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6-26─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6-26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6-26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只剩下島內觀點的服務貿易協議爭議 |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在島內成為重大議題,大多數的論點都集中在這項協議對於產業的負面影響,以至於,25日立法院為了院會議程安排爆發肢體衝突時,政黨攻防的焦點之一,就是服務貿易協議是否要由備查改為逐項審查。 服務貿易協議在這段時間內,被描述成一個影響產業發展的重要的議題。不過,有些議題的效應被誇大了,從協議的具體項目觀察,就會發現對於兩岸的服務業而言,是一個內容四平八穩的協議。即使是被視為是「亮點候選人」的電子商務項目,對於台灣電子商務業者的幫助也很有限,本地電子商務業者就算沒有服務貿易協議,在現有的布局、操作模式下,仍能獲得一定的活動空間;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並沒有具備「非它不可」的必要性。 何以如此?因為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談判有國際因素在其中。對於中國官方而言,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大陸跟日韓洽簽中日韓FTA,以及RCEP的前哨、試點,藉著「兩岸已經搶得服務貿易協議的先機」,可以吸引(或迫使)其他國家加速跟中國談判,而塑造「中國開始形成自己的自由貿易網絡」的形象,進一步影響美國正在醞釀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議(TPP)所可能產生的政治經濟效應。這種操作方式就如同南韓洽簽大量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後,台灣內部所產生的危機意識。 日韓等國當然也熟諳在美中兩方之間進行雙面押寶,而營造模糊空間的談判藝術。其中的主角就是日本。中日韓FTA當中就有服務貿易協議,這方面的談判進度會直接影響日本在TPP的談判進展。安倍晉三擔任首相後,外相積極奔走於TPP成員國進行雙邊會晤,在逐步取得TPP成員口頭首肯後,就開始籌畫餐與TPP的多邊經貿談判。在這個脈絡下,中日韓FTA可以是日本參與TPP多邊協議的籌碼,也可以是日本無法加入TPP時的備份方案。7月15日在馬來西亞亞庇舉行的第18回合TPP談判,就可以見到端倪,而亞庇會議的高潮之一,可能會是美國國會正式同意日本加入TPP談判。從這個脈絡來觀察,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未必具有絕對的參考意義,但是簽訂的時機,絕對是環太平洋國家所注目的焦點。 本地看待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重點放在協議中64項產業所受到的衝擊,然而,在台灣以外的國家是將這項協議視為跨國經貿勢力集結過程中的一小塊拼圖,重點在於跨國之間的經貿談判,尤其是多邊經貿談判對於農業、金融、電子商務、製造業的廣泛衝擊,而不是侷限於台灣目前談得最多的幾項產業。 這是本地的政治人物、資本家在視野上的見樹不見林。以往政治人物談及經貿自由化、全球化議題時,話語上都頗有世界觀、自信心,中小企業也往往以台商「靠一卡皮箱闖天下」而自豪。但是,此次在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討論時,那種國際視野、策略思維的風格卻消失無蹤,在各種論述中,台灣的服務業、經濟競爭力突然快速退化,似乎只要遇上來自中國的資本,就會對本地資本家形成重大威脅,比台灣剛加入WTO時要面對鋪天蓋地的國際資本競爭時還要脆弱。而在政治人物的各種討論、分析中,也幾乎看不到國際視野的觀點,明明鄰近的日韓就有實例,但是本地談到服務貿易協議時,似乎只存在於兩岸之間,而沒有任何國際的對應例子可以參考。 台灣身處海島,有豐富的國際往來經驗,但是政治人物、資本家論及重大議題時,視野卻只侷限於島內。這是極大諷刺。 |
(回目錄) |
左右看:文林苑協商破局 |
左看:協商平台的視野盲點
文林苑強拆爭議逾一年多以來,張金鶚副市長4月出馬率領眾專家學者,共組協商平台,日前卻正式宣告破局。報告一出,內容讀來猶如照妖鏡,誠實映照出專家委員們面對基進民主的疲態與貪懶:一來選擇甘受保守行政指導限制,極力推動行政機關與實施者爭議之除罪、免檢討化;二來,不僅未賦予各方住戶確保自身權益之有效工具,反而選擇以「依法行政」作為強化住戶對立結構之礎石,將重建責任推諉予各方住戶「自私、民粹的選擇」。 更甚者,在香港有市區改建局以都市發展為由,用「業權補償」強行迫遷原住戶,再以「囍歡里」重新命名,刷洗迫遷惡行。在台北,六人協商平台雖有如建築改革社社長、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所長背書,卻端出蓋大樓、強以「和」字作結的公共藝術,諷刺地讚揚強拆抗爭之民主實踐,作為一個方案。此方案之推出,無疑將專家學者們素來累積的社會實踐名聲,狠狠踐踏,何其不值! 欠缺對於人民生活環境品質的堅持、泯滅專業良心,錯把「拿容積獎勵的合建」當作都市更新。此一大作果然贏得全國建商公會、台北市建商公會等各產業界佳評如潮。專家委員們不指導行政,反被行政指導劃地自限,看不透本來可化解的住民對立結構,十足示範了一場「專家級笑話」。 日前,台北市議會法規委員會一讀通過《台北市都市計畫容積移轉審查許可自治條例》,將捷運站出入口半徑5百公尺範圍內,可做為受理容積移轉的接受基地,放寬為半徑8百公尺。為什麼自5百公尺變8百公尺?台北市政府與台北市議會恐怕除了比照辦理以外,都給不出合理答案。 原先被喻為空頭總司令、打壓炒房並敦促合理房價的第一把交椅──台北市副市長張金鶚,在其任內兩個月以來,卻接連跌破市民眼鏡。先是以「協商平台」集結專家委員群,共同強化論述、掩護行政體系與法令疏失,讓建商們對於問題重重的都市更新「重拾信心」;同時,籌備容積獎勵移入地區之放寬範圍加碼大贈送,讓愁雲慘霧的台北都會區房市,頓時擴大了點石成金的範圍。種種對於建商示好之舉動,如要不聯想此為2014年市長選舉之政黨金脈鋪路也難;只可惜,冤枉了這些專家,白白被當作掘金脈的墊腳石。 從文林苑強拆事件單調的軸線演變過程中,突顯的是專家們仍未能掌握都市發展此類國家高權外包、BOT人民權益的核心,誤以為用坪數與車位等金本位思考,輔以受害者「理應受害」之正當性,就能多少搪塞「多數/少數」間的抉擇難題,誰知弄巧成拙,欲速則不達。只能加速民眾看破空頭總司令及其智囊團的手腳。 |
(回目錄) |
衛報週評:全球抗議浪潮再起的意義 |
節譯■葉興台 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從2012到2013年迄今,那些以分析世界大事為生的人似乎出現了自以為是的誤解;那就是,除了阿拉伯世界持續的騷動,2011年全球出現的抗議浪潮已經戛然而止。這種看法大有問題。 在希臘展開全國大罷工後不到2星期,西班牙和義大利等經濟衰退的歐元區國家也出現抗議浪潮,智利和以色列等國的抗議活動尚未落幕。現在巴西的抗議浪潮已蔓延至近80個城市,可以說是對2011年全球抗議浪潮的呼應。 每個國家的抗議活動就像2011年一樣,都是透過社群媒體來發動,個人的訴求似乎不像整體訴求那般重要。而這種驚天動地的抗議活動,發生在巴西這個似乎已被執政工黨轉變的國家,頗令人訝異。巴西的失業率目前正位於歷史最低水準,因此爆發大規模抗議,就有更深層的因素。 一個抗議人士指出:「巴西必須是個人民能發聲的國家,但我們現在再也不能發聲。儘管巴西有很多事情改變了,但這波抗議凸顯出有些事情並未改變,包括打壓和過時的政策、缺乏效率的政府、貪腐橫行和缺乏效率的政治階級。」 土耳其的抗議活動似乎也充滿類似的情況,土耳其總理艾爾段上週末直言,他對一群支持者表示:「類似的情節也發生在巴西,(抗議人士所使用的)標誌、旗幟、推特,(就連涉入的)國際媒體都一樣。」他試圖把抗議活動歸咎於外來陰謀。就某種程度而言,他的談話聽起來有點道理。 基本上,過去2年全球最夯的並非撙節措施,也非2008年金融海嘯的後遺症,儘管兩者依舊重要,而是改變人們對影響力和發言權期待的傳播革命,以及連結企業和政府之間封閉權力網絡的緊張關係。 若你尚未閱讀曼森(Paul Manso)的傑出作品《為何四處在鬧革命》(Why It's Still Kicking Off Everywhere),最好去讀一下,而且從中間的一則引言開始,這則引言是網路理論家舍基(Clay Shirky)所說的:「團體行動的大部分障礙已經瓦解,沒有這些障礙,我們將能自由地探索新的團結方法,好達成使命。」 對數百萬民眾而言,網路提供他們持續表達意見的開放空間,裡面也充滿來來去去的合作群集,一群互識的朋友就能透過網路記錄和展開行動,這是一種水平的關係。相反的,權力是更加垂直的關係,遭強硬的集團從日常生活中封鎖和管控。但這裡出現一個巨大的矛盾,提供這一切的是網路巨擘,他們建立了人們開始反對的同一結構。如2位德國人所說的,資本主義充滿了矛盾,這才是最有趣的部分。 巴西尤其是迷人的個案,因該國面臨連最具前瞻性的主流左派都難以接受的新事實。傳統的社會民主讓你相信,公民和國家的關係依舊沒變,只要財富能從富人轉到窮人那裡,社會就被認為是踏在正確的道路上。但2011年以來全球突然出現的政治趨勢證明這已不足。國家是這個問題的最大部分,無論是偽裝在進步意圖下的巴西,或全面削減支出的國家,這些政府目前都拋棄殘存的社會民主責任。 這是不管左派或右派選贏,全球依舊出現抗議浪潮的主因。政治遲早得再造。就左派而言,多數人仍被20世紀初以來鮮少改變的世界觀所束縛,認為可利用國家來馴服殘忍的市場。但就內建的邏輯而言,國家現在在做什麼?以英國為例,英國政府扶植銀行業,羞辱窮人,現在還監聽民眾的電子郵件和通聯記錄。即便國家具有更多有益的功能,如今卻變得更冷漠和目標導向,已看不到積極性、同情心和對人民的關懷。 全球抗議浪潮的本質,在於民眾對於國家的改變日益感到不耐,但這些改變是如此巨大,須要數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全球的左派和右派政黨若不進行轉變,就會消失,在越來越多國家,抗議事件將日日可見。醜陋的民粹主義和強硬右派可能會受到歡迎而日益壯大,社會民主可能出現長期大退潮。無論結果好壞,這個世紀將變得非常有趣。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