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0-28─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0-28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0-28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無薪假風暴再起 |
知名LED大廠億光宣布11月起啟動無薪假,動見觀瞻。台灣是否即將重演2008年的無薪假風潮?引人矚目。 經濟部長認為,這僅是個案。但這種安人心說法,反而暴露鴕鳥心態。僅就LED產業來看,億光是領導大廠,如果該公司的「因應景氣調整」說法可以被接受,則其他更小的同業為何不能跟進,無薪假幅度不能更大? 億光事件,至少有兩點值得深思。 首先,億光董事長認為無薪假是取代裁員的彈性因應手段,避免掉西方動輒裁員所導致的失業問題。 這樣的說法,貌似合理,恐怕也有不少勞工願意接受「兩權相害取其輕」。但實際上,無薪假根本摧毀了正常的雇傭關係,你還是我的員工、也不符合發資遣費標準,但卻可以被晾在一旁無薪度日。天底下哪有這種無以名狀的雇傭關係? 當然,裁員不被樂見,員工願意共體時艱也不無可能。但這不該是泛泛的道德主張,應該有一定的程序與機制。例如德國,有工會,有勞資共同決定的集體協商機制;但到了台灣,電子業沒有工會,也不允許有工會,是否該「共體時艱」全是老闆說了算,根本是片面縮短工時與減薪的不當作為。 正因沒有工會,所以資方獨大。這也是為什麼,當企業賺錢時,員工薪資漲不上去,遇到景氣不好時,勞工還會被放無薪假。無論經營好壞、景氣冷熱,勞工一律被賦予「共體時艱」的命運。 這便讓人進一步思考億光董事長的「批評」是否具有正當性。億光董事長葉寅夫批評,政府排斥業者建言,把產業當垃圾,絲毫沒有產業輔導政策。 但政府為何要對業界言聽計從?回憶今年初馬英九、吳敦義再三「請求」業者調薪的低姿態,再看現在的無薪假風暴蠢動,人們不免納悶,政府拿納稅人的錢為企業競爭力輸血,所為何來?有何正當性可言?勞工納稅人是否更該怪政府從來沒認真聽過他們的意見?真正被當垃圾對待的不是產業,而是勞工。 在2008年金融風暴時,政府喊了一個「政府挺企業,企業挺勞工」的口號,結果成效如泥牛入海,政府挺企業是作了,但企業挺勞工就沒下文。這次,政府必須挺起腰桿處理無薪假勞資爭議,切莫再重蹈先前的產業輸血覆轍了。 |
(回目錄) |
左右看:兩岸和平協議下的島嶼權鬥 |
左看:馬英九的失與過
當了快4年總統的馬英九,還是沒有「學乖」。 2009年的美國「毒」牛肉進口案之所以會引起軒然大波,原因來自於其自我膨脹的行政權力幻覺。第一波是監察院糾正當時的衛生署,並未做到先前與立法院充分溝通的的承諾,實情是衛生署吝惜與立委商談的機會,竟連一次也沒去溝通過;第二波是馬總統並未利用執政黨主席的身分先與黨內溝通,以致於禍起蕭墻,先是國民黨籍立委帶頭造反,後是台北市長郝龍斌拋出地方管理,讓該政策難以在黨內獲得共識;其三是馬總統高度忽視「沒有敵人」的立法院長王金平,無論在制度上還是在現實政治中可以扮演的角色。馬英九挾其總統、國會絕對多數以及執政黨主席的身分,在美牛進口一案中不僅未帶來任何「助益」,反帶來無以倫比殺傷力。 這次「兩岸和平協議」一案中,不難發現馬英九的「老症頭」又犯了。這是一種權力者的個體自大症,直接跨過立法院、中常會以及公民討論的階段,直接拋出重大議題,這同時也是缺乏憲政監督設計半總統制下總統權力無節制的表徵,或許,這是宋楚瑜堅持參選到底下的為鞏固票源下的狗急跳牆之舉。無論是哪一種,都是憲政設制度、總統性格及其民主素養的重大缺失。 人類社會是複雜的,民主化過程中的思想大解放生產出多重選擇,使得這複雜的世界變得更複雜,但政黨標籤卻也使得選擇這件事變得更為簡化,甚至,在你死我活的兩黨制下,社會往往只能接受兩種或一種選擇,沆瀣一氣或是敵我生死鬥。 兩岸政策無疑是當中翹楚。李登輝總統於1996年2月新春記者會即指出要緩和兩岸關係,最先要做的是簽訂兩岸和平協議,2005年陳水扁總統在接受美國《新聞週刊》訪問時強調台灣願意就任何形式的和平協議進行討論及展開談判,既然前兩任總統都表明過類似的意見,又為何當馬英九提出時,歷經李扁兩任政府官職的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如欲鞭笞為「犧牲主權、改變現狀、危及民主和破壞戰略縱深」的「四大危險」,為何不在前兩任政府就果敢堅決的提出來? 「一切為選舉」只是表面評判,畢竟政治職位是可以公開競爭的,壞就壞在,政治人物要如何面對「昨是今非」?蔡主席從ECFA辯論的「賣台論」脫胎換骨到「延續前朝政策」,難道不需要給民眾一個誠摯的交代?還是,隱藏在背後的還是強化說話者的血統論,說了什麼不重要,具有某些特定本質(attribution)者說了才重要? 「誰」的問題,才是台灣民主發展的障礙! |
(回目錄) |
聊以行國:黎智英的「誠實」 |
■莊迪澎 這是我第二次「聽」黎智英說法,第一次是幾個月前三立新聞台為他做的專訪。黎智英在這兩個場合的講話,雖然不乏老生常談的內容(這點可以理解),卻也令我對他更加印象深刻;首先是他身為企業家、資本家,對於以市場為尊的「誠實」態度,其次是他對於資助香港民主派的坦然態度,最後則是他好學的態度。 壹傳媒旗下媒體的作為常為學界和媒體監督組織所詬病,黎智英肯定知道。他回應這些批評時說,學者們有看待媒體(應該如何)的角度,但是經營者有他們對市場的瞭解,最後還是要跟著市場。 從這裡似乎讓我們看到,企業家經營媒體的「實然態度」和學者對媒體的「應然期待」,極難有交集點。我固然不盡然認同黎智英的觀點,但是他不卑不亢地承認「我是跟著市場」的態度,而不是以其他「偉大」論述來掩飾企業家把傳媒當做有利可圖的生意之真相,這點倒是讓我覺得可敬的。 有此想法,當然有原因,因為以馬來西亞中文報業而言,雖然它曾有文人辦報的傳統,曾以傳教、宣揚革命為使命──例如現存全球歷史最久、去年慶祝創刊百年的《光華日報》,乃孫中山所創辦,肩負在南洋宣揚革命理念之重任──,但是至少80年代前開始(甚至可能更早),文人辦報傳統已不復再,尤其是在1980年代後期,報業更成為伐木業和金融業大亨投資和控制的業務之一,並且促成日後的所有權集中,乃至壟斷的局面。 然而,過去20年來卻有一個奇特現象,壟斷馬國中文報業的「世界華文媒體集團」卻不僅不願承認其藉著與權貴的密切關係實現壟斷報業之夙願,以及作為年賺約17億台幣的上市企業,營利目標高於其他之現實;面對知識份子和評論人批評旗下報紙向權貴獻媚的態度和編採缺陷時,並未展現黎智英面對批評時的「誠實」和豁達,反而一再以過往的「犧牲」、「文化事業」、「民族大業」等堂皇偉大的論述把自己抬高成不可非議之「聖牛」,並將批評者打成搞仇恨、搞分裂的居心不良者。 馬國一位評論人唐南發曾以「真小人何足懼?偽君子才可怕!」(2010.09.16)議論中文報業心虛作狀之現象,對比黎智英的「誠實」,「真小人」確實安全多了。 |
(回目錄) |
另眼相看:不只是「只剩下功課」而已 |
■洪致翔 首先,目前絕大多數教師採用的作業皆以「抄寫、背誦、反覆練習」為主,極容易讓學生心生拒斥、失去學習意願而淪為交差了事,甚至陪同完成作業的家長亦難倖免。因此,部分人士主張教師安排作業時,不應直接採用教科書習作、練習簿或參考書中的評量測驗題作為作業內容,而應該根據自己的備課內容、課堂教學實況與師生討論內容設計成非封閉式作業,以維持「作業應有的品質與效果」。此番主張固然相對優於現狀,但歸根究底,這些作業仍來自於教師的安排布置、仍是一項「必須向教師交代或呈現成果」的外來要求。從而,也就注定維持兩項基本預設:一、學生不會自主進行課後學習,故須由師長指派作業要求其完成;二、學生不知、亦無法判斷何謂有效或有意義的課後學習,故須由師長指定作業內容。 再者,「作業作為一種課後練習而存在」的說法,不但意味著將學習硬生生切割為「課堂上的學習」和「課後學習」,且顯然認為前者能促成更大的學習效果,故後者必須從屬於前者、配合前者。然而,如果學習並非只單向接收教師或教科書提供的套裝知識,而是包含觀察現象、挖掘疑惑、探索求證、總結應用等階段的一連串心智變化過程,那麼將其區分為「課堂」與「課後」便不盡合理,更何況以各種家庭作業佔據原該用於「總結應用」的時間心力? 倘若我們能夠擺脫「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知識」的框架,讓課堂成為學生們與教師互相交流「自上次課堂結束以來,自己又做了哪些事、發現哪些心得或疑問」,然後共同探討、建議各自的後續探索目標與方向,教師則視需要提供相關建議,則表面上看起來,教師在課堂上幾乎沒有傳授任何知識,但實際上學生們卻能有更長的時間處於有意識的學習狀態。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所謂「課後」才是學習的開始,又何須教師指派作業?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