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10-04-16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志工招募】志願服務教育訓練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04-16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0-04-16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羅文嘉與英語林彥佑

■林彥佑

客委會前主委羅文嘉有感於偏鄉地方英語能力普遍不足,故一手催生新屋鄉立圖書館的設立,並積極尋求軟硬體與師資的資源,希望能提昇弱勢學童的英語能力。實施了一年,看見學童不再害怕英語,且人數亦有攀昇的趨勢,頗讓人感到欣慰。

台灣學童的英語能力,一直都是呈現雙峰現象,程度好的,想盡辦法更精進,程度差的,碰到英語就沒輒;長期下來的結果,即導致整體英語差距日益顯著;而在師資方面,這幾年來,正式教師的短缺,進到學校的英語教師大多是兼任或者代課,一年一聘,在教學上往往無法順利銜接,不論是課程進度,或是教師教法,都易讓學生難以適應。

台灣的環境,普遍而言是缺乏英語情境的,尤其在偏鄉地方,根本沒有外籍人士願意long stay,陪學生一起聽說讀寫;或者這幾年火紅的英語村,更不能建造在偏遠地方。論教材,大多是第一線的教師撰寫,應予肯定,且比10多年前筆者中學時所唸的英語,有趣生動多了,相信也一定能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

要讓孩子不畏懼英語,首要的條件就是「不要考試」,一來可以免除考試領導教學的弊端,二來也可以真正落實筆試無法完全測驗的聽、說能力,並以大量寓教於樂的方式來實踐活潑、多元的教學。

英語能力的培養絕對不是速成的,而是慢慢累積、慢慢培養的;曾經有一位家長很心急的問我:「老師,我孩子學英語一個學期了,為什麼考試還是考不好?」乍聽之下,「一學期」好像很久,但一星期頂多學兩天,一天頂多兩小時,總計大概只是接觸到「英語」的皮毛之皮毛罷了;筆者倒是鼓勵家長若有心讓子上英語班,不妨選擇全英語的環境,儘量學習課外補充較多的班,一來是實力可以多方面累積,二來也不會只侷限在單一的課內系統知識,但前提是,必須先有課內的一定基礎與基本能力,否則也只是「鴨仔聽雷」。

從羅文嘉這次結合圖書館人士的資源看來,筆者想提出幾點看法。首先,未來若要進入圖書館或社區活動中心服務的人士,且鄉內、縣內有心推動英語的話,應在考試簡章上註明「具備英語能力,且熱心於英語教學」,尤其在逐步邁向國際化與人力素質普遍提高的今天,這樣子的要求應不致於太過嚴苛;而偏遠的圖書館,業務量與民眾也許較少,藉由有英語能力的館員抽空教學,應也不難;至於是否額外給薪或列為公務的一部分,亦能再商討。

再者,鄉內可以結合學校,定期巡迴辦理英語的活動,不用辦得很「盛大」,但是要看見成效;筆者看過有的鄉內英語活動,邀請縣長、鄉長蒞臨,光是官員們的致詞就耗掉近一個小時,最後摸彩活動、分享時間又一小時,整個活動只有4小時,真正學英語的時間不到兩小時,且究竟有沒有效益,也缺乏後續評估。建議應該長期、多次來實施,畢竟英語是長期、高頻率的耳濡目染的接觸之下,比一次10小時來得有功效。

其餘,如在各個公共場所設置英語標語、跑馬燈閃示英語字句、學校公佈欄貼有每日一句、學校走廊布置英語步道等方式,又或者常聽英語廣播、多開口說英語、嘗試用及時通訊以英語聊天等可行的方式,其實都已經是老生常談了;當務之急就是要確實讓孩子有時常接觸英語的可能;不是一味地開闢許多英語環境,但到頭來都是曇花一現,或者只是城市人的福氣而已;這次羅前主委大力推動英語教育,其實可以做為未來打造英語環境的借鏡。

(教師)

(回目錄)
NGO工作者的異想世界:中國志願者vs.台灣公益旅行工作者褚士瑩

這是多背一公斤的資深志願者小V,前幾天對公益旅行工作者瓊齡提出的問題,也與大家分享。

————————————————————————————————————————

小V and 瓊齡

小V,四川MM,之前從事公益旅行相關工作,如今跳到另類教育領域。

瓊齡,台灣阿姨,曾經搞過成人的另類教育,現在比較常做公益旅行。

這兩人總共一起旅行過3回。2007年在廣西陽朔3天,2009年在台灣環半島15天,2010年到印尼亞齊將近一個月。都是公益旅行。

自從到亞齊旅行過後,原本平起平坐的兩人,突然瓊齡的稱呼就變成阿姨了。

————————————————————————————————————————

小V問:

如果說國際志願服務讓自己改變,更看清自我和更堅信,然後接受和參與社會的改變,那妳覺得這樣的變化和選擇的原因是什麼呢?

瓊齡的說法:

每個人,不論他年紀多大,處在生命的哪個階段(青少年、中壯年、老年),都有「讓自己改變、更看清自我和更堅信」的需求與可能性,只是,他們自己有沒有清楚意識到這樣的需求與可能性?意識到了之後,他是不是就能接受,並且真的放在生活中來落實?因為,他也可能只停留在「喔!我明白了!」「喔!原來是這樣」,卻沒有做出任何改變。如果是這樣,出國再多次,只是累積了他的旅行里程數,但沒有對這個人本身產生太多的影響。

我認為會來參與國際志願服務的人,基本上已經先做了一些自我選擇與決定,只是,有些人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心裡頭非常清楚,有些人懵懵懂懂就去做了,在做的過程中才漸漸清楚起來。

一個人如果想改變,想開悟,讓自己變得不一樣,更忠於真正的自己,只要他有這份心念,持續在自己的身上用功,早晚都會得到功效。只不過,身為現代人,每天充斥在我們身邊的資訊太多,讓我們不容易發現,身旁的點點滴滴,其實就充滿了讓自己突破的契機。

所以,我總說,透過國際志願服務,是一個讓人可以快速「開悟」,但不用旁門左道的辦法。有點像古人說的「異子而教」的作用,原理是:自己的孩子不容易教得好,跟別人交換孩子來教,比較容易拋開身為父母的種種牽掛、種種期待、種種的捨不得與放不開。

以我來看,國際志願服務算是「易地而教」吧!

越是去到跟自己母國文化不同的地方,越能夠讓妳放掉平常已經習慣的思維模式與做事態度。

所以說,雖然我認為每種年齡層的人都有改變的需求和可能,但是年輕人又比年長的人容易一些,是因為,年輕人還沒有完全形成自己價值體系,他還需要不斷吸收各種元素,讓屬於自己的體系更加牢固,因此,當他在異國,碰到跟自己的生命特質不違背的元素時,比較容易吸納進來,化為自己的養分。但是年長者,相對在這方面就沒有那麼容易,倘若他心中還擁有自己的文化比別人優秀、一心想要去教化別人的想法,而不是抱著瞭解、尊重與欣賞的態度,那麼,這種服務過程,就不容易成為雙向的溝通,而會是單方面的給予,並且,這種給予有時候對方並不需要,甚至還可能傷害了對方。

不過,有時候民族的優越感是不分年齡的,當有些人打心裡看不起對方的文化時,無論年輕或年老,他的心眼就很容易是矇蔽的。

身為一個台灣人,或是說在中國地區以外的華人吧!長久地意識到自己不是來自一個強盛的國家,甚至會有身世飄零的感受,總有一些莫名的自卑感,以及某種不確定感,這些元素或許讓我們不是那麼有優越感,或是比較有危機意識。從自信心的這個角度來看,或許是負面的;但是從另外的面向來看,這些元素也讓人比較敏感,容易去覺察對方的狀況,比較願意去磨合(或說妥協),在從事國際志願服務的過程中,也相對比較容易得到學習與成長。因為不是基於一種強大的意志要去證明自己比別人好,或是透過他人的不幸、不夠進步、不夠富有來凸顯自己所擁有的美好。

不過,以上這些說法都是相對的,總有個別性的差異,不能一概而論。

————————————————————————————————————————

小V問:

作為一個推動者,妳覺得需要創建怎樣的平台,讓青年人接觸和體會不同的生存\生活\文化?

瓊齡的說法:

既然稱做「平台」,它得向大多數人開放,不能夠侷限在少數人的圈子裡頭。

所謂大多數,還是會有個別差異性,因此必須有心理準備,平台裡頭會需要形成不同的社群(community),但基本上每一個社群都有足夠龐大的人數,不能夠用龐大的資源只服務少數人搞同樂會、小圈圈。

還有,這個「平台」的背後精神是希望讓使用者依賴這個平台呢?還是希望使用者最終還是感覺到自由的、不被拘束的,當他願意對這個平台有所回饋或支援,不是因為人情,也不是因為自己的寂寞脆弱,需要依附在一個組織裡頭?

當推動者清楚了自己的信念與價值觀,他所建構的平台,也會呈現出這樣的特色。

2004年,我跟幾位同好一起從事國際志願服務的推動工作時,我們有幾個共同的信念,這麼多年下來,雖然好像只有我持續在這領域深入,其他的朋友比較是站在支援和樂觀其成的角度,但這些信念依然還是存在我的心中,沒有改變的。

(一)我們相信短期的國際志願服務,是一種學習之旅。無論透過什麼項目去做服務,因為時間的短暫,讓這樣的服務注定是「提供服務的人比接受服務的人,得到更多的學習與成長」。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後,從事服務的我們,比較不容易太自我膨脹,以為自己真的做了太了不起的事情。

(二)從事短期國際志願服務的人,需要具有獨立服務的能力。這裡所謂獨立服務,指的不是一定要一個人單槍匹馬,也可以是幾個人到十多人的小團體。所謂獨立服務,指的是在一個沒有駐地組織、駐地人員的國家,依然能夠和當地的組織與當地人合作,一起完成服務。這是最節省成本的作法。做為一個短期的國際志願服務者,由於沒辦法有長久的承諾或是大量的資金,他能夠承諾的就是一段短暫的時間,以及有限的金錢,當他擁有獨立服務的能力,不需要依附在某個常設組織之下,他的時間與金錢就有可能付出。

(三)事前的共學,過程中的互相支援,還有回國後無私的分享與傳承,才是完整的過程。

我常常提醒國際志工,不要以為只有出國那段期間才是從事志願服務,事實上,當妳被這樣的課題吸引,選擇參與的那一刻起,妳就已經進入這樣的服務過程了。

當我們完成服務,回到自己的家鄉後,如何能夠把自己在國外期間得到的種種收穫與感動,以各種形式、各種媒體進行分享與傳播,就有可能讓這樣的服務,不是停留在一生只有一次,或是短短的幾個星期、幾個月,透過這樣的傳遞與分享,藉由更多的後起之士的前仆後繼,可以讓服務得到延續。

每一趟的服務,只要擁有「事前的共學,過程中的互相支援,還有回國後無私的分享與傳承」,它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經驗,不在於它的時間有多長。

以上幾個重點,是我與我的同好,當我們本身也是以「志工」、「志願者」的角色來推動時,我們所掌握的共同信念,我們只要投入有限的時間,有限的金錢,無須對外募款或集資,就可以去完成國際志願服務。

如果,建構這個平台的人,希望把自己的事業融入其中,也不是只用業餘的時間從事,而是他主要的工作內容與對象,那麼以上3個重點,可能並不足以形成一個可持續運作的機制,這是要在這邊特別提出的。

(回目錄)



討論區

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點選 討論區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No.194】一校一書,全校瘋閱讀@【【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電子報】
世界知名博物館巡禮@【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04-16』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