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1-03-24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中正、萬華區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徵求行政志工!!!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3-24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3-24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台灣與日本的香蕉情結

台灣對日賑災,發揮了人溺己溺的高貴情操,無怪乎讓看在眼裡、充滿感激的日本網友會說日後要「多吃台灣香蕉」作為報答。

禮物是門學問,也涉及關係的確認與維持。通常來說,餽贈一方若非以自己所能張羅的物品特色為出發,就是盡可能迎合受贈者所需。這是「不失禮」的基本準則。因此,日本網友以多吃「台灣香蕉」作為回報,可以說是一種日本的「台灣印象」,這是他們所認為的台灣「特產強項」,也是對台灣經濟的回饋與助益。

但台灣與香蕉的連結,可說是天寶餘事了。從1970年代起,台灣香蕉銷日便節節敗退,拱手讓予菲律賓。有趣的是,如此印象別說日本人,即便是台灣人也還因「水果王國」或「香蕉王國」的稱號而自喜。但事實是,現在的台蕉形象連餘暉都稱不上,每年農委會為了香蕉生產過剩而大傷腦筋,國軍年年忙著消化苦無出路的香蕉,都是證明。

由歷史來看,台灣的農業部門無論就產值或出口額來看,都從1970年代後便快速走下坡,台灣老早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後農業國家」,何以日本常民依舊反映出「日本工業、台灣農業」這樣的古老經濟分工意向?

箇中緣由在於,台灣雖然已經脫胎轉型成出口製造業、內需服務業的產業型態,但始終是日本這個「雁首」的追隨者,甚至是模仿者。例如,我們的電子科技業,幫日本品牌代工;我們的服務業,很多是日本成熟商業模式的引用。因此居於雁首之後的台灣,雖然有製造、有服務的外內兩部門,但嚴格講並沒有自己的面孔。

或有一例可以探討,何以日台兩地的觀光客來往頻繁?儘管兩地都說對方友善,但除此之外,我們也不能忽略「熟悉感」這個因素的加持。台客到日本與日客到台灣一樣,很容易初次出國就上手,因為食衣住行都不難找到足資辨識的店家招牌。

讀者切莫誤以為日本網友的多吃台蕉論有任何不敬。實際上,這反映了亞洲的雁形秩序這個現實,我們無從否認。倒是對台灣的決策者,他們必須嚴肅思考:台灣已經不是靠香蕉打天下的時代了;但我們的經濟實力仍與雁首的帶動與跟隨脫離不了關係。如果創新、升級、MIT品牌這些陳腔濫調不是空談,則恐怕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回目錄)




左右看:愛心募款是與非

左看:利益計算的愛心

近日,台灣社會對於日本遭受地震、核電廠事故的重創而發動的全民愛心捐款,其現象與內涵有許多方面是有可議之處。

對於任何一個地區民眾深受的重大的災難侵襲,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以一己之能提供援助,當然不在話下。但愛心一旦成為全民現象,而且是突發性的風潮,而且其中有政治人物、娛樂界等高知名度的公眾人物出面攪和,這就不可能是單純的愛心,而是參雜了利益、策略動機下的行動。

例如,這次擠上募款舞台的某位藝人,去年還因「公益義賣」運動衫但卻圖利自己服裝設計公司的風波而遭到批評,這回又重新成為公益援助日本的好漢。至於藍綠兩黨人士,下跪的、接電話的,無不紛紛藉此良機來包裝自己成為充滿愛心的公眾人物。有什麼比這次機會更能塑造自己的愛心形象呢?這種極正面的形象效益勢必會在政客的政治選票上、藝人的商機市場有無法估量的鉅大效益。

即使有人動機可議,但難道日本遭逢這巨變,我們就不該伸手援助嗎?當年台灣大地震時,日本何嘗不是急公好義地援助過我們?但這問題焦點,不在於我們應否援助日本,而在於,我們為何要如此大張旗鼓地發動全民行動來表現愛心?
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右看:愛心全球化

這次日本震災與核電廠安全失控事件,造成了至少約有萬餘人的失蹤、死亡,而居屋遭毀或受到直接嚴重打擊無法正常生活的民眾,估計會高達30餘萬人之眾。

面對這麼一場大災難,任何人都不能置身於外。據報導,自災變以來,全球已有69個國家提出救援申請,而目前幾乎各國都紛紛提供各自救援專長,從有特殊訓練的救援犬、救援物資到蘇聯提供液化天然氣等。而蘇聯近年來還一直與日本有領土上嚴重爭議,但在這事件上,大家均可暫時擱置這相對次要的利益衝突,而以全球一家,人溺己溺的精神來扶持互助。

在自然威力肆虐的面前,人類是共同體,不分國界、階級,在這幾乎是史無前例的災難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台灣民眾的愛心向來是有聲譽卓著的。近日以一個全國各界共襄盛舉的善心募款夜晚,短短幾個小時就募得高達1億1千萬元新台幣,據說還超過去年88水災的募款動力。事實上,十餘年前921大地震時,日本就透過國際紅十字會捐款給台灣12億元,而且是第一個抵達台灣的國際救援隊。

自然災難雖然可怕,但它何嘗不激發出人類愛心全球化的行動呢?
陳安君/大學教師

(回目錄)



井邊之蛙:天災所投射出的「大國」情結

■徐世輝
本地對於日本的311地震,有許多文化反應。大部分的焦點,都集中在災區民眾的自制、集體安全感,以及救災人員的敬業。日本在地震中的表現,被視為先進文化的一個典型。

台灣對於國家的文化樣貌、形象,是有特定想像的。以災難的人道援助、受難國的災後處置報導為例,我們對於南亞海嘯、川震、海地地震的觀察點,集中在災區混亂、救災緩慢、國外慈善援助,相對於我們對於美國卡崔納風災、紐西蘭地震,以及日本地震的觀察,有明顯不同。

我們對於先進國家的天災想像,頗為節制:後進國對於先進國家的災難援助,沒有插手的餘地,只能寄予祝福。於是,我們對於日本政府婉拒物資援助的說法,深信不疑,儘管新聞報導有提到災區物資缺乏,本地對於日本震災的介入,最後只停在募款、隔空祝福。

我們的反應不是特例。美國遭遇卡崔納風災時,古巴曾經有意比照援助加勒比海風災的模式,派出醫療團至美國,當時就曾被西方主流媒體描述成「別有用心」;委內瑞拉的查維斯有意向美國暴雪中的貧民提供廉價燃料,更被視為「狂言狂語」、「自不量力」。如果援助、受援的角色互換,變成美國援助古巴、委內瑞拉,各種猜測、疑慮,可能會瞬間逆轉。

這並不是天災的全貌。任何國家在面對天災時,都有混亂、失控的部分,卻也會有鎮靜、不卑不亢的一面。它原本應該放在同一個天平來對照,但是,當我們把自己對於先進國家的想像,藉由「日本人在災後的鎮靜」,不由自主的流露出來時,整個圖像變得扭曲。災難中的先進典範,它的文化形象是自信、慈悲、節制,需要向先進文明看齊的國家,在災難中的文化形象則是慌亂、被動、失序。

幾乎所有人都選擇性的去擷取、呈現天災中的面貌。於是,日本社會在地震中的鎮靜、秩序,似乎才是值得注意的;台灣921地震、中國川震的類似表現,則顯得微不足道。日本公部門在地震處置,與本地傳頌多時「日本官僚的優良行政效率」的不對等,則被不眠不休的官房長官、核電廠勇士所取代;88風災中因過勞而殉職的直昇機駕駛、警消人員,則被描述成官僚系統無能的犧牲者。

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詮釋標準,全是因為小國沒有自我定位的信心。強震,震出了我們的大國情結。
(策劃人員)

(回目錄)
咄咄集:無欺是經營組織第一德

■吳忠泰
最近各地都在進行教師工會的籌組,目前雖有一些限制,相較於其他工會,教師工會顯得幸運許多。但有一逆耳之言要敬告努力於組織建構者,希能鼓舞教師工會成為工會中的標竿。

教師工會的幸運在於有教師會作為基礎。教師會的發展歷程有得有失,但無論人才的發掘運用、與行政立法部門的交涉遊說、甚至是典章制度或改選程序,都不是平地起樓,從零開始,這對許多產業而言,是難以望其項背的。而教師會又是在台灣網路環境成熟後成立的,所以從訊息發布到橫向溝通,都有著和前網路時期不同的優勢,這從幾次遊行動員看來,可以清楚呈現:動員的進度、反反動員的嚴密,都因網路而強化。

然而組織的能量不全在人多,也在會員認知的提昇。教師工會面臨專業或權益事項,若一直停留在連署而無深入討論,便是一個可慮的變數。連署是好用的經營手段,連署事項如果很簡單,則連署就有參與的意義,但若牽涉複雜的制度變遷,則連署絕不能作為行動的唯一選項或優先選項,否則組織經營就會陷入危險而不自知。

舉例而言,各校超額介聘的優先順序是否按後進先出,若以此為連署的唯一行動,則雖可獲得中生代與資深世代的支持,但可能未顧及年輕夥伴的感受,在行動上易讓同仁彼此為難,若窮盡各種豐富師資的策略,也幫介聘者想好優先回聘的路,則受影響群眾比較容易諒解。

再以月退休金領取年齡是否力爭不改變為例,這個議題關鍵不在延後到幾歲退休,而是退撫基金收支顯然不足,要不要跨代共同面對,以及新制下退休金滿足點的年齡會不會提高;貿然要全世代的人來連署,容易有裹脅年輕老師來幫助資深世代不受影響的疑慮。事實上教師組織一直公開退撫基金資訊,從資訊可以引發不同世代的不同危機感;解決不同世代的危機感,不能以加重或無視其他世代危機感為代價。

資訊不對稱是組織中永遠會存在的事,如果是因為幹部協商遊說策略之必要,短時間無可厚非,但如果是政策判斷的基本依據,如果是牽涉幾項制度連動(例如繳費費率、給付額度、領取年齡),卻只以簡單的連署讓不知情的會員簽名擁護,豈不是要人為自己簽賣身契鼓掌?

教師組織的成員理解制度的能力都不差,又自詡為知識工作者,要成為民粹的組織或理性的組織,在於領導者一念之間!要不要帶動國內各工會內部去重新看待諸如費率調整這種改變,教師們,拿真相來相互說服吧!
(教師)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3-24』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