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09-08-28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人才招募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8-28》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8-28》

本期內容
  ◎中國現代小說50大之27:佛門無法醉桃花 汪曾祺的《受戒》 
  ◎玩耍部落客:旅遊奇緣,從黎明綻放曙光 



中國現代小說50大之27:佛門無法醉桃花 汪曾祺的《受戒》
  ■宋國誠
被視為沈從人的後繼傳人,在中國現代文學上地位崇高的汪曾祺,以其生花妙筆、靈思巧語,以及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曲折的生活體驗,寫下無數真情至性、童心赤子般的散文和小說。汪曾祺的作品素有個人特色,《受戒》是他晚期的代表作,寫於1980年,至今傳誦不止。《受戒》出版時,人們驚覺小說竟也可以這樣寫!作品以奇人異事、雅俗共享的筆法,建立了中國俗文學的敘事品味,創立了中國現代「民間—小品」的新風格。

出家受戒如家常便飯

在佛門中,「受戒」應是剃頭為僧、落髮為尼,此後約法遵行、不得造次。然而,小說卻是逆向書寫,《受戒》其實在敘述「破戒」的奇異經歷。

按理,「受戒」一如西方宗教的「受洗」(baptism),乃是出家人必經的修行之路、莊嚴之禮,一旦受戒入門,就必須遵守諸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等清規戒律。但是在汪曾祺筆下,出家、受戒、禮佛、法事等等,就像吃飯喝粥一樣,稀鬆平常。人們自小出家,既沒有生離死別、呼天搶地,廟裏的生活也與鄉民度日沒有兩樣,「這個庵裏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人提起」。至於所謂「受戒」,不過是在額頭上烙個印痂,對這些小和尚來說,除了疼痛和慘叫之外,根本不知意義何在,也談不上什麼離俗、皈依、遁入空門等等大道理。

在小說中,出家當和尚是件好差事,還要托關係、找幫忙,才能謀得和尚這一職位;在村裡,當和尚叫做「出和尚」,像似派人力、出公差一樣平常。主人公海明在家中排行老四,兄長們在家種田人手已經足夠,海明在家閒著也是閒著,於是在家人草草商議下就出家了,因為「當和尚有很多好處。一是可以吃現成飯。哪個廟裡都是管飯的。二是可以攢錢」。至於其他人家,也來共襄盛舉,湊湊人數,「就像有的地方出殺豬的,有的地方出織蓆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彈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畫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鄉出和尚,人家弟兄多,就派一個出去當和尚」。

按佛家男女有別的規矩,和尚住「廟」,尼姑居「庵」;再按佛寺建築來說,大者為廟,小者為庵,但小說中的「荸薺庵」住的卻是一群和尚,而論這個「庵」的大小,有山門、穿堂、天井和大殿,氣勢非凡、規模龐大,也應該算是一個「廟」,但人們卻都以「庵」稱之。

「庵」的和尚們個個不成體統。庵裡的主人既不叫「方丈」也不叫「住持」,而是叫「當家的」。這些和尚既不做早禱,也不做晚課,連袈衣、海青也不穿。「庵」裡田產眾多,他們甚至放租收利,存有一本厚厚的帳本;當家的屋子裡,「擺的是一張帳桌,桌子上放的是帳簿和算盤。帳簿共有三本。一本是經帳,一本是租帳,一本是債帳」。和尚們甚至打牌賭博,其中三師父仁渡的牌技特高,無論出牌、收牌、記牌、算牌,樣樣精通。

和尚不唸經,穀場唱葷歌

按理,淫色與葷肉乃是佛門大戒。但荸薺庵裡和尚們葷素不拘、魚肉不拒,「吃肉不瞞人」,這些受戒的師父們,入門之前就已決定擇日還俗,娶妻生子,即使住在廟裡,也能「庵屋藏嬌」,私養老婆。

二師父仁海有個老婆,每次來廟裡,一住就是幾個月。縣裡有一家最大的佛寺——善因寺,裡面的方丈叫石橋,他住在一間比小姐的繡房還講究的雅房裡,裡面就養了一個小老婆,芳齡19歲。有些和尚甚至勾引良家婦女,有時「出庵」去給俗家做法超渡,完了之後,俗家的姑娘、媳婦紛紛失蹤:給和尚拐跑,私奔了!

這裡的和尚不愛唸經愛唱歌,即使歌裡充滿「性暗示」,和尚們也呵呵笑笑,不以為意。歌詞中郎啊、妹啊,不忌諱;情啊、愛啊,不掩飾。有一回,在打穀場上乘涼的時候,一夥人把三師父仁渡圍起來,要他唱歌,仁渡就唱起了家鄉安徽的一首「葷歌」:

姐兒生得漂漂的,兩個奶子翹翹的;

有心上去摸一把,心裡有點跳跳的。

佛法與人性的共存

人稱「汪老」的汪曾祺,當然不是在褻瀆佛家、擾亂清規,但對於出家人輕視佛法的荒唐行徑,卻頻頻給予辯護和解釋。人們出家,有些固然是心儀佛法,更多的是貧困所迫,出自生存的危機和壓力;和尚也是人,凡人的七情六欲,和尚都有;說和尚收錢做賬不成體統,但和尚辦法會要花錢,不收錢哪來本錢做法事?不叫住持叫「當家的」,確實不倫不類,但偌大的寺廟,和尚吃穿、法會齋日、祁福祝慶、眾生救苦……,事物繁多,若以現代名詞「寺廟CEO」稱之,也不為過。

汪曾祺當然也不是在要標舉酒肉和尚、藐視佛規,而是在闡釋一種自由自在的詩意生活,尋求佛法與人性的共存與和諧。例如在描寫趙家兩姊妹時,筆下充滿著輕快、雀躍的氣氛,閃耀著青春少女的清新與嬌美;姊姊大英子顏如繡花,妹妹小英子俏如喜鵲;姊姊沉穩莊重,妹妹淘氣甜美:

兩個女兒,長得跟她娘像一個模子裡托出來的。眼睛長得尤其像,白眼珠鴨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渾身上下,頭是頭,腳是腳。頭髮滑溜溜的,衣服格掙掙的。——這裡的風俗,十五六歲的姑娘就都梳上頭了。這兩上丫頭,這一頭的好頭髮!通紅的髮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個去趕集,一集的人都朝她們望。

小說中,天真可愛的小英子終日纏著小和尚明海,明海也對這個小ㄚ頭言聽計從,兩人像似青梅竹馬的小鴛鴦,更像似早已暗許終生的小情侶。汪曾祺運用「小英子留在柔轉田埂上的腳印」,來引誘明海的少男激情,一種青春的好奇感和生命力,更對比小英子的「野蠻女友」和明海的「懵懂少年」,來暗示兩人的匹對,兩人的情投意合與唯美之感:

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裡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

小說的結尾,不是這些「破戒師父」受到懲戒,更沒有和尚被逐出佛門。正好相反,主人公明海不僅皈依了欲望和誘惑,而且轉向了人性本質和青春本色。剛剛「受戒」的明海就受不住小英子的誘惑。在一艘小船上,小英子在明海耳邊輕輕說著:「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小和尚明海先是「眼睛鼓得大大的」,隨後任由英子驅使擺佈,大聲小聲地說:「要—!」最後,兩人歡天喜地的滑起槳來,徜佯在如詩如畫的蘆花蕩裡:

英子跳到中艙,兩隻槳飛快地劃起來,劃進了蘆花蕩。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隻青樁(一種水鳥),擦著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忘掉戒律,舞動青春

撰寫《受戒》時的汪曾祺已年屆「天命」之年,但小說落款寫著:「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顯然汪曾祺把小說當作他的青春之夢,一次青澀少年、朦朧記憶的回返,一種精神上與生命體驗上的「自我忘年」。

這裡所謂「自我忘年」,是一種個體對自己之生命感知的超越和飛躍,是一種通過記憶的自由解放來擺脫時間對有限個體的羈絆,於是老來懷少年,憶少而忘老,一如臨入桃花源,寒盡不知年,一如隱身悠然山,山中無甲子。汪曾祺正是通過小和尚的荒唐、暇思、忘禮、越軌,來懷想一種自然如風、人性如水、世俗如雲的人生境界。

實際上,汪曾祺筆下的「戒」字,既不是佛法清規,也不是寺禮廟規,而是一切世俗羈絆的總稱,一切自我作繭、劃地自限的代號。生命無常,人生幾何?何苦自造神鬼偶像、自編巨輪大法,自陷於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生活?在汪曾祺看來,世間一切規章法理,無不是人們自編、自導、自演,自欺而欺人,既普渡不了眾生,也解救不了自己;人們以為佛門幽深,脫俗超聖,實際上是自我虐待、自我折磨。汪曾祺並非反宗教,逆神學,而是率本性、順人理、歸自然;與其自視不凡,不如瀟灑一生,與其自認清高,不如世間遨遊。

小說中,雖說是佛門淨地,實則庵不像庵,廟不像廟,僧不像僧,倒像是一戶平常人家,百姓之門。佛門裡的師父師兄,說的既不是艱深的佛法,也不是至高的真理,反而葷素不分、聖俗無別。從明海身上,感受到的不是清規纏身、禮教縛人,也沒有小和尚決定遁入空門、缽衣佛法後的沉重感,而是誘人的情荳初開、心房怦動的初戀,一種欲望的自然生成,人性的正常演繹。那初醒的愛苗、款款的情愫、朦朧的癡迷,就像朝陽撥雲、甘霖潤地,更像新穗吐芒、嫩花綻蕊;好一個「佛門深居不論道,庵寺無處不飛花」。汪曾祺旨在表達,人性並不低於佛性,人道並不亞於僧道,食色也不賤於清齊;人應該「去天理、存人欲」,瀟遙自在,樂度一生。
(回目錄)



玩耍部落客:旅遊奇緣,從黎明綻放曙光
  圖文■郭良文
「我的第一次,給了昆明!」對於我們的小導遊王芳而言,這樣的描述一點都不誇張。

初次認識王芳,是在今年農曆大年初一,當時我太太與我正好在雲南麗江地區旅遊。我們選擇了一個遊客比較少的景點,地名叫做「黎明」。人雖少,但風景非常優美、巨石非常壯麗,是少數民族「僳(ㄌㄧˋㄙㄨˋ)族」的故鄉。在「玩耍部落客」今年2月27日的專欄中,就曾經以「峰迴路轉的長江旁‧龜甲映紅的千龜山」為題介紹過這裡。

從麗江坐了將近3個小時的車,到達了黎明。黎明村的街道中心是通往千龜山景點的入口,不過沒有公路可通,必須騎馬或徒步上山,有許多當地鄉民問我們是否要騎馬、是否要嚮導,我們都推辭了,選擇自行徒步上山。

由於是大年初一,又是早晨,遊客還很少。當我們爬坡約50公尺之後,看到一位小女孩坐在路邊的石頭上,我太太就問她說在等人嗎?她回答說:「我在當嚮導」。當時我們愣了一下,想說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有能力當嚮導?不過,仍好奇的問她是否會帶客人到千龜山景點、怎麼收費等。她答說:「嚮導費由客人隨便給!」這個回答令我們不知所措,後來問她大人如何收費,她告訴我們是收50塊人民幣。我就出價20元,請她當嚮導,問她願不願意,結果她欣然接受。

沿途,這位當時正在讀「云旅希望小學」六年級的嚮導,還有模有樣地跟我們介紹千龜山的地質特性與相關的景點。由於走路上山單程得花2、3個小時,所以其實有相當多的時間可以跟她聊天。在過去的旅遊經驗中,我發現跟當地居民、嚮導或司機聊天,可以更深入地瞭解風土人情,也可以更貼近當地人真實的生活情境,好比進行一場質化的田野調查或探索之旅,收穫通常遠比任何旅遊書的介紹都來得多。

妳平常在學校唸些什麼課程?要繳多少學費?屬於那一個少數民族?拿到多少壓歲錢?家裡住哪裡?田裡種些什麼農作物?什麼時候開始做嚮導的?有用過電腦網路嗎?…… 隨口聊聊這些問題之後,我發現王芳和許多偏遠農村的小孩一樣,仍然保持著那一份純真與質樸。她8歲就跟著媽媽揹水到千龜山上去賣,每次揹10瓶礦泉水,一瓶可以賺1塊半,一天下來賣得好的話,可以賺15塊人民幣(台幣約80元),對於繳交學費不無小補。不過,這些錢可是得來不易,王芳一天得要上山、下山、回家,總共走5小時的路才能賺得到這些錢。後來才知道,這樣貧窮的家庭,在這個少數民族的山溝裡,比比皆是。

因為農村聚落分散在山溝裡,云旅希望小學的學生都必須要住校,全校所有學生基本上只有兩種食物可以吃:白飯與土豆(註:馬鈴薯在大陸稱作土豆)。土豆切成絲用水煮,雖然是營養的食物,但一天三餐的煮法都一樣。我很驚訝的發現,孩童在學校裡完全沒有肉類的食物可以吃,偶而吃到一些青菜,但也不常有。天啊!在30年的改革開放後,這個「崛起的中國」裡,竟然仍存在著這樣的角落,學校裡所供應的伙食之差,完全無法想像。有趣的是,每學期開學時,父母親要攜帶40到50斤的土豆繳交給學校,以作為住宿伙食之用。

最令我感動的,是王芳絲毫沒有受到貧窮的影響,她沒有壓歲錢、平常也沒有零用錢可花。但態度仍然積極向上,成績表現在全班前三名。她不放棄自己,靠自己的努力幫家裡減輕負擔。她說:「我喜歡念書,希望有機會可以考上麗江中學,不過家裡有個弟弟,僳族重男輕女,爸媽應該會讓弟弟先去念書。」

當天從千龜山下山後,我們就驅車到王芳家,跟她的爸媽見了面,媽媽是文盲,看不懂文字、不會寫自己名字、也不太會講國語,甚至連台灣都沒聽過。爸爸是農民工,一年只在過年時回家。我跟王芳爸爸說王芳很懂事,書也念得很好,應該讓她繼續念書。她爸爸回說:「如果家裡經濟有能力,會讓她去念書。」我接著問:「如果不念書要幹嘛?」她爸爸說:「幹農活!」此時,在我心中閃過一個念頭,我願意贊助王芳到外面唸書,到大學畢業為止。

5月下旬,王芳考上了雲南藝術學院附屬中學,預計進修6年制中專課程,全家都歡欣鼓舞。她父母也同意我們的支助計畫。由於王芳小學才剛畢業,不過13歲,一生從未出過遠門,只去過附近50公里處的中甸村看過一次醫生,所以我決定要親自到黎明一趟,帶著王芳到昆明讀書。今年8月初,從王芳家轉了5趟車,前後在車上坐了大約20小時,終於到達昆明藝術學校。

途中,所坐的車,所經歷的一些事,在我們看來都很稀鬆平常,但對王芳來講,很多都是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搭中型巴士與高速巴士、第一次搭火車、第一次搭公交車、第一次搭出租車……。同時,第一次住旅館、第一次搭電梯、第一次搭手扶梯、第一次洗大頭照、第一次到銀行開戶、第一次戴手錶……。對王芳而言,這一趟求學之旅的新鮮事不勝枚舉。不過,王芳一上車就暈車趴倒在椅子上,完全不能適應都市的嘈雜與污穢的空氣。

有一個有趣的小插曲。由於剛到昆明時我們住在13樓高的旅館房間。王芳與媽媽第一次搭電梯,在抵達13樓、電梯停頓之時,她媽媽用雙手抱住頭、發出驚叫聲,而王芳一到房間就立刻坐在椅子上,覺得仍然天搖地晃,她們驚嚇的程度,可見一斑。隔天早上,王芳一個人到街上吃早點,竟然是走了13層樓梯下去、又爬了13層樓梯回到旅館房間!

老實說,若沒有來過黎明,從來未曾聽說過僳族這個民族,也無法親身體會到大陸山溝裡農村的貧窮,當然,也不會有後來的昆明入學之旅。對我們來講,贊助她所付出的金錢是很少的,但對於王芳而言,卻可能改變了她的一生。從在黎明認識王芳到送她到昆明入學,完全是一種機緣,也給了我們很多深刻的人生體驗。這件事可以說是我們環遊世界的旅遊經驗中,最有正面價值、最能引起我們內心感動的一種奇遇吧!

(交通大學教授)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世界知名博物館巡禮@【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9-30@【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轉寄『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8-28》』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