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10-01-15》─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10-01-15》
══════════════════【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10-01-15》
|
本期內容 | |
◎2009中國教師關注的那些文化事兒 | |
◎228雜感與其他 |
2009中國教師關注的那些文化事兒 | |
& | |
回望2009年,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工作在教學一線的廣大教師,他們的文化生活怎麼樣,他們對文化熱點事件怎麼看,他們都喜歡哪些文藝作品?中國教育報邀請了部分教師,請他們講述在2009年參與的文化活動,談論對這一年文化熱點事件的看法,評賞對他們精神世界觸動很大的文藝作品,以期部分瞭解他們的文化視野和精神追求。 2009年,文化熱點事件引發了網上一場場討論。資訊時代,教師們也熱切關注著文化界的大事,並時不時地在博客裡、論壇裡熱議一番。 【關鍵字:文懷沙被質疑】 2009年2月,《北京晚報》發表學者李輝質疑「國學大師」文懷沙年齡、經歷、學識「三假」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層浪。兩天後,文懷沙通過鳳凰網以2百餘字手書啟事的方式作出簡短回答,聲明「但求無愧我心」,回應李輝提出的「三宗罪」。 文懷沙的黑與白 ■李霆 李、文兩大主角的對決,何以演化為一起影響廣泛的文化事件?我想是有其社會原因的:一是民眾對浮躁學風導致的學術貶值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二是「學術明星」們製造的學術泡沫模糊了大眾視野,招致大眾的懷疑和不滿;三是「大師」的時代漸行漸遠,民眾迫切期待時代湧現更多名副其實的「大師」;四是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必須說真話,做真事。還歷史一個真相,也是對子孫後代負責。 有句話叫「公道自在人心」。在這起事件中,我不認為李輝是在炒作自己,作為《人民日報》一名資深記者,他的質疑恰恰說明了他的良知,他是個很有頭腦的人。在對待「國學大師」文懷沙的問題上,他沒有跟風和人云亦云,而是以一個學者求真務實的良好職業素養,拋出重重疑點,求證一個真實的「文懷沙」,不管事件最終結果如何,李輝的懷疑精神都是值得肯定的,無異於給那些瘋狂的追星族頭上潑了一盆涼水,教會他們用自己的頭腦想問題。 經歷坎坷的文懷沙先生如今已到耄耋之年,編撰過兩百卷計1億4千萬言的《四部文明》,對於國學,這個功勞不能算小了。但是,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國學大師」也絕非一日成就,而是學術精研鍛成的。按照中國學術的定義,凡國學大師,必在義理、考據、辭章三方面均有建樹。面對後生的質疑,我想文先生能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表現出一個老者值得後人敬仰的雅量,作出符合歷史真實的回答。我想這件事件的意義,並不在於結果本身,而是它可能產生的積極的社會效果,那就是:過濾掉泡沫,重新給包括「國學大師」在內的中國學術正名。 (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高級中學) 【關鍵字:余秋雨「詐捐門」】 2009年6月,編輯蕭夏林指控余秋雨自稱的向地震災區捐款20萬元一事為子虛烏有,要求余提供捐款證明,余不予正面回應,反而指斥「古余肖沙」為首的「咬余專業戶」敗壞其名節。 民眾盼望誠信的回歸 ■閃健中 名人都是光芒四射的,余秋雨更是光芒耀眼,近年來,他的文化散文風靡神州。汶川地震余先生的捐款風波,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為什麼最近又出現「第一文盲」熱議?我想這主要與當今社會,人們熱切盼望誠信的回歸有關。 曾幾何時,誠信作為人們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曾子殺豬」的故事,就是對孩子誠信教育的典範。孔孟之道,濡養了煌煌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也是中華文明至今仍蓬勃著無限活力的根本原因。但是,隨著消費主義盛行,誠信文化有漸漸喪失的危險。有一年的高考作文,就出了一個關於誠信的話題作文,愛情、青春、美貌、地位、財富、誠信諸種行囊,在過河時由於舟小物重,必須扔掉其中一個行囊才能安然渡河,許多人選擇了丟掉「誠信」這個行囊,因為其餘5個都是至關重要的,唯有誠信可有可無。2001年一篇高考滿分古白話作文《赤兔之死》,贏來了一片掌聲,作者借赤兔之死來揭示了誠信的重要。 余秋雨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他那些喚起人們理性回歸的散文,那些褒揚真善美、抨擊假醜惡的文章,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們認為這樣的作家,其諾言一定是一言九鼎的,所以他的20萬元捐款被指為子虛烏有時,肯定會吸引眾多網民的眼球。網民的追問可能有些過激,但這種對誠信回歸的渴望,是毋庸置疑的。余秋雨作為富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也要在修德、修性方面下番功夫,以正確心態面對網民們的考問,重樹文學大師的威望。 (河南省汝陽縣付店鎮初級中學) 【關鍵字:金庸加入中國作協】 中國作協2009年6月在其官方網站上發佈公報,包括金庸等7名港澳作家在內的408人順利通過公示,正式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武俠小說得到認同的標誌 ■王波 對於金庸先生加入中國作協並擔任副主席這個事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想其意見歸納起來大概有兩層意思:讚賞者云,中國作協早該吸收金庸先生,此舉對金庸先生而言已是「遲來的愛」了,沒有金庸先生的中國作協是不完整的;反對者,或云譏刺者說,日薄西山的中國作協拉金庸先生「入夥」完全是為了裝點門面,是拉大旗、作虎皮,藉以抬高自己,是自己底氣不足的表現。 竊以為金庸加入中國作協一事應用積極的心態來看待,其最大的意義在於此舉表明中國作家最權威的官方機構──中國作協對當代武俠小說這種文學樣式的接受和認同。一直以來,作為俗文學的武俠小說是為道貌岸然的嚴肅文學所睥睨的。在人們的潛意識深處,早已根深蒂固地認為武俠小說無法承擔「文以載道」的重要使命,只可娛人情性,而非「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因而被視作不入流的文學。在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人們固執地認為從事武俠小說的寫作非英雄本色,乃是江湖草莽遊戲筆墨而已。 這種偏見,在金庸小說潤物無聲的巨大影響面前漸漸地起了變化。在某種程度上講,金庸小說已經成為外國人認識中國、認識中國人的一個文化標誌。宋人葉夢得用「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喻柳永詞的廣泛影響,今人則套用其語以喻金庸小說,雲「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說」,足見金庸小說的廣泛影響。而金庸先生加入中國作協並擔任副主席一事,也說明對於所有的文學樣式而言,其價值應無高下之別,只有優劣大小之分,如是而已。 (黑龍江大學伊春分校中文系) 【關鍵字:赫塔‧慕勒獲諾獎】 2009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了德國女作家赫塔‧慕勒。對絕大多數國內讀者來說,赫塔‧慕勒是一個十分陌生的名字,以至於她得獎的消息公佈後,許多網站的中文譯名五花八門,有人說她獲獎是一個超級冷門。 從記憶、夢與內心出發 ■劉潤 帶著手絹上路,手絹是媽媽給的。赫塔‧慕勒用「愛」和「自我」為我們帶來了一場文學盛宴,讓2009年的世界熠熠生輝。 中國文學再次錯過諾貝爾文學獎,我們不服,或者不屑。但是,無論我們以怎樣的態度對待這場文學盛宴,我們必須要做的是:思考自己,中國文學應該怎麼更好地走下去? 在從生活中發掘文學主題的同時,文學面對公正、權利、尊嚴、自由等宏大主題時,不應該無所適從或者無奈地回避,中國文學需要的是勇氣和力量。忠實自己的眼光,把生活中的「痛」釀造成美酒,呈現給讀者,並帶給讀者深刻的思考;不要一味地取樂,讓讀者在嬉笑和狂歡中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要回到古代,消遣古人,消沈於劍花、煙雨、江南的迷夢中。我們的文學應該走向大眾,但是不應該在取樂大眾的同時失去啟蒙的意義。 沒有了記憶是可怕的,沒有了夢想同樣可怕。文學用愛喚醒痛苦的記憶不是為了死亡,是為了給未來更多的美好。使用勇氣和力量,堅持獨立和自覺地寫作。嚴肅起來,必須嚴肅起來!中國文學,你聽到了嗎? (河南省鄲城縣第二高中) 【關鍵字:韓寒既賽車又當主編】 韓寒恐怕是全中國最不務正業的作家,罵戰、賽車……2009年還當起了主編辦雜誌,在宣佈要當「主編」大半年之後,韓寒的雜誌終於確定了名字《獨唱團》,並以超高稿酬和輿論聲勢成為還未發行就聲名大震的雜誌。 韓寒的成功甩了教育一個耳光 ■趙偉建 韓寒在批評與質疑聲中一路走來,已經成為了「80後」標杆性人物。雖然他的性格依然叛逆,雖然他依然受到批評與質疑,然而這10年,他不但文字更趨成熟、老練,而且成為了職業賽車手,做了主編,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就個人發展而言,韓寒是成功的。 面對韓寒,我想教育界應該引起思考,我們要怎樣的教育?因為韓寒的成功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甩了中國教育一個耳光。特別是在全社會熱捧高考狀元的今天,我們是否應該更理性地來對待教育? 如今,韓寒又要在主編這片園地裡開創新事業了,而批評與質疑聲依然伴隨,但我想憑著他的聰明和努力以及人生路上的不斷成熟,下一個10年,他依然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江蘇省吳江市盛澤中學) 【關鍵字:「偷菜」與「摘菜」】 說到2009年的熱鬧事不得不提網路遊戲「偷菜」,「今天你偷了嗎?」一度從網路熱詞變成了現實中的問候語。 「速食」文化走不遠 ■王立兵 的確,任何事物的出現、風行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偷菜」的流行正因為它填補了人們現實生活的精神空虛。從播種到澆水、施肥、看護……玩家一鏟鏟精心地培育著自己的精神家園:小朋友熟悉了作物的生長習性,更加熱愛大自然;年輕人在「農耕」中忘記了壓力和煩惱;老年人也覺得日子不再空虛。然而長期沈浸在虛擬網路遊戲中,問題出現了:小朋友在課堂上魂不守舍,隨時擔心菜場被偷;年輕人通宵達旦地熬夜,讓無聊變得更加無聊;老年人易碎的生物鐘被再次打破,健康受到影響...... 如今,根據文化部要求,「偷菜」遊戲已改名為「摘菜」,雖然稱呼有了變化,遊戲本質還是不變。我覺得「偷菜」文化走不遠,這種「速食」文化本來就有其致命的傷害:它的虛幻,滿足了無聊者的無聊,卻讓人忘記了真實的奮鬥;它的「利益」的誘惑,讓人學會固守和見利忘義;它的流行元素,又讓人在追捧時尚之時丟掉了時間和身體…… 網路畢竟是網路,流行的東西永遠走不遠。我想,對待「偷菜」,也許就像對待當初瘋狂的QQ聊天一樣,人們最終會選擇其工具性的一面,而不是永無休止的玩樂。 (四川省宣漢縣南壩中學) 節錄自中國教育報1月2日4版 |
|
(回目錄) |
228雜感與其他 | |
■賴建寰 | |
課堂上,因為我的提問,討論到了台灣民族主義的萌芽問題。基本上,針對這個問題,目前主要有三種說法:其一,在台灣1930年代的政治社會運動之下,所形成的台灣民族主義,這個說法以吳叡人為代表;其二,1947年及其後的白色恐怖,台灣人民經歷「再殖民」的處境後,祖國夢碎,遂有民族主義的萌芽,多數獨派人士多持這種觀點;其三,1987年解嚴後,在政治民主化的帶領下,台灣人意識或台灣民族主義,逐漸成為一個可公開討論、傳播的議題。 第一種與第三種說法,暫且不論。站在歷史的角度上,我能同意228事件具有「文化衝突」、「省籍衝突」的層次,只是以228事件作為台灣民族主義的萌芽,恐怕將導致一個極為不利的結論。即,台灣民族主義的萌芽在一開始,便缺乏外省族群參與,外省與本省自為群體,甚至外省族群還是台灣民族主義的刺激者、迫害者,此將延續至228以降本省與外省劃分的二元結構,而嚴重忽略數百萬外省人士進入台灣,成為「在台灣的中國人」之事實。就現況看起來,難道不是這樣子嗎?縱然,部份研究者或倡議者的本意並非如此,可是卻陰錯陽差地助長藍綠對立、省籍情結的問題。 有人一定會問,你不是搞歷史的嗎?怎麼會犯下以當下的眼光,解釋過去的錯誤呢?是的,我以後世的眼光看待台灣民族主義萌芽的問題,但請告訴我,誰的民族主義,是純粹過去式,而不帶有當下的需求?誰的研究,是真的讓史料說話,而不具有當代史的成份? 在民族主義建構論的立場上,民族從來就不曾本質性地存在(當然,我也不認為有純粹的建構論,事實上,某些本質性的差異,會影響到所建構的運作);甚至,民族主義還是一種高度政治性的運作。所以,民族主義者往往都會以現在的眼光,重新建構歷史上民族問題,並賦予其一定的歷史意義,中華民族不就是這樣建構出來的嗎? 所以,我根本認為,在民族主義的建構上,既然都是建構,無所謂是不是以現今的眼光觀察過去,反而是如何建構出最有利的民族主義才是核心問題,除非我們所要建構的是純粹本質性地種族主義。因此,在這個層次上,以228事件作為台灣民族主義的萌芽,實在不是太聰明的建構。 接著,我聽到比較光怪陸離的意見:研究的時候,必須弄清楚自己的立場,是研究者抑或是運動者,考慮到當下的需要,應是一個運動者的立場。他並沒有直接回應我的論點,但劃出「研究者」、「運動者」的區塊,標舉彼此目的與需求不同,自我防衛。 我完全不能同意這樣的區法,它透露出一個事實:有一種人,可以屏棄當下環境的曖昧性,而以超然的姿態,研究過去,將自己的立場用所謂「研究者」包裝起來。歷史,常常讓人患了一種種名為「鞭屍癖」的絕症。這種症狀很可怕,他變得只敢對過去的死事、死人,死命鞭打,把一切骨頭裡的想過的事情,統統抓起來,鞭笞一番。他的好友學者,看了以後,覺得不過癮,另從國外進口了新型皮鞭,這個皮鞭很多種,有的叫後殖民皮鞭,有的叫後現代皮鞭。重點來了,這種毫不留情的火力,只打死事、死人,很少打到現在的人,據說這是因為「研究者」的立場。 (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生) |
|
(回目錄) |
|
長期徵稿啟事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