嶼等等政策權力偏見與傲慢的對待,在國民政府有計畫性政策的規劃推出中,讓族人成了國家政策實驗下的白老鼠,人權遭踐踏的犧牲者,Tao人只有接受沒有拒絕的權利,如此處境真可謂情何以堪哪? 時至今日,然而這樣的人權對待,尚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或隱形在島上族人身上,只是還沒有被顯明或感覺到?對此爾等族人至今,Tao人權的對待仍未感受到或被當局以更民主化、人性化的對待操作。 綜上所敘,Tao人權的困境從過去到現在仍屬處在需要被關注和積極改善的環境中?對此我們希望透過國際人權委員會和國民政府的協助,然若此地人權困境不加以關注改善之,恐已不符合國際人權宣言所揭櫫的人權要求,而成為民主發展國際人權形象之絆腳石,咸認政府對Tao民族和蘭嶼人權的照顧,期施政上亦尚有努力的空間,並呼籲政府應體現國家對弱勢族群人權權益的重新思考和反省。針對Tao人權所面臨的窘境給予更積極的,更多實質投入的關注與協助改善,同時,更期盼族群和島上一起來關注屬於我們的人權,建構Tao人權的認知意識和相關的議題,齊心來爭取我們的人權! 台權會網站連結 【我們有沒有共同的未來?◎阮俊達】 ●消逝中的飛魚文化 飛魚,是母親的乳汁,為達悟族人提供豐富的動物蛋白質來源;達悟族人認為飛魚是「神的魚」,富有靈性,必須與之締約並遵守禁忌、踐行儀式後才能夠捕撈與煮食。可以說,飛魚文化正是達悟文化的核心,衍生出各個月份的歲時祭儀、拼板舟工藝,以及船團、漁團等社會組織,建構了人之島上的生活次序。 然而謝永泉(Syaman Macinanao)和郭建平(Syaman Vengayen)都在工作坊課程裡指出:時至今日,拼板舟捕撈文化無力與台灣漁船競爭,面對三人即可作業的機動快艇把飛魚趕盡殺絕(使用流刺網,甚至鋪草蓆讓飛魚在上面產卵),年輕人多數放棄祖先流傳下來的技能,遠赴台灣擔任基層體力勞工;少數有能力者則存錢購買小型快艇,不再依賴船團及漁團。於是,造舟工藝、社會組織,以及相應的祭儀文化,轉眼將成餘燼。 「留一點飛魚給蘭嶼吧!」2005年起,在蘭嶼居民再三陳情下,台東縣政府公告「每年三月至六月底,禁止十噸以上機動船在蘭嶼沿岸六浬海域以流刺網與追逐網作業。」不料,相關規定引起屏東漁民不滿,認為「飛魚是洄游魚類,在中華民國領海中,本來就可以捕撈」、「生計受影響」,並多次在蘭嶼海域與前來阻擋捕撈的達悟族人發生衝突【註一】。環境永續、文化傳承與原漢漁民的生計問題,要如何才能求取平衡、得以相互諒解呢? ●失了根的十八人大舟? 面對海洋文化日漸流失,公部門也試圖積極作為:內政部營建署下的海洋公園管理處,找上東清部落族人一同建造可容納十八人的拼板舟「拜訪號」,下水後航向台灣,橫越黑潮後一路從西海岸北上,最後抵達台北慶祝建國百年。傳統上,大船(五對槳或至少三、四對槳)是召飛魚祭(mey vanwa)的核心,其建造及落成慶禮(meyvazey)更是全部落的大事。在大船幾已不復存在的今日【註二】,「拜訪號」應該能夠對達悟族文化復振產生極大助益。只是,從造舟到橫度黑潮的過程中,不時傳出對大舟「打破禁忌、割斷深層文化連結」的批評,質疑政府出錢、漢人掛名船主、牴觸家族關係與祭儀的拼板舟,是否真能對傳統生活智慧的恢復有正面幫助【註三】? 在工作坊「代代傳承:拼板舟文化」的課堂上,參與「拜訪號」造舟和紀錄片拍攝的張世凱(Syaman Misarko)告訴我們:為了拍攝紀錄片《橫渡黑潮,拜訪台灣》,他們採訪參與造船的地方人士,忠實記錄了各種批判意見;不過,官方版紀錄片裡在地觀點卻被刪減得絲毫不存,只剩江宜樺等官員受訪畫面充斥其中。對此心懷不滿的拍攝團隊,打算再剪一支民間版的紀錄片來批判官方。另一方面,「拜訪號」風光航向台灣以後,政府部門將其當成宣揚政績的工具,四處展示,計畫最終落腳在高雄,達悟族人也並不滿意如此安排,希望可以討回大船,真正用以鼓勵拼板舟文化的復興。 紛爭至今尚未休止,究竟公部門大筆資源挹注後,漢人/台灣觀點凝視下的大舟,是復振還是再次破壞了消逝中的達悟族海洋文化? ●台電「養育」著蘭嶼:核廢料與回饋金 三天人權工作坊,參與者最關注的仍是核廢料議題,賴美惠(Sinan Mavivo)為我們娓娓道來近三十年驅逐核廢惡靈(anito)的漫長歷程:從1987年年底機場抗議開始,經歷多次驅逐惡靈行動後,核廢料自1996年起不再送來蘭嶼;可是,貯存場中早已鏽蝕的核廢料卻是怎樣也趕不走。尤其,2002年起台電在《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規定下,必須直接發放回饋金予居民及在地團體,換取貯存場土地續租後,金錢麻痺了對惡靈的恐懼,使反核廢運動沉寂將近十年之久。直到日本福島核災後新一波反核運動串連,才又看見中生代、新生代的達悟族行動者,試圖重新動員族人進行抗爭。 回饋金不僅消解了反對聲浪,使族人間的共識更不容易形成,也幾近取代了政府應盡的責任──鄉庫中有多少預算來自台電而非縣政府?「餵養」著在地民眾與社區團體的,又究竟是誰【註四】?當健康與族群尊嚴是可以用「一天52元」來收買時,蘭嶼的明天在哪裡?以及,回饋金、電費補助所造成的污名化(即便只是少數人浪費電的行為也會被媒體放大檢視),是不是使達悟族人不分世代與階級,都要承受著負面標籤? 文化復振與反核廢運動之路,看似遙遠,卻依然可見希望之光:近兩年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蘭嶼青年行動聯盟試圖重新找回和教會的連結、努力與族人溝通,再一次展現草根組織動員反核的力量;另一方面,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團體也積極聲援、關切蘭嶼反核廢運動的現況。對於生長於台灣的我們來說,三天工作坊的見聞及前述歷史資料提醒我們,行動是必然的,但同時,也得要更深切地思考:蘭嶼和台灣,達悟族人及漢人之間,共同的未來在哪裡呢?對話和尊重如何可能?我們有責任力求反思與理解,才可能逐漸接近問題根源,真正實現人權理念。 【註一】聯合報,2005年6月11日,〈蘭嶼捕飛魚遭驅離,恆春漁民怨〉;2007年4月21日,〈蘭嶼捕飛魚被驅,恆春船長罵「暴民」〉;2007年4月29日,〈飛魚之爭,恆春漁船進逼蘭嶼〉。 【註二】鄭漢文等,2002,〈蘭嶼雅美拼板舟之結構用材〉。《東台灣研究》7: 3-44。 【註三】詳見公視記者郭志榮的部落格文章〈蘭嶼造大舟-失了根的國慶之船〉。網址:http://blog.yam.com/munch/article/39248158。 【註四】按聯合報的報導,即便是現今力主反核的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成立之初也仰賴台電所提供的700萬資金。聯合報,2004年7月1日,〈蘭嶼社區營造,在地眼光推動〉;2004年8月19日,〈佔用回饋金?蘭嶼基金會否認〉。
【編按】
台權會與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及蘭嶼青年行動聯盟於10月3日至5日在蘭嶼共同主辦的「蘭嶼人權工作坊」,在學員的積極參與、講師的熱情分享下順利落幕。本期電子報收錄了四篇參與的心得及蘭嶼的觀察報導。分別由蘭嶼在地居民蕭拉茂(Saynmisiva)、台灣學員周舜裕、阮俊達及楊昭彥和大家分享心得。由於電子報版面受限,本期電子報完整刊登俊達及Saynmisiva文章,並摘要昭彥及舜裕文章,完整記錄請尋連結至台權會官方網站閱讀。同時也期待下次能夠再有機會到蘭嶼去,和蘭嶼的朋友們在更多元的議題上有更多交流!
【期待更多在地觀點與在地接觸◎楊昭彥】
今年四月,我第一次橫渡黑潮、拜訪蘭嶼。走了一個天秤颱風之後,我有幸能成為「蘭嶼人權工作坊」的學員,再度踏上這座達悟族的「人之島」。此時蘭嶼已沒有了四月的艷陽,多了初秋不甚猖狂的東北季風,還有天秤颱風遺留的產物,包括重建中的加油站,部分路面地基掏空,以及土石崩落的痕跡。
回想八月底,台灣媒體一股腦兒報導颱風肆虐蘭嶼。接著再報導達悟族人發揮漁團合作的精神,使蘭嶼快速恢復生機。在總統發表「外面吹西裝,裡面穿丁字褲」一席言論之後,媒體急速撤離,留下的問題仍由蘭嶼島獨自承擔。...完整文章請點此繼續閱讀
【蘭嶼工作坊日記◎周舜裕】
2012年10月5日
早上Sinan Mavivo分享蘭嶼人與核廢的抗爭史,又是從一個騙局開始(從罐頭工廠到核廢廠)。車諾比事件引爆了全球的反核,於是國民政府為了撫平高漲的反核情緒開始一系列的福利殖民手段(回饋金、補助金、旅遊賄選、就業機會等),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為了能讓一桶一桶的核廢料順利的運往蘭嶼,小小的島想對抗這龐大的國家機器就得靠更激烈的方式,十年前「汽油桶」成了當時對抗的武器。而這一代經歷漢化與摸摸頭的洗刷後,還剩下什麼武器對抗?....《完整文章請點此繼續閱讀》
【從蘭嶼出發的人權觀點◎Saynmisiva】
人權議題的概念,在島上族人的認知或意識裏,尚屬為新的東西。Tao的人權(集體人權)的保障和爭取等重要權益議題,是應該被重新關注和論述釐清的重要課題。從歷史過往的記憶和經驗中,Tao和島嶼的人權,在兩個外來不同殖民政權的統轄中,民族的人權受到了什麼樣的侵害對待?又誰為其伸張正義和爭取過?乃至21世紀的今天,族人的人權權利,仍尚在不同的時間、空間裏、層面或形態和程度上等受到不公不義的被對待情事。
翻開「蘭嶼被殖民史」,傾聽部落耆老的口述如是說:從日本殖民統治起至國民政府的兩個外來殖民者,是如何對待Tao族人的歷史故事?據此拉開一探Tao人權的面紗。一個弱勢小島族群在遭受到被殖民統治時,其所受到的人權待遇,如遭打罵、凌恥、掠奪、歧視、剝削,被消費等不對等的對待。在日治時期,族人們被集體強制勞動,從清晨到傍晚長時間的勞役活動及接受毫無人性尊嚴的勞力壓榨,期間若稍有怠慢或不從便遭毒打羞辱等的對待;且尚有無償地要求族人上山採集下海捕捉山海產為其提供,甚至連族人飼養的家禽畜,日警姿意槍殺帶回等情事;然而,此等處境到了國民政府接手之後,小島的命運再顯遭被邊陲化及化外之島等的看待這般,國民政府對Tao的照顧政策,再從山地生活平地化政策、推行說國語禁止講族語政策、拆除傳統屋改建海砂屋政策,核廢料存放蘭嶼等等政策權力偏見與傲慢的對待,在國民政府有計畫性政策的規劃推出中,讓族人成了國家政策實驗下的白老鼠,人權遭踐踏的犧牲者,Tao人只有接受沒有拒絕的權利,如此處境真可謂情何以堪哪?
時至今日,然而這樣的人權對待,尚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或隱形在島上族人身上,只是還沒有被顯明或感覺到?對此爾等族人至今,Tao人權的對待仍未感受到或被當局以更民主化、人性化的對待操作。
綜上所敘,Tao人權的困境從過去到現在仍屬處在需要被關注和積極改善的環境中?對此我們希望透過國際人權委員會和國民政府的協助,然若此地人權困境不加以關注改善之,恐已不符合國際人權宣言所揭櫫的人權要求,而成為民主發展國際人權形象之絆腳石,咸認政府對Tao民族和蘭嶼人權的照顧,期施政上亦尚有努力的空間,並呼籲政府應體現國家對弱勢族群人權權益的重新思考和反省。針對Tao人權所面臨的窘境給予更積極的,更多實質投入的關注與協助改善,同時,更期盼族群和島上一起來關注屬於我們的人權,建構Tao人權的認知意識和相關的議題,齊心來爭取我們的人權!
台權會網站連結
【我們有沒有共同的未來?◎阮俊達】
●消逝中的飛魚文化
飛魚,是母親的乳汁,為達悟族人提供豐富的動物蛋白質來源;達悟族人認為飛魚是「神的魚」,富有靈性,必須與之締約並遵守禁忌、踐行儀式後才能夠捕撈與煮食。可以說,飛魚文化正是達悟文化的核心,衍生出各個月份的歲時祭儀、拼板舟工藝,以及船團、漁團等社會組織,建構了人之島上的生活次序。
然而謝永泉(Syaman Macinanao)和郭建平(Syaman Vengayen)都在工作坊課程裡指出:時至今日,拼板舟捕撈文化無力與台灣漁船競爭,面對三人即可作業的機動快艇把飛魚趕盡殺絕(使用流刺網,甚至鋪草蓆讓飛魚在上面產卵),年輕人多數放棄祖先流傳下來的技能,遠赴台灣擔任基層體力勞工;少數有能力者則存錢購買小型快艇,不再依賴船團及漁團。於是,造舟工藝、社會組織,以及相應的祭儀文化,轉眼將成餘燼。
「留一點飛魚給蘭嶼吧!」2005年起,在蘭嶼居民再三陳情下,台東縣政府公告「每年三月至六月底,禁止十噸以上機動船在蘭嶼沿岸六浬海域以流刺網與追逐網作業。」不料,相關規定引起屏東漁民不滿,認為「飛魚是洄游魚類,在中華民國領海中,本來就可以捕撈」、「生計受影響」,並多次在蘭嶼海域與前來阻擋捕撈的達悟族人發生衝突【註一】。環境永續、文化傳承與原漢漁民的生計問題,要如何才能求取平衡、得以相互諒解呢?
●失了根的十八人大舟?
面對海洋文化日漸流失,公部門也試圖積極作為:內政部營建署下的海洋公園管理處,找上東清部落族人一同建造可容納十八人的拼板舟「拜訪號」,下水後航向台灣,橫越黑潮後一路從西海岸北上,最後抵達台北慶祝建國百年。傳統上,大船(五對槳或至少三、四對槳)是召飛魚祭(mey vanwa)的核心,其建造及落成慶禮(meyvazey)更是全部落的大事。在大船幾已不復存在的今日【註二】,「拜訪號」應該能夠對達悟族文化復振產生極大助益。只是,從造舟到橫度黑潮的過程中,不時傳出對大舟「打破禁忌、割斷深層文化連結」的批評,質疑政府出錢、漢人掛名船主、牴觸家族關係與祭儀的拼板舟,是否真能對傳統生活智慧的恢復有正面幫助【註三】?
在工作坊「代代傳承:拼板舟文化」的課堂上,參與「拜訪號」造舟和紀錄片拍攝的張世凱(Syaman Misarko)告訴我們:為了拍攝紀錄片《橫渡黑潮,拜訪台灣》,他們採訪參與造船的地方人士,忠實記錄了各種批判意見;不過,官方版紀錄片裡在地觀點卻被刪減得絲毫不存,只剩江宜樺等官員受訪畫面充斥其中。對此心懷不滿的拍攝團隊,打算再剪一支民間版的紀錄片來批判官方。另一方面,「拜訪號」風光航向台灣以後,政府部門將其當成宣揚政績的工具,四處展示,計畫最終落腳在高雄,達悟族人也並不滿意如此安排,希望可以討回大船,真正用以鼓勵拼板舟文化的復興。
紛爭至今尚未休止,究竟公部門大筆資源挹注後,漢人/台灣觀點凝視下的大舟,是復振還是再次破壞了消逝中的達悟族海洋文化?
●台電「養育」著蘭嶼:核廢料與回饋金
三天人權工作坊,參與者最關注的仍是核廢料議題,賴美惠(Sinan Mavivo)為我們娓娓道來近三十年驅逐核廢惡靈(anito)的漫長歷程:從1987年年底機場抗議開始,經歷多次驅逐惡靈行動後,核廢料自1996年起不再送來蘭嶼;可是,貯存場中早已鏽蝕的核廢料卻是怎樣也趕不走。尤其,2002年起台電在《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規定下,必須直接發放回饋金予居民及在地團體,換取貯存場土地續租後,金錢麻痺了對惡靈的恐懼,使反核廢運動沉寂將近十年之久。直到日本福島核災後新一波反核運動串連,才又看見中生代、新生代的達悟族行動者,試圖重新動員族人進行抗爭。
回饋金不僅消解了反對聲浪,使族人間的共識更不容易形成,也幾近取代了政府應盡的責任──鄉庫中有多少預算來自台電而非縣政府?「餵養」著在地民眾與社區團體的,又究竟是誰【註四】?當健康與族群尊嚴是可以用「一天52元」來收買時,蘭嶼的明天在哪裡?以及,回饋金、電費補助所造成的污名化(即便只是少數人浪費電的行為也會被媒體放大檢視),是不是使達悟族人不分世代與階級,都要承受著負面標籤?
文化復振與反核廢運動之路,看似遙遠,卻依然可見希望之光:近兩年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蘭嶼青年行動聯盟試圖重新找回和教會的連結、努力與族人溝通,再一次展現草根組織動員反核的力量;另一方面,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團體也積極聲援、關切蘭嶼反核廢運動的現況。對於生長於台灣的我們來說,三天工作坊的見聞及前述歷史資料提醒我們,行動是必然的,但同時,也得要更深切地思考:蘭嶼和台灣,達悟族人及漢人之間,共同的未來在哪裡呢?對話和尊重如何可能?我們有責任力求反思與理解,才可能逐漸接近問題根源,真正實現人權理念。
【註一】聯合報,2005年6月11日,〈蘭嶼捕飛魚遭驅離,恆春漁民怨〉;2007年4月21日,〈蘭嶼捕飛魚被驅,恆春船長罵「暴民」〉;2007年4月29日,〈飛魚之爭,恆春漁船進逼蘭嶼〉。
【註二】鄭漢文等,2002,〈蘭嶼雅美拼板舟之結構用材〉。《東台灣研究》7: 3-44。
【註三】詳見公視記者郭志榮的部落格文章〈蘭嶼造大舟-失了根的國慶之船〉。網址:http://blog.yam.com/munch/article/39248158。
【註四】按聯合報的報導,即便是現今力主反核的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成立之初也仰賴台電所提供的700萬資金。聯合報,2004年7月1日,〈蘭嶼社區營造,在地眼光推動〉;2004年8月19日,〈佔用回饋金?蘭嶼基金會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